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养出哪些思维方式,能让你在学习和工作中远超过同龄人?(1)

 tongkaibao 2017-10-16

本文作者:张辉


大家好,我是这周会很勤快的 Taka~


我们都知道富人思维和穷人思维有很大的差异,很多时候我们在生活和工作的行动和表现,就是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下逐渐拉开的。尤其是我们经常会发现身边的牛人能立刻抓住问题和事情的本质,一针见血,茅塞顿开。


不过我们都可以通过长期的刻意练习去培养出来。今天 Taka 想要推荐给大家的这个思维方式,就是如何培养我们对事情的洞察力?从元认知领域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读者Elle??的问题:辉哥常常能跳出事情以外,在元认知领域去探讨现象,醍醐灌顶,怎么做到的呢?怎么能训练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呢?有没有方法?辉哥可否愿意聊一聊?


张辉:有一个词可以概括:直达本质的能力,即洞察力。今天我就来简单谈一下我自己是如何培养洞察力的。


首先定义一下洞察力,其实很简单,就是反过来说:直达本质的能力。有朋友问:这不是绕圈子,把自己给绕进去了吗?


且听我解释:我需要一个简短的词来在文中反复引用,而非一个短语。所以,我需要引入「洞察力」这个词。但是我又不能不加解释的去使用这个词,所以我要重新分析「直达本质的能力」这个短语。


这个短语分为三部分,第一:直达,所谓直达,就是披荆斩棘,直截了当,不在重重迷雾中迷失,不在迷宫中走投无路;


第二:本质,就是事情的原本面貌。可不要小看原本面貌,信息传播的过程,就是本质丧失的过程,所以,我们看到的信息,基本上都不是本来面貌;


第三,能力,能力是指有稳定的概率,可以直达本质,而不是一种碰巧。这个是实实在在的,表明这个人掌握了可以重复的本领。下面的讨论,就会围绕这三个要素展开。


怎样培养「直达」的能力?


尽可能接近信息的源头


凡事皆有源头,比如一本书,有人会用一篇文章来概括,这篇文章就是间接的知识,如果你通过这篇文章,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那么就一定要去阅读一下这本书。


也许到最后,你所得出的结论,还就是这篇文章的观点,那么你此时对于这本书的理解,已经远远超出当初看这篇书评的时候


在朋友圈经常有很火的文章,这些文章往往是翻译编辑,取自国外的媒体。这时候,如果你稍微用一些心,就可以找到这篇文章的源头,可能是 medium 上的一篇博客,可能是 instagram 上面的一些照片,可能是 YouTube 上的一篇视频。


之前有一篇牵着手,拍女友背影的照片。其出处就是 Instagram,顺着 ID,就可以找到原 Po 主,因为 Po 主不断有更新,所以,你就可以以更新再写一篇文章。我就干过这件事情。结果,我写的这篇文章又被很多人转载。


转发是轻松的,但是如果你愿意花5分钟,而且不怕英语等外语,你可以直达信息的源头。这才是你要看的地方。还有那个德国夫妇,开着一辆奔驰 G,周游全球的文章,也是来自 BBC 的一个专访。对这个有兴趣的话,不妨去看看那篇专访。当然,顺道用用 Google,也能查出很多有用英文信息。



和牛人对话


牛人牛人,牛在何处?我看他们经常有一句话直达本质的能力。我在工作中有机会接触到不少牛人。近距离和他们交谈的时候,发现其思考非常深入。往往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就说我自己最近碰到的一个牛人,两三个月时间,我听他讲自己公司的 BP(商业计划书)已经是三篇,看起来 PPT 更新的部分不多,但是每次听他讲,都有30%-50%是新的信息。而每次新的信息,又把我的思考引入了一个新的深度。和这样的人交流,自己提高很快。


我有一个特点,就是有很强的模仿和学习的能力,小时候,班上来了一个数学很厉害的人,每次我很费劲的复习,别人看起来都不用复习,但每次都考不过人家。后来自己花一个假期,看完了一本《一题多解》,之后的数学考试,我就彻底翻身。类似的例子还有英语。


和高手多切磋,你会不自觉的去模仿,去学习,去学习他的思考方式。所以,不断的去识别,发现和接近你身边的高手,是训练自己思维的一个好途径。


大家要去寻找和创造这样的环境,让自己有机会和牛人对话。当然,前提是你自己也要不断的提高自己。仰望是没有用的,要不断锻炼自己,有和这些牛人、高手切磋的机会。


从反面去思考问题


关于从反面去思考问题,查理·芒格讲了很多,他的《穷查理宝典》,差不多一本书都在讲这种思维方式。


他举的例子是:如果我知道自己要在哪里死去,那我一生都会避免去那个地方。我们能预测自己在哪里死去吗?不能。所以,这个极端的例子只是用来强调「反面思考」的重要性。




还是举一个例子,我最近和朋友一起打 COC(部落冲突)游戏,我发现这个朋友的分数涨的很快,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问他:你最近打游戏很猛啊,有啥秘诀。


他有点不好意思的给我说:辉哥,不瞒你说,我的进攻能力不行,但是防守很强。我打不过别人,我就不去打,只练防守。而其他人一看我很简陋的围墙,都以为我是软柿子,结果一打,还真不是这么回事。所以我经常「被动涨分」。


还有投资,巴菲特说过两个最根本的原则:第一不要亏钱;第二,记住第一条。wow,很多人一想到投资,就想到我要去挣大钱,你没想到股神原来是以「不亏钱」为原则去思考的吧。


这就是「从反面思考」,几乎每件事情,你都可以这样思考。


不要在「朋友圈」寻找真知


有一句话,You are what you eat,意思很直白,就是你吃的东西,造就了你的身体。同样,如果把大脑看成身体,那么知识就是大脑的食物。而我们每天恋恋不舍的朋友圈,每天花费数小时的朋友圈,其信息质量如此参差不齐,我们的大脑,如果每天的主食都是「朋友圈」信息,怎么期待他能变得很强?


另外,朋友圈这里也是一个隐喻,暗指「大众思维」。关于这一点,我只有一句忠告:你想要的成功,永远都是极少数人才能实现的。为了达到「极少数」的水准,就要和「大众」保持足够的距离。



怎样培养分析「本质」的能力?


把思考的时间范围拉长,尽可能拉长


如果你只想今年的事情,只想这个月的事情,那么我保证你很难得到一个十年后满意的结果


比如很多关心买不买房的事情。他们看到的是:房子在过去十年一直在涨,一线的房价在过去十年涨了快10倍,在过去的12个月,有很多小区的房价涨了50%以上。所以会问:如果我今天不买,以后会不会买不起。


关于这个问题,我希望你问自己一个问题:房价十年后会怎样?房价三十年后会怎样?不好思考吧,那我们就「顺推」。如果房价保持目前的长势,十年不变会怎样,三十年不变会怎样?就拿你目前住的小区为例。


如果你能把10年,30年的事情想清楚,今天做什么样的决定就不难


关于财务自由的问题,也非常适合「拉长时间」去想,不要想5年退休,想象30年后,那个时候自己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什么?有多少收入来源?是随着年龄增长不断的增加收入还是减少收入?什么样的收入可以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增加?


基于这种思考,你会反思自己今天时间的分配



所谓长线思考,就是「树木思考」。两年前我们去云南腾冲,当地有一个银杏村,村子里很多百年银杏树。这里每年吸引很多游客,旅游成为这里的主要经济来源。而银杏树浑身都是宝,叶子和果实都是有很强的变现能力。我们在一家院子里的银杏树下吃午饭,席间不断的感慨:真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站在今天想未来,我们要做的,就是为自己的20-30年后,种下这样的银杏树。


关于这个长线思考,除了巴菲特,大家还要学习 Facebook 的 CEO 马克·扎格,他总是能做出惊人之举,比如在2012年左右的时候,以13亿美元收购十几个工程师的 Instagram。


又比如在大家还不知道 VR 为何物的时候以20亿美元收购 Oculus VR 公司。Instagram 的收购已经变成了一个非常划算的生意。而 VR 的收购效果大家还需要时日去判断。


为什么他能做出如此果断的大手笔?原因在于其「长线思考」的能力,据最近的报道说,他总是习惯于在一个世纪的长度上思考问题。所以,在这个长度上,做很多事情就不奇怪了。


当然还有马云,一直在各种场合说阿里要活103年,跨三个世纪,他的战略布局也体现出这种思考的长度。还有任正非,还有 Elon Musk,都是具有这种长线思考能力的人。


筛选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尽可能的少


这个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复杂因素,其原因有多种多样,最典型的就是股市。如果有一个股价的方程式的话,其参数会非常多。


但是,基于复杂的公式,我们很难看到事物的真相。所以我们有必要做很大的抽象,即剥离绝大多数影响因素,只相信最基本的事实


比如中国的股神(其实也是经营之神)段永平,他对于一个公司是不是「好」的判断,其实就是一点:这家公司的赚钱能力钱不强。我们太相信神秘的东西,以至于我们忽略了这才是判断公司好坏的根本标准。而我们要不断买入和持有的股票,也就是这样的寥寥少数,具有极强的赚钱能力的好公司。


靠着这个标准,基本上可以筛选掉90%以上的公司



有一个实验,其实也是生活技巧,大家可以学习一下。这就是「黑屋实验」,我自己起的名字。这个技巧来自于美剧 CSI - 犯罪现场调查。我看到很多场景,都是在黑夜的时候,侦探一个人,拿着手电,返回犯罪现场寻找痕迹。


我自己尝试用这种方法,寻找一些被遗忘在角落的小物件,比如钥匙。我也用这种方法,在地面上寻找打碎杯子后遗落的玻璃渣。


当你无法在一个明亮的屋子里找到小物件的时候,就可以用这个「黑屋实验」来寻找。这个方法为什么有效?因为黑屋+手电可以让你忽略掉99%以上的干扰因素


想一想如何把这个方法用于思想实验。


只相信最基本的事实和原则


我在 Motorola 的时候,有一次 CM(配置管理工程师)和老板在办公室里很热烈的讨论着,我正好路过,发现他们在苦恼一件事情:这个正式版本的 release 已经被延迟了3天。原因就是「冒烟测试」总是失败。浏览器 App 在测试版本中没有问题,但是正式版本总是无法启动。



查了三天,几乎掘地三尺,也没有发现问题所在。我当时也是自告奋勇,主动提出我去帮忙找问题。


我开始用二分法去查找区别,最终落在一个「版本文件」上。但是查了一下午,还是没有结果,最后我祭出一个大法,即公理:「差异来自差异,差异导致差异」。在这个原则下,我们只能重新审视这个文本文件。我们用测试版的版本文件来替换正式版本的版本文件,结果搞定。


所以,问题就是出在这个只有一行的版本文件上。我们继续用别的 diff 工具查看,发现两个文件的确不同,只差了一个看不见的「回车符」。


好,更进一步,为什么浏览器 App 的启动会受这个版本文件的影响呢?打电话去找做这个 App 的印度工程师,发现他们的确在启动时会检查这个版本文件,确保版本的一致性。但是问题在于,他们一直以这个文件就是「一行」为假设,从来没有考虑这个文件可能会多出一行,而且是一个看不见的回车符。


这个问题让我强化了两个想法:1. 差异带来差异,差异来自差异;2. 只相信最基本的事实和原则


大家记住,但凡你碰到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时,往往是你内心中有一个或者多个「假设」,这些假设大多数时候没问题,碰到极端 case 就会出错。


碰到这种困境时,你要把自己的内心的种种「take for granted」的假设,一一列出来,然后一个一个划去,划去那些「假设」,只接受真正没问题的「公理」。这个世界上公理不多。


怎样强化能力,形成稳定的「胜率」?


尝试否定自己


我在刚开始学车的时候,碰到一个很神奇的出租司机,他在中关村大街上把车子开的「飞快」(当然还是限速之内),我当时很惊诧他为什么能在很拥挤的大街上,很窄的车道内游刃有余,他说自己经常参加地下赛车。


他练习的方法就是不断的在自己的脑子里「过电影」,就是在脑子里预演各种场景,比如突然碰到行人窜出来怎么办,突然碰到前车刹车怎么办、突然碰到右方车辆并线怎么办。


开始这些预演很累,但是养成习惯之后,他就不怕各种「意外」,因为这些意外在他的脑子里都演过无数次了,自己有成熟的应对方案。


这就是一种不断「否定」自己的例子。


我在一开始也非常醉心于「I have a idea」(我有一个想法)的感觉,后来觉得不行。Idea is cheap(只有想法是不行的),我必须学会否定自己的想法。所以,每次我郑重的提出一个想法,其背后都有很多次否定,只有经得起自己否定的想法,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想法


又比如写作,我每天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把可以写的 Topic 列出来。但是真正在写的时候,我会十里挑一,把其他九个都否定掉。 



向大师学习,阅读经典书籍


也许我们身边不会经常有牛人,而且牛人也不见得有那么多时间和你在一起。更重要的是:牛人未必会主动总结和分享自己的思维方式。幸好我们还有「书」。


这个世界上对你而言,真正值得去看的书只有1%,而这1%中,最重要的是大师的作品。书籍有一个好处,不仅有结论,有例证,也有思维方式的总结。


所以,你可以列出3-5本你喜欢的大师的作品,深入研读,把其中的思维方式拿出来,模仿学习。


不断实践,形成自己的思维框架


所有的学习,最终都是为了实践,没有实践,就无从学习。而为了培养自己的洞察力,就需要形成自己的思维框架。


思维框架的构成包括如下:


1.基本的理念 - 比如打游戏,你是想消磨时间,你是为了赢,还是为了虚荣。


2.基本的思考倾向 - 比如逆向思考。


3.思维模式 - 建筑有建筑的模式,编程有编程的模式,思考也有思考的模式。比如战略思考,比如竞争分析,都有固定的套路,可以先从固定的套路学习起,然后找出那些最适合自己的套路。游戏中也有套路,比如天龙流,屌丝流,胖子流等等。


希望大家都能不断培养出这种能够深入问题和事物本质的洞察力,也可以尝试在生活中实践,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自己比同龄人成长速度快了几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