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中医探秘 中药调配 (下)

 爱雅阁 2017-10-17
千古中医探秘 中药调配 (下)
 

 第十一章  中药炮制前后的功效比较

中药炮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其内容不断充实提高。中药炮制是一项非常复杂而比较讲究的工作,是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提高药品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炮制方法不同其效能亦异,为了使调剂人员具备生制药材效能不一的常识,临床医生掌握炮制对药物效能的影响,便于处方时选择应用,特列常用中药炮制前后效能比较于后。

 

药名

炮制方法

功效差异

药名

炮制方法

功效差异

麻黄

发汗解表

荆芥

散风解表、透疹解毒

蜜炙

宣肺平喘

炒炭

止血

防风

解表驱风

生(鲜)

发散风寒、和中止呕

炒黄

疏风

干姜

暖脾健胃、回阳救逆

炒炭

止血

炮姜

温经止血、祛肚脐小腹寒邪

柴胡

醋炒(鳖血制)

疏肝

煨姜

和中止呕比生姜而不散、比干姜而不燥

酒炒

升提

升麻

解表透疹、清热解毒

发表

蜜炙

升举阳气

石膏

清热泻火

知母

清热泻火

敛疮止痒生肌

盐炙

下行入肾、清热滋阴、退蒸

栀子

清热泻火

地黄

滋阴清热

缓和其寒性

滋阴填精

炒炭

止血

炒炭

凉血止血

姜汁制

外热用皮、内热用仁、现多全用

甘寒凉血

牡丹皮

清热凉血

黄芩

清热解毒

酒炒

活血清淤

酒炒

清上焦火热

炒炭

凉血止血

炒炭

止血

黄连

清热燥湿解毒

黄柏

清热燥湿

姜汁炒

止呕

酒炒

缓和其寒性

酒炒

清上焦湿热

盐炙

走肾而泻火,一般内服多盐水炒,外科多生用

吴茱萸拌

清肝胆实火

白扁豆

清利暑湿解毒

贯众

清热解毒

健脾和胃

炒炭

炒炭止血

金银花

清热解毒

葛根

解肌退热

止血痢

升阳止痢

豨莶草

化湿热、除凤痒

荷叶

清热解暑

酒蒸

祛风除湿、补益肝肾

生清降浊醒脾

附子

作用竣烈,用于强心救逆

炒炭

止血化瘀

降低毒性,用于温补肝肾

吴茱萸

走上焦

散寒止痛、下气止呕

艾叶

理气血、散寒湿

盐水制

入下焦

炒炭

暖宫止血

大黄

泻下解毒

巴豆米

温肠泻积、逐水消胀

酒蒸

清血热

炒焦

缓和泻下之功

炒炭

凉血止血

制霜

降低逐水之效

蜂蜜

润肠通便解毒

薏苡仁

利湿热排脓

止咳止痛

补脾止泻

龙骨

镇心平肝

牡蛎

益阴潜阳、软坚散结、消瘰疬

收敛固脱

敛汗涩精、止带治酸

枣仁

醒神

代赭石

平肝降逆

安神

敛血止血

石决明

平肝

僵蚕

散风热

退翳

化痰止痉、消肿散结

白前

宣肺降气、祛痰止咳

百部

杀虫

适于久咳或痰稠難咳者

润肺

紫苑

外感咳嗽

桑白皮

行水

久咳

平喘止嗽

枇芭叶

止咳

前胡

宣散风寒

止咳止呕

降气消痰

竹茹

开郁化痰

瓦楞子

消痰散结

止呕

制酸止痛

海蛤壳

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

半夏

长于化湿痰

制酸收敛外敷

燥湿和胃

天南星

解毒医疮

善于止呕

燥湿祛痰

多用于疮疡肿毒

祛风化痰、解痉定惊

化痰消食

白芥子

散结消肿

香附

理气解郁

豁痰利气

疏肝理气

木香

重于理气

理下焦气

重于止泻

童便

活血调经

青皮

散积化滞

厚朴

行气化湿

麸炒

疏肝破气

温中止痛

川楝子

行气止痛、驱虫

姜汁炒

降气平喘

主治疝气

刘寄奴

消肿下气除胀

牛膝

主破血

行血

主活血

止血

走肾利筋

蒲黄

行血消郁

主止血

活血止血

藕节

凉血化瘀

茜草

行血活血、消瘀调经

凉血止血

止血行血

卷柏

行血散瘀

地榆

清热凉血、主治烧伤肿毒

止血

主治下焦湿热性的大便下血

槐角

清热凉血明目

侧柏叶

凉血止血

止血

专于止血

黄芪

固表止汗、脱毒排脓、收口敛疮

胡桃

补肾纳气

蜜炙

补中益气、生血利尿

纳气定喘

山药

强肾益阴生精

白术

燥湿利水、益气生血

土炒

补脾胃、止泻痢

麸炒

健脾和胃

麸炒

益肺气、治带下

助消化开胃口、散癥廦

甘草

清热解毒

生草梢治淋病

土炒

补脾健胃、止泄泻

生草节消肿毒利关节

鹿角

助阳活血、散瘀消肿

粉甘草清内热泻心火

温补肝肾、滋养精血

蜜炙

补中益气

川续断

祛风湿、治痹痛

巴戟天

补肾壮阳

安胎、治崩漏

盐炒

强筋骨

补肝益肾

何首乌

消痹痛、解疮毒、通便结

当归

补血润肠

身:补血养血

补肝肾、强筋骨、固精益血

活血通结

尾:活血破血

阿胶

滋阴润燥(烊化冲服)

主要减去润滑

全归:和血

炒珠

润肺化痰(用于入煎)

皂矾

吹喉引痰

白芍

敛阴平肝治痢

多供内服

柔肝止痛

和中缓急

酒炒

减去寒性

白附子

去湿止痒(外敷)

土炒

安脾止泻

祛痰止痛、祛风止痉(内服)

麦冬

润肺清心、养胃生津

百合

用于清心

朱砂拌

宁心安神

用于润肺

龟板

滋阴益肾

鳖甲

滋阴益肾

潜阳固涩

攻坚散结

桑螵蛸

滑精

乌梅

敛肺止咳、生津止渴

涩精缩尿

止血

诃子

敛肺降火

罂粟壳

蜜炙

止咳固肺

涩肠止泻

醋炒

止泻止痛

莱菔子

性升:能涌吐痰涎

山楂

降压透疹

性降:能降气化痰、消肿平喘

炒焦

消食导滞

六神曲

止泻痢

止痢化痰

和胃消食

麦芽

舒肝调气

大量可回乳(一般200克以上)

谷芽

养胃

消食化滞

消食

槟榔

行气利水杀虫

鸡内金

通淋化石

消食导滞

消食开胃

硼砂

化痰散结

白矾

祛痰

外敷消肿

收敛

杏仁

发散止咳

白果

止咳润肺

燀、炒

润肺通肠

降痰定喘

防己

清热利湿

止带除浊

祛风湿

供嚼食用

小茴香

散寒理气

牵牛子

生用取力猛

利尿泻下消肿驱虫

主入下焦

炒用取力减

蔓荆子

清头目、散风热

大小蓟

止血

缓和辛烈之性

增加止血效能

苍耳子

散风利湿、发汗通窍、消炎镇痛

马钱子

通经络、消肿毒、止痛

去其毒性

炒(霜)

主要降低毒性、易于粉碎

虎骨

豹骨

搜风祛寒、强筋健骨

骨碎补

补肾固齿止痛

易于粉碎及煎出药效

易于煎出有效成分

 

 

 

  第十二章 常用中药术语

中药调剂工作具有它的完整性和具体性,它涉及了中药炮制、制剂技术、中药鉴别等理论知识,一些老药工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造了很多丰富多彩的术语,即形象而又准确的描绘了中药工作各个环节的特色,为继承祖国医学遗产,现将常用的一些中药术语,加以归纳整理,以便于阅览群书,理解经典本意,促进中药工作的发展。

一、中药鉴别术语

1.道地药材:是指传统药材生产地生产的某种药材,具有产量高、质量好等优点,但是随着历史和条件等的变迁,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如人参,在唐宋以前,以产于太行山上党地区的为道地货,可到了金元以后上党地区人参绝迹,而转移到东北长白山及高丽地区,故现在的地道货就是指东北三省和朝鲜半岛产的了。

2.菊花心:指药材横断面上细密的放射纹理,形如开放的菊花(主要是木质射线和韧皮射线较错而成),如甘草、黄芪等。

3.狮子头:是指药材根及根的头部膨大,并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形如狮子盘头,如党参、山银柴胡等。

4.芦碗、芦头:芦碗指芦头上面有数个圆形或半圆形凹窝状茎痕似碗状,如人参、桔梗。芦头是指根类药材顶部带有盘结状根茎。

5.蚯蚓头(旗杆顶):是指药材头部分有密集的横向环纹,状似蚯蚓,如防风、板蓝根。

6.车轮纹:是指药材横切面上,有较稀疏的放射状纹理(是维管束和射线呈相同放射状排列而成),如青风藤、木通、防己等。

7.罗盘纹(同心纹):是指药材横切面上数个离心性排列的环纹,有环纹呈波浪状,如商陆等;有的呈断续状,如川牛膝等。

8.朱砂点:是指药材横切面上棕红色麻点,色如朱砂(主要是油点和分泌物),如苍术、白芷、木香等。

9.筋脉点:多指单子叶植物药材根及根茎横切面上棕色或灰白色点状纹理(主要是散在的有限外韧维管束或周木维管束),如生姜、土茯苓、射干、菖蒲等。

10.云锦纹:是指药材横切面上花纹如云朵状(正常维管束和次生异常维管束交织而成),如大黄、何首乌等。

11.珍珠盘:是指根类药材头部有多数密集的小疣状突起,呈银白色,似镶嵌的珍珠(主要是残留的茎基,经长期摩擦而成),如银柴胡等。

12.扫帚头:是指根类药材顶部有纤维毛形如小扫帚(多是残留的叶基维管束),如防风、柴胡、漏芦等。

13.疙瘩疔:是指药材外皮上有多数突起的较大皮孔或疔刺状形如疙瘩,如白芷、海桐皮等。

14.槟榔碴:是指药材横切面显示出的红白相间的互相嵌入的大理石样纹理,如大黄、肉豆蔻等。

15.纤维性:是指药材折断面不整齐,而成裂片或纤维状物,并有较强的韧性,如甘草、升麻、葛根等。

16.连珠疙瘩:多指药材外表面有密集结节状突起,形似连珠,如雅黄连、苍术、升麻等。

17.金心玉兰:是指药材横切面上外圈(皮层)白色,中心(木质部)淡黄色,恰如金玉相映,如桔梗、板蓝根等。

18.云头鹤茎:指白术根下部两侧膨大似如意头,称云头,向上渐细,如仙鹤脖子,称鹤茎。

19.粉性:是指药材富含淀粉粒,折断后有粉尘飞出,断面白色细腻与粉笔相似,如山药、川贝母等。

20.角质:是指药材富含淀粉粒经加工后,淀粉粒糊化呈半透明状,且质地坚硬,如半夏、郁金、白及、牛角等。

21.油性:是指药材横切面显油润,手握柔软,常带棕黄色油点和芳香气味,如当归、党参等。

22.岗纹:是指泽泻表面的环状突起(节)。

23.鸡眼:是指根茎类药材,地上茎脱落后的圆形疤痕状如鸡眼,如黄精、玉竹等。

24.棕眼:是指果实类药材表面有突起的或凹下的圆点(油室),如陈皮、橘红、枳壳、香橼等。

25.砂眼:是指根及根茎类药材表面似砂粒大小的小凹孔(多为须根脱落后的痕迹),如黄芩、银柴胡等。

26.腰箍:主要指山慈菇假球茎中部,有2-3个节状环纹,如腰鼓上的箍。

27.艼:主要指参类药材附芦而生的不定根,一般粗短,两头细形如枣核或蒜瓣,故又称枣核艼或蒜瓣艼,如各种人参。

28.胡头:是指药材在加工时根头部烧黑并发粘,如木香、玄参等。

29.蜡质:是指富含糖分及淀粉的药材断面,半透明有光泽似蜡样,如黄精、玉竹等。

30.怀中抱月:是指松贝母的外层鳞片大小悬殊,小鳞片紧包于大鳞片之中。

31.珍珠点:多指野山参须根着生的多数小疣状突起。

32.铁丝纹:是指人参上半部的横环纹。

33.丁角:是指附子表面上的瘤状隆起的支根或支根痕。

34.锦纹:是指大黄除去栓皮后的类白色菱形网文。

35.龙头凤尾:是指耳环石斛基部微带须根习称龙头,茎末梢细无剪口习称凤尾。

36.光杆过桥:是指黄连表面平滑如茎杆,无横纹的根茎部分。

37.乌金衣:是指牛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

38.方胜纹:是指蕲蛇背部的浅色的菱形的斑纹。

39.二杠三岔、大挺:是指花鹿茸有一侧枝者称二杠,有二侧枝者称三岔,其三枝称大挺。

40:单门莲花:是指马鹿茸有一侧枝者称单门,有两侧枝者称莲花。

41.通天眼:是指羚羊角去除骨塞后上部有一三角形小孔和下部相通形成的孔眼。

42.天沟地岗、马牙边:是指犀牛角前面有一纵长的凹沟称天沟,天沟下面的底盘上有一突出部分称地岗,底盘周围有马牙状锯齿称马牙边。

43.挂甲透甲:是指牛黄粉末加水抹于指甲,可顿感清凉称透甲,指甲上的黄色经久不退称挂甲。

二、传统中药炮制的加工术语

1.拖胡子:又叫挂须,中药饮片切制时未完全切断,片子之间相互牵连,被它们之间的栓皮所牵带,如黄芪、甘草等。

2.炸心:中药横切片时,因原药材水润不透,外软内硬,药材皮质部分与内层组织部分分离后,其髓心随刀切时迸挤出来,如桂枝等。

3.掉边:同炸心,中药饮片切制时,药材的皮质部分和内层组织部分分离出来,形成圆形孔洞和圆芯两部分,如桂枝、郁金等。

4.败片:中药饮片中的不规则碎裂及不符合饮片切制规范要求的饮片,如山药切片时,若水润不当则易碎裂,这种饮片即称败片。

5.翘片:原药材在洗润过程中,泡水时间过长,吸水过多,切制出来的饮片易翘卷皲起,其饮片的周边凹凸不平整,谓之翘片。

6.鱼鳞斑:也称起皲,药材润的不透,切出来的饮片,切面不光滑,粗糙,形成鱼鳞似的小斑痕。

7.顶头片:也就是横切片,其操作方法是将药材在刀床上放平直后在横切薄片1—2mm,多为地下块根及果实类药材,如附子、天麻、射干、槟榔等。

厚片2—4mm多是质不坚实而松脆或粉性较大的药材,如泽泻、大黄、天花粉等。

1.       直片:就是直切片,这样的药材肥大美观,纹理细致,并可看到药材的横切面,便于药材的鉴别,如大黄、当归身等。

2.       斜片:切片时将浸润后的原药材与切面形成一定的倾斜角度,所切制成的饮片,斜片的中心纹理别致。此外短小的药材也能切制成美观较大的饮片,如地榆、千年健、常山等。

3.       马蹄片:或称瓜子片,为斜片的一种,饮片的形状较厚而小,切出来的片子形似马蹄状或瓜子状,如桂枝、桑枝、藿香等。

4.       柳叶片:又称竹叶片,为斜片的一种,饮片的形状较薄而大,切制出来的饮片形如柳叶或竹叶状,如千年健、西河柳等。

5.       鱼子片:一些草本茎类药材,其茎细且药材的性能气味较薄,不易入煎,一般用纸或荷叶包好后切细成小段,其形状似鱼子状的饮片,如麻黄、荆芥等。

6.       斧头片:所切出的饮片一边厚、一边薄,形状与斧头相似。

7.       盘香片:将呈卷筒状的厚朴、桂皮顶头横切成薄片,其片干燥后则成圆盘状,像蚊香盘似的。

8.       封刀丹皮:丹皮传统认为宜在冬季腊月严寒季节进行切制,因这时候风向多西北风,气候干燥,切出来的丹皮片经风吹干,里层及横断面多呈明亮细星点,颜色粉白,俗称起粉,气味香浓,饮片质量较其他季节为好。

9.       分档:将原药材按大小长短粗细等分别整理好,便于洗泡、浸润,切片时按其程度不同分别处理。

10.   发泡:质地疏松而体轻的药材经洗润后,因吸收水分大,使药材松泡,俗称“发泡”,切片时易粘刀,且药材有效成分损失也较多。

11.   伤水:原药材在洗润过程中,泡润时间过长,吸水过多,切制出来的饮片质量差,这种不符合要求的润药方法,俗称伤水。

12.   破花:川芎饮片切制时,必须注意将其表面突出的茎痕或根痕切进去,这种切制方法叫破花切,这样做不易于碎片,可以减少药材的损耗,切出来的饮片大而美观,故有川芎蝴蝶片之称。

13.   掩水:切一些全草类或芳香类的药材或带芳香气味,只能拣去杂质后在水中快洗,及时切片,这种切制方法称“抢水切”,如细辛、薄荷、公英、藿香佩兰等。

14.   把子活:将原药材净选一根一根整理好,并用手捏住一把一把的往刀床上推送切片,这种切制方法称把切或把子活,如牛膝、党参、麻黄等。

15.   个子活:将原药材净选整理后,一个个放在刀床上切片的方法称为“个子活”,如槟榔、大黄、青皮等。

16.   抢水洗:就是对质地疏松,芳香挥发性及含黏液汁的药材,在较短的时间内快洗,以防吸水过度,不便于切片。

17.   三分切工,七分润工:中药材有松有密,有硬有软,一般要经过浸润过程,使药材软化,方可切成饮片,浸润这项工作十分重要,润的太软易粘刀,切片易变形,晒干后易翘片;润的不透则太硬,切制困难,切片易碎,且易伤刀口;润药适中切制出来的饮片质量好,功效快,故有三分切工,七分润工的说法。

18.   饮片:是指切制成一定的形状,供临床配方用的药材。

19.   火候:是指炮制药材时,锅内的热度和所需的温度高低,一般分为武火(即火焰大,火力猛之旺火);文火(火焰不太猛烈,火力较弱);微火(火焰较小,火力弱,即稍有火头);煻火(即柴草燃烧的余烬)。

20.   火色:是经炮制的药材,有受热的痕迹,显火黄色或微带焦斑。

21.   存性:是指药材炒炭时的程度,即内部断面显出药材原色及原气味。

22.   水头:是指切制药材之前,药材浸泡的时间及吸水程度。

第十三章  常见中药代用品和伪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增加,中药制药的发展,自然环境的破坏,生态平衡的失调,中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中药资源逐渐减少,现在森林覆盖面积逐年降低,土壤沙漠化逐年增多,再加上掠夺式的采伐、狩猎捕杀,还有江河湖泊的工业及生活污染,部分中药资源已面临枯竭,人们还不能完全引种、驯化、合成等,而导致了某些中药资源趋于紧张,甚至奇缺,这样人们就开始寻求代用品的研究和应用,也导致了部分不法分子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制售伪品,谋财害命,骗取钱财。这就给临床用药和药材市场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混乱局面。为了适当的选用代用品(大部分有待设商榷研究),识别其伪品,现将近年来临床上部分常见的稀有药材的代用品以及伪品叙述如下,供大家参考和研究。

一、代用品

1.水牛角:为洞角科动物水牛的角。

性寒味苦,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经药理研究和临床病例观察证明,水牛角对乙脑、小儿暑热、高热病症,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炎及精神分裂症等疾患,具有较好的类似犀角的疗效。经试验十倍于犀牛角用量,功效和作用于犀牛角类同,故多数临床医生认为是犀牛角的理想代用品,据有关报道黄牛角也有类似作用

2.山羊角:为洞角科动物山羊的角。

功效:平息肝风、清解热毒,临床试用于肝阳上亢、头目眩晕及高热引起的劲风抽搐等症,其功用与羚羊角大致相仿,所以临床多用于代替羚羊角应用,但其作用较弱,配伍剂量酌情增加。

3.新阿胶:系用猪皮熬炼而成

功效:性平味微甘,滋阴补血、止血,用于虚劳、贫血、血小板、白血球减少症,月经不调、肺结核、咳血、产后血虚、身体虚弱等,经临床验证新阿胶和阿胶疗效基本相似,治疗一般贫血,新阿胶优于阿胶,治疗白血球减少和阿胶较好,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子宫功能性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新阿胶较阿胶效果显著,故可待阿胶应用。

(近年来一些小厂用水牛皮熬制阿胶,其外观比阿胶还好,民间应用同阿胶,但这是一种不法行为,应予制止)

4.狗骨:功效:性咸健筋骨,祛风湿止痛,主要用于风寒湿痹,筋骨酸痛等。其功用类同虎骨和豹骨,但作用较弱,可用大量代之。现在临床上有狗骨注射液、狗骨酒等成药应用。

1.       人造牛黄:具有明显的解热,抗惊厥,祛痰和抑菌作用,主要由牛羊猪等的胆酸、胆红素、胆固醇与无机盐合成,现生产的多种含牛黄的中成药,多用的是人造牛黄,根据药理分析及近年来临床实践,一直认为人工牛黄与天然牛黄的疗效基本一致,可以全面代替天然牛黄。

2.       人造朱砂:是用水银、硫磺为原料,经加热升华而成。其理化性质和药理作用同天然朱砂基本一致,现广泛应用于中药及中成药的配方之中。

3.       机制冰片:是由樟脑、松节油等用化学方法加工合成,其功用基本同龙脑冰片,故临床广泛应用。

4.       刺五加:是一种今年开发的强壮滋补植物药,能增强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非特异性抵抗力,能提高体力和脑力的劳动效率,用人用其作为人参的代用品应用。

5.       三颗针:为小檗科植物,主要成分为小檗碱,含量高达10%左右,在部分地区作为黄连的代用品,现多作为用于提取黄连素的资源型植物。

6.       夏天无:为罂粟科植物伏生紫槿的块茎,在日本被作为玄胡索应用,主要具有降压止痛,行气活血的作用,今年年来发现对高血压、偏瘫、外伤性截瘫、风湿性关节痛、坐骨神经痛等症有较好的效果。

7.       水菖蒲:来源于天南星科菖蒲的根茎。

性温、味辛,芳香开窍、和中辟浊,功用类同石菖蒲,故在部分地区作为石菖蒲应用。

二、伪品:

1.人参常见伪品:

1豆科野豇豆的根,呈圆柱形或长纺锤形,不分枝或有少数分枝,顶端不具人参样的根茎部分,表面未去栓皮的呈黄棕色,有纵皱及横向皮孔样疤痕,去除栓皮并经蒸煮的成灰棕色,微透明状,具有明显的纵皱,质坚实较难折断,断面纤维性,经蒸煮加工的断面呈角质状,中央有裂隙成空腔,气微味淡有豆腥气。

2菊科山莴苣的根,成圆锥形,多自顶部分枝,顶端有圆盘形的牙或牙痕,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具有细纵皱纹及横向点状须根痕,精加工蒸煮的呈黄棕色半透明状,质坚实较易折断,断面近平坦,隐约可见形成层,成为不规则的环状,有时有放射状裂隙,气微味微甜而后苦。

3商陆科商陆的根。呈圆锥形,下部多分枝,顶端有地上茎的残基,切面呈现数层圆心形木化的环,表面栓皮已除去,呈棕褐色,半透明状,有明显的纵皱纹及残留的栓皮,质坚实,难折断,断面平坦角质状,可见点状的维管束排列成数层同心环,中央有木化的原生木质部,气臭味淡而稍麻舌。

2.冬虫夏草常见伪品:

1唇形科地蚕及草食蚕的块茎,呈菱形略弯曲,表面有环纹成螺旋形的灰白色块茎如蚕,全体3-15环节,外表淡黄色长约3—5厘米,质脆断面平坦,类白色,气微味甘味辛。

2用面粉、玉米淀粉、石膏加工而成,虫体与子实体和虫草相近,不同点是外表黄白色或棕白色,虫体光滑环纹明显,断面整齐淡白色,子座顶端略尖,断面及颜色黑褐色,体重气弱味淡,嚼之黏牙。

3.杜仲之伪品:

1毛杜仲藤:系夹竹桃科植物毛杜仲藤的干燥树皮,呈半桶状或板状,外表灰褐色细腻,内侧黄色质坚不易断,断面仅有短而少的银白色丝相连,无弹性,味苦而涩,嚼之无颗粒感,也无棉花感。

2丝棉木:系卫矛科植物丝棉木的干燥树皮,呈半筒状或板状,外表灰黄色,略粗糙,有明显气孔,质地较脆易断,断后只有短而少的银白色相连,无弹性,味苦,嚼之无颗粒感,更无棉花感。

4鸡血藤常见伪品

1大血藤系木通科植物大血藤的干燥藤茎,呈圆柱形,略弯曲,表面灰棕色或淡棕色,粗糙,有浅纵沟及明显的横裂纹和疣状突起,栓皮有时呈片状剥落而露出暗棕色或红棕色,有的可见膨大的节及凹陷的枝痕或叶痕,平整的横断面皮部呈红棕色环状,有六处向内嵌入木部,木部黄白色,被红棕色射线隔开呈放射状花纹及排列不规则的细孔,质坚体轻,折断面裂片状,气微味苦涩。

1.       蛤蚧之常见伪品:

1蝾螈科动物中国蝾螈出去内脏的干燥体,扁平状,背面黑色,内面棕色,头颈部椭圆形扁平,顶部有密集疣粒连绵成脊棱,枕部有凹陷,两眼都下陷成窟窿,吻端钝圆,鼻孔近吻端,口裂在眼后角的后端,背面有一稍突起的脊柱,锥节约十数个,内面肋骨斜向下排列,渐次变短,但胸部两侧肋骨不相接,不能形成胸廓。

2壁虎科动物无蹼壁虎的除去内脏的干燥体,扁平状,背部灰黑色,内面灰白色,头颈部椭圆形扁平,吻鳞切到鼻孔,两眼凹陷成窟窿,口裂到眼后角,背面覆盖着粒鳞,有疣鳞散在其间,内面有锥节20余个,两侧肋骨细似白线,近脊柱处常被折断相接能形成胸廓,前肢较后肢短,均有五个指(趾),指(趾)端膨大,先端有爪,但第一指(趾)均无爪,尾长约全身的一半。

2.       珍珠之常见伪品:

多为加工品,其珠光层为有毒的铅类化合物,珠核采用贝壳经粉碎后加工而成,呈球形长圆形或不规则多面体,表面类白色或浅黄绿色半透明光滑,有的微见凹点,具珍珠样彩色光泽,质坚硬,破碎面呈类白色,无层纹,无嗅无味。

3.       川贝母之常见伪品

1光慈姑:为百合科植物老鸦瓣的干燥鳞茎。鳞茎成圆锥形或类类球形,黄白色,不透明,顶尖、基部脐部外层鳞片不分瓣,一侧有一纵沟,自基部伸到顶端,质硬而脆,断面粉质,破碎后可见内含一圆锥形心芽。

2珠贝: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较小鳞茎或心芽,成圆锥形或类圆球形,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不透明,顶端开裂,外层鳞片大小相似,分为两瓣或外层无鳞片。

3土贝母:为葫芦科植物土贝母的干燥块茎。成不规则块状,三角形或三棱形,不分瓣,半透明,表面棕色或暗棕色,断面角质光亮。

4草贝母:为百合科植物益辟坚的干燥鳞茎,圆柱状或圆锥状,顶端较尖,基部平或凹入,侧有一沟槽,不分瓣,黄白色光滑,质坚硬,断面角质或粉质,本品有大毒!

4.       山茱萸之常见伪品

小檗果:系小檗科植物大叶小檗的果实,呈椭圆形,表面紫红色,干时具皱纹,先端有圆形的花萼痕迹,基部具点状果柄痕,破开果皮,内含长圆形种子两枚,味酸微涩。

5.       巴戟天之常见伪品

虎刺:为茜草科虎刺的根茎。根弯曲长短不一,直径1-2厘米,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光滑无皱纹,皮部不断,没有露出的木质部,而是呈现自然的串珠状。

6.       远志之常见伪品

幼樗白皮:为枯木科植物臭椿的幼根皮。成不规则卷筒状,中空,直径约0.1-1厘米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栓皮易脱落,具有多数突起的纵向皮孔及支根痕。内表面黄白色,平坦。质脆而脆,易断,断面不平坦,棕黄色,有油腥气,味甚苦而持久。

第十四章 中药材的贮藏及管理

中药质量的优劣与中药材的采收、加工是否得当,贮藏保管方法是否得法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贮藏保管,对其影响颇大,中药材其性质不同,因此在贮存过程中要求的湿度和温度不同,在贮存过程中,常见的有虫蛀、霉变、变色走油、挥散失气,失鲜、风化等变质现象。如空气干燥会使药材失水而出现风化、酥脆、碎裂以及干枯等形状改变,在温湿度较高的情况下,含淀粉、蛋白质、糖类多的药材易于分解发酵。

一、药材常见的变质现象及防治方法

药材在贮存过程中的变质原因是复杂的,变质现象是多样的,它不仅取决于各种药材本身的性质。而且和外界的环境的影响,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积极进行探讨并进行有效防治。

1.虫蛀:是害虫侵蚀药材组织内部所引起的破坏作用,它对药材体表外观及品质的损耗是严重的,多数药材虫蛀后,虽对疗效影响不大,但因损其质地及外观,故直接影响患者的服药效果,有些药材虫蛀严重,形成大洞小孔,甚至完全蛀成粉状,而导致药效丧失,故此类药材不能在作药用。

一般的讲含有脂肪油、淀粉、糖类及蛋白质的药材,已引起虫蛀,如党参、川贝母、当归、黄芪、甘草等,由于此类药材肉质粉性香气浓,味甜,为害虫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是害虫生长发育的最佳环境,而一些辛辣刺激性的药物如细辛、花椒、荜拨等,对害虫既无营养作用,而一些挥发气体又具有杀灭害虫的功效,故不易引起虫蛀,在药材的贮存过程中,经常利用两种不同性质的药材同方在一起,而起到防治虫蛀的作用。如人参同细辛;冰片同灯心草同放的经验。

药材购进后及时进行加工炮制,对于防止虫蛀,也有一定效果,如及时的翻晒曝干,除去水分,破坏害虫滋生的条件,如盐炙泽泻、酒蒸大黄、醋煮香附、石灰水煮槟榔等,即可提高药材的疗效,又起到防虫蛀的作用;对一些动物、昆虫类药材,应及时采取蒸焙的方法,即杀死虫卵及霉菌,又有利于贮存保管。

防治药材的虫蛀,库房的通风、清洁工作是极为重要的,这是减少害虫滋生和霉变不可忽视的,因此必须随时清除杂物,保持清洁开启门窗进行通风,夏季关闭门窗防止潮气进入,并采取一定的降温措施。

2.霉变;是药材受潮后霉菌在其表面或内部滋生的现象,药材发霉后,危害性是极大的,因霉菌还可产生毒素,服用后会危害人体健康,一定要做好防治工作。

含蛋白质、淀粉、糖类及粘液质的药材,在夏季梅雨季节极易受潮泛软,而给霉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而是霉菌很快的生长繁殖起来,导致药材霉烂变质,因此药材本省干燥,使其所含的水分尽量减少是防止霉变的首要条件。同时库房内的通风要良好,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并随时间差药材本身是否有发热现象。

3.变色:是指药材加工贮藏的过程中,由于加工保管不当,引起药材本身故有色泽的变化的现象,变色会使药材变质失效,不能药用,故防治药材变色对保证药材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对易变色的药材,要注意在加工药时不要暴晒火烤,如各种花类药材,矿石类药材要防止氧化,如绿矾、升汞等,含酶的药材要控制温湿度防止酶解。

1.       走油;含脂肪油及粘液质较多的药材,温度高时药材内部的油性物质很容易外溢,所以贮存时,应避免高温,并防止药材堆积发热,应勤检查,防止走油酸败,这类药材最好用坛装,并放阴凉通风处为佳。

药材名

主含成分

常见霉变现象

常用防治方法

党参、当归、黄芪、牛膝、甘草、

糖类

易虫蛀霉变

晒干、置坛内密封,阴凉通风处存放

沙参、山药、大黄、泽泻、

淀粉类

易发霉生虫、变色、及破碎

可放衬以防潮纸的坛或箱内,可加少量丹皮和大茴香封口同存

天冬、寸冬、地黄、玉竹、黄精、

粘液质、糖类

易变软结块、泛油、生霉

应放衬防潮纸的干燥箱及石灰缸或瓷坛中

天麻、白芍、川芎、百合、

粘液质、淀粉类

易吸潮霉变

置麻袋或竹篓内包装,防潮、防压、放干燥通风处

玄胡索、半夏、香附、贝母

淀粉、生物碱

易生虫霉变

置麻袋或竹篓内包装,防潮、防压、放干燥通风处,并经常翻动检查

紫草、芦根、远志、羌活

 

易破损霉变

置麻袋或竹篓内包装,防潮、放干燥通风处

枇芭叶、淫羊藿、霜桑叶、大青叶

 

易破损发霉

应迅速干燥用席包,置阴凉干燥处

金银花、菊花、款冬花、红花

 

易变色发霉

忌烈日暴晒,置席包或麻袋内放阴凉干燥处

大茴香、小茴香、吴茱萸、草寇、砂仁、肉豆蔻

挥发油

易散粒及走失香味

应置木箱及瓷坛中密闭,放阴凉干燥处,注意防潮和高温

大枣、山茱萸、枸杞、瓜蒌、桂圆肉

糖类

易泛软虫蛀、受潮霉变

忌受潮暴晒,用坛或木箱存放,不易用麻包堆积防止发热

柏子仁、李仁、杏仁、桃仁

脂肪油、酶

易走油、生虫、霉变

忌暴晒、装纸箱或木箱内,也可混少量滑石粉共存阴凉处

肉桂、丹皮、地骨皮、黄柏

 

易破碎变色‘受潮生霉

装竹篓或木箱中防压,置阴凉干燥处

沉香、降香、苏木、檀香

挥发油

易走失香气

应防潮放热,用纸包后放木箱内密封保存

细辛、藿香、茵陈、佩兰、薄荷

挥发油

易破损走失香气

应防潮高温,用席包及麻袋装,置阴凉干燥处,忌重压及尘染

钩藤、忍冬藤、鸡血藤、麻黄

 

易虫蛀霉变

应用席包打捆或麻袋存放放通风干燥处,防潮及阳光直射

蛤蚧、紫河车、蜈蚣、乌梢蛇、蕲蛇、全蝎、刺猬皮

 

易生虫发霉、霉烂变味

烘干后放纸袋或纸箱内混入花椒、细辛

附:贵重药品的用量及用法

药名

剂量

用法

药名

剂量

用法

琥珀

1-2克

研末吞服或入丸散

蜈蚣

1-3克

入煎或研末外用

紫河车

1.5-3克

研末吞服

蛤蚧

3-6克

入丸散或酒剂

罂粟壳

2.5-6克

蜜炙不可长服

全蝎

2.5-4.5克

研末吞服或入煎

蕲蛇

3-9克、

吞服1-1.5克

宜酒服

熊胆

0.3-1克

多入丸散

鳖甲

9-24克

砂烫入煎

薄荷油

0.02-0.2毫升

冲服

麝香

0.03-0.1克

多入丸散

蟾酥

15-30毫克

多入丸散

羚羊角

3-6克、研磨冲服0.6-1.5克

多入丸散

西红花

0.9-3克

冲服

血竭

0.6-1.8克

研末冲服或外用

紫豆蔻、红豆蔻

1.5-6克

后下

犀牛角

1.5-3克

研末冲服

冰片

0.15-0.3克

入丸散或外用

马宝

0.1-1克

冲服

琥珀

0.9-2.5克

入丸散或冲服

天竺黄

1-3克

冲服

灵芝

1-6克

入煎或酒浸

西羊血

0.1-1克

冲服

丁香

1-6克

冲服

 

 

 

 

 

 

附:细料贵重药用量用法

药名

用量

用法

药名

用量

用法

人参

1.5-9克

单炖服用

九节菖蒲

1.5-6克

研末吞服

三七

生3-9克

熟9-15克

捣研入煎或外用

山茱萸

4.5-9克

入煎或浸茶

贝母

3-9克

研末冲服

马勃

1.5-3克

入煎或外用

天麻

3-9克

单煎或研末冲服

牛黄

0.15-0.35克

入煎或外用

桂圆肉

3-9克

多冲服

冬虫夏草

3-9克

研末冲服

肉桂

1-4.5克

捣研入煎

朱砂

0.3-1.5克

入丸散不宜多服久服

沉香

1.5-4.5克

后下或研末冲服

龟板

9-24克

先煎

降香

9-15克

入煎或外用

阿胶

3-9克

烊化兑服

玳瑁

3-6克

多入丸散

珍珠

0.3-1克

入丸散或外用

砂仁

1.5-6克

后下或冲服

胆南星

1.5-4.5克

入煎或入丸散

穿山甲

4.5-9克

砂烫入煎或冲服

虎骨、豹骨

3-6克

多做酒剂

海马海龙

3-9克

入煎或外用

浙贝母

4.5-9克

入煎或研末冲服

黄连

3-6克

入煎或外用

海金沙

6-15克

入煎或研末冲服

鹿角

6-9克

锉末冲服

鹿茸

1-2.5克

冲服或入丸散

 

 

 

 

 

 

第十四章  贵重及毒剧药品的管理

一、细料贵重药的贮藏及管理

这类药材主要是指一些名贵,价格高昂的药材,这些药材大多具有卓越疗效,如保管不当,就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这类药材多有独特的保管方法及严格的管理制度,一般是建立专人、专帐管理,每日的销售按处方进行销售登记,做到日清月结,调配一般要固定专人,调剂完毕进行签字后登记。

常见的贵重药材有以下几种

1.根茎类:如人参、三七、石斛等

本类药材一般多用塑料袋密封,内衬防潮纸,置阴凉干燥处。

2.动物类及动物胶类:

如麝香、鹿茸、牛黄、燕窝、珍珠、海马、海龙、蟾酥;

阿胶、鹿角胶、海龙胶、黄明胶、龟板胶

此类药材应装衬有棉花、软纸的棕色玻璃瓶内,忌放内壁粗糙的容器内,并防止相互摩擦碰撞,有时瓶内撒一些樟脑、细辛、花椒,以防虫蛀。

3.花类及菌类:

如西红花、银耳、冬虫夏草

此类药材应忌光线直射和过度风吹,更应防潮放热,应阴干后装入衬有防潮纸的棕色容器中。

二、毒剧及限剧药品的管理

毒剧药品的管理要依据国家的明文规定进行管理,为了保证在收发过程中的安全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配备熟练地药剂人员,专门保管和调配,管理人员如调动工作时,应办理交接手续,并有负责人进行监交。

2.要专人专帐管理,发放药品要经过严格复核,并经常进行盘点,做到帐物相符,发现问题及时向领导汇报。

3.包装物要有明显的标志,严防与其他药品发生混淆,一般应分别用黑色标识进行标记“毒药”;用红色标识进行标记“限剧药”,调配工具应单用单放,使用完毕要处理干净。

附:中药常见毒剧药

大毒:三分三、川乌、草乌、马钱子、巴豆、冰凉花、莨菪子、洋金花、曼陀罗、雪上一枝蒿

毒:斑蝥、八厘麻、了歌王、土荆皮、千金子、马尿泡、天南星、木鳖子、水半夏、水蛭、白附子、白屈菜、半夏、华山参、全蝎、关白附、红粉、附子、苦斗草、京大戟、轻粉、香加皮、胆矾、莪大夏、狼毒、甜瓜蒂、猫眼草、商陆、硫磺、雄黄、蓖麻子、照山白、蜈蚣、蕲蛇、蟾酥、五味麝香丸、蟾酥丸

剧:八厘麻毒素、八厘麻毒素片、八厘麻毒素注射液、三分三浸膏、华山参片、冰凉花苷、冰凉花苷注射液、洋地黄叶、洋地黄片、盐酸麻黄碱、麻黄碱注射液、椰馏油、颠茄草、颠茄酊、颠茄流浸膏、颠茄片

附:毒剧药品的用量用法

药名

用量

用法

药名

用量

用法

川乌、草乌

3-9克

炙后用,宜先煎久煎

大戟

1.5-3克

醋炙入煎

马钱子

0.3-0.6克

炙后入丸散,不宜多服久服,孕妇忌用

香加皮

3-6克

浸酒内服,不可过量

巴豆

0.1-0.3克

制霜入丸散

洋金花

0.3-0.6克

也可卷烟用,每次不超1.5克

天仙子

0.06-0.6克

入煎或入丸散,心脏病和青光眼忌服

蜈蚣

1-3克也可按条,每次一条

 

斑蝥

0.05-0.1

炙后入煎或入丸散,外用不宜大面积应用

蓖麻子

也可用油

外用

蟾酥

15-30毫克

入丸散,外用适量,孕妇慎用

雄黄

0.3-1.0克

入丸散,外用适量

天南星

3-9克

炙后用,外用适量

硫磺

1.5-3克

入丸散或外用

半夏

3-9克

炙后用,外用适量

商陆

入煎9-15克

入丸散1.5-4.5克

醋炙后用,外用适量

白附子

3-4.5克

炙后用,外用适量

狼毒

醋炙用

多熬膏药外用

木鳖子

0.9-1.2克

制霜用,外用适量

甜瓜蒂

0.6-1.5克

研末吞服,心脏病忌服

全蝎

2.5-4.5克

盐水煮后用

细辛

1-3克

肾功能不全忌服



第十五章  服用中药的医嘱及饮食禁忌

中医治疗疾病,要想做到疗效满意,除辨证立法准确,处方用药无误之外,中药的服法当否(包括给药途径)及饮食禁忌,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对此前人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具有独到之处。不可视中药制剂,一律都死板的早晚各服一次,不论外感、内伤、新病旧疾,虚实寒热,也不可视虚弱之证,就嘱病家妄食辛煿厚味峻补。临床上应根据病情不同,采取相应的给药方法,观病人体质赢壮,选用补益克损之食,做到抑忌择宜,病食结合,否则,即使药症相符,也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轻者疗效不佳,重者耽误病情,不可谓中药的服法及饮食禁忌为小事,而导致疾病难愈或复发。

一、服用中药的医嘱

1.服药时间补益药或治疗下焦病的药物,宜饭前服,治疗上焦病或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宜饭后服,攻下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治疗中焦的药宜在两顿饭中间服,急性病(如高热、晕厥、抽搐等)以快速为主,不必拘时。这仅就一般而言,具体的服药时间还应根据具体情况顶,如有的一天数次,有的可煎汤代茶频饮,个别的特殊的服法如鸡鸣散,应在天亮前空腹服用。

2.服药剂量

汤剂多适应于急病大病,“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一般每日一剂,分二次或三次服用,慢性病也可一剂两天服或隔日服,病情严重者也可每日两剂或三剂。如系丸丹膏散酒等剂型,根据病情定时服用。应用发汗、泻下制剂,一般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以免汗下太过,损伤元气。

3.服药温度

一般汤剂宜温服,寒病宜热服,热病宜冷服,真寒假热宜热药冷服,真热假寒宜寒药热服。有些药物热服,易引起呕吐,则以冷服,如香薷等。

二、饮食禁忌

饮食禁忌俗称“忌口”,是指病人在服药期间,医生根据病者需要,药性的不同,告诉病人所禁忌食用的食物和饮料,这是因为有助于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否则,药物将达不到应有的治疗作用,影响疾病的治疗,同时会增加病人的痛苦。

大体来说,如表现发热、口渴舌燥、小便黄、大便干等热病症状,不宜食用辛辣膻腻食物,如辣椒、大蒜、生葱等;如怕冷、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脘腹隐痛等寒病现象,不宜食用生冷瓜果及不易消化的食品。

经常头痛、失眠、情绪急躁者应禁忌胡椒、烟酒、茶等。

疮疖肿毒、皮肤痛痒者不宜食用鱼虾、牛羊肉等腥膻刺激食品。

麻疹表症者不宜食用油腻酸涩食品。

此外,有些虚弱消耗性疾病(如肺结核)和某些疾病的恢复期,也不可见虚忘补,乱食炙煿辛辣、膏粱厚味、动火生痰之品,应根据病情的需要抑忌择宜,以利于疾病的康复。

总之,为了有效的发挥中药的治疗作用,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每个药物工作者,对服用中药的注意事项及饮食禁忌,应详细告诉病人,每个病人应依照医嘱服用中药,注意忌口,做到病食相宜,医者病家密切配合,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