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好生活的人,从不咀嚼痛苦

 浩海青霜冷月 2017-10-18


曾问一个当心理咨询师多年的朋友:“为什么有些人总是不快乐?”


他反问我:“ 你看那些人有什么共同点?  ”


特别脆弱?特别倒霉?特别悲观?特别完美主义?


他摇摇头,说:“他们的共同点是,‘享受’痛苦。”


01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们的人生,无一例外,都是悲剧。


十个人中,九个人曾为现实退让,八个人对爱求而不得,七个人被人嘲笑,六个人遭遇背叛,五个人生过重病,四个人遇过意外,三个人无法与亲人相处,两个人曾一贫如洗,一个人想结束生命。


十个人都曾经或将要,生死别离。


数字未必准确,但大概能说明,众生皆苦。



不信周遭看看,谁能逃得掉生老病死,逃得掉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除了少部分上天宠爱的幸运儿,和个别衰神附体的倒霉蛋,大部分人,经历的苦难值相差并不大。


但是有一种人,活得格外痛苦。


祥林嫂般喋喋不休的失婚妇女,把前夫的错误陈述一百遍,却不肯爬起来去找下一段幸福。


受到学历歧视的专科生,痛悔自己当年不认真学习,又在这种焦虑和失败的氛围里消极度日。


言必称“为了孩子”放弃自我的老人,宁肯不停向子女抱怨自己的牺牲,也不肯开始走出家门,找到晚年的快乐。


他们对于自己遭遇的不幸如数家珍,时不时的,他们要把痛苦拿出来,诉说、品味、细细咀嚼。


02


有个豆瓣小组,叫“父母皆祸害”。可以改名为:谁的童年没阴影。


其实很正常,80后这代人,原生家庭没有问题的不多。夫妻关系紧张,亲子关系粗暴,家庭成员间充满以爱为名的控制。


这些毫无疑问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婚恋。



可是,一个人到了30岁,还能把自己人生的失败归咎于父母吗?


痛苦于“父母无法理解我”,却不让爸妈进入自己的世界,只能让两代人越来越远。


纠结于父母出轨的痛苦过往,或不能专一爱人,或不能信任对方,让感情生活一团糟。


就像一个死循环:


沉溺原生家庭的痛苦,造成现实的问题,然后再将现实的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从而引发更大的痛苦。


对待这些我们无法改变的过去,从来有都两种态度:


或者对别人的伤害念念不忘;或者从他人的错误中反省,避免自己再走弯路。


面对父母不幸的婚姻,难道不该让你反省沟通理解的重要?面对没有界限感的亲人,难道没有让你思考自我的独立?


咀嚼痛苦和从痛苦中反思的区别在于:


前者沉溺于痛苦,而后者,是要摆脱和避免痛苦。



03


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人,热衷于咀嚼痛苦?


也许是在对他人进行“内疚胁迫”?


“失恋了好伤心”的潜台词,是“怎么忍心让我加班”;“为了你不离婚”的潜台词是,“你要为我失败的婚姻负责”。


卖惨比卖萌更有市场。


痛苦大部分时候都是双刃剑,你拿在手里,一边刺痛自己,一边胁迫他人。


也许是实现对自己的“责任转移”?


就像《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烟鹂,宁肯用便秘症,来逃避名存实亡的婚姻和毫无希望的生活:


烟鹂得了便秘症,每天在浴一室里一坐坐上几个钟头——只有那个时候是可以名正言顺地不做事,不说话,不思想;


其余的时候她也不说话,不思想,但是心里总有点不安,到处走走,没着落的,只有在白色的浴一室里她是定了心,生了根。


振保评价她是“情愿留着这点病,挟以自重”


用那位朋友的话说:当了咨询师那么多年,最惊讶的事实,居然有那么多人并不想被“治愈”。


正常情况下,伤口应该愈合、结疤,留下淡淡的疤痕甚至通过手段让它完好如初。


然而不,有如此多的人,他们不去消毒,不去包扎,反而不停地撕开自己的伤口。


鲜血淋漓,永难愈合。


潜意识里,他们病态地依赖着痛苦,寄生于痛苦。


多少时候,人们是展示着伤口,向周围的人索取关注与关注;又有多少时候,是借着过去的苦痛,逃避今天的失败?



然而这永远不能带来幸福,它只会让痛苦成为习惯,苦涩变成日常,直到自己不懂得去追求快乐。


而好好生活的人,从不咀嚼痛苦。


江湖夜雨不熄灯

喝最烈的酒·骑最快的马·爱最好的人

江夜雨,一个有料有戏的姑娘

林慕白,一个贫脑贫嘴的汉子



长戳二维码关注

历史文章:每个懂事的人肩上,都扛着几位油瓶倒了不扶的大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