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0年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上,为何会有一枚中国发簪? | 意外

 黑猩猩表哥 2017-10-16




前一阵的十一,编辑部一位姑娘专门浪去粤博看了“泰坦尼克号”沉船文物展。


这些遗物中,有钱包,有旅行袋,但一件东西却非常特殊


一枚,来自中国的寿字簪。


为何一枚中国的发簪会出现在泰坦尼克号上?


百年之前,又是谁带着它踏上了这艘终将沉没的巨轮?




1912年的一个晚上,大西洋中行驶的一艘豪华巨轮上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这是世界上最庞大的豪华游轮。乘上这艘巨轮的,有家产万贯的商人,有权倾一时的官员,还有,蜗居在末等舱中怀揣着美国梦的穷人们。


正当甲板上的舞会气氛达到高潮时,突然,轮船好像撞到什么,传来一阵震颤。人们惊魂未定,这时只听见有人大喊:是冰山!船要沉了!


霎时间,豪华舞会变成了人间地狱。


游轮上的救生艇并不够所有人逃生,人们焦躁、恐惧、放声哭喊。这时,只见一个原本排在救生艇前的年轻人,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身后的老妇人。


巨轮在缓缓倾倒,年轻人目送着救生艇渐渐远去。然后,他从胸前的口袋中,拿出一个小盒子。年轻人用颤抖的手,打开了盒子。然后,仿佛是在跟爱人吻别一般,他眼含泪水,最后一次亲吻了盒中的那枚小小发簪。


那是一枚,来自中国的寿字簪。





这枚出现在泰坦尼克号上的寿字簪,其实也侧面向我们展示出那个年代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作为中国人,我们都知道“寿”的意思,长生不老,万寿无疆。


对于人生这些事,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已经看的一清二楚。再多的荣华富贵,没有命的话一切都是浮云。


所以《尚书》中把“寿”作为“五福之首”。作为纹饰从秦汉之际就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开天辟地古往今来第一皇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下令在印玺和宫殿瓦当上印上“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字样。可惜,虽然嬴政够霸气,也没法和老天对抗,49岁就撇下一堆烂摊子走了。


小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不过在这个时候,寿字还是作为一句话口号中的单字,什么“延年益寿大宜子孙”,什么“长寿明光”。


东汉 延年益寿大宜子孙锦鸡鸣枕


寿字真正成为主流装饰花纹,还是在明清。


明清时候的寿字纹,已经不再是那些单调的文字,而是各式各样,五花八门。有的清纯大方,有的妖艳至极。


正常一点的,是这种书法字体“寿”。


明代男子的红底寿字金龙罩甲


端庄大方的,是这种长手长脚的“长寿纹”。


清光绪 青花长寿纹八棱花钵画缸花盆


蠢萌可爱的,是这种圆圆滚滚的“团寿纹”


清 明黄色彩云蝠团寿纹妆花缎女绵袍


画风清奇的,是这种被五只蝙蝠包围起来的“五蝠捧寿纹”。用“五只蝙蝠”来寓意“五福”,古人也是想象力绝佳。


清道光 粉彩寿字红彩五蝠捧寿盘


还有妖艳贱货的,是这种镶嵌了花花草草甚至八仙的“花寿纹”。


从左到右:明缂丝群仙寿字堂福中的寿、清代刺绣有“暗八仙”寿幛中的寿、同左


尤其清代的时候,对“寿”的崇拜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万岁爷的诞辰定为“万寿节”,与元旦、冬至并称为“清廷三大节”。一到万寿节的时候。各种寿字主题的贺礼简直让人密恐。


比如康熙帝六旬大寿的时候,勾心斗角的胤字辈皇子们,还是得乖乖坐排排好,老老实实地提笔写几个寿字给阿玛贺寿。


皇子祝康熙帝六旬万寿诗文屏风


晚清的时候,更是把团寿字独立做花纹,直接穿在了身上。无论是雍容华贵的慈禧,还是清丽温婉的末代皇后婉容,都可轻松驾驭。


左:慈禧,右:婉容




其实,以上这些在我们现代人看来繁复到极点的寿字纹,都只是为了一个最朴素的愿望:长寿安康。


毕竟,在一场风寒都有可能夺去一个人的性命,一场灾荒就有可能亡城的古代,好好地活着,就是对亲人最真挚的祝愿。


随着寿字纹的流行,它也自然出现在了女性的发饰之上。


最早的寿字簪出现在明晚期,定陵就曾经出土过明神宗孝端皇后的寿字发簪。



只不过,这位头戴寿字簪的皇后50多岁就去世,在世时曾经多次流产,膝下只有一女,终生活在前朝后宫的争斗中。一生也并不算福寿安康。


而到了清朝之后,女性对于寿字簪的喜爱也跟着清朝寿字纹的流行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程度。


清代的首饰风格本来就是脱离了唐宋以来清秀典雅的风格,越来越浓艳宫廷风。再加上在后宫,首饰做工的复杂和精细程度又代表了妃嫔的地位。所以你就会看到,清后宫的女子们,在寿字簪上是一个比一个戏多。


有这种小蝙蝠们围起来的寿字簪。


清中晚期后妃发饰 故宫博物院藏


有这种用小翠鸟羽毛装饰(点翠)的寿字簪。


点翠寿字发簪 故宫博物院藏


还有这种,“万寿无疆”大头花。


镀金点翠“万寿无疆”头花 故宫博物院藏


以及这种,九个蝙蝠排排坐的挑牌。


金九蝠挑牌 故宫博物院藏


据说慈溪太后就特别喜欢这种浓艳发簪。慈禧27岁年纪轻轻就当了寡妇。而按风俗,妻子得守重孝。两年多都不能打扮。于是慈禧就极不情愿地戴了两年多的朴素风头簪。释服期满,这批首饰全部被打入冷宫。慈禧又戴上精湛华贵的艳丽头簪,直到老年都一直走这种浓艳风。



但这些夸张到你不忍直视的发饰,不单单只是为了好看。


在封建社会中,女子们的发饰,除了装饰作用,所承载的还有那个时中对于家族的祈愿。比如,福禄寿喜、多子多孙。


而对于身处那个时代的女子来说,发饰、首饰这种东西,不单是冰冰冷冷的饰物,更是陪伴一生的、有浓厚情感承载的象征。母亲之后,传给女儿,婆婆之后,传给儿媳。它影响的不单单是第一任主人,而是之后绵延不绝的整个家族。


所以即便民间普通人家的女子无法像皇族一样戴珠玉点翠,大概也会有一支银、铜制寿字簪。


一枚普普通通的寿字簪,却是赠与她发簪的那个人,对她一生的祝愿。




而结合泰坦尼克号的年代及发簪的金属材质,那枚簪子,极有可能就是这样一支来自清朝民间的寿字簪。


一只清朝中国民间的寿字簪,为何会出现在航行在大西洋中的泰坦尼克号上?


想要知道这个答案,还要从十六世纪的欧洲说起。


我们知道,从十六世纪开始,葡萄牙和西班牙人就从中国带去了茶叶、丝绸、瓷器、工艺品以及神秘的东方文化。对于刚从中世纪的黑暗摸瞎走出来的欧洲人来说,中国的物件又精致又美丽,迷恋到根本停不下来。


一艘雍正时期越南金殴沉船载的开光花鸟茶具


直到十七世纪之后,随着瓷器、茶叶等大量倾销欧洲,欧洲社会刮起了一股浓烈的中国风。法国王宫的贵妇摇起了中国的扇子,英国女王养成了收集中国瓷器的嗜好,连18世纪的洛可可风格都要受到它的影响。


洛可可艺术倡导者蓬巴杜夫人所推动的塞夫勒瓷器:塞夫勒绘软质瓷瓶,1760年代,美国盖蒂博物馆藏


中国风陪着欧洲走过了文艺复兴,走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直到19世纪以后才渐渐消退。而这个时候,遥远的中国已经从欧洲记忆中强大而富饶的国度,变为一片任人宰割的土地。


但这样的中国情结,却深深印刻在了无数家族的记忆中。


也许就是在这个时候,一个有着深深中国情结的年轻人跟随家族的商船,来到了这个神秘国度。


他发现,这个国家的文化与艺术的魅力,要远超出小时候的所接触的那些瓷器、家具所带给他的。而这个国家的人,对于亲人、爱人的情感,从来不会用一句直白的“我爱你”。而是会把浓到化不开的情感,蕴藏在一幅画、一句诗、或者一支发簪当中。


即便她不在眼前,也可以让这些代替自己,守在她身边。


所以当年轻人看到了这枚小小的寿字簪时候,立刻就想到了远在家乡的恋人。他欢欢喜喜地买下来,希望戴上这枚簪子的她,会一生长寿平安。



但是还要承担家族事业的他还不能返回家乡。于是,带着这枚寿字簪和对恋人的思念,他踏上了那艘名为“泰坦尼克号”的邮轮,希望这次旅程完成后,能赶快为她亲手带上这枚来自中国的发簪。



只是没想到,这一去,竟是永别。


泰坦尼克号已经彻底倾倒在大西洋上,海水的冰冷也已经弥漫在四肢百骸。缓缓下沉的他徒劳地挥动了一下手臂,用尽最后一丝力气,把装着发簪的小盒子,扔往与下沉的自己相反的方向。


有她的那个方向。


希望没有我在身边的你,也一定要,长寿安康。




青年跟随巨轮沉入大西洋底,远在大洋彼岸的姑娘再也没等到自己的恋人,郁郁而终。


无论是送出这枚发簪的人,还是要送给的人,到最后,竟然都没有享受到这个字的福分。


而那枚寿字簪也随着主人一起沉没在冰冷的大西洋底。在经年的海水冲洗下,慢慢变得斑驳,连同这段故事,也一起尘封在了幽静的海底。



如果,你之后还有机会去看泰坦尼克号的沉船文物,请你一定要去看一看这枚寿字簪。


不是为了怀念这段可能的故事,还是问一问自己,拥有一枚寿字簪的你,想要祝福的那个人,又是谁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