分享

极简三国司马氏

 昵称45199333 2017-10-16

三国时代是群雄并起的时代,一个姓氏为司马的家族,在风云际会、波诡云谲的

这个家族的起兴人物为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是东汉末期、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司马懿一生多谋善断,从跟随曹操开始起步,后曾任曹魏政权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受命辅佐魏国四代皇帝;在曹操去世后,司马懿实际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忠臣;他多谋善断,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地区。

司马懿生前久有篡位之志,但作为曹操的“好学生”,他老谋深算、戒急用忍、深谙为政之道,成功地化解了多次政治危机。他的孙子司马炎(236年—290年)在时机成熟后,逼迫曹魏末主“禅位”,建立西晋王朝,司马懿也因为奠基者而被追谥为“宣皇帝”。

司马师和司马昭系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前者深沉有大略,进一步强化了司马氏在曹魏政权中的绝对地位,但年仅46岁病故,嗣后司马昭(211年—265年,谥号西晋太祖)成为司马氏领军人物。

《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传》(晋·陈寿著)中有言云:“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曹操执政后期和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时期,身为曹氏族人的曹真,和司马懿一道,撑起了曹魏政权的大半壁江山,尤以曹真战功卓著,因为他身为宗室成员,亦深得曹操、曹丕等的高度信任,个人又具备很强的水平能力,且深孚众望,最重要的是他与司马懿的区别在于他对曹魏政权毋庸置疑的忠诚可靠。

曹真死后,其子曹爽接替了他的权位。

曹爽初任大位时,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对其表现得极其恭敬,以卸掉曹家对司马氏的不信任。

曹爽一开始尽管手握大权,但也非常小心谨慎地处理各种关系,特别是处理与权臣家族司马氏的相互关系,凡事都随时与司马懿商议处理。

一段时间以后,曹爽自认为已经站稳脚跟,于是简单从事,听从亲信意见,开始利用与皇帝同为血缘亲戚的有利地位,逐渐采取各种措施削弱司马懿的权力,比如明里升司马懿为太傅,实则将其实权削掉,并且将自己的亲人和亲信纷纷安排在重要的军事指挥岗位,逐渐排挤司马氏在军中的势力。

从出发点来看,曹爽的做法非常正常。

但是问题在于,一个是他遇到的司马懿是和曹操可以比肩政治智慧的“奸雄”,其二是他自己品行不端,慢慢地不能服众了。

司马懿决定暂避其锋芒,又拿出在曹操晚年装病不出门的那一套,来蒙蔽曹爽。

曹爽真信以为真了,于是更加肆无忌惮起来,纵容党羽横征暴敛、欺压百姓,又擅取太乐乐器和调武库禁兵制作布置华丽的窟室,多次与亲信何晏等人在其中饮酒作乐,极尽奢华之能事。

连他的亲弟弟曹羲都看不过去了,深表忧虑,并多次直言不讳地劝谏,甚至还专门写了三篇文章呈送给他,希望迷途知返,但曹爽一意孤行,根本不把任何人的意见放在眼里。

危机终于到来了。

249年(魏齐王正始十年)正月,曹爽三兄弟往高平陵拜祭魏明帝,蓄谋已久的司马懿突然发难,在洛阳发动政变,入永宁宫向素来与曹爽不睦的郭太后上奏,称曹爽兄弟败乱国典、擅权营私,遂奉太后上奏天子请求意旨罢废曹爽,与太尉蒋济等占据洛水浮桥,并关闭洛阳城门。接着任命一系列自己的亲信代替了曹爽等人的官职。

曹爽一时惊慌失措,完全没了主意,在司马懿假惺惺诱劝曹爽放弃权力便可保留爵位的欺骗下,完全放弃抵抗,而请皇帝罢免自己,并向司马懿认罪投降。

当曹爽解下印绶时,身边的主簿杨综还劝他:“公挟主握灌,舍此以至东巿乎?”(您掌控天子手握大权,难道要放弃这些权位而跑到东市去被砍头吗?)但曹爽不听。

曹爽兄弟解除武装后回到府第,司马懿在曹爽府第四角起高楼,命人日夜监视。曹爽兄弟不安心,于是声称食物不足,向司马懿要求食物;后司马懿送来食物,曹爽兄弟十分高兴,天真地认为司马懿不会对他们赶尽杀绝。

但不久后,曹爽亲信之一的黄门张当在严刑拷问之下,伪供称曹爽和何晏等人意图谋反,于是曹爽兄弟与其亲信党羽都被捕,后被斩杀,同时被屠灭三族。

诛灭曹爽势力后,司马氏成为曹魏的实际控制家族。

司马懿有九个儿子,但在史上最著名的是次子司马昭,也就是得益于“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

实际上,其长子司马师,无论文韬武略,都远在司马昭之上。当然,司马昭的军功也是很大的。

司马昭自小就随父在军中生活,武功颇强。剿灭曹爽势力后,被魏廷封为新城乡侯,后又被拜洛阳典农中郎将。

魏高贵乡公曹髦在位(254年—260年)时,司马昭接替其兄司马师为大将军,从此专揽国政,并开始办公开为代魏做准备。

260年(魏高贵乡公甘露五年),司马昭悍然杀死魏帝曹髦,另立曹奂为帝,是为魏元帝。

司马昭为谋天下做准备,也需要作出军事上的功绩,于是于263年(魏元帝景元四年),分兵遣大将钟会、邓艾、诸葛绪以三路进攻蜀汉并灭之。

264年,已成司马氏“提线木偶”的魏元帝不得不下诏册封司马昭为晋王,加九锡。

265年,司马昭病故。同年,其子司马炎迫使魏元帝禅位,自行称帝,是为晋武帝建立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

由此可见,如果说曹操是篡权高手的话,那么司马懿就是曹操的好学生,深得其阴谋真谛。而司马师、司马昭则又得到了父亲的“真传”和丰厚政治遗产,一步一步地蚕食了曹魏的政权,最终到司马氏第三代司马炎时,取得了正果。

从某种意义上讲,“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可以用“司马氏之心路人皆知”来替代,毕竟司马氏家族篡权手段如出一辙,且前后相承,无非司马昭是司马氏家族的代表性人物而已。

263年蜀汉后主刘禅走出成都的那一刻,标志着刘备建立的王朝的覆灭,也标志着“三国鼎立”状态的终结,当然,偏安江南的孙吴政权依然存在,但也岌岌可危了。

然而警钟虽然敲响,但吴国却还是一片歌舞升平,政治在走下坡路。

264年,孙权的孙子孙皓(吴末帝)即位后,没有励精图治,更没有远大抱负,倒是在荒淫、残暴方面堪与以往的坏皇帝媲美,致使使吴国丧失了司马氏与曹氏斗法的战略机遇期。

孙皓贪恋女色,竟然下达如此荒唐的命令:大臣的女儿要先经过他的挑选,漂亮的入后宫供他一人享受,剩下的才能谈婚论嫁,这使他丧失了大臣们的支持,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

对他劝谏的中书令贺邵不但没有受到他的表扬,反被用烧红的锯条残忍地锯下了舌头,孙皓的暴虐与商纣王没有任何区别。

孙皓杀人的“怪招”很多,诸如像挖眼、剥脸皮和砍掉双脚等,其残暴导致东吴的将领们也都丧失了信心,纷纷投降新建立的西晋王朝。

西晋大臣们看到东吴政局不稳,百姓期变,也纷纷劝说司马炎趁机尽快灭吴,统一中国。

经过充分的战争准备,西晋兵分八路大举进攻吴国,并轻而易举地突破了长江天险,仅用时四个月就于280年(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彻底消灭东吴政权,实现了中原地区的统一。

西晋统一后,司马炎在升平的国内局面面前,逐渐走上了骄奢淫逸的封建帝王老路子。

好在他执政之初,延续了曹魏时期比较开明的经济政策,加之始自汉末的士族门阀制度,到西晋时已经非常成熟,因此在政治上拥有比较坚实的支持基础,所以其执政期间也获得了“太康盛世”的美誉。

所谓士族门阀制度,在魏文帝曹丕执政时期,有了健全和发展。当时曹魏政权为了巩固执政基础,深刻汲取了汉末灭亡的教训,为抑制浮华朋党之弊,采纳大臣陈群的意见,在郡级行政单位设置中正,即根据当地士人的品行、才干及家世评定为九品,以此作为吏部授人任官的依据。

为公平起见,各地的中正官均由由中央官员兼任。

司马懿执掌曹魏国政后,又设置州一级的大中正,进一步操纵了士人的入仕途径,也使中正选拔人才制度体系化、系统化。

到西晋初期时,九品官中的二品(一品从未有人,形同虚设)逐渐得到了作官的优先权,特别受重视,被称为上品,其余各品则被看作是寒士下品。

事实上,由于中正之职在操作上的不严谨不完整性,大权实际日益被掌握到魏晋传承之际延续下来的官僚贵族手中,士人品评中品行、才干两项已不被重视,唯计门资定品,家世官爵即所谓门第、阀阅成为品评的主要依据,上品因此基本上由朝廷显宦子弟把持,成为官阶的准世袭体制了。

为此,西晋初年,大臣刘毅曾上奏陈述九品有八损云:“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以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可谓一针见血地揭露出中正制度逐渐产生的巨大弊端。

但无论怎样,士族门阀制度后来随着西晋灭亡,大批士族的南迁而带入东晋,并一直影响早宋齐梁陈四朝,甚至对胡族建立的北朝政局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容以后再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