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付秀莹:秋已尽,日犹长

 老鄧子 2017-10-17


秋已尽,日犹长

  付秀莹

 

在北京的大街上走着,一不留神,很有可能,就同遇钧这样的男人迎面碰上了。也可能在地铁上,拥挤的人群中,有一个男人正好在你身旁,眉头微蹙,神情落寞,跟周遭热腾腾的世俗生活不大相投。也或者,某个咖啡馆里,瞥见他在一个安静的角落里坐着,端正清雅,有一点颓废,却不过分,是刚刚好。对面是一个女子,也不知道聊到了什么,就笑起来。是那种读书人的气质,多年城市生活的淘洗,早已经把乡村的泥巴味道冲刷殆尽了,举手投足,是见过世面的做派。从乡下到城里,一路走过来,纵是一个钢筋铁骨的人儿,也都被揉搓得失去形状了吧。生活里,有多少这样的遇钧呢。我们的同学,我们的同事,我们的邻居,我们的朋友。甚至,就是我们自己。

遇钧这样的人,有着太重的负累,物质的,精神的,情感的,心灵的。他们不得不负重前行。他们不得不认领自己的命运。尽管他们也常常起了抵抗之心。然而,这世上,个人都被时势和运命劫持,谁敢说半个不字呢?

小说里,遇钧遭遇的,也不仅仅是中年危机。无论如何,世俗意义上,遇钧算是小有成者。物质上还算宽裕,工作稳定,家庭也完满。精神上呢,却不好说。这正是小说可以纵横笔力的地方。《秋已尽》着力于人物的精神世界。遇钧内心深处那些琐碎的波澜、微妙的涟漪、起伏的潮汐,那些飓风、暴雨,怎样在他的内心慢慢积累,风起云涌。小说家好奇的,永远是人物内心的这些风吹草动。风如何吹过,草木如何在风中发出萧瑟之声。

 这篇小说写了很多繁华热闹的场面,酒局也好,欢爱也罢,名利场上的争逐,情海里的跌宕,鲜花着锦,烈火烹油,都不过是世人的浮华一梦。小说的底子,其实是通向虚空的。就像文若卿在梦里对遇钧说的,“你也不必喊冤。冤不冤枉,你心里过得去就好了。只要你不觉得冤枉,那就是不冤枉。哪怕你心里有一点儿委屈,就是委屈了。遇钧兄,我只有一句话,生年不满百。都是一眨眼的事。别太委屈了自己。”遇钧内心深处的百般辗转,其实不过是觉得委屈,觉得不值,觉得跟世事时势格格不入,相互抵牾。他跟吴双的身体交易,跟多芬的暧昧纠缠,跟妻子容丹丹的一言难尽的婚姻,跟老家人那种又爱又痛的复杂纠结的亲情,都是人生的破败和不堪处。在生活的强大逻辑面前,遇钧只能顺从、迎合。然而,遇钧到底是读书人,他终不能跟旁人一样,在生活的巨大惯性中变得麻木、迟钝、不辨东西。他敏感自尊的内心,即便明镜蒙尘,依然能够照出人性中那些细微的灰尘,势利、卑琐、算计、背叛,深深的伤害,淡淡的无耻。很多时候,他是清醒的,而这恰恰是他痛苦的根源。

 在叙事上,我其实是习惯了女性视角的。但有时候,我更愿意为难一下自己。用男性的眼光,去揣测人物的内心,试着写出他们的心事。我喜欢这种冒险。

大约将近一千年前的某个深秋时分,李清照酒后醒来,写了一阙词叫做《鹧鸪天》。残酒对秋阳,有心绪万千。想说,又不知从何说起。只有叹一声,秋已尽,日犹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