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江苏、浙江的简称不是吴、越,而是苏、浙呢?

 pgl147258 2017-10-16

江苏、浙江两省本来就是吴、越之地,懂中国历史的,无不知晓吴越文化,通常情况下苏浙两省简称吴越是多数人共同的心理趋向,而选择苏、浙作为简称确让人困惑不己!

但仔细考究下来,原因无外乎是长期行政区划变迁固化的结果、这无疑也是吴越文丰富多彩的一部分。相比较而言,江苏省的区划变迁更频繁一些,鉴于篇幅我们从明朝说起,


明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今江苏范围内先后称为南京、京师,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复称南京,大致辖有今江苏、安徽两省和上海市,因相对于北直隶称南直隶,,明洪武十三年(1386),罢中书省,苏州府归属南直隶(南京)六部管辖。明永乐十九年(1421),明迁都北京,苏州府归属直隶南京六部(简称南直隶)管辖,吴、长洲两县隶苏州府。

清初灭南明,废南京,以南京原辖区域改设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为江苏(含上海)、安徽二省,江苏省(巡抚衙门驻苏州)辖江宁府(今南京)、苏州府徐州府常州府镇江府松江府(今上海)、扬州府淮安府,两江总督署驻南京,江苏巡抚衙门驻苏州。这也是江苏建省之始,省名取江宁、苏州二府的首字而得名,同时也是首次简称“苏”。
值得注意的是,三国之后,"吴"作为行政区域代称在江浙一带己很少出现,后来的区域划分更多使用的是"苏"而不是"吴",如苏南、苏北,而不是吴南、吴北,而网传称苏为寓"鱼米之乡"之意倒有些牵强!如不是以上原因,那称吴不是更好!

相比起来,浙江称浙纯属戏剧性,其实浙江设省后称"越"一直未变,直到清未的电报出现,这时侯各级衙门不用千里奔波书信传递了,但必须规范各省简称,由于浙江的"越"和广东的"粤"同音,所以才委屈浙江改"越"为省的首字"浙"。同时改称的还有河北,其实河北很想用"燕"做简称的。而山东的"齐"又与河北的"冀"读音相近,后改为"鲁"。

“江浙”源于“江浙行省”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为直属元朝中央政府的一级行政区,因为是在宋朝的江南东路和两浙路的基础上建立,所以定名“江浙”。民间多简称为江浙省、江浙行省。

忽略期间的区划变迁,总体上辖境包括:今江苏、安徽的长江以南部分,上海和浙江、福建全省及江西东北部,下辖杭州、平江(苏州)等30路和21州,省会在杭州。

考量地理和历史,“江浙(沪)”源于“江浙行省”。说白了,这里的“江”并不是指“江苏”,更不是江宁府。

长时间以来,苏南、上海与浙江省同在一个行政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相容度很高,也正是源于地理和历史。

2“江南省”和“浙江省”

明朝,苏南、上海被划入了中央直辖的“南京”(俗称“南直隶”)的管辖范围,从此与浙江不在同一行政区。南直隶跨越淮南淮北、江南江北不同自然经济文化区,史无前例。

在满清入关后的顺治二年(1645年),南直隶地区被设为江南省,省府驻江宁府(今南京)。

江南省的范围,大致相当于如今的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此时的江南省,一省赋税占全国三分之一。每期科考,江南一省上榜人数占全国近半。

此时的“江浙”,是指“江南省”和“浙江省”。同样,与尚未诞生的“江苏省”无关。

3江苏建省,苏州长期为省会

因江南省过于强大,既不利于管理,也容易导致割据,于是,江南省被逐步分省。

康熙六年(1667年),正式确立:江苏布政使司、安徽布政使司。江苏、安徽两省正式定名。

∆ 江苏、安徽两省正式定名(图中标注江南有误)

江苏建省时,江苏巡抚驻地就在苏州,并一直延续数百年。

由于江南分省很复杂,安徽建省后,省治长期在江宁府。直到乾隆二十五年,安徽省治才由江宁府迁至安庆府。

同时,江苏省确定了一巡抚、两布政使的格局。驻江宁的江宁布政使司,管理江宁府和江苏江北部分;驻苏州的江苏布政使司,管理除江宁府以外的江苏江南部分。

∆江苏布政使司、江宁布政使司分管江苏

虽然江苏巡抚驻地在苏州。不过,江苏省还是“双省会”。并且,因为江宁府长期是“两江总督署驻地”,地位很不一般。

但不管地位高低,从江苏建省开始,法理上的江苏省会(巡抚驻地),长期是苏州。江宁不但不是法理上的江苏省会,反而还长期是“安徽省会”。

从自然经济文化看,江苏又分属淮北、淮南江北、江南三个不同的地理板块,很难找到一个总揽或者代表性简称。

于是,江苏省的简称,理所当然只有用“苏”了。

4电报固化“简称”

在这个移动智能互联网时代,古老的“电报”已退出民用通信,只在极少数特殊领域还有使用。可是,电报在诞生时,可是惊人的先进科技!

∆1844年,莫尔斯在美国国会大厦演示电报

1871年,电报进入晚清。到1899年,先后建成数条电报线路,基本构成了干线电报网。从此,中国的文人与公门中人,开始大量使用、阅读电报。

众所周知,电报是按“字数”算钱的。中国人喜欢文言的简洁美,并且觉得更正式、更书面化。于是,精简的“电报体”诞生了。

比如:过几天来上海,电报体的标准写法是“不日来沪”。从六个字变成四个字,节约费用50%。

电报诞生之前,简称往往是“约定俗成”。电报诞生之后,这个魅力巨大的“先进工具”,迅速催生出一系列标准化、规范化的“简称”,并得以全面使用。

于是,江苏简称“苏”,在电报诞生后得以固化。比如,清末的“江苏铁路公司”,就简称“苏路公司”。

5“苏属”攻克“宁属”

清代江苏建省后,提到“江苏省”时,基本简称“”,这在公文中尤其明确。非正式一点,有时候也用文绉绉一点的“”。

但同时提到江苏、浙江两省,又确实常常合称“江浙”。这是源于“江浙行省”、“江南省、浙江省”的惯性。

转折在清代覆亡时发生了。1911年11月5日,江苏巡抚程德全在苏州代表江苏宣布脱离清廷独立,程德全为“苏军都督”。——程德全成为第一位参加革命的清朝封疆大吏。

∆颇有历史功勋的程德全

当年12月2日,革命军攻克江宁;3日,程被革命党人推为“江苏都督”。在这个过程中,“苏”字在军政层面被强化。

6民国建立,江宁变成“南京”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在江宁建立临时政府,江宁改称南京,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正式建立。

∆孙中山先生和总统府职员合影

民国成立后,省名的简称被规范、明确。

虽然1913年起,苏州失去了江苏省会的地位。但是,“江苏省”的“江宁”已变成“南京”,“江”消失了。江苏的简称,自然也就只能是“苏”。

1927年3月24日,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南京。4月18日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定南京为首都,同年置南京特别市。——南京更是在行政区划上脱离了江苏省。

至于1928年幸运获得“江苏省会”地位的镇江,严重缺乏号召力,不可能以其做省名的简称。

7建国后“三方合并”

1949年,江苏省实行军管,分为南京市、苏南行政公署、苏北行政公署三个省级行政区。1953年1月三方合并,恢复江苏省建制。

∆苏北行政公署旧址

虽然新江苏以南京为省会,但无论是之前的“江苏省”,还是“苏南”、“苏北”行政公署,“苏”字早已沿用多年并固化。

并且,南京也没有改回“江宁”,江苏的简称,注定与南京无关

目前浙江省的简称是浙,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很多人想不通,在历史1000多年的历史中,浙江一直被称为越。但是到了近代却被称为浙,其实这是阴差阳错造成的。无论是从情感还是法理,浙江的简称应该是越。但是为了避免混淆,最终浙江的简称变成了浙。

一、在历史的长河中,浙江一直被称为越

一般来说,各个省份的简称都和自己的历史文化有关。例如河南简称豫,这就是豫州的意思;山西的简称是晋,这自然是三晋大地的意思。但是浙江的简称却是浙,按照道理来说,应该是越才对。因为从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便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越王勾践还成为了曾经的霸主,虽然越国在此后被楚国吞并,但越这个称呼就此留在了历史中。即便是在汉朝的初期,浙江和福建地区还出现了闽越国。目前福建的简称是闽,越指的就是这样。在那些大一统王朝中,皇帝分封亲族时,越王一再出现。即使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浙江地区仍出现了吴越政权。只不过为了区分,后世称之为越的更多一些。由此可见,从春秋战国一直到五代十国这1000多年里,浙江一直被称为越。

浙江这个称呼也是逐步形成的,在宋朝统治时期,浙江被划为两浙路。请注意,有点浙江的意思了。元朝统一天下以后,将浙江等地划入了江浙行省。当时的江浙行省辖区很大,这一行省并不成熟。一直到了明朝建立之后,由于江苏成了直隶地区,所以浙江开始单独建省,而且被称为浙江省。从明朝开始,浙江作为省正式出现。但是即便是这样,当时浙江的简称仍是越,而不是浙。从明朝初期到明朝灭亡,明朝官方在文件中对浙江的简称一直是越。甚至在清朝乾隆时期,有的官员仍简称浙江为越。只是由于闽浙总督这一辖区的出现,清朝开始逐渐称呼浙江为浙。只不过这一时期,浙和越可以相互替代,二者并没有什么冲突的地方。真正的变数出现在清朝末期,也就是洋务运动期间。

二、由于简称的问题,坑苦了几个省份

在清朝的末期,朝廷开始了洋务运动。其中的一项就是电报的出现,出现电报以后,各级衙门不用再派遣信差万里奔波了。但各省都必须有自己的简称,当时的河北是直隶,因此可以第一个选择。起初,河北选择了燕,但是朝廷没有通过。没办法,这才选择了冀。问题是这坑苦了山东,因为山东本来准备上报的简称是齐。由于冀和齐的发音太近,最终山东方面改成了鲁。其实浙江的命运也差不多,浙江本来准备上报的确实是越。问题又来了,广东上报的是粤。粤和越的发音几乎完全一样,为了方便识别,浙江只能将自己的简称改成了浙。但从戏曲中,也能看出当地人对自己简称的认可度。例如秦腔、豫剧等等,但浙江的地方戏曲被称为越剧,而不是浙剧。从这一点来看,还是越的认可度更广一些。

谢邀请!江浙历史上属吴越之地,但吴越自商周至三国所辖区域多变又时有重叠,特别是三国时东吴孙氏政权的管辖区域基本上东南半壁江山都归其所有,其时东吴水师已进驻台湾。古越国也有同样问题,百越百越也是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南诸省,更有南越王国所辖区域已涵盖今越南北部及湖广地区。所以无法仅仅分别代表江苏和浙江两省。而清朝在此置江苏浙江两省是因境内有江宁苏州两府而得名江苏省,因境内有贯穿全境的浙水而得名浙江省,江苏以苏州府得名简称苏,浙江以浙水得名简浙。所以不用吴越来简称江苏和浙江两省。而我们现在习惯称呼的江浙一带的江是以前指的是江南省的江,不是现在江苏省的江。

我国一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含台湾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各个省都有自己的简称。

各省的名称、简称多跟地名、位置、历史上的政区沿革有关。如河南、河北分别为黄河之南北;湖南、湖北则是洞庭湖之南北;山东、山西是以太行山为界,分指太行山的东部和西部;山东简称“鲁”,齐鲁大地,山西称“晋”等。

清康熙6年(1667年)清政府设江苏省,取两江总督驻所江宁(今南京市)和巡抚驻所苏州(今苏州市)两府首字组成江苏省,顺次取全称中的“苏”字作为简称。浙江即江流盘回曲折之意。战国时浙江指今天的富春江、钱塘江和新安江。东汉将浙江分为浙东、浙西两个地区。唐以后这两个地区转化为政区名称。明初设浙江省。取全称中的“浙”字作为简称。另外一种说法为因富春江、钱塘江和新安江古称浙江,故简称“浙”。

吴越是百越的一支,所谓吴越称法,起始于先秦,秦统一中国后,长江下游一带称为“越地”或“东越”,主要包括现在的江苏、上海,浙江及安徽的东南部,江西东北部一带,用以区别“南越”(今我国东南沿海一带)。

春秋战国时代,在此地出现过吴国和越国的争霸,吴越一名来自于吴国、越国的国名,各取一字。此外五代十国时期存在割据一方的吴越国,自此“吴越”一名便以用来指代吴越国疆域所包括的该些地方。

由此可见,不以吴越分指江苏和浙江的原因有若干:1、近代史上的清政府设立过江苏省和浙江省,顺次称“苏”和“浙”顺理成章;2、历史上吴、越两国的领地并不局限于江苏和浙江,很多时候远远超出这两个省的范围;且在不同时期疆域也有所变迁,不好界定;3、即便吴越就框定在江苏、浙江两省,在漫长的历史中吴越两国有时相互攻伐,积怨殊深;实际上吴与越又“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吕氏春秋》有写:“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习俗同,言语通”,也就是“吴”与“越”很多时候又深深交织在一起,不好区分哪一块就是“吴”,哪一块就是“越”

综上,江苏、浙江两省就简称“苏”、“浙”而没有简称“吴”、“越”。

欢迎交流,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首先讲题主这一疑问的出发点或者依据:

为什么湖南 湖北 可以简称为湘鄂呢?

引出为什么江苏 浙江不能简称为吴越呢。

个人以为核心的原因在于代表性不够完整。

湖南湖北都属古楚国,理应简称为楚,因为楚包含了湖南湖北,所以两者都弃之。

同理,吴之于江苏,仅仅能代表江南水乡、浙江北部,不包括长江以北,也就是苏北鲁南地区。

越之于浙江,也仅仅代表浙江西北部、江苏太湖周边以及福建部分地区,不包括浙东浙南部分地区。

可见,吴越这两个简称只有概念上的代表性,而没有地域上的代表性。

所以,这两个简称并不适合作为两个大省在地理上的简称。

而其他文艺上的用途,则不影响。

江苏的苏南历史上直属浙江管辖,唐宋时,苏南属二浙西路,如再往远说,国际唯一公认“世界二大农耕文明之一的,水稻文明发源”,就是浙江的"马家浜"与“河姆渡文明"。"良诸文明与古都城“更是承前启后形成完整的证据链,证明了"中华文明发源”是在浙江。那时的江苏还是没米吃的兽类部落呢。所谓的苏南"吴文化“其实就是“浙江文化"的分支。民国定都南京给江苏带来的文化复兴至今影响巨大,没有民国的“中央大学"会有今天的“南京大学"吗?

我在苏州期间,偶闻一当地导游说过一句话…“江苏(吴国)自古以来跟浙江(越国)是有世仇… 互不想对方好于已方”。这是根深蒂固的本地人才有的、才懂的吧!?


道理很简单,四川称川,而不叫蜀。甘肃叫甘而不叫陇。北京称京而不叫燕。历史有个传承与发展问题。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文化逻辑。比如我,尔,吾,洒家,鄙人,等等。当代规范性就是我,其余自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