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乔传》插播广告惹人注意,理财产品为什么那么火?

 妖城主 2017-10-17

导语:看来我们都想钱生钱啊,毕竟嫌弃钱多的人很少!


最近热播剧《楚乔传》成功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赵丽颖在预告片中的那句呐喊:“我要带你们回家”让人热泪盈眶,直击心灵,自开播以来,收益率十分抢眼,至今仍在突破。


很多人说本来黄金八点档的,为了楚乔现在调为了十点,熬夜也要看完,网友们疯狂追剧的心情我也感同身受,因为我也在追,在看完原著小说后看电视剧竟然没有落差,演员们的演技可圈可点,实属难得。

 

不过追剧的过程中,成功引起了我注意的是广告植入,没办法快进,只能强迫观看,痛苦的煎熬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不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说白了都是为了赚钱,只是变着花样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一部能引起关注的电视剧是多么的稀缺,特别像《楚乔传》《人民的名义》等这样的热播剧,不狠狠赚一笔,那还真对不起自己。

 


在插播的广告中,有关于脱单神器的、有关于游乐场的、还有关于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宣传形式各种各样,而且采用电视剧片中的场景,比如:


又到了每月月底最难熬的那几天,饱食之后,他们将不得不面临更大的危机,结账时刻到了,月初大方的雄性生物,不得不用隐晦的方式逃避这个严峻的时刻,主张AA制的雌性生物,显然也被数字吓到,陷入了沉思,这时候突然有一人特别主动说:我买单!惊到了众人,为什么月底你还这么大方?因为我用了某某款理财产品,把每月的俸禄都放进来,天天都有惊喜!

 

不得不说,最近年来关于投资理财产品是越来越多,为了能在这个行业中脱颖而出,各出奇招。自13年6月,余额宝横空出世以来,雄鸡一唱天下白,各种宝、各种贷、各种P2P、各种理财类产品从地平线拔地而起,不断刷新记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理财怎么就火了?


大家不妨回顾一下中国市场的理财情况:80年代,全民买国库券;90年代,股市火了,风向一转,全民杀入股市;04年后,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银行门口排起了长队;没过几年,借贷兴起,借款利率水涨船高,大伙又蜂拥而入。

 

说到底,我们都想钱生钱,嫌弃钱多的人很少,而且国人都喜欢攒钱,钱放银行利息太低,抵抗不了通货膨胀,就相当于贬值。当然也会有朋友说,攒钱干嘛?你花啊!消费啊!你看人家老外,有钱就花,没钱还要借钱花。


对于这个观念,在国人意识里,想扭转调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搞定的事,比如说,攒钱买房啊、攒钱养老啊、攒钱供孩子上学啊等等,所以说攒钱还是主流。国民有理财意识这是挺好的,理好财,对自身的生活品质有一定的帮助。

 

我有一个朋友,是三线城市的公务员,月收入6、7千元,小日子过得挺滋润的,这两年父母给的加上自己攒的一共二十多万全部都放在了理财平台上,年化收益5%左右,一个月利息就能拿1000元左右,这是什么概念?有次我去看他,他跟朋友三个人下馆子,饱餐一顿才100元,理财产品上的利息几乎都可以让他天天下馆子。

 

虽然理财能提高生活的质量,但也让不少人在这方面上踩了雷,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他们呢?原因有两个。

 

01

在市面上不靠谱的平台太会包装了,不仅用虚假的包装而且还夸张宣传,他们总是知道我们的软肋在哪,知道投资人哪块肉痒痒,然后就去刺激,各种广告,不管是付费还是免费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孔不入,应该说对于包装人家是专业的,通过华丽的包装,很容易迷惑我们这些投资人,尤其是年长的,很容易受骗。

 

02

缺乏理财或者识别风险的基本知识和意识,虽然过去十几年理财产品火了,但是我们的教育并没有跟上,就比如,很多人在进行理财的时候,都是抱着撞大运的想法,认为与知识、技能无关。他们热衷于“瞎猫式”理财,每天抱着赌一把的心态等待收益,最终这样的理财投资,十有八九都会以失败告终。

 

所以要在理财道路上避免踩雷必须要加强理财这方面的知识,提升自我能力,识别理财投资中的风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