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谐趣(五)

 智者1111 2017-10-17

古诗谐趣(五)


                                                                古诗谐趣(一)

朱元璋爱听马屁诗
 

明太祖朱元璋未登皇位时,曾带兵过安徽某地的不若庵。寺僧不知他是谁,就问其尊姓大名。朱元璋心想,我纵横天下,你却还问我姓名,实在是太不像话。但他原来也做过和尚,不好发作,就不搭理他,只在墙上题诗一首: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光腥。

野僧不识英雄主,只顾哓哓问姓名。 

诗写得非常嚣张、傲慢、骄横。题完诗他就领兵离开了。

数年后,朱元璋成为皇上,竟然又派人去不若庵查看御笔题诗还在不在。得到回报说诗已经被人洗掉了。朱元璋大怒,派人将寺僧抓来要斩首。寺僧显然修行不够,还不想这么快就离开人世,马上说是有重要原因才洗去皇上的诗的,皇上问:“到底什么原因,快说!”寺僧战战兢兢写了首诗呈上: 

御笔题诗不敢留,留来惟恐鬼神愁。

故将法水轻轻洗,尚有豪光射斗牛!  

皇上的诗连鬼神见了都发愁,这实在厉害啊!虽然洗了,豪光都能冲到天外的斗宿、牛宿上,皇上的诗神啊!皇上自然因此留了他的小命了。​

阮元马屁诗登高位 

清朝乾隆时,阮元就是靠马屁诗登上高位。

阮元最初任职翰林院,官职并不高。一年翰林院举行大考,由乾隆亲自主持,考试的诗题为《眼镜》。阮元在此前已从和珅那里了解到乾隆是不戴眼镜的,因此能胸有成竹地揣摸上意,从容不迫地赋了一首长诗,其诗末四句最为肉麻: 

何须此,瞳重不恃他。

圣人原未御,目力寿徵多。 

眼内有两个瞳仁称为“重瞳”,据说舜就生有重瞳,因此“重瞳”便成了圣君的象征。乾隆目力甚好,用不着戴眼镜,阮元借此将其吹捧为古之圣君——舜。诗句搔到了乾隆的痒处,阮元遂被拔置为一等一名。从此以后便官运亨通,青云直上,后来官至总督、巡抚。

多年后,阮元忆起旧事,他还沾沾自喜地赋诗道: 

高宗寿八旬,目无叆叇照。

臣赋眼镜诗,褒许从优诏。 

叆叇是眼镜的别名。诗中的沾沾自喜之情溢于言表。


兄弟发奋终成器  

  宋代曾巩、曾晔兄弟,早年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每次都名落孙山,落第回乡。当时一些幸灾乐祸的人编了四句打油诗嘲笑他们。诗云:  

  一年一度举场开, 

  落杀曾家两秀才。 

  有似檐间双燕子, 

  一双飞去一双来。  

  这诗的意思是曾家兄弟,岁岁参加科考,年年扫兴而归,活像房檐下两只燕子,一双飞去又一双飞回,没有一个考上,结果只是空忙一场。 

曾巩兄弟起初面对讥讽,羞惭抑郁,可是母亲始终在劝慰、鼓励他们,给了他们信心和勇气。 

从此,他们把别人的奚落置之脑后,锐意进取,潜心攻读。历经十五个寒暑的苦学之后,曾巩与三个弟弟、两个姐夫一道赴京应考,终于如愿以偿,一门六人全都金榜题名,高中进士。 

后来,曾巩更是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冯彻的剥皮打油诗  

  冯彻是明代成化年间的朝廷御史,为人耿介正直。据说有一次因向宪宗直言劝谏而被革职并发配到辽东充军。他满肚子委屈,又无处申诉,倒埋怨起自己来了。想起了北宋汪洙的一首《劝学诗》: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他想着想着,笑了起来。一反其意,作了一首剥皮打油诗:  

  少小休勤学,文章误了身。 

  辽东三万里,尽是读书人。

两个芝麻官的打油诗 

  元人韦居安《梅硐诗话》载:有人到河北省三鸦镇做官,因“宦况萧条,仅有蒲藕可买”,于是作打油诗曰: 

  二年憔悴在三鸦,

  无米无钱怎养家?

 每日三餐都是藕,

  看看口里长莲花。 

  又载:有个“监吴中市征者,因羊价绝高”,亦作打油诗曰: 

  平江九百一斤羊,

  俸薪如何敢买尝?

  只把鱼虾供两膳,

  肚皮今作小池塘。

 

  四菜一汤”打油诗  

  传说朱元璋晚年,官场严重腐败,人多面广,如何治理腐败,令朱元璋颇感为难。无奈之下,他听取马皇后的意见,利用她的生日,治一儆百。

 

  转眼,马皇后的生日到了。朝中百官、亲戚故旧,纷至沓来,携礼庆贺。而在生日贺宴上,朱元璋只以“四菜一汤”款待。接着,他又将送重礼的本家侄子朱涛推出斩首。众大臣目睹此一举措,无不大惊失色。从此,腐败之风日衰,节俭之风日盛。 

  于是朱元璋的故乡,凤阳人民就编出了一首“四菜一汤”的歌谣打油诗,以褒其举。诗云:  

  皇帝请客,四菜一汤。 

  萝卜韭菜,着实甜香。 

  小葱豆腐,意义深长。 

  一清二白,贪官心慌。


触目皆为诗  

  宋朝正德年间,有位游手好闲而又歪才满腹的无赖子喜欢作十七字诗,并且能触目成咏。有一年当地大旱,太守祈雨而不得,此人遂赋诗道:  

  太守出祈雨,万民皆喜悦; 

  昨夜推窗看——见月。  

  此诗传入了太守耳中,太守恼羞成怒,命差役将诗的作者抓到堂上审问。未等太守问话,此无赖子斜眼看到不远处有一大脚使女立堂上听审,又诗才奔涌,朗声诵道: 

  丫环站大堂,金莲三寸长; 

  为何这样小——横量。  

  太守哭笑不得,命此人再作一首,如果能使太守满意,他就可以被释放回家。太守别号西坡,无赖子被告知须以此为题,他随即作成一首:  

  古人号东坡,今人号西坡; 

  若将两人较——差多。  

  太守大怒,以诽谤律判其发配郧阳。临行之日,无赖子的舅舅送他,二人相对而泣。突然,这位无赖子不哭了,他言道“我又有诗了”:  

  发配在郧阳,见舅如见娘; 

甥舅齐下泪——三行。  

  他的舅舅一只眼瞎,故曰“三行”。


割肉诗  

  汉武帝时,每年都要给大臣们分肉。一年夏天,又值分肉,可分肉官迟迟不来。东方朔便自己割下一块肉,扬长而去。武帝得知此事,便责备他。东方朔于是作一打油诗请罪,诗如下:  

  东方东方,你太鲁莽, 

  肉还没分,怎能领赏? 

  拔剑割肉,举止豪爽, 

  割肉不多,还算谦让。 

  拿给殿军,情义难忘, 

  皇上宽大,谢过皇上。  

  这首滑稽风趣的打油诗不但使东方朔免去罪责,而且又获了一些赏肉。


寒山的《瞒人汉》诗  

  唐代诗僧寒山曾写过一首《瞒人汉》的打油诗,风趣逗人,流传至今。诗

云: 

  我看瞒人汉, 

  如篮盛水走, 

  一气将归家, 

  篮里何曾有?  

    诗中的“瞒人汉”指的是那种没有什么能耐,却硬要冒充了不起,打肿脸充胖子的人。这种人靠篮中水做饭、解渴,也能得意于一时,但不会永远得逞,最后必将现出老底,恐怕连打也打不肿、充也充不胖了。

司马光的《登山》趣诗
 
 

  司马光是我国宋代著名政治家和史学家,自幼聪慧过人,思维敏捷。据说,司马光在幼年时,有一次,随两名学士登岭,途中二学士联句,洋洋得意,很瞧不起年幼的司马光,并言:“竖子亦能诗否?”司马光脱口而出,吟了一首《登山》趣诗:  

  一上一上又一上, 

  看看行到岭头上。 

  乾坤只在掌握中, 

  五湖四海归一望。  

  前两句犹如小孩子的口语说话,显然没有什么深文大意,但形象逼真,趣味横生;后面两句先写登山情景,后写登山感受,从而突出主题。整首诗语言运用,亦庄亦谐,雅俗相济,韵味悠长。二学士听罢不由得大惊,不禁对他刮目相看。

                                                                    古诗谐趣(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