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年七迁,曾国藩的平步青云之路(七)

 金色年华554 2017-10-16

十年七迁,曾国藩的平步青云之路(七)

导读:曾国藩奔赴四川主考乡试,途中闲谈发现其中一位侍卫叫爱新觉罗·肃顺,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未来长线布局的契机。于是,曾国藩每天找肃顺把酒畅谈,纵论天下大事,从而结成好友。因时间宽裕,路过湖北时曾国藩提议休息几天,不想他逛书市时却偶获千古奇书古版《麻衣神相》,从而打开天窗成为懂得“相人术”的鉴人大师。

(接上期)

畅论古今 结交肃顺

曾国藩按照规划好的行程开始奔赴四川主考乡试,因路途遥远有些无聊,他决定跟两个侍卫闲聊一下打发时间。想不到闲谈之中曾国藩发现其中一位侍卫叫爱新觉罗·肃顺,一听到这个姓名,他大吃一惊,肃然起敬。

肃顺是什么人物?南山君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爱新觉罗·肃顺(1816—1861年),字雨亭,满洲镶蓝旗人,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自道光时期历任御前大臣(类似于现在的中央警卫局局长)、左都御史(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书记)、总管内务府大臣(类似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主任)、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地位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局常委兼财政部长)等职。

肃顺深为咸丰帝信用,与其兄郑亲王端华及怡亲王载垣相互倚重,煊赫一时。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驾崩前肃顺受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托孤顾命大臣)。同年十月,慈禧与恭亲王奕发动政变,肃顺在护咸丰帝灵柩回京途中,行至密云被捕,随后被斩于菜市口,时年四十五,史称“辛酉政变”。

当天晚上,曾国藩翻来覆去睡不着,把手臂枕在脑后静静地捋了一下思路:郑亲王是“满清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世袭罔替,与国同休,这可是真正的顶层规则制定者啊!

虽然目前肃顺还只是御前侍卫,妥妥的小罗罗一个,但是这些不重要,抵不住他来头太大,未来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于是,曾国藩心情激动,猛然觉得这是一个天赐良机——“真正的相逢于微时”,必须要找时间跟肃顺加强粘性,也许可以布一条长远的暗线(辗转反侧,思之长远,欣欣然,夜不能寐)。

从此以后,每天住宿时曾国藩都约两位侍卫把酒畅谈(单独找一人聊天痕迹太明显)。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聊一下“清朝八大铁帽子王”的丰功伟绩,缅怀前辈波澜壮阔的一生。

其次,不动声色地提到自己跟穆彰阿等满人贵族的交情,暗示自己交游广阔、跟肃顺有很多交集。

然后,谈一谈自己对目前的国家局势感到忧虑,吏治腐败兵不堪用,鸦片战争丧权辱国等等(畅谈史事,针砭时弊,弗及同僚,示之以密)。曾国藩希望与肃顺寻找一些共鸣,才好进一步打开心扉。

酒至半酣,谈性渐浓。肃顺此时正是20多岁的年纪,胸怀大志,意气纷发,对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员早就极为鄙视,认为未来要有大变革才能够实现“中兴大业”。

同时,肃顺认为满族同胞确实太堕落,倒是一些汉人表现还不错(颓败祖业,难有堪用,汉裔有奋发之气)。

曾国藩闻言大喜,心想:哈哈,终于找到共识了,对汉人有好感,也很务实。胸怀大志就好,最怕麻木不仁那么讲什么都是白搭。

于是,曾国藩举起酒杯跟肃顺碰一下,热切地说道:“我们今天谈得很投机,虽然我的年龄比你大几岁又是文职汉官,如果你不嫌弃的话,以后私下里我们就以兄弟相称。”肃顺欣然答应。

曾国藩一口把酒喝完,又激励了肃顺一下:“你是我见过的满人贵族里少有的见识深远的人,未来前途不可限量。你的很多观点我都很认同,其实满族也好汉族也罢,都是在朝廷领导下的一家人。

不要特意地进行区分,如果汉人中有杰出人才,也应该多加支持,这才是成大事者应该具有的胸怀。未来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高位的话,希望能够不拘一格,一视同仁,这样的话凭你的能力“名垂青史”指日可待。

肃顺兄弟,我有预感你将会成为朝廷“中兴大业”的中流砥柱,愚兄如有能力的话将不遗余力地始终支持你。”(公为贵胄,识量宏远。满汉一体,不分亲疏,取其才识。中兴之业,公当为砥梁。)

肃顺被曾国藩激励得满脸通红,兴奋地说道:“我如果有成功的一天,肯定不会忘记我们今天的交情。”曾国藩捋了捋胡须哈哈大笑,拍了拍肃顺的肩膀,给了他一个相知相得的深邃眼神。

肃顺重用汉臣 鼎助湘军大功

此次曾国藩与肃顺的偶然结识、一路畅谈,为后来二人关系的不断紧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肃顺未来成为了湘军在朝廷上层满族人中的“隐形靠山”。湘军发展过程中有几件大事与之紧密相关:

第一,面对大清王朝的颓势,肃顺看清了“满臣不堪用,只有汉臣才能挽救危局”的现实(其中曾国藩、胡林翼等人也在不断地影响他)。

他认为重用汉臣可能会导致中央集权衰微,但是不用汉人则朝廷难逃死劫,故两害相权取其轻。因此,“重用汉臣、暗助曾胡”成为肃顺的重要策略。

同时,通过交往肃顺对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人的能力很佩服(常心折曾国藩之识量、胡林翼之才略)。所以,从湘军招兵伊始肃顺就屡次向咸丰皇帝推荐“重用汉臣”的大方向,使其意识到重用汉人对维系清王朝安危的重要性,从而任用曾、胡等人领兵。

从某种程度上说,曾国藩、胡林翼等人之所以能够在地方纵横捭阖,就是因为朝廷中有肃顺鼎力相助。

第二,左宗棠被人密奏弹劾,咸丰皇帝准备严惩以儆效尤。这是属于朝廷最高层的机密,肃顺第一时间派人通知曾国藩、胡林翼,从而为他们后来的规划、运作留出时间。

肃顺暗示自己无法直接支持,必须要他们让人写奏折把水搅浑,造一下势,自己才好浑水摸鱼,顺水推舟。

从而才有胡林翼谋划潘祖荫的“中国不可一日无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千古名折诞生,影响深远。

甚至后来杨度等人为湖南造势,“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宣言也是依葫芦画瓢,根源于此,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湖南人前仆后继,终成大业。

第三,推荐曾国藩任职两江总督(地位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局委员兼江苏、安徽、江西省委书记兼大军区司令),真正树立起“湘军”的大旗。

阎敬铭(胡林翼的得力干将,详情见前文《胡林翼篇》)借罗遵殿(浙江巡抚,相当于现在的浙江省长,和胡林翼关系很深)的葬礼拜见曾国藩,进入暗室后从靴子底部取出一封信,双手递给曾国藩。曾国藩接过信件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封肃顺写给胡林翼的信,大致内容如下:

江南大营溃败,咸丰皇帝对肃顺说“拟授胡林翼为两江总督”。肃顺听后沉吟片刻说道:“胡林翼能力是足够,但是如果调职,则湖北巡抚(相当于现在的湖北省省长)无人可以代替”(才学优长,足堪江督之任,但若调离,鄂抚一职则无人可代)。

咸丰皇帝问道:“让曾国藩任湖北巡抚(相当于现在的湖北省省长)怎么样?”肃顺答道:“以前皇上任命曾国藩代理湖北巡抚,几天后撤销任命。现在又叫他任此职,就显得皇上恩德不重,不如干脆让曾国藩任两江总督,胡林翼继续担任湖北巡抚。

胡与曾是好友,必定会协调合作,那时上下一心,东南局面将有转机。”(六年前上命曾署鄂抚,循即撤销,今又任之,未显皇恩浩荡。莫如曾为江督,胡为鄂抚,同心协力,可收全效。帝深许之)

曾国藩看到这里,激动得手微微发颤,心里充满对肃顺的无限感激之情。肃顺信中最后写道:润芝向来深明大义,顾全大局,想不会因此事而有芥蒂。望与涤生和衷共济,力挽狂澜,建攻克江宁大功。异日建凌烟阁,同绘润芝与涤生像于其首。信的边角还有一行小字:请送与涤生一阅。

这封信是肃顺写给胡林翼的,向他解释一下“推荐曾国藩为两江总督”的事情经过。胡林翼胸怀宽广,思想很有高度,对自己的定位也非常清晰,一点都不为自己失去这个机会而抱怨(懂得政治的人只要对比一下“政治局委员兼江苏、安徽、江西省委书记兼大军区司令”与“湖北省省长”之间的巨大差距,就会对胡林翼的胸怀有更深的理解)。

胡林翼认为自己和曾国藩是兄弟关系,同气连枝,湖北是湘军的后勤基地,铁三角的两翼之一,自己任湖北巡抚比曾国藩合适。故一切应以湘军的整体利益为重,个人的官位高低无足轻重。

第四,咸丰皇帝临终前,肃顺劝告他效仿“汉武帝赐死钩弋夫人”典故杀掉慈禧。咸丰不忍,却被宫人密告慈禧得知,慈禧恨之入骨。

咸丰皇帝去世后肃顺被遗诏安排为“顾命大臣”,曾经派人邀请曾国藩共成大事。曾国藩犹豫不决,三思之后婉言推辞,导致“辛酉政变”中肃顺被慈禧和恭亲王奕联手翻盘。

肃顺被杀后,郭嵩焘、曾国藩等扼腕叹息。曾国藩惨然地说道:“这是一个大冤案,朝廷自毁长城。”(此冤狱也,自坏长城矣)他深知京城满人中除肃顺之外,无他人能识大体,所以后悔终生。

不过,慈禧和奕在“辛酉政变”后思想上很有高度,对“度”的把握炉火纯青。他们作为胜利者并没有深究“肃党”,大加牵连,而是把肃顺的所有往来书信封存,既往不咎。所以,此案才没有掀起惊天大浪,维护了基本稳定的朝廷大局。

后来,王闿运编写《湘军志》的时候想把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湘军铁三角”之间的信件以及与肃顺等人的来往信函编进去,但是因为其中涉及胡林翼的权谋太多,曾国藩怕影响胡林翼的形象,对王闿运说道:“壬秋,润芝已经过世,我们应该为尊者讳,为贤者讳,这些信件现在就先不编写了,封存起来留待后人评说吧。”此为后话,就不赘述。

肃顺手下的优秀人才号称“肃门五子”,后来基本都加入湘军怀抱:郭嵩焘,字筠仙,湖南湘阴人,博学多识,有经世之才,入曾国藩幕府。历任广东巡抚(相当于今天的广东省长)、驻英公使、驻法使臣等职,是中国首位驻外使节。

王闿运,字壬秋,湖南湘潭人,与曾国藩同乡。王闿运“纵横有大略”,肃顺一见如故,激赏之,以八旗习俗约为异性兄弟。

王闿运与郭嵩焘等人号为“肃党”中坚。入曾国藩幕府为“首席权谋智囊”,为其出谋划策。王闿运去世后弟子杨度送挽联:旷古圣人才,能以逍遥通世法;平生帝王学,只今颠沛愧师承。

李鸿裔,字眉生,入胡林翼幕府,胡去世后入曾国藩幕府,负责草拟奏折、管理军需,后任江苏按察使(相当于今天的省委常委兼政法委书记)。

另,邓辅纶、莫友芝等人皆入胡林翼、曾国藩幕府,成为湘军骨干。篇幅所限,不一一列举。

书市偶遇 喜获奇书

曾国藩和肃顺等人来到湖北,因为时间比较宽裕,曾国藩提议休息两天领略楚地的繁华。午饭后,曾国藩来到当地的古玩街上,发现街上除了各种古玩字画店外,路边还有许多小摊贩在售卖各种物品。

他信步而走,看到感兴趣的书画就不时地蹲下来翻阅一下。曾国藩不经意地远望一眼,发现很多摊位都熙熙攘攘,只有墙角处树下的一个摊位无人光顾。摊主悠然自得,正拿着一把蒲扇在地喝茶。

曾国藩有些好奇,慢慢地走上前去。他看到在摊位上有各种书籍、折扇、字画等,只是品种有些凌乱。突然,他的眼神定在一本古朴封面的《麻衣神相》上,感觉这本书好像跟平常看到的其它版本不一样,随手翻了一下,马上被内容吸引住了。

摊主是一个五十多岁的清瘦老者,看上去像一位落魄而清高的读书人,手摇蒲扇悠然地对他说道:“这些书都是我的祖传书籍、字画,家道中落,愧对祖先,希望找到有缘人,绝不贱卖。”

曾国藩跟摊主闲谈了一下,发现他确实是出身书香门第的贫寒士子,一股同病相怜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倾其所有,买了一把明朝才子祝枝山的折扇和那古朴版本的《麻衣神相》。

(篇幅所限,留待后述)

下期导读:

四川“主考乡试”归来后,曾国藩是如何创造“连升四级”的官场奇迹,从而成为清朝湖南省的第一位37岁侍郎(副部级)?请看下期文章《十年七迁,曾国藩的平步青云之路(终结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