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中医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谢二少 2017-10-17

贾谦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中医药是中国文化中最具实践性和济世精神的。五千年来,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古人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中医在中国拥有普遍的认可和敬重,其成就和思想也为世界所关注。但是,在西医进入中国以后,中医日渐萎缩衰落,甚至有极端的观点直接指斥中医为巫术。近年来,随着西方国家工业化的完成,人们开始重视现代社会的弊病,绿色环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活跃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念,连带着中医药也重新受到重视。当然,其中主要的是功利好奇的用心,而非审慎认真的尊重。尽管如此,这些变化还是为中医药的复兴和拓展提供了契机。顺应时势,中国中医药也令人欣喜地复苏了。但是,我们看到一些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从长远来看会危害中医药行业的成长,甚至会断送这一古老传统的生命;一些错误的观念和理论、对现状的认识还被当作决策的基本依据;而要使中医药成为一种世界性知识和技术,成为中国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尚未被重视,或者说还没有进入某些人的思考范围。

鉴于此,我们在分析和总结中国中医药的现状和中西医药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和思路,以期有助于这一前程无限的产业的发展。我们认为,在中国各行各业中,最有优势、最有潜力的就是中医药;中医药应当拥有和西医药平等的地位,应该成为与西医药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取代的另一医疗保健体系。

一、中国中医药发展现状与问题

我们先来简单回顾一下西医进人中国以后,中西医在中国的发展概况。1840年鸦片战争后,刚创建不久的西医药(西医药迄今仅有200余年历史)传教士带到中国。此后,西医逐渐取代中医,在整个医疗事业中占据了主导乃至统治性的地位。解放初期,中国政府有关部门有文件规定,中医不许进院,中医必须学习西医,要用西医的学术改造中医,使中医药面临灭绝的边缘。后来这种政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纠正,并组织了西学中培训班,培养了一批中医药领域的专家,并于八十年代初将发展中医药列入了中国宪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医药发展远远不如西医快。实际上,解放以来,中医药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不乏有人打着弘扬中医药的旗号去发展西医药。这是中医药界的悲哀,更是中国卫生事业的悲哀。下面一组数字说明了这一点:1949年,全国有中医人员27(6万人,1972年下降至不足21万人, 1999年为33(7万人。50年间仅增加6(1万人,即增长了22(1,。按万人中医人员数看,比50年代初期下降了一半还多。1949年,全国西医人员仅8(7万人,以后逐年增加,1999年达169(6万人。50年间增长了18倍。1999年全国有综合医院10793家,而中医院仅2 449(其中不包括医学院校附属的综合医院和中医院数),二者相差悬殊。

1.中医药产业

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中国中医药产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整体水平还很低,表现在生产企业多、规模小、效益低,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弱,生产工

1/11页

艺和设备落后,管理不规范等。GL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生产管理规范)等系列规范已经建立起来,但是对中药企业的要求尚未严格实施。在纳入中医药管理局统计的1 059家中药生产企业中,中小企业达1018家,占 96(1,,同仁堂是全国最大的中药企业,其产值1996年也仅占当年全国中药产值6(8,。达到GMP标准的中药企业不10,,另外还有近2000多家西药企业生产中药;中药制药装备落后,制剂设备仅相当于七十年代国际水平,品种规格少,系列化、标准化配套能力差,自动化水平低,质量检测装备滞后,企业的现代化经营管理经验缺乏。

中药材是中药发展的基础,但目前中药材质量不稳定,品种混乱,已经制约了中药产品的水平。过度开发已使一些宝贵的中药材资源濒临枯竭;大宗中药材品种栽培技术研究推广不够,生产管理粗放;单产低、质量差的现象较为普遍;对珍贵的种质资源保护和优质中药材的引种和栽培还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协调;一些珍稀濒危药材代用品的研究还很薄弱,中药材的病虫害防治和农药残留污染问题也比较严重。

中药饮片加工由于生产厂家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技术工艺落后,炮制规范不统一,致使药材的有效成分流失,饮片质量不稳定。

中成药方面,主要问题是单个产品和同类产品低水平重复严重。现有的制剂中传统剂型仍占很大比例,一些剂型和新剂型的开发应用还不足。

2(中医药研究

1995年底,全国建有中医院2552所;独立的中医药科研机构77所和上百个中药新产品开发机构;专业技术人员达数万人。但是长期以来,中药的应用基础研究方法滞后,内容重复,导致中成药的科技含量过低,产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缺乏规范可靠的科学数据证明,从原材料到产品缺少可控的质量标准,在中药的作用机理、物质基础、应用理论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等方面研究都不够深入。

新药的研发费用大、周期长,一项西药在美国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3-10亿美元。中国在中医药研究中的投入太少,企业能力又有限,导致中药的研究很难深入。到1995年底,国家在各个计划中对中药研究的总投入约为1700万元人民币。自国家实施'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以来,投入也不过翻了一番。由于国内中药企业规模小,全国每个生产:中药的企业产值平均不到2000万元,大多数企业几乎没有能力进行科研。即使稍有力量的,也因为怕担风险(不去开发申报新药,而宁愿花高价去购买新药批号,甚至几个上市中药企业也是如此。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在《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已批准生产700余种新中药,但总的来说,申报速度不快,低水平重复高,产品科技含量低。

3(中医药教育

全国医药高等院校共118所,中医院校(含民族医院校)33所,西医院校85所,其中13所设有中医系,中医院校的规模远小于西医院校。

中国中医学院学制为5年,中医与西医教学时间几乎相等,毕业的学生不西不中,既不能继承又不能发扬;而韩国中医药高等教育1996年由4年制改为6年制。

1995年,中国高等医药院校在校生共256 003人,其中中医院校在校生仅44 737(含民族医院校及西医院校中医系在校生),中西医在校生之比为1:4(7对中医药发源地及中医药应用大国而言,中国中医高等教育规模实在太小了。

4(中药进出口

2/11页

中药材和中成药基本上只出口到周边国家。1980年,中国中药出口创汇2(4亿美元,1995年达历史最高水平6(7亿美元,但也仅占国际草药市场(不含中国大陆市场)4(4,;即使加上边贸及以食品名义出口的中药,按 10亿美元计,市场占有率也不过7,(不含国内市场)。在 1980-1995年间,中药出口创汇增长170(7,。年均增长率6(8,。增长速度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1996年以来,中药出口创汇基本上一直在下降,2000年才又有所回升,约5(32亿美元。

中药出口创汇中,药材约占70,,80,,成药仅占 20,,30,,因此,出口创汇额主要由中药材出口情况决定。出口中药材不仅附加值低;而且,为了赚取外汇,有些地区狂采滥挖,已经造成中国资源破坏、生态破坏,造成大片草场沙化。例如,1994年美国从中国进口甘草8766吨,进口甘草液汁及浸膏2 555吨。这相当于4万亩草场的产量,而每挖一亩甘草相当于破坏3亩草场。甘草出口美国虽然赚了一点外汇,却破坏了我们12万亩草场,造成中国草场严重沙化,沙尘暴频频发生。麻黄草情况也是如此,中国北方大大小小、土的洋的麻黄素厂不计其数,为国外生产冰毒提供原料,而所赚到的那点外汇远远恢复不了被破坏了的草场。

出口单位为了小团体利益,压价竞销,药材平均出口价格几乎逐年下降。如平均价格有较大回升的1995年,每吨价格也仅为1980年的40,,1984年的61,。 1995年之后,平均价格也是逐年下降。从海关统计年鉴中列名的40余种中药材看,价格也是逐年下降的。于是就出现了出口数量增加创汇额反而下降的怪现象。中成药也有类似问题。

由于统计口径不一,目前的统计数字往往将进口的植物制品、生物制品、维生素等保健品,统统算做了中药。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几乎没有批准有关产自国外的'中药'的进口,卫生部只是批准一些保健食品进口。许多药材如西洋参、高丽参等药材,以及乳香和没药等南药,是我们历来必须进口的中药材而非洋中药。

2000年,中国进口中药1(06亿美元,其中,进口清凉油和其他中式成药2449(4万美元,其余为中药材。

在返朴归真潮流推动下,世界植物药发展很快,欧美国家均以10,以上的年均速度增长,1995年世界植物药市场达到150亿美元(不含中国大陆的中药市),今天,应在250亿美元以上。然而,就以1995年来说,中国中药材和中成药出口创汇创历史纪录,达6(7亿美元,也仅占 150亿美元世界植物药市场(含中国大陆的中药市场)4,,与中国中医药大国地位极不相称。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上面的计算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所说的国际草药市场不含中国大陆的中药市场。如果计及中国市场,1995年中国中药产值约40亿美元,加上中国中药出口,中国中药产值在世界草药市场中占25,左右。中国是世界上使用中药最大的国家。此外,我们也要看到,世界草药市场中,仅中国及周边国家使用中药,西方国家草药市场中绝大多数是草药而不是中药。 二、中医药将是与西医药平起平坐的另一医疗体系

今天,不少人认为中医药不科学,西医药科学。中国一家权威研究机构进行了一项研究:'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定位',其结论是:'中医药永远是辅助医学,永远进不了主流医学。'我们的看法截然相反。我们认为,在中国各行各业中,最有优势、最有实力、最有后劲的就是中医药。中国西药97(4,是仿制的,而中医药领先于世界各国,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医药必将走向世界,成为与西医药

3/11页

平起平坐、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取代的另一医疗保健体系。也就是说,将来世界上应该有平行的两大医疗保健体系:西医药体系与中医药体系。

中医药学有5000年历史,西医药学仅200年历史。不可否认,西药解决了细菌性传染病,而且在手术等许多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为人类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使人的平均寿命延长了20岁。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药应该被消灭掉。

1(中西医药对比

与西医药学相比,中医药学有诸多优势。中医药是有系统理论、丰富实践、浩翰文献、严密制度的科学,是世界上其他三大传统医学体系(埃及、印度、希)所不及的,也是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传统医药学。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西医药对许多疑难症缺乏有效疗法,而且西医药日益高涨的费用已使发达国家不堪重负。中医药廉价有效,在预防及治疗某些慢性病、疑难病和老年病方面尤有所长,为西医药所不及。

中医讲'上工医未病'。中医药追求的乃是要'曲突徙薪'以防生病,而西医药则是前来'救火'医危病。西医药今天也开始研究'亚健康状态',正是向中医药的靠拢。

中医是临床医学,研究的始终是活人;中药是几千年间在无数活人身上试验的结果。西医以人体解剖为基础,进行分析,从研究死人开始。因此,中医药与西医药源头不同。在中医药体系中,既学药又学医,医、药不分家,中医药学人士是中药的共同创造者,可以按照中医理论组方,且早已在临床上证明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在西医药体系中,医与药完全分开,西医大夫仅是西药的使用者,西药则是药物化学家从诸多化合物中盲目筛选出来可能有效的化合物,用动物实验确定其安全性,再用临床试验进一步确定其安全性、有效性和最佳给药剂量。

中医从整体看问题,重宏观,重归纳,辨证论治,中药的优势在宏观准确性,劣势在缺乏微观精确性。西药重微观,重分析,虽具有微观精确性,但却无宏观准确性,因而只能解决局部问题,而在解决局部问题的同时,却往往会给身体的其他部分带来麻烦。

中药多采用复方,以求各味药间的协同作用,即使单味药,也是个小复方,其不同成分间也协同作用,从而增效减毒。因此中药往往有双向调节功能。例如,用三七这一味药,既可活血也可止血。然而西药均为单体,纯而又纯,这却往往是其毒副作用的根源:食至精则有害,药至精则有毒。许多事例表明,中药越提纯越无效。

近几十年中,西药出现十几次重大毒害事故,影响极大;而中药应用几千年来,并未出现什么重大事故。 1997年统计,在中国,西药每年引起210万人因药物反应住进医院,19万人因此而死亡(相当于中国每年死于10余种传染病人数总和的12)。而自建国至90年代初的40年中,据岳凤先教授统计,只有5000例中药毒副反应,且多属用药不当。

从哲学体系上说,中医药奉行的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朴素辩证唯物论,而西医药则是机械唯物论。中医药学讲究药食同源,而西医药学则将药食截然分开。中医药学认为人体不平衡即为病,而西医药仅承认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改变才是病。中药用以调整人体平衡,而西药用于改变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

从药物的研究开发来说,中药的研究开发有系统理论指导,有规律可循,与西药开发依赖'筛选法'相比,要简单有效得多,且其安全性有效性早已有了保证。

中药极其复杂,博大精深。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仍弄不清其奥秘。现代科

4/11页

学越发展越能揭示出中医药的奥秘。例如,50年代用抑菌法筛选中药清热解毒药,筛选的结果,最好的抑菌药却不是中药中最好的清热解毒药而是五味子。此后的研究表明,中药清热解毒系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抑菌而非直接抑菌。中医药属个体化治疗,西医药属群体化治疗。近年的基因研究表明,每个人的基因都不相同,这一结论再次证明中医个体化诊治的正确性。

经络理论和针灸学是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中最具特色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西医药学至今也没有承认并将其纳入它的体系。应该说,西医药学理论本身也并不完备,原因在于其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之上。众所周知,人体解剖学是以尸体为研究对象。而经络是人体中一个无形的开放系统,经络作用与现象是活人才有的,人死之后就无法找出经络的任何迹象,所以,尸体解剖学对人体尤其是活人的认识是不全面的。正因为此,西方医药学者、西医大夫及西方国家的普通民众就很难理解,中医药学为什么会认为人的肾与耳、心与舌有密切联系?中医学认为肾开窍于耳,心开窍于舌,是通过经络相连的。所以说,中医药学在宏观上对人体的认识比西医药学更全面。

2.中药与植物药的对比

在西医药学开始形成之前,即二百年之前,西方各国也使用一些草药,只不过他们没有系统理论,也没有什么文献记载。西药洋地黄最早的应用就是将洋地黄叶子晒干研碎服用,后来提取而成为今天的西药。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的发展,以解剖学、细菌学、毒理学和化学合成为基础,形成了现代医药学之后,他们就忘记了其祖先曾使用过植物药的经验。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人逐渐认识到西医的局限性和西药的毒副作用,且西方国家日益感到承受不了医疗费用高涨的沉重负担,才出现了回归自然、采用天然药物的潮流。

但是,中药不等于西方的植物药。植物药是当今西方人对西方草药的常用称谓。中药大多数也是用植物入药,但却不能称为植物药,因为中药与西方植物药差异很大。所谓中药是指纳入了中医药理论体系的药物,按照中医药理论而使用;而所谓植物药或说草药,则是尚未纳入任何医药学体系的药物(仅凭一定的经验而使用。中国有中药资源12 000多种,并末全部纳入中医药理论体系,有相当一部分尚属民间草药。

中药与植物药的主要差别如下:

(1)中药有系统完整的理论,有浩瀚的文献,遣方用药有规律可循;西方植物药是零散的经验。

(2)早在两三千年前中医药就建立了一定的医事制度;到唐宋年间逐渐形成理论完整、结构合理、部门齐全的医疗、药品、教育、考核、选拔、管理等部门及相关制度、法规。中医药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行业,而西方植物药在近几十年之前从未形成过行业,用植物治病只是个别人的个人行为,而非职业行为。

(3)中药讲究炮制,讲究药物四性五味和归经;西方植物药仅应用生药,不懂炮制后药性之改变。

(4)中药多用复方,讲究君臣佐使,西方植物药一般用单味药,偶用复方。 欧美都在制定自己的植物药专论。某种植物药只要有了专论,任何人都可据以生OTC药品。《植物药产品行业指南》说得很清楚,这只是对单味药适用。说得粗俗一点,它们的植物药专论仅仅相当于中国的《本草》,即说明了某种药用植物的药性及所含化学成分。化学成分是我们《本草》中没有的,中药今后应当在这方面加强研究;但《本草》中都列出了每味药的四性五味与归经,这样的宏观

5/11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