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周易》里的啓蒙敎育 WORD
2017-10-17 | 阅:  转:  |  分享 
  
《周易》里的启蒙教育





?

????现在好像有许多孩子都不喜欢学习,一上课就犯困,一写作业就发愁,一提到学习就头疼,有的厌学甚至到了旷课、逃学的地步。家长对此很是揪心。学习本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为什么对我们的孩子却变成了苦差事?????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倘若领导说:“罚你明天替我去爬山!”你会是什么感觉,是不是很痛苦?但如果换一种说法:“明天让你去旅游爬山!”你的感觉又会如何,是不是很痛快?同样的事情,同样是痛,一个是痛+苦=痛苦,一个是痛+快=痛快。痛快还是痛苦,根源在于你为谁去做。孩子们感觉学习痛苦的根源就是——学习不是为自己做的。????小孟已经是个大学生了,可他却非常厌学,并有了网瘾,因学习成绩不好面临被开除的危险。在对他进行第三次咨询的时候,孩子打开了心扉。他失声痛哭,边哭边说:“从小到大我一直在为父母学习。我就是想玩一玩游戏,难道我为自己做一点事就错了吗?”他足足哭了一个小时,难过得令人心酸!????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因为我们在学习中违背了内在的自然规律。《序卦传》有这样一段话: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意思是,事物刚开始的时候,肯定会有迷蒙,所以叫蒙,蒙卦就是迷蒙的含义,事物在幼稚阶段才会如此。所以,古人把幼儿教育称作蒙学,对刚开始的教育叫启蒙。“物稚不可不养也”,即当万物在幼稚的阶段时,必须要养育,给他所需要的物质食物和精神食粮,这样才可以生存下来。



那么,我们就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一看《周易》中的一卦——蒙卦。????《蒙》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说的是:并非我去求无知的孩童来学,而是无知的孩童向我求教。孩子在小时候总有很多问题,我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其实就是在教孩子。过去把学习叫“求学”,重在一个“求”字。“求”是“我要”的含义,“我要”的才是“重要”的,所以我才会重视学到的东西。就像孙悟空为了求师学艺,漂洋过海不知吃了多少苦头,可他一点儿不觉得苦,因为那是他想要的。????用于教育方面,蒙卦的六爻可以这样来解释:????1、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即要启发幼童,并对孩子有所约束,可以适度有所惩罚,一定要让他记住惩罚的作用,罚不可过当,过当则有害。????2、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即要包容一切孩子和包容孩子的一切。????3、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如果孩子总是“见异思迁”“朝三暮四”,那是很难教育好的。????4、困蒙,吝。若要束缚孩子的思想,使孩子的思维被困在某种局限中,没了自己的思考,这样做是没有好处的。????5、童蒙,吉。就是把孩子当成孩子来对待,不要以我们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这才是好的。????6、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我们教孩子学会刚硬,不是要教孩子学坏,而是要教他们分清是非,抵御不良的影响。????由此可见,我们教育孩子的关键,是引导孩子主动地学。在幼年的时候,当孩子有问题时,是他们在“求学”,我们要认真对待,并善于引导孩子;孩子长大以后,则应该启发、规范、包容孩子,改变孩子见异思迁的毛病,不限制孩子的思维,不以成人的思想去要求孩子,并教会孩子坚强。这样,始终维持在孩子“要”的状态,就能避免出现厌学的问题。????古人在教育方面有着许多高超的智慧,多多借鉴《周易》,相信家长只要用心,一定能做得更好。











《周易》成语与中华民族思维方式



《周易》之所以能对后世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它所蕴涵的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并逐渐渗透到民众的深层意识和日常生活中。《周易》所蕴涵的思维方式,体现在许多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成语之中。在汉语中,有200余条成语源出《周易》经传。这些成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取象思维、辩证思维与中和思维。?

取象思维。取象思维以具体事物为载体,靠想象去推知抽象事理,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思维方式。它是我国原始先民认识外部世界、把握自然规律以服务于自身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始。“枯杨生稊”就属于用这种取象思维构成的成语。《周易·大过》中有:“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这里将自然界枯老的杨树生长出嫩芽与人间的老夫娶少妻联系起来,取其相似点进行想象,然后比附推论出“无不利”的结论。由《周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一句浓缩而成的“仰观俯察”这一成语,也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用这种取象思维方式构成的成语,在《周易》中俯拾皆是,如“藏器待时”、“群龙无首”、“水火不容”、?“龙吟虎啸”等。

辩证思维。中国具有非常悠久的辩证思维传统,而《周易》应该是其最初源头。《易经》试图用两个具有对立性质的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排列组合来概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这是以理性思维方式掌握世界的开始,其中就包含着许多朴素的辩证思维因素。《易传》则把潜藏于《易经》中朴素的辩证思维因素揭示出来,孕育成了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雏形。源自《周易》的许多成语都蕴涵着这种辩证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超智慧。例如,“否极泰来”、“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居安思危”等成语,把“否”和“泰”、“盈”和“食”、“平”和“陂”、“往”和“复”、“安”和“危”等互相对立的概念联系起来,指出了对立面的互相转化。这就是从自然变迁和人类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哲理智慧。《周易》中蕴涵着这种辩证思维方式的成语还有不少,如“革故鼎新”、“周而复始”、“数往知来”等,或从事物发展的趋势、或从事物发展变化的形态、或从事物数量变化的状态来说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的存在方式。

中和思维。“中”即中正、不偏不倚;“和”即和谐、和洽。中和思维,是指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问题时注重事物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关系的和谐、平衡状态,不偏执、不过激的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式同样发端于《周易》。《周易》中有许多成语就蕴涵着中和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和谐、平衡的向往与维护。比如,由《周易·系辞上》“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而形成的成语“刚柔相济”,意思是刚强的与柔和的事物互相调和补充,使之恰到好处。另外,像《周易·谦》中有:“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这句话包含了两条成语:“裒多益寡”意思是说从多的一方取出一部分,加之于少的一方;“称物平施”意思是说称一称东西的轻重,平均分配于人。类似体现中和思维的成语在《周易》中还有不少。?











易道辨证



周易一书古奥难懂,是一部卜筮之书,但精华不在卜筮,而在其内蕴的哲理,特别是具有丰富的辨证思维内涵。周易,古人称为六经之首。与老庄并称三玄,周易被称为三玄之冠,又称为大道之源,宇宙图式。研究者诸说纷呈,各有胜义,至今没有统一的解释,向称理难穷诘,义易附会。或之言天道,或之言人事,或之附会高科技,或之预测个人吉凶命运,举凡天文、地理、历算、医学,皆可以易理解释,可谓无所不包,不一而足。

周易中言人事多举商周,故研究者认为此书成于商周之际。原本单称易,后称周易。亦有认为作于西周末幽厉之世,因其多忧患之词,是衰世的产物。

后人应用周易哲理指导解释诸多学科的原理,是广大悉备,几无所不包。《易传》称周易的核心概念即易,即变易之道。释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易道涵盖天下万事万物:“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就是说,易道是天地之准则,是综合规范天地、贯通万物的真理。正是因为易道已上升为普遍真理,所以它可以解释世间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在周易中确实涉及了自然与社会诸方面的内容,诸如祭祀、战争、生产、商旅、婚姻、水旱、风霜、地震,既反映经济上的渔猎、畜牧、农耕、手工业等,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和斗争。由此可见,易道总结出来的辩证法,是基于殷商时代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的具体事物的客观运动变化过程,这与西方辩证法集大成者黑格尔哲学只是从抽象概念(理念)自身运动中发现的一般形式的唯心辩证法,在认识论的基础上就很不相同。也就是说易道辩证法来自对客观物质运动变化的考察,而不是对精神现象的研究。在这一点上,充分体现了中国智慧的求实精神,这是易道辩证法高出黑格尔哲学的根本之处。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哲学,是他不懂易道辩证法的缘故。顺便说一句,学界讨论中国智慧是什么,笔者以为就是易道辩证法和《老子》辩证法,二者参合融汇可统称老易辩证法,这是西方哲学家从来没有认真对待的,只是在近现代,西方哲人才稍有领悟,如海德格尔等人。

易之哲理主要讲变化,司马迁论六经:“《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此变非谓事物的简单重复,实为不断发展即螺旋式上升,《系辞》云:“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整个宇宙是大化流行,是“革故鼎新”、“变化日新”、“与时偕行”的无限辨证运动过程。在周易书中随处可看到有关这种辨证发展的论述,这不仅可以从每卦六爻的转化来说明,也可以从乾卦到未济卦的周期性运转来说明。最明显的命题即“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云:“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充分体现了变革创新的积极进取精神。但这种积极进取不是一味求强求霸,而是坚持中道,不走极端,稳步前进。研究者指出,六十四卦的排列,非覆即变。覆指整个卦画上下颠倒,变指两卦六爻的每一爻阴阳相反。这种排列清楚地表现了一种反反覆覆、波浪起伏、连贯演进的理念。比如前后相承的卦,如乾与坤、泰和否、谦和豫、临和观、剥和复、蹇和解、损和益、既济和未济等等。这种排列,皆由对立转化、物极必反的规律所决定,反映出事物一种波浪起伏状态的发展。特别是篇末以既济、未济结尾,是提醒人们万事无尽头,完成一个段落,又会有新的开始,不可自满自足。龚自珍有感于此,作诗云:“未济终焉心飘渺,万事皆从缺陷好。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所谓君子以自强不息,功成不居,急流勇退,不懈奋斗,可持续发展,才是为人处世的正理。在周易六十四卦中唯有一卦六爻皆吉,那就是谦卦,其辞大倡谦风,云:“天道亏盈而兼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这与《尚书》所云“满招损,谦受益”实质相同。今之有人竞争取胜,小有所成便狂妄自大,肆无忌惮,以谦虚为没出息,老实为无用,其终无佳局,皆可拭目以待。

关于秉持中道者,在周易六十四卦中大抵六爻之中爻(即二、五爻),皆吉卦,是强调居中守中的重要,过犹不及,凡走极端均有吝悔凶兆。如乾卦九五是吉卦:“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然继而上升,到上九,即“亢龙,有悔。”《文言》称:“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肯定终有悔忧。只有圣人能把握适中,“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又如坤卦,“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六五:黄裳,元吉。”但上升到上六,则是“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象征意义是“其道穷也。”

通观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大抵凶卦多,吉卦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古代私有制社会,世路险恶,人生不得意事常八九,苦难多于安乐。易理启示人们要面对困难,防患于未然,不逃避、不灰心,迎难而上,终有福报,如此而已。





献花(0)
+1
(本文系健君文荟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