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评价王安石这个人?

 快乐老年435 2017-10-17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作者是北宋文学家和政治家王安石。对于很多人来说,王安石的文学家身份要比他的政治家身份更知名。他有太多流传千古的诗词和散文。

但实际上,两宋三百多年,主要有两件大事:一是屡遭游牧民族入侵,另一件就是“王安石变法”。王安石的影响力之大,要盖过他前后很多大宋皇帝。而名相济济的王安石时代,很多伟大的政治家,如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也只留下文章传世,他们政治家的身份也常常被人们忽略。

正如支持“王安石”变法的宋神宗的谥号“神”的含义,民无能名曰神,就是说无法去评价。这些人、这些事、这个时代,不知如何评价。也许,这就是他们作为文学家、史学家流传于世的原因吧。纵然他们曾经的职位、权力、影响力都要远远大过他们的文章。

人神共愤

王安石为相五年,几乎遭到所有人的声讨,不仅是政敌,也有以前的好友、自己的老师和学生,很多人不惜一死也要到御前告状。最终告倒王安石的,正是他的学生——郑侠。

王安石不仅是郑侠的老师,也是他的恩人,是王安石把他引入官场。郑侠的官职是门监,给皇帝看守宫门。他每日目睹流亡的难民扶老携幼,个个面无菜色体无完衣。他们卖儿卖女典当老婆,也只能换来一口粗粮,没有家人可卖的去吃草根树皮,最终饿死城下。老百姓早就无隔夜之粮,却还要带着枷锁去砍自己的桑树,拆自己的房子。就因为要偿还被王安石逼他们借的国债。而借出去的钱,原本就是用来救济灾民、平抑物价的。

不仅是郑侠,几乎举国上下都反对王安石的改革。除了那位年轻力盛,锐意改革的——宋神宗。变法数年后,北宋刚好遭受重大旱情。于是很多人都把这归为对王安石改革的天谴。就算天旱不是王安石造成的,但正如郑侠所看到的,新法也加重了旱灾的苦难。

郑侠把自己所目睹的这些画成了画,他想呈递给皇帝,但他职位太低,图送出去又被宫廷退回。于是郑侠准备铤而走险。他写了个奏折:恳请陛下罢除祸国殃民之法,延万姓垂死之命。如果行臣之言,十日之内不降雨,请将臣在宣德门外斩首示众,以正欺君罔上之罪。然后谎称有绝密急情,把图和奏折快递到御前。

面对旱情,王安石满不在乎的说:灾害是常有之事,就连尧舜禹汤也无法避免,我们只要修人事,天灾不足虑。神宗大为惊诧,他说:这难道是小事吗?

神宗终于决定问计别人,此人是韩维,他是宋神宗的老师,也是王安石的恩人,正是他力荐王安石为相。

神宗问韩维:天久不下雨,朕五内俱焚,该怎么办?

韩维答:很简单,废除王安石的新法。神宗终于决定下诏废法。

三天后,大雨。

无从考证是否真的天降大雨,可以肯定的是,皇帝的这个诏书,就像甘霖一样滋润了天下百姓,大快人心。

刚愎自用

如此不得人心,宋神宗为何这样支持王安石呢?

有两个原因,一是宋神宗是个想建立功业的皇帝,他有成为秦皇汉武,甚至是尧舜的政治野心的;另一方面,宋朝财政问题突出,入不敷出,必须得改。满朝文武,能提出改革方案的,唯有王安石一人。

但是王安石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恃才傲物,听不进意见,难以与人相处。

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前询问大臣的意见,学士孙固说:王安石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担任翰林学士绰绰有余,做宰相却要有度量。此人心胸狭窄刚愎自用,听不得不同意见,容不下不同派别,恐怕并不合适。

参知政事吴奎说:臣与王安石曾经是同事,深知此人遇事迂阔,一根筋认死理,从来不肯自我反省承认错误。如重用此人,必然紊乱朝纲。

副宰相唐介也说:王安石不堪大任。神宗问:哪方面不行?才华吗?学问吗?能力吗?

唐介说:都不是,是性格有问题。他这个人,爱好读书却钻牛角尖,志向远大却不切实际,一门心思只想改变祖宗家法。如果用他做宰相,非把天下搞乱不可。

神宗并没有听取这些人的意见。

中国历史上,很多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都有相似的特点,也必须具备如此之个性。逆天改命,必是不世之才,王安石堪当;有此大才难免傲物,王安石也是;要行改革,必定损害一部分的利益,难以照顾周全,甚至要六亲不认,王安石便如此。

王安石为相之后,颁布的新法获得皇帝支持。但也有人一开始就表示反对,如司马光。

王安石提出,不加税费而国库充盈,才是善于理财。

司马光嗤之以鼻:无稽之谈!天地所生万物所长,总共就有那么多,不在民间就在公家,这边多了那边就少。你要增加国库收入,不从老百姓那里拿,请问跟谁要?

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看,增加财政收入,可以不通过加税,把蛋糕做大也可。但当时的农业社会很难。王安石的很多新法,实际上就是在分配利益,而不是做大蛋糕,而且是把贫民的蛋糕割给了官家和投机取巧的商人。

而且王安石新法推广有力,监督不严,很多好经到了下面被念歪了,他却不知道。

以上种种原因,最终导致了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并且在神宗去世后,人亡政息,彻底被废除。

大忠似奸

王安石为相时,弹劾他的人前赴后继,奏折像雪片一样飞进宫里。王安石应对的方法则是给这些人罗织罪名。那些没有弹劾王的御史,则被骂作猪狗不如。

宋神宗之后,从北宋直至清末,王安石变法一直都被否定,被认为是导致北宋灭亡的原因。给予肯定评价的很少,著名的有“百日维新”的代表人物梁启超。

不过很少有人给王安石扣奸臣的帽子。其中原因也许是,不管王安石的改革政策,还是他的固执己见、打击政敌,都是于公而非于私。

吕诲弹劾王安石时说王“大奸似忠”,这是对人品的攻击。从结果来看,王安石却是:大忠似奸。虽然他一切均起于公心,但从结果看,他和祸国殃民的奸臣又有何区别?(火山君)

浅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王安石新法的失败,从表面上看,是新法所托非人,吕惠卿、曾布之流,以个人利益置国家于不顾,从其才能上讲,虽非“猪队友”,行的却是混账事;从深层次上来讲,是变法派对反变法势力利益的挑战,不仅是苏轼等人的抗拒,更有变法派内部人众“变节”所带来的伤害;而从其根源上来讲,实是人性的悲剧,人的无穷的欲望最终导致了新法的倾颓。至于北宋的灭亡,王安石新法失败,充其量不过起了个加速的作用,北宋统治阶层上的腐烂,才是其亡国的根本原因。

吕惠卿,字吉甫,福建泉州晋江人。吕惠卿是宋仁宗嘉祐年间进士,在真州任期满后入朝,得到王安石的赏识。据《吕惠卿传》记载,吕惠卿深具才学,得王安石推荐,“惠卿之贤,岂特今人,虽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学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独惠卿而已”,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以吕惠卿为检详文字,《宋史》有载,“事无大小必谋之,凡所建请章奏皆其笔”,其后逐步升迁,官至翰林学士。

吕惠卿权欲极重,他得王安石推荐,因此坚定地支持王安石,在王安石向宋神宗告老之时,百般劝阻。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吕惠卿得王安石推荐出任参知政事,遂将其弟吕升卿、吕和卿拔擢重用,据魏泰《东轩笔录》记载:“惠卿入参政,有射羿之意,而一时之士见其得君,谓可以倾夺荆公矣,遂更朋附之……又挟李士宁以撼荆公……其他夤缘事故非议前宰相者甚众,而朝廷纲纪几于烦紊,天下之人复思荆公,天子断意,再召秉政。”——实质上,吕惠卿已经不能算是纯粹的变法人物了。

曾布,字子丰,建昌军南丰人,其长史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曾布也是嘉祐年间进士,据《宋史·曾布传》记载,“熙宁二年,徙开封,以韩维、王安石荐,上书言为政之本有二,……故骤见拔用,遂修起居注、知制诰,为翰林学士兼三司使”。

曾布的仕途,可说一帆风顺,因为其兄曾巩的缘故,曾布更得王安石的器重,在变法之中所起作用尤在吕惠卿之上。但曾布仅开变法最初为王安石良助,其后便步上吕惠卿的后尘,妄图借变法之东风往上爬,终与王安石交恶。王安石复相后,变法派巨头已经是分崩离析,再难抵御反变法的势力侵袭。吕惠卿、曾布等人,仅是变法派中较为突出者,而作为敌对的司马光、苏轼等人,则对变法之事大肆攻讦。

司马光、苏轼等人尚谨守文人士子的底线,仅就变法不合理之处进行辩驳,但宋朝权臣的腐朽,又如何仅是吕惠卿、曾布等人可以概括?不仅如此,就算没有反对派、内部人员的“绊子”新法的施行也可说是困难重重,首先便是新法在实施中的走样,其次在于实践与理论的背离,新法亦是摸石头过河,难免出错——种种原因之下,轰轰烈烈的新法终于走向末路。

无论是吕惠卿、曾布等人的背叛,还是司马光、苏轼等人为求政治抱负的实现,抑或是反对者的攻讦,其实质还是人性对将得或既得利益的追求,王安石就算一意图强,又如何能够抵抗无穷的人欲?

说一件王安石的趣事。

相传,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天下无事,55岁的包拯正担任着重要的群牧使一职,负责主管全国马政。这时候,怼过辽人,怼过大臣,也怼过皇帝的包拯包大人早已朝野知名。当然,他想不到他马上也要被下属怼一下。

不过,那个后世许多人头脑中总是一脸肃然的包黑炭,其实面对属下的时候还是蛮温和、蛮有人情味的。有一天,群牧司衙门里的牡丹花盛开了,作为单位里的一号领导,包拯表示,他要自掏腰包,请大家喝酒赏花,不醉不归。

领导发话了,大部分属下都非常配合,可是,包拯也没有料到,他平日里最欣赏的两位属下,竟然出问题了。

包拯的这两名年轻属下,一位是34岁的王安石,一位是36岁的司马光,他俩将来在大宋朝的名声,还要远远地超过包拯,不过如今他们还只是崭露头角,担任群牧判官,堪堪进入中管干部行列。

这时候,王安石和司马光这一对命中注定的政治对手,还并未产生芥蒂,还是一对好基友。所以,包大人宴请大家,都不喜欢喝酒的他们哥两个就静静地坐到了角落一桌,打算酱油全场。

没想到包大人眼观六路,心细如发,看到他们俩一杯酒都没动,于是走了过来,和蔼地问道:“两位为什么不饮酒呢?”(潜台词:老夫相请,怎么不给面子呢?)

两人急忙站起来,异口同声说道:“属下素来不会饮酒。”

包拯听了大笑,劝道:“平时不饮无妨,今日须少饮。‘一人向隅,举座不欢’,况且你二人都不饮,大家还能愉快地喝酒吗!”

说着,包拯端着酒杯过来敬酒,先敬年纪稍长的司马光:“君实,肯饮一杯无?”司马光无奈,只好勉强喝了一杯,意思意思。

然而,敬到王安石面前时,王安石却还是站起来,恭恭敬敬推脱:“属下生平不饮酒、恕难从命,请包大人担待一二。”

包拯那个尴尬啊,遇到这样的二愣子属下还能有什么办法,只好自个找台阶下,叹气道:“介甫不饮酒,如何知饮者之乐?”说完端起酒杯回到座位,继续和其他属下喝酒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