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兆文化——历史事件精编之明、清(一)

 金色年华554 2017-10-16

靖难之役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把他的儿孙分封在全国各地。在诸王中,以北方诸王的势力最大,握有甲兵,设置官属,权重位尊,威胁皇权。朱元璋死,长孙朱允炆继位,鉴于北方诸王势力太大,遂与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等计议,决定采取削藩。于是,首先颁布诸王不得节制文武官员的禁令,接着把五个实力较弱的藩王废为庶人。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以“清君侧”为名,号称“靖难”,在北平(今北京)举兵南下。建文帝朱允炆多次遣将派兵前往征伐,为燕兵所败。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攻占南京(今属江苏),建文帝“不知所踪”。燕王大杀建文帝近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株连甚众。朱棣登上帝位,即明成祖,改元永乐。史称靖难之役。

国兆文化——历史事件精编之明、清(一)

靖难之役

郑和下西洋

郑和原姓马,又名三保太监。回族。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之间,奉命七次出使“西洋”,历时二十八年,到过的地方,有占城(今越南南部))真腊(今柬埔寨)、暹罗(今泰国)、苏禄(今菲律宾)、满刺加(今马来半岛西南部)、吉兰丹(今马来半岛东南部)、彭亨(今马来西亚)、苏门答腊、阿鲁(今苏门答腊北部)、爪哇、旧港、南勃里(今印度尼西亚)、锡兰山(今斯里兰卡)、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榜葛刺(今孟加拉)、柯枝、古里(今属印度)、忽鲁谟斯(今属伊朗,位波斯湾口)、祖法儿(今阿拉伯半岛佐法尔)、阿丹(今属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红海的亚丁)、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不刺哇(今属索马里)、竹步(今属索马里)、麻林(今属怯尼亚)和天方(今沙特阿拉伯麦加)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每次出使“西洋”,统率水手、军士等约二万余人,分乘宝船五、六十艘。宝船最大的有四十四丈、宽十八丈,满载我国精美瓷器、铜器、铁器、金银、文绣和绢帛等与亚非诸国贸易,扩大了中国同亚非三十多个国家经济、文化的交流,增强了中国人民同这些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这在世界航海史上是一次创举,仅以宜德八年(1433年)的最后一次航行的时间来说,它比世界著名航海家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华斯哥达伽马发现新航路,还要早半个多世纪。在我国西沙群岛中的永乐群岛、南沙群岛中的郑和群岛,都是为纪念郑和的航海事业而命名的。

国兆文化——历史事件精编之明、清(一)

郑和下西洋

土木之变

正统十四年(1449年)秋,蒙古族瓦剌部首领也先率军对明朝大举进犯。操纵军政大权的宦官王振,企图侥幸取胜,挟持英宗朱祁镇以五十万大军亲征,仓卒离北京出师,抵达大同,闻前方失利,竟不战自退,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西南)为瓦刺军所包围,人马断水,明军惨败,英宗被俘,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杀死。这就是“土木之变’。

国兆文化——历史事件精编之明、清(一)

土木之变

叶宗留起义

叶宗留,浙江庆元人,于正统七年(1442年)与郑祥四等聚集大批破产农民,在闽、浙、赣交界的仙霞岭一带开掘银矿谋生。明朝统治者推行矿禁政策,九年(1444年)下令严禁“私开矿穴”,违者处死,并屡派兵围剿,迫使叶宗留于十二年(1447年)举行起义反抗,攻占江西铅山、福建浦城、建阳等地,控制了三省交界地区的交通要道。次年,明廷派都御史张谐、都督陈荣等率军入闽镇压邓茂七、叶宗留率部主动封锁闽、浙、赣交界,在铅山黄柏铺组织阻击战,全歼陈荣所部二千五百多人,叶宗留不幸中流矢牺牲。这次阻击战有力地支援了邓茂七起义军。叶宗留起义队伍由周旺松等统领下,继续战斗在福建浦城、浙江丽水、江西玉山等处,并与邓茂七起义军相互配合,相互支援,夹击明军,转战各地。

国兆文化——历史事件精编之明、清(一)

叶宗留起义

邓茂七起义

福建沙县佃农邓茂七,因不堪压迫,于正统十三年(1448年)四月号召佃农起来斗争,不向地主“送租”,禁止地主向农民索取“冬牲”(地主强迫佃户在逢年过节时送鸡鸭鱼肉等物,名曰冬牲)。官府派兵前来搜捕,茂七率众杀死官兵三百多人,宣告起义,称“铲平王”。起义高潮时期,起义军发展至八十多万,攻陷了福建二十余州县,与叶宗留起义军相呼应。明廷震惊,派宁阳侯陈懋、刑部尚书金濂等率领京营卫军和赣、浙官军五万多人前往镇压。同时,以“高官厚禄”收买了起义军内的叛徒罗汝先、黄琴等人。由于叛徒把起义军主力引入明军包围圈内,义军奋勇作战,邓茂七中箭牺牲。邓茂七牺牲后,起义军余部在邓伯孙等领导下坚持斗争,直到景泰二年(1451年)终于失败。

国兆文化——历史事件精编之明、清(一)

邓茂七起义

荆襄流民起义

成化元年(1465年),荆襄山区以垦荒谋生的流民,反对明朝政府推行的禁山政策,在刘通(刘千斤)、石龙(石和尚)的领导下,在房县(今属湖北)举行起义。刘通称汉王,建元德胜,队伍迅速扩展至数十万人,分兵进攻襄阳、 邓州、汉中诸重镇。在海溪寺战役中击毙明军主将陈升。次年,兵部尚书白圭率京军和湖广等省地方官兵,分三路围攻起义军,刘通被俘,英勇牺牲。石龙被叛徒刘长子出卖,慷慨就义,起义暂时失败。成化六年(1470年),荆襄流民在李原等领导下,再举义旗,李原称太平王,众至百万,转战于南漳(今属湖北)、内乡(今属河南)境内。明政府遣右都御史项忠帅京营精锐、湖广士兵二十五万前往镇压。项忠抵襄阳(今属湖北)后,用军事围剿与政治分化相结合的策略,一方面以允许认耕复业为诱饵,诱骗流民离开起义队伍。另一方面分兵八路,对郧阳山区的起义军实行围剿,李原在竹山被俘牺牲,起义失败。项忠对流民进行大屠杀。但众多流民仍然不肯出山,坚持斗争。明政府不得不取消了封禁山地的法令,开设郧阳府,并置郧西、竹溪等七县,命流民“附籍耕种”,把进山流民重新束缚在封建统治之下, “纳粮当差”。

国兆文化——历史事件精编之明、清(一)

荆襄流民起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