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陕西省对80个县(市)经济发展、经济结构、民生发展、生态环境和社会和谐等32项指标(自2016年起取消“贫困人口下降幅度”考评指标)进行综合监测和排位,府谷县荣获第三。2016年度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分别是:神木县、韩城市、府谷县、凤县、彬县、靖边县、兴平市、凤翔县、岐山县和定边县。 一、府谷县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自2004年我省第一届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工作开展以来,我县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工作,特别是在2009年之后的6年中,我县5次位列全省“十强县”之首。近两年虽受经济下行的影响,我县在改革、调整中仍砥砺前行,近两年全省监测考评稳居第三,县域经济社会监测统计工作成效显著,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二、2016年府谷县县域经济各项指标发展情况 1、经济发展指标 从总量指标来看,地区生产总值府谷县以392.57亿元位居全省第二,与上年位次一致,是陕西十强县平均302.81亿元的1.3倍,是全省80个县(市)县均地区生产总值111.60亿元的3.5倍,神木县以904.80亿元位居全省第一;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府谷县以14.02亿元位居全省第五,比上年进2个位次,是全省80个县(市)县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7亿元的3.3倍,神木县53.06亿元位居全省第一。 从人均指标来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府谷县以148589元位居全省第三,比上年退1个位次,神木县196078元位居第一;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府谷县以41057元位居全省第三十四位,比上年退1个位次,凤县233417元位居第一。 从速度指标来看,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府谷县以4.0%位居全省第六十八位,麟游县以13.0%位居第一;地方财政收入增速府谷以-14.8%位居全省第五十四位,子洲县56.4%位居第一;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府谷县以1.6%位居全省第六十七位,镇坪县19.4%位居第一;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府谷县以9.8%位居全省第二十八位,清涧县16.6%位居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府谷以11.7%位居全省第六十三位,富县63.1%位居第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府谷以1.0%位居全省第八十位,泾阳县22.4%位居第一。 2、经济结构指标 现代农业园区面积占比府谷县以0.6%位居全省第七十六位,武功县29.7%位居第一;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府谷县以68.8%位居全省第七位,凤县79.6%位居第一;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以29.0%位居全省五十二位,绥德县70.4%位居第一;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府谷县以64.3%位居全省第二位,眉县71.1%位居第一;存贷比府谷县以72.1%位居全省第六位,延川县154.5%位居第一;城镇化率府谷县以65.4%位居全省第三位,神木县69.7%位居第一。 3、民生发展指标 府谷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23264元位居全省第三位,神木县以24491元位居第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府谷县以7.3%位居全省第七十九位,吴堡县以9.6%位居第一;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府谷县以72人位居全省第十二位,绥德县以102人位居第一;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府谷县以82.3%位居全省第六十二位,三原、彬县、宜川、留坝县以100%并列第一;有线电视入户率府谷县以57.7%位居全省第十二位,潼关县以95.0%位居第一;财政支出中教育、科技和文化支出比重府谷县以23.9%位居全省第四十八位,汉阴县以35.9%位居第一;人均城镇维护建设资金府谷县以3921元位居全省第二十六位,岐山县以8856元位居第一。 4、生态环境指标 府谷县主要污染物减排率(上年度)以12.19%位居全省第四,华县以20.48%位居第一;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府谷县以74.15%位居全省第七十九位,凤翔县以96.5%位居第一;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府谷县以87.10%位居全省第七十七位,岐山、合阳、西乡等七县以99.60%并列第一;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上年度)府谷县以4.21%位居全省第十一位,略阳县以6.72%位居第一;绿化覆盖率府谷县以38.8%位居全省第二十四位,安塞县以90.8%位居第一;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府谷县以90.2%位居全省第五十五位,周至县以99.5%位居第一。 5、社会和谐指标 府谷县公众安全感满意率以91.4%位居全省第七十八位,宜君县以97.4%位居第一;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18位居全省第十七位,志丹、镇巴等6县以0位居第一。 三、2016年府谷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特点 1、县域经济平稳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92.57亿元,较上年增长4.0%。分产业看,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6.50亿元、272.31亿元和113.7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7:69.4:28.9,与上年相比,一产和三产分别提高0.2、2.7个百分点,二产下降2.9个百分点。 2、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经济发展后劲持续增强。2016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108.47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1.7%,增速由负转正,提升40.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进19位。 3、服务业保持较好较快发展,县域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加11.35亿元,增长9.8%,增速提升8.6个百分点,增速排名进位明显,比上年进53位。占生产总值比重29.0%,比上年提升2.8个百分点,进8位。 4、财政收入减少,减税效果明显。2016年在减税降费力度加大的情况下,全县地方财政收入14.02亿元,与上年相比,下降 -14.8%,总量与增速虽有下降,但全省排名位次明显进步,总量进2位,增速进26位。2016年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为近年来减税规模最大的政策措施,同时,清理涉企收费、扩大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免征范围等也带来一定减收。在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有所下降的同时,财政支出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县地方财政支出31.67亿元,增长16.93%。 四、2016年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增速逐渐趋缓,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近几年来,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我县县域经济增速呈逐步回落态势,从2013年的11.1%、2014年的8.7%、2015年的5.7%逐步回落到2016年的4.0%。 2、产业结构性问题突出,现代农业园区面积较少。产业层次低、发展不平衡,有产业没产品,重生产轻销售,缺乏面向消费端的产品,二产依然强有力地支撑着整个经济发展,农业和服务业发展落后。2016年县域第一产业占比低于全省7.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高出全省2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低于全省13.3个百分点。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传统小农模式自给自足的农业耕种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将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园区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然而我县注册登记的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少之又少,现代农业园区面积占比仅为0.6%,与排名第一位的武功县29.7%相差甚多。 3、工业增长乏力,消费需求下降。我县是煤炭能源大县,煤炭行业支撑着全县的经济,受前几年煤炭低迷的影响,我县工业增加值比重下降,增速大幅下滑,与上年相比,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71.7%下降到68.8%,增长速度由7.0%回落到1.6%,下降5.4个百分点。在外需乏力、内需不足的情况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回落5.8个百分点,对县域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影响。 4、社会信用环境恶化,银行存贷比下降。2016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63.40亿元,同比增长6.95%,人民币贷款余额262.10亿元,下降4.64%,存贷比为72.1%,下降8.8个百分点。部分企业和个人存在恶意逃债行为,导致银行不良贷款持续反弹,放贷动力不足,市场资金流通减慢,银行“贷款难”和企业“难贷款”矛盾突出,社会信用现状不容乐观。 五、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推进县域产业发展,关键是立足县情,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找准支柱产业,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不断提高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1、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土地流转,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绿色生态特色和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推动农业经营方式实现新突破。坚持市场导向,发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强化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建设,保障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扩大市场占有率,推动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新突破。 2、加快协调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在扩需求的同时,要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使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一方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从低端向中高端升级、从量大到质优跨越,加快高端产业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另一方面提升服务业发展动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使其与二产互动发展。 3、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提升县域服务业发展水平。坚持因地制宜,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促进就业、方便生活为目标,加快县域服务业发展,带动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改造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统筹推进城乡商贸物流业发展,改造提升批发交易市场,积极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大型超市等服务业态。二是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特别是要充分运用物联网技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三是加强对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利用,打造特色旅游,使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四是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利用历史文物古迹把特色文化与产业结合起来,把县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传承与发展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县域综合实力。 4、深入推进“信用府谷”建设,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全面深入推进政务、社会、司法等诚信建设,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手段,广泛进行信用宣传和教育,造成一种态势和氛围,严厉打击那些失信者、无信者、背信者。同时,推广信用文化,利用行政的、法律的手段,有效遏制金融领域存在的突出信用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