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全感是一种什么感||兼谈恐惧是最大的不自由

 野李子 2017-10-17

1


上周我做了很多的事情,给人际关系小组的成员上了一堂《自我接纳力》的课(虽然后续听了回放,觉得这个课讲的不够好,没有完美的表达出我的意思,因而有些沮丧,但幸好这么多年的心理学学习,我已经渐渐懂得放过自己:讲不好,还是可以做一些其他的补偿,比如持续的多拿出更多的时间来回答大家的疑问,澄清出我要表达的观点,比如再多讲一个主题作为补偿.......事情有时是不够完美,但是对于不够完美的事情,我们依然可以有很多其它方案,去弥补事情的不足,直到达到自己的要求)。老师这么厚脸皮,嗯,你也是可以的。


另外,我还讲了一堂公共课《如何走出自卑》,在这堂课里有人提问:没有安全感怎么办?如何增进安全感?


其实不光是这两堂课里,我经常收到很多的后台留言,大多数人都会在陈述自己的问题里,有那么一句--没有安全感。


最近我也在进行oh卡探索潜意识的学习,我发现探索到最后露出的那个限制性信念,其实是一个恐惧,这个恐惧可能是:


我害怕别人看不起我,所以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要被别人看的起,对自己的嫌弃可能就是被别人看不起。


因为有了这个恐惧,我的人生因此有了一个设限:所有那些导致我可能感觉自己会被看不起的事,我都没发做了。因此我的世界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


比如,我很爱一个人,但是我害怕他看不起我,如果他没有刻意或有意识的给我传递这种“我很看得起你,你很重要,你很厉害”的感觉,可能我就会对他缺乏安全感,因而他的很多无意的举动,或者稍微表现出的一点点不屑,都会击垮掉我内心的防线,让我对他没有确定感。因而可能也无法把爱情进行下去。


到最后的结果就是,我只能选择和一些不如我的人在一起生活。因为只有不如我的人才会始终看得起我。“


聪明的你一定发现了:什么是所谓的没有安全感?


没有安全感其实就是我们内心掩藏着的恐惧,因为这些恐惧,我们内心受到了严重的限制,我们活在对这些恐惧的奴役里,对外构建了我们受限的外部生活。


而所谓的有安全感的人是怎么回事?


无非就是他内心的恐惧比较少,所以他关于恐惧的限制性信念就比较少,他就会表现的比较自由,能够大胆的做一些事情,不会害怕着害怕那。


即便做错了事,也能放自己一马,他能原谅自己,原谅的背后是“他不害怕自己是不好的”。


所以,什么是安全感?

安全感就是“不害怕自己不好”。


我相信我是好的。

当然,这也会让一个人相对比较自信。


2



安全感的形成当然跟最初一个人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也跟成长经验密不可分,更重要的是,这个东西好像是可以传递的,一不小心,我们就容易成为“恐惧”的奴隶。


同样的前几天,我在朋友圈里看到了我的一个来访者转发了这么一条信息:


“大意是因为翟欣欣事件的爆发,让我们对婚姻更加恐惧了。我们不能相信婚姻了,因为在现行的婚姻制度做坏人获益更多,而做好人注定吃亏。因为很多女孩看到翟欣欣的谋利之路后,会学习这种不劳而获的方式,那么婚姻就成了这种人渔利的手段,那么注定要有很多人的家产不保不住。


最后的结论就是最好不要结婚。结婚的风险太大,现行的婚姻法最好做出修改,保障财产,不然离婚就得分一半给别人。“


这篇文章的阅读量超过了10万+,很多人表示非常同意,现在的婚姻风险确实太高了,所以要保全财产,以防被人算计,强烈要求修改婚姻法中,结婚分走一半财产的条例,说这些话的一般是男人。


还有一些人,大约属于家庭主妇,表示强烈抗议:自己辞去工作,牺牲发展前途,辛苦生育,捕育后代,如果离婚,会毫无保障。说这些话的一般是女人,她们决定也不再想结婚,因为结婚性价比太差。


你看,我们都害怕被算计,因为害怕,所以想的都是如何做,怎么做会让自己更有安全感一点,结果,安全感有了,但是我们可能更孤独了。我们虽然保存了我们的钱,但那也只会是孤零零的钱,我们只能跟钱一起生活。


可是,如果换不来爱和归属的钱,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依然不快乐。


所以,看到我的来访者,转发这个帖子的这个青春美少女点评说“开始怀疑人生”时,我很想告诉她,不是这样的。


但是我又觉得这很难,毕竟不是那么一两句能说清楚的。而且如果一两句话能说清楚,万一误导她,让她理解错了,以后轻信别人怎么办?


恐惧像我们内心本有的一个恶魔,潜伏在那里,似乎只要外界一有点诱惑,它就会跑出来,统治人心,而且它会扩散,像瘟疫一样,一片一片的把人感染。


类似的例子还有恐婚,恨嫁,什么“保姆式婚姻,丧偶式育儿”,出轨率升达多少......


如果我们不是本着过的更好的目的去看待这些,却因为这些更改了自己生活的目的的话,就中了“恐惧思维”的圈套。


而所谓的安全感就是这种思维的产物。害怕怎么怎么着,避免怎么怎么着,于是怎么怎么着。


一个不敢恋爱的人害怕被伤害,可能会永远安全,但他会永远孤独,他忘记了恋爱的目的是让自己不孤独,变幸福。一个提防别人的人会减少被别人算计的次数,但可能他就再也品尝不到畅怀大笑,信任别人的踏实,他忘了活着的目的是让自己心安。


我们是预防了一层可能的受苦,但在本质上我们并没有摆脱另一层更深的受苦:生活于孤独中,缺乏真正的爱与信任。


总而言之,生活于恐惧之中。


  3



很多心理问题的原理跟这个非常相似,因为恐惧,我们产生了防御,我们以为使用防御,就会万事大吉,但是没有想到,防御还会带来另一层受苦,只是这层受苦以前是我们能够承受的起的,而现在不愿承受了而已,因为人们在解决了一个痛苦的时候,就会把精力集中于下一个痛苦,一方面一层层的制造痛苦,一方面又要去一层层的克服它。


只是痛苦并没有解决,有时候它还会越来越大。

因为恐惧本身是无穷尽的,因为克服恐惧,我们会做很多的事情,但到头来可能又会陷入另一种恐惧里,我们以为那样我们会有安全感了,但最后发现安全感其实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最终想要的是爱和信任。


我们想要被这个世界爱着,也信任这个世界。其实就是我们想要被妈妈爱着,也信任妈妈。


如果我们能有完美的父母,在成长中也没有遭遇过什么创伤,大约我们的安全感会被保护的很好,但是这样的环境实在太少了,所以我们内心潜伏下大量的恐惧,总是害怕被世界抛弃。


而对于战胜恐惧来说,唯一的万能良药可能就是要去信任,就像信仰一样,你看,整个基督教的根源整天都在讲一件事:信。


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最大的障碍在于:他的这种信在生活中发生了动摇,因为这种动摇他需要做很多防御型的事去保持自己不活在恐惧里,但这太难了,更重要的是,这并没有让他更幸福。


他可以暂时的克服恐惧,让自己生活在安全里,但是他不快乐。


所以让一个恋爱恐惧症的人快乐起来,并不是帮他找到安全感,然后再去恋爱,而是让他去发现选择安全还是选择去爱,哪个对他来说更心甘情愿,哪个是他本质上更愿意要的,以及为了获取这个想要的东西,自己需要付出什么,承担什么?


心甘情愿这个词太重要了,这是一个人成熟的过程。它会帮助我们看清楚我们真正渴望的是什么,而不是在恐惧遮掩下,自己以为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活着不是为了避免什么,而是为了成为什么。


像那首诗写的那样:


去爱吧,如同从来没有受过伤害一样 

去爱吧,像不曾受过一次伤一样

跳舞吧,像没有人欣赏一样

去爱吧,像不曾受过一次伤一样

唱歌吧,像没有任何人聆听一样

干活吧,像不需要钱一样

生活吧,像今天是末日一样




 4


信任是一种选择,是一种思维方向。


催眠大师斯蒂芬·吉利根认为人们虽然会做不恰当的事,但是他们背后的动机都是好的。


你能走到今天的生活,并非总是苦恼连篇,这是世界在你能承受的范围内能给你的最好的生活。


看到这些积极的东西,本身就是一种救赎。


对付匮乏本身需要的不是更多的给予,而是要调整人们看待事情的眼光:看到已有的,并学会感恩。


最后,你的“病”也并非都没有意义,很多时候“病或症状”是我们在恐惧状态下自己研发的解药,但是只是一种还不够好的“解药”罢了。


即便不够好,但是也有它积极的意义--它曾经让你适应环境。


这大概就是我今天要讲的主题了----努力去发现事情背后积极的含义,这种能力会让一个人更有安全感,因为积极的东西会帮助我们不被恐惧带走,摆脱掉恐惧思维的模式,仅仅这一点作用已经足以拯救一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