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忆当年看过的几部苏联电影 / 查查362

 Tieyeye 2017-10-17

回忆当年看过的几部苏联电影
在二十世纪,对中国各方面影响极深的,非苏联莫属。
五十年代初、中期与苏联“蜜月”的时期,由于宣传的影响,大陆百姓对苏联极其看好,以苏联为榜样。
在五十年代,外国电影经常在我国放映,往往出现某国“电影周”。苏联电影是受到最热烈欢迎的。官方多次举办电影周,隆重推出“老大哥”的电影,其中的战争片和反特片,男女老少都爱看,观众面最广,如《坚守要塞》、《海底擒谍》等等;其他,像史诗性的影片,如《基辅姑娘》、《静静的顿河》等,再像喜剧片,如《舞台前后》、《让我来办》等,也颇受欢迎。
《基辅姑娘》是部史诗,电影开始就是十月革命,在冲击冬宫的工人赤卫队中有乌克兰人,从那时写起,一直写到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其间穿插几个五年计划的实行、三十年代的肃反、支援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战争、卫国战争、战后重建。作品以一个工人家庭的历史为主线反映乌克兰的苏维埃历程,女工迦丽亚是主角。这部电影的史料价值、演员演技和拍摄水平之高,别说当时,就是现在仍然可以名列前茅。我敢说,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能与之媲美的电影作品。
这里要提到一点:自苏共二十大以后,专门歌颂斯大林的影片如《伟大的曙光》、《难忘的一九一九年》等不放了,而歌颂列宁的影片则很多,有以列宁为第一主角的如《革命的前奏》、《列宁的故事》,有以列宁为重要配角的如《我了解他》。
在《列宁的故事》里列宁普通人的一面刻画得非常出色。记得有一个片段是:他的一个年轻专护正为自己的恋爱问题伤脑筋,不知如何处理,就请教列宁,问列宁的恋爱史。列宁说:(大意)他和克鲁普斯卡娅经常在一起开会,克氏做煎饼招待他们与会者,给别人一张,可给他两张;后来,他在流放地给克氏写信,最后一句话是“做我的妻子吧”,克氏回信,最后一句话是“愿意做你的妻子”,恋爱就成了。那个年轻的专护十分惊讶。
刻画基层英雄人物的影片就更多了,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共产党员》。还有一些表现普通人人性的影片,如《第41》里红军女战士跟白匪军官在一个荒岛上恋爱、《共产党员》里共产党员古班诺夫和被富农遗弃的妻子阿纽塔结婚、《坚守要塞》里老百姓举着白布条向德军投降一类的镜头,给中国人头脑中业已形成的革命观念造成极大的冲击力。
我一直认为,《共产党员》里面的共产党员古班诺夫得形象具有颠覆性,它去掉了神圣的光环,还原了一个普通党员的应有的面貌。这部电影的背景是内战时期。战士古班诺夫在战争中大腿受伤,瘸了,就复员到后方,在一个工地干仓库保管员。他利用半斤白糖租到了一个富农家客厅地板上的一个铺位,暂时住下。富农的妻子阿纽塔想到工地去干活,从而弄到一块面包。富农怕她变心,就不许她去。她在古班诺夫的支持下去了。以后,关于古班诺夫和阿妞塔的流言四起。富农暴打了阿妞塔,把她赶出了家门。古班诺夫把阿妞塔接回自己在仓库安下的住处,二人做了夫妻。后来,古班诺夫押运一大批粮食回工地,半路被匪徒劫持。他与土匪搏斗,连中几枪而死。葬礼极其简单,阿妞塔抱着正在吃奶的孩子痛哭,然后坚强地走向未来的生活。电影的结尾太棒了,是由五、六个(或七、八个)镜头组成的,都只拍摄阿妞塔的背影,人物直往前走,没有雄壮的音乐伴奏,只听见鞋子踩着土地发出的声音,再就是以他们儿子的口吻说的画外音,意思是不要忘记前辈人遭受的苦难和付出的牺牲。这部电影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我觉得,我国所拍摄的共产党员形象的电影只有《党的女儿》里的李玉梅可以比一比,没有任何拔高;不过,《党的女儿》从总体上远远比不了。
《基辅姑娘》和《共产党员》,还有《坚守要塞》、《静静的顿河》、《两姊妹》等影片都是在1956年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之后才面世的,跟以前的苏联电影光辉灿烂的英雄形象(如描写女英雄卓娅的《丹娘》)有极大地区别;而且,在《静静的顿河》、《两姊妹》里,主要人物都不是英雄人物,更不是共产党员。
提到《坚守要塞》,我想说几句。这部电影写的是战争初期驻守在边境布列斯特要塞的一个团全军覆没的事,剧中主要人物叫巴杜宁(原型是卡帕里洛夫少校,此人是被俘人员之外坚持到最后的唯一活着的人,在战俘营度过了将近四年,在苏军攻克柏林的时候带领战俘暴动,胜利后归队,但被怀疑“有问题”,被审查并监禁,直到1956年才得以恢复名誉,并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给人震撼之处有两点:一是战争突然爆发时苏军一片混乱的情景,年轻的战士面对敌人的进攻或惊慌失措,或莫名其妙,指挥员死的死、伤的伤、俘的俘,乱成一锅粥。这跟当时中国人头脑中的苏联红军战无不胜的形象有相当的差距,造成极大地视觉冲击。二是巴杜宁要老百姓向德军投降,而老百姓手就举白布条投降了德军。这也造成极大地视觉冲击;但就我所知道的情况,中国观众似乎能够接受这样的行为——至少在电影院里、在散场后,我没听见有人责骂这种做法。
这个电影还有一个镜头颇有意味:巴杜宁又饿又渴又遭到敌人攻击,昏死过去,他被两个德国士兵用担架抬出城堡,德军司令见到了,说:一定要救活他!我要见见这个唯一活着的人!(大意)
那时,每次放一批苏联电影,都会形成“热”,甚至连动画片如《一朵小红花》、《公主和七勇士》也会“热”——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一朵小红花》写一个商人出去做生意,临行时问三个女儿要带什么礼物回来。老大、老二说了,三姑娘说要一朵小红花。商人出海遇风浪翻船,飘到一个荒岛上,商人看见了三女儿所要的小红花,刚要摘,被一个怪物拦住。商人说到三女儿的希望,请怪物让他摘走。怪物要商人的女儿亲自来取。商人无奈。后来商人遇救回到家里,把情况说给三姑娘听,要她别去。三姑娘还是去了,怪物没有伤害她,还跟她和睦相处。三姑娘要把红花带给父亲看,怪物答应了,但要求快去快回。三姑娘回来晚了,发现怪物已死,痛哭失声,泪水洒在怪物身上,怪物复活了,却是个翩翩少年。少年说,他被妖怪施了魔法,妖怪说,他如果得到真爱,才能恢复本来面貌;现在他得到了真爱。这是部宣扬爱的影片。《公主和七勇士》、《白雪女王》也是激励人心向善的影片。
中苏还合拍过电影多部,著名的有《风从东方来》和《非常事件》,也形成了“热”。 《风从东方来》写中国劳工参加苏联内战和战后重建工作的一段史实,是通过大陆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中苏两个老战友重逢后几段回忆(中国劳工参加革命、战场厮杀、星期六义务劳动、劳工代表受到列宁接见)表现的。这部影片当时引起很大的轰动,特别是其中一个热点即列宁和中国劳工代表面谈的内容,更是把中国观众的情绪推向高潮——原来列宁跟中国革命有这么密切的关系!
到六十年代,苏联电影还有一些,除了《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以外,还有歌颂重要领导人的老影片,如《斯维尔德洛夫》、《伟大的公民》(里面的主人公“沙霍夫”的原型就是被暗杀的列宁格勒第一书记基洛夫),还有一部分反映反法西斯战争的老影片,如《斯大林格勒战役》、《攻克柏林》等,又一次热映。此外,有家庭伦理片如《继母》、改编自名著的如普希金的《黑桃王后》和屠格涅夫的《前夜》、爱情片《不同的命运》、神话故事片《萨德阔》、动画片《白雪女王》等。
神话电影《萨德阔》主题很好。影片写一个叫萨德阔的年轻人,一心想让故乡的人们过上幸福生活,可是办不到。后来,他在海王的女儿帮助下钓到了三条金翅鱼,这三条鱼又变成了堆积满船的金钱。他用这比钱做了几艘大型帆船,带了许多志愿者出海寻找幸福。可是,转了很大一圈,毫无所获不说,还屡遭凶险:在一座海岛上差点被强盗杀死,经过一番英勇搏斗才得以脱险;在印度,遇到国王,国王说送他们一只幸福鸟,谁知这幸福鸟会唱诱惑人的歌,其中一句是“长眠是幸福的”,他们差点都昏睡过去;等等。不过,经过这一番历练,他有了心得。回到故乡,有人问他找到幸福没有,他说一句话:“找到了,幸福就在我们故乡的土地上!”这部电影也曾引起热议。
二战欧洲东部战线全史演绎:前苏联全景式战争电影“五部曲”
笑独行编评

推荐理由:

A.东线战场是欧洲战争的主战场,苏军是欧洲战争的主力军,若没有苏军在东线战场上承受的巨大牺牲和取得的伟大胜利,二战中欧洲各国的战争命运实在是不堪设想的。

B.该“五部曲”系列完整地再现了1941年至1945年苏联卫国战争和欧洲战争东部战线的全貌,兼具编年史性质和史诗气质,即便稍有政治倾向,还原真实亦堪称完美。

C.该“五部曲”系列中的每部电影都是真正大制作的巨片和大片,最短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也有三小时,《围困》近六小时,而《莫斯科保卫战》、《解放》和《自由战士》则都长达六小时以上。

D.该“五部曲”系列中有四部为同一导演即前苏联导演尤里·奥泽洛夫作品,其间四部电影的风格和水准均相当统一自不必说,而作为同期前苏联全景式战争电影,由米哈伊尔·叶尔绍夫导演的《围困》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E.该“五部曲”系列拍摄时间绵延20年,从1969年到1988年,且不谈时间和精力的巨大投入,能做到有始有终已自不易。

F.该“五部曲”系列拍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均创世界影坛纪录,也只有前苏联才有这样的大手笔,所以可能也不会再有了。

1. 《围困》(Блокада, or The Beslege,苏联,1973-1977)
气势磅礴的苏联卫国战争史诗巨片。苏联导演米哈伊尔·叶尔绍夫(Михаил Ершов)代表作。根据苏联作家同名五卷本小说改编。1941年至1944年的列宁格勒,人类历史上最鲜血淋漓和旷日持久的围城与反围城战争的全过程:围困持续了900天,“英雄城”军民终以包括66.3万人死难在内的惨痛代价捍卫了自己的光荣……其间突出表现了朱可夫以攻为守的克敌勇气和料敌如神的制胜智慧,特别安排了斯大林向作为师政委的老相识解释苏联何以在战争中陷入困境的情节,同时穿插各色人等的战争人生以及老布尔什维克的护士女儿与爱国建筑师不肖子和少校营长的恩怨情仇。围困打开缺口后的1943年至1944年只是一笔带过。苏联式的全民抗战,比卫国战争三部曲更重视细节表现也更立场鲜明。全明星阵容。(笑独行按:希特勒在苏联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在下所见为带不可隐日文字幕且画质较差的国语配音胶片版D5影碟,其间中文字幕的人名、地名翻译多不规范。)

2. 《莫斯科保卫战》(Битва за Москву, or The Fight for Moscow,苏联、捷克斯洛伐克、东德、匈牙利,1984-1985)
纪念苏联卫国战争胜利40周年全景式战争电影经典巨片。苏联导演尤里·奥泽洛夫(Yuri Ozerov)卫国战争三部曲其一。影片分两部(侵略、台风),共四集。1941年至1942年,卫国战争前期苏联军民经受巨大苦难和牺牲、为保卫莫斯科付出沉重代价的悲壮事迹:由于始料未及和准备不足,又由于最高统帅部以政治代入军事,苏军被德军打得落花流水,直到基辅失陷、德军进逼莫斯科才逐渐站稳脚跟……其间,苏军副统帅朱可夫大将的形象和作为尤其令人印象深刻,而包括卓娅在内的众多苏联英雄的形象和牺牲则令人不禁为之动容。英雄主义与牺牲精神的赞歌,场面壮阔,道具精良,气势恢弘,立场鲜明。据说该影片曾动用约五千名士兵、近万名群众、250名演员、202名摄影师参加拍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笑独行按:无论对于德军还是苏军,莫斯科战役都像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预演。斯大林比希特勒伟大的地方就在于能够吸取教训。战争前期苏军的遭遇固然令人痛心,战争后期德军的命运同样令人扼腕。据说该影片经过删节的版本曾在国内公映。在下所见为画质较好的国语配音胶片版D5影碟。)

3. 《斯大林格勒大血战》(Сталинград, or Stalingrad,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联、美国,1988)
官方立场、气势恢宏的全景式战争电影经典大片。苏联导演尤里·奥泽洛夫(Yuri Ozerov)卫国战争三部曲其二。1942年至1943年,改变苏联卫国战争进程和整个欧洲战争格局、规模巨大、惨烈空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旁及苏联与同盟国关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谈判进程和从将军到狙击手、女兵和水兵的苏军各色人等的战争功勋,同时表现了德国反法西斯战士、航空部空军上尉的情报战争,张扬了苏联英雄、大尉军衔的西班牙共产党总书记之子“为苏联人民的自由而战”的英勇事迹,披露了前苏联领袖赫鲁晓夫(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ёв)的上尉儿子因误杀军中好友而被斯大林降为列兵送上前线的历史内幕。演员阵容略同于《莫斯科保卫战》,只是斯大林和希特勒换了演员。(笑独行按:莫斯科保卫战取得成功后,斯大林又头脑发热了,并再次被希特勒的佯攻伪装所欺骗……说来还是斯大林的福气比希特勒好!影片在表现苏军高射炮团女兵的青春可人时出现了裸露镜头。中文网络上少见该影片电影资料,多以德国、瑞典1993年合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相代,以致影迷碟友或有以二者为同一影片者。可惜目前国内只能看到画质较差且只有国语对白和中文字幕的电影版D5影碟。)

4. 《解放》(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or Befreiung, or Osvobozhdenie, or The Great Battle,苏联,1969-1972)
官方立场、耗资巨大的苏联卫国战争编年史巨片。苏联导演尤里·奥泽洛夫(Yuri Ozerov)卫国战争三部曲其三。影片共分五部(弧形火力网、突围、主攻方向、巴尔干人和柏林战役),从1943年标志苏军转入反攻的库尔斯克战役开始,到苏军强渡第聂伯河、解放基辅、收复白俄罗斯(巴格拉齐昂战役),进而挺进东欧、解放波兰,到彻底摧毁第三帝国的柏林战役结束。全景式再现苏联卫国战争胜利进程以及战略战术,旁及同期欧洲战争重大事件。史诗气质与纪实风格相结合,司令部真实与战壕真实相结合,濡染大笔,巨细靡遗,精工巨制,匠心独具。全明星阵容。据说该影片拍摄曾得到苏联政府的鼎力支持,动用海陆空军士兵三万名、坦克一万辆、飞机一千架。列宁奖金。(笑独行按:据说由导演根据《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和该影片以及大量纪录片资料剪辑而成的24集电视电影《世纪的悲剧》曾在国内多家电视台播映过。与苏军的遭遇相比,英美盟军的作为实在只是小儿科而已,而影片中借苏军士兵之口道出的俗语——“最后参与打架的人事后比谁都能吹”——也绝对是有所指的。在下所见为画质较好的国语配音胶片版D9影碟。)

5. 《自由战士》(На Cвободата Bойници, or Soldiers of Freedom, or Soldaty Svobody,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1977)
苏联官方立场的东欧国家反法西斯战争史诗巨片。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苏联导演尤里·奥泽洛夫(Yuri Ozerov)作品。从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到1945年,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波兰、南斯拉夫、罗马尼亚、匈牙利等东欧国家共产党在苏联的指导和支持下领导人民开展抵抗运动和游击战争的历程以及苏军解放东欧国家的进程。其间苏军解放卢布林时波兰百姓跪迎波兰第一军的情景颇触动人心,苏军进入保加利亚时未遭保军抵抗、百姓夹道欢迎的情景颇出人意表,而东斯洛伐克军团与苏军联系倒戈却被德军抢先解除武装、致使苏军孤军深入、出师不利的情节则颇令人扼腕。德军在东部战场上的节节败退和纳粹德国统一战线的土崩瓦解,堪称《解放》(Освобождение)补充和延伸。全明星阵容。【笑独行按:或有网友以该影片缺乏“大的战争场面”而谓其不足称战争片,其实影片在表现华沙起义和苏军解放波兰、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时均有相当可观的战争场面。倒是该影片政治色彩实在有点浓得化不开,因为是献给和平年代英雄和共产党员的,其间表现罗马尼亚共青团总书记齐奥塞斯库(Nicolae Ceau?escu)和苏军十八军少将政委勃列日涅夫(Леонид Ильич Брежнев)的情节不看都知道纯属宣传需要。在下所见为画质欠佳的国语配音胶片版D5影碟。】

笑独行注:有权威数据和解密资料显示,不计俘虏死亡人数,二战中德军将士阵亡人数总计为485.9万人,其中80.7%(392.1万人)阵亡于东线战场(含巴尔干战场),而包括罗马尼亚、匈牙利、芬兰、意大利军队在内的德军友军将士总计也有95.9万人阵亡于东线战场(不含巴尔干战场),苏军将士为此战果总计阵亡681.8万人(不含远东战场,不计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友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