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马同槽”预言的历史真相

 黑猩猩表哥 2017-10-18

四十年来又一变,

相传马上同无半。

——《乾坤万年歌》

公元220年,东汉献帝禅位于曹丕,曹氏建国号魏,史称曹魏。

公元260年,高贵乡公曹髦不满司马氏专权,亲率殿中宿卫及官僮,浩浩荡荡杀奔司马昭府上。司马昭遣中护军贾充,迎战曹髦于南阙。太子舍人成济一戟挑翻了曹髦,自此曹魏帝国可以已经不复存在了。这段时间整整是四十年,所以有“四十年来又一变”之说。

那么“相传马上同无半”又是什么意思呢?“同”字去了一半,是“司”。再套上前面那匹“马”,这就是司马氏了。说有一天,曹操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三匹马在同一个槽里吃食,醒来后心中便十分不快。起初曹操以为是马腾、马超一家,后来想到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而“槽”谐音“曹”,“三马同槽”不正意味着司马氏要吃掉曹氏吗?曹操觉得这是不祥之兆,便把曹丕叫来,说:“司马懿不是个甘做人臣的人,要当心他。”后来,司马氏父子三人果真相继专嬗曹魏朝政。

后面还有两句:

两头点火上长安,

魏鬼山河通一占。

“两头点火”,那就是一个“炎”字。这说的是司马炎。

司马炎是如何做到将曹魏山“河通一占”的呢?

这个责任真要是追究起来,都怪曹操太尊重别人了。

难道尊重人有错吗?尊重别人是没错的,尊重别人是文明进步的标志,但皇家权力这东西有一套与文明相悖的社会游戏法则,意味着是对他人人格的彻底否认,“陛下圣明兮臣罪当诛”,这其中哪有半点对他人的尊重?

理论上来说,一个尊重他人的人更容易受到公众的信任,但这是建立在公众的理性思维基础之上的。如果公众的思维水平局限于原始状态,奉行以暴力法则而不认可公理,那么结果就是反的。以曹操为例,与他同时代的有个宗世林,他不明缘故地仇恨曹操,拒绝与曹操来往。后来曹操总揽朝廷政务,就问宗世林:“可以交个朋友吗?”宗世林仰天长啸,答曰:“松柏的志气依然还在。”曹操郁闷至极,却没碰宗世林一根毫毛。就这样朝野上下已经是议论纷纷了,大家都认为宗世林的德行与他的官职极不相称。后来曹丕和曹植每次登门拜访,都跪拜在宗世林的榻下,行晚辈礼。于是宗世林名声大振。

也许有人会认为,曹操这种做法是礼贤下士、收买人心。持这种想法的人不晓得人心的价格是多么昂贵,根本不是你不杀他就买得起的。人心是无限欲求的,坐在马桶上你的思维能够囊括整个宇宙,你有多少本钱能够把这无限的欲望买断?

所以古代帝王对于人心的收买向来是采取成本最低的方法:杀!

姜子牙随从周文王入朝为官,打听到终南山有一位高士,就派人去请他出来做官。一连去了三批使者都无功而返,隐士拒绝出仕。于是,姜子牙就派了兵将将那隐士从河边逮来,折断钓鱼竿,将人一刀砍了。周文王看到这情形吓了一跳,就问:“杀掉隐逸的士人,这种做法妥当吗?”周文王言下之意是说,姜子牙,别忘了你也曾是隐士。姜子牙笑着答道:“三次敦请,此人仍然拒不出山,那么此人就是打定主意不做我们的朋友,也不做我们的臣子,如果不杀掉他,那么人人就会效仿他博取清名,那我们还能有朋友和臣子吗?”

姜子牙如此做法确实太狠了点,但所谓帝王之术走的正是阴毒路线。

以曹操为例,他不杀宗世林,难道宗世林就会感激他不成?事实相反,宗世林不会领曹操的人情。宗世林会这么想:你没有杀我,不是你不想杀,是你畏惧清名,不敢杀我。既然你想杀我,我又何须感谢你?既然你连杀我都不敢,我又有什么理由瞧得起你?”

瞧瞧,这就是结果:曹操尊重宗世林,换来的却是士林对他的鄙夷。

被士林瞧不起,那曹家的后人落得这种地步,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但是,在《世说新语》一书中记载了大量的曹操杀人传闻。

曹操为了防止别人谋害他,悄悄叫来一个卫士,吩咐道:“明天你胸怀一柄利刃,跟在队伍中,我就假装心灵感应,说是有人要谋害我,命令人将你身上的利刃搜出来。你不用害怕,我不会杀你,如果你在表演中配合得好,还重重赏你。”那个卫士脑子明显不够用,听了曹操的话,第二天果然胸藏一柄利刃,混杂在队伍之中。曹操也按照预先约定的台词,假装一摸胸口:“哎哟不好,我的心脏怦怦乱跳,有刺客,左右快快给我搜……”一搜身,就把那卫士怀中的利刃搜了出来。然后就听曹操吩咐道:“将这个刺客推出去,砍了!”那卫士正要提醒曹操台词说错了,可哪还来得及,顷刻之间脑袋搬了家。

类似的事还有一桩。曹操经常对身边的人说,他有梦游的毛病,一旦于夜梦中突然醒来,就会举刀杀人。这话说过了也就算了,没人放在心上。一天,曹操午睡时蹬掉了盖在身上的被子,一名近侍就走过去替首长把被子重新盖上,不曾想曹操突然一翻身,尖叫一声:“拿命来!”“噗哧”一刀,就把个近侍脑袋砍掉了。然后曹操继续蒙被大睡,装作什么也不知道的样子。等到曹操“睡醒”了,爬起来,失声怪叫道:“何人大胆,竟敢杀我的近侍?”手下人忙告诉他,那近侍就是他自己杀的。曹操现出恍然大悟的神情:“怪不得。我跟你们说过的,我一旦从睡梦中惊醒就会杀人的,可是你们不听,现在你看看……”

这样的故事未必是真,但曹操杀人的事确实是真的,比如说我们在前面讲到曹操杀冀州名士崔琰,以及杀孔融。

说起孔融来,那可是老革命了。东汉末年,名士张俭因为获罪于太监而被迫亡命,张俭逃亡,望门投止,但凡看到门就上前敲,恳求收容留宿,所有的人家都开门迎接他,把他藏起来。朝廷的缉捕一路追杀,沿途收容张俭的人遭受牵连,枉死者竟达万人。张俭就这么逃啊逃,逃到了曲阜孔府,当时孔融的哥哥孔褒和母亲都不在家,孔融只有10岁,就开门藏起了张俭。后来朝廷得知,问罪于孔家--不要以为你们是圣人的后代就可以逃避刑事责任了。过堂审问时,孔融的母亲说张俭是她藏起来,孔褒则说张俭是他藏起来的,孔融也承认张俭是他藏起来的,地方官不好判决。后来一研究,认罪伏法这事就让孔褒来承担吧。于是孔褒被押赴刑场,一刀斩了。张俭一路潜逃到塞外,后来风头过去了,他又返回来,终老于家。

孔融见人就让,偏偏遇到曹操却是一步也不退让。

为什么孔融不肯退让呢?前面说的曹操杀卫士、杀近侍,都是些可疑的传说,由于没名没姓,让你调查都无从着手。实际上,这些故事有可能是宗世林、孔融等名士们的文学创作,无非是向世人证明曹操不是个好人。

那么,曹操到底是不是个好人呢?

这很难说,曹操就是曹操,他有着绝不亚于刘邦的能力与智慧,但心态上却完全不同,所以才会在他的身上有了那奇特故事:击鼓骂曹。

击鼓骂曹,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离奇段子。说离奇,是因为中国历史上的暴力人物有很多,但从未有一个人享受过曹操这种待遇--他还活着,就被人当面破口大骂,而他竟然莫可奈何。

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正月半试鼓,衡扬槌为渔阳掺挝,渊渊有金石声,四座为之改容。孔融曰:“祢衡罪同胥靡,不能发明王之梦。”魏武惭而赦之。

名士祢衡才华横溢,偏要跟曹操较劲,指着曹操的鼻子痛骂了一顿,连替曹操打工的兄弟他一个也没放过,统统骂了个遍。最恼恨的是,祢衡击鼓时故意穿得破破烂烂的。有人质问他,他就当场脱光衣服;有人骂他无耻,祢衡反唇相讥,说:“什么叫无耻?欺君才是无耻!我光着身子,就是让你们大家瞧瞧我的清白……”

那么,祢衡何故要骂曹操呢?传统的解释是说,祢衡看不惯曹操欺压汉室、挟制天子的行为。这个解释说出来,也只有没脑子的人才信。你祢衡如此正义,怎么董卓在的时候没听到你出来骂呢?那董卓岂止是挟天子,他连天子都给废了,你怎么就不吭一声呢?

实际上,祢衡看不惯曹操的原因就一个--曹操不忍杀他。不唯是祢衡这种人曹操舍不得杀,但凡有一技之长者曹操莫不爱之惜之。

曹操身边有一歌女,歌喉最是动人,可这丫头也不知吃错什么药了,居然“情性酷恶”,不是一般的耍耍小脾气。曹操要杀她,又舍不得,留着她,又受不了她。于是曹操找来100多个歌女,同时教练她们唱歌,终于找到了一个歌喉超过那个“情性酷恶”丫头的,于是立即将她拖出去砍了。

一个歌女情性如此酷恶,摆明是吃准曹操爱才这个“弱点”--反正我歌唱得好,你舍不得杀我,那我就酷恶一个给你瞧瞧。

文人的心眼跟女人的比较贴近,至少在祢衡,他的心计玩得并不比一个歌女更高,他不敢招惹董卓,偏要揪住曹操不放,原因只有一点:曹操既爱才,又爱惜自己的名声。

雄才大略的曹操被名声捆住了手脚,没有杀祢衡,而是将祢衡送到了荆州刘表那里。祢衡这时候也难办了,如果他不骂刘表,那岂不成了势力小人了?所以他只好硬着头皮一路骂下去,一直骂到黄祖那里,被一刀砍了。

祢衡死了,有没有人怪罪黄祖呢?没有,没有人责怪黄祖,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现成的罪人:曹操。曹操被指借刀杀人。这实际上是很典型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既然祢衡开了头,曹操没有杀他,后面肯定会有人跟上来,进一步挑战曹操的忍耐极限。这位跟上来的就是幼时让梨的孔融。

孔融起初还是小心翼翼的,但随着他对曹操的鄙夷之心滋长,越来越控制不住自己的挑衅欲望,到了曹操下令禁酒时,他终于忍不住跳了出来,写了篇洋洋洒洒的文章,跟曹操较劲,说:“天上有酒旗之星,地下有酒泉之地,正因为人们崇尚饮酒的美德,才成就了帝尧的万世之名……”

闹到这一步,曹操咬牙忍,还是不肯动手。

到了建安十三年,曹操正沿江狂追刘备,追得刘备丢了老婆孩子不要。正在节骨眼上,孔融又跳将出来,对东吴来使表明政治态度,再一次指责曹操欺君罔上。这一次,曹操的忍耐终于到了头。孔融死了,而曹操的威信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实际上,曹操是非常洞察人性的。就在杀了孔融之后的第五年,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刘备忽悠士兵替他拿下了成都,然后搞官市垄断,让士兵们欲哭无泪。同一年,安定太守毌丘兴将要赴任,曹操专门把他叫来谈话:“安定一带是羌人的集居区,羌人早已打算与中原交往,你要记住,如果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必须要让羌族人派使者来,万不可派人去羌族人那里。现在这年头,碰上一个好人的机率实在是太低了,人心险恶啊!如果你派了人去,派去的人一定会教羌族人提出非分的要求。到时候你要是不答应,就会失去羌人之心;你要是答应,就会不利于中国。

毌丘兴答道:“领导放心,我一定按照领导的吩咐去做。”等出了门,毌丘兴却想:这领导是不是把人看得太阴暗了?照他这种说法,这世上还没好人了?毌丘兴不信,到了安定之后就派了校尉范陵去羌人那里谈判。范陵到了羌人那里,立即与之打成一片,唆使羌人要求他出任属国都尉。毌丘兴看到这情形傻眼了,只好对曹操说:“领导,你真是圣人啊!”

曹操说:“我哪里是什么圣人,我只是吃这些坏蛋的亏太多了而已。”

拥有这样智慧的曹操,创建一个曹魏帝国是不在话下的。但曹魏帝国不过40年就稀里哗啦了,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之前说了,曹操爱才惜才,却遭受到了人性阴暗面的抵制,这只是一个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曹操太聪明,太有智慧了。

曹操过于聪明,所以他花得成本比别人低得多,就轻易得到了一个帝国,这与戎马生涯的刘邦、刘秀等比起来,实在不可比拟。

先说刘邦,他无数次被项羽追得亡命飞逃,为了自己跑得快、活命,途中甚至把女儿、儿子从车上推下去。他有过鸿门宴的惊险逃亡经历,还曾面对项羽烹煮其父亲的威胁。历尽了如此多的磨难,等他坐在龙椅上时,大家心里只能这样想:唉,刘邦真是不容易啊,太不容易了,花这么大血本,就算做个皇帝,好像也应该吧?

再说刘秀,虽然遭遇到的对手不算高明,可他自己水平也不够,与王郎一战,他被人追得跳了崖。刘秀还搭上了自己的亲哥哥刘縯,费尽周折才算搞定天下,这个过程颇有点“天降大任于他,必先狠狠折磨他”的意思,所以对于刘秀当皇帝,大家也都服气。

还有一个刘备可以拿出来比一比。历史上于四川建国的情形并不少见,传至三四代人的也有,但那些人物如过眼烟云,唯独刘备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珠,何故?就是因为刘备太不容易了。

我们来看看刘备的艰苦创业历程吧。

刘备,少年丧父,和母亲靠贩草鞋和织席为生。十五岁,刘备赴九江太守卢植处求职,与辽西公孙瓒是同事,他对公孙瓒极尽奉承恭敬,以兄长之礼事之。此后刘备捞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据说是两个善良的大商人赠送的。刘备有了钱,就有了自己的人马,包括关羽和张飞都是在这时候去那里谋职的。

战黄巾,刘备立功,朝廷封他为安喜县尉。刘备去求见督邮,督邮要求预约,刘备大怒,冲进去把督邮暴打了一顿--《三国演义》把打督邮的事儿算到了张飞的身上,实际刘备才是一个暴脾气。

打了督邮,刘备弃职而逃,后来转入下密县,当上了一名衙役,这职位太小了,不对胃口,他再次弃官而走。刘备时来运转,当上了高唐县令。可是黄巾军又杀来了,刘备一路狂奔,黄巾军硬是没能追上他,可见脚程之快。

逃得性命后,刘备就去找前同事公孙瓒,公孙瓒帮他找了份平原县县令的工作。可当地有个叫刘平的,认为被这个大耳朵管着是人生最大的耻辱,就花钱雇请刺客去刺杀刘备。那刺客拿了钱,又来到刘备这里做了个人情,估计刺客走时刘备送他的礼钱少不了。

此后刘备又神秘地弄到人生的第二桶金,招募了一千名士兵,活捉了几千名老百姓,这些倒霉的百姓被枪尖顶着冲锋陷战,于是刘备就有了几千人马。有了人马,也就有了野心,刘备一口气杀到徐州;不幸遭遇到悍将吕布,他的老婆孩子被吕布逮了去。

老婆孩子丢了,但这时刘备活捉老百姓的本事越来越大,一口气逮了10000多名老百姓,强迫他们向吕布发起自杀式冲锋。冲锋的结果,是刘备单身逃走,跑到了曹操那里求职。

曹操替刘备杀掉了吕布,夺回了老婆孩子,然后又替刘备申请了左将军的工作岗位。汉献帝密写衣带诏,想让刘备替他干掉曹操。刘备也不傻,当即借出差的机会跑掉了,参与衣带诏的另几人伏法。

此后刘备就在徐州地带流窜,杀死徐州刺史车胄,抓了几万老百姓当部下,闹得越来越大,结果引来了曹操。曹操一到,数万百姓趁机逃之夭夭,刘备的老婆孩子并关羽都成了曹操的俘虏。此后刘备在袁绍处吃饭,日子过得相当艰难。

袁绍被曹操攻破,这时候刘备已逃到了刘表处。这期间刘备找来了诸葛亮帮忙,诸葛亮也是抓老百姓的天才,两人凑在一起,逮了十数万的老百姓。这十数万人迎战曹操的五千骑兵,战斗一打响,老百姓就炸了窝。刘备再次扔下老婆孩子,只带了诸葛亮、张飞和赵云,夺命狂逃,逃到汉津。后面曹操追来,刘备眼见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幸好这时千里走单骑回来的关羽带水军打此经过,救了众人一命。

《魏略》上说,刘备的儿子阿斗于乱军之中被人贩子捡到,卖给了扶风人刘括;刘括拿阿斗当自己的儿子,还给他娶媳妇,生下孩子……这段记载导致了赵云无功可立,不利于蜀汉英雄的形象塑造,因而被罗贯中舍弃。

《魏略》还否认了三顾茅庐的真实性,说是诸葛亮自己找到刘备处求职,刘备和他不熟,就让诸葛亮跟一群服务生打杂,后来偶然交谈,“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这段记载和诸葛亮的个人简历合不上,从此也再无人提起。

再后来,孙权发威,火焚曹操战船,逼退曹操,刘备趁机进入四川,一路攻城略地,割据川蜀。

这就是刘备的创业历程,其实际艰难程度比小说《三国演义》中所渲染的有过而无不及。这是地地道道的英雄创业史、血泪史,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当个皇帝还不行吗?

反观曹操,这厮顺风顺水,让人看得气苦憋心。

曹操一出世,父亲曹嵩就已经是费亭侯了,曹操属于地地道道的高干子弟。二十岁时,曹操举孝廉,做郎官,升县令,任骑都尉。此后冀州刺史王芬秘密联系人马,想要废掉汉灵帝,曹操也是这个集团中的一分子;未几事败,王芬等人被杀,曹操却加官进晋爵,升典军校尉。董卓入京,废旧天子,挟新天子以令诸侯,于是曹操潜逃回乡,变卖家产,组织起了自己的军队,与各地诸侯合兵一处,进攻长安。

曹操进入山东境内,于兖州俘获了一批黄巾义军;曹操收编了其中的精锐,号“青州兵”。几年后,长安乱,献帝东迁,过黄河逃到安邑。曹操迎驾,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的个人简历写到这里就已经到达了事业的顶峰,这时候刘备正惶惶如丧家犬满世界流窜呢。

看看刘备的历程,多不容易。再瞧瞧曹操的发展,实在是太容易了。正因为曹操付出的成本太低,所以其德行不足。若不能够挥师百万,杀人盈野,这天下之人是万万不肯心服他的。一面是孙权割据江东,一边是刘备自立于西川,而曹操要想继续修德,就必须要击溃这两支武装力量。

这个活不好干。

现在我们知道,发布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舆论的,正是刘备和孙权这俩活宝,因为他们希望这个世道混乱,唯其混乱才是他们的机会。他们必然要否定曹操的权威,否则,他们自己就是叛乱者了。

民众在这一点的选择上是非常具有理性的。只要能够击败曹操迈向皇权之路,就意味着民众的自由和成功。归根到底,是出自于对皇权的恐惧与不认可。

曹操对此是心知洞明的,所以他在死前说:“获罪于天,无可祷也。”于是曹操散履分香,从此辞世。

曹操死了,其子曹丕接掌了军政大权。考虑到曹操对朝野的压制,要想逃过政治清算带来的倾家灭门之惨祸,曹丕只能是一条道走到黑--登基称帝!

曹丕基登得实在太仓促了,摆明了的是德行不够;更让人闹心的是,曹丕的心思还不在正地方。

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宫人自侍。及帝病困,卞后出看疾。太后入户,见直侍并是昔日所爱幸者。太后问:“何时来邪?”云:“正伏魄时过。”因不复前而叹曰:“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至山陵,亦竟不临。

看看这个曹丕,父亲一死,他就把父亲宠爱的美姬妃子全部接收了过去。

越是心理肮脏的人,对别人的要求也就越苛刻。曹丕自己这样倒也罢了,偏偏他容不下别人。左将军于禁战败被关羽俘虏,后来孙权夺取荆州,放出于禁,让他回去。于禁须发皓白,形容憔悴,曹丕安抚了几句,就打发他去曹操的祠堂看看。于禁到了一看,发现墙壁上绘着关羽水淹七军、于禁跪地乞求饶命的图画,最后郁闷而死。

这个皇帝心眼实在是太小了。虽然心眼小,可曹丕也做了7年的皇帝,然后轮到了他的儿子明帝曹叡。这个皇帝是个典型的人格分裂。当年,曹丕带着他一起狩猎,见一只母鹿正带着小鹿,于是曹丕自己射母鹿,让曹叡射小鹿。曹叡当场落下了眼泪,曰:“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曹丕大惊,丢弓在地,就下决心把皇帝宝座传给这个善良的孩子。可曹叡一旦有了权力,却是一点也不善良了:

(曹叡)性严急,常以轻微之过而致人死罪。督修宫室,限期完成,至期未成者,亲自召问,或有言犹在口,身首已分。

景初元年,与郭夫人同游后园,禁左右不得宣。毛后知之,问曰:“昨日游宴北园,乐乎?”叡以左右泄之,所杀十余人,赐毛后死。

这个魏明帝,分明是个反社会性人格,对别人怀有强烈的仇恨,每天只管恣行杀戮。文帝不文,明帝不明,曹操的后人都有点败家子的风度。

曹叡死后,他8岁的儿子曹芳在司马懿的辅佐下登基,这孩子十岁就已通读《论语》,可他白读了,每天从宫外找来一大群男男女女,一起玩变态色情游戏。也不想想,曹操辛辛苦苦积攒的那点德行家底,经过前面两代人的祸害,早已空无一物,他哪还来得本钱腐化?家里的德行消耗光了,别人不再拿你当回事,遂有司马懿发动军事政变,废掉了曹芳,扶立曹髦。

曹髦有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最喜欢的就是找来儒生提问,一直把儒生们问得翻白眼为止。

曹髦:“为什么会有《易经》这样的书?”

儒生:“易是变易的意思,这本书是刻画万事万物规律的。”

曹髦:“《易经》是怎么来的?”

儒生:“是伏羲氏在燧人氏的图上找到了灵感……”

曹髦:“那为什么不说是燧人氏制作了易,却说是伏羲氏呢?”

儒生:“……这个……不清楚。”

曹髦:“圣人也有不足吗?”

儒生:“知人者智,圣人也是有不足的。”

曹髦:“有不足那还叫圣人吗?”

儒生:“圣人之所以被称为圣人,不是他们没有过错,而是因为……”

曹髦:“既然有过错了,就不能再说他们是圣人了,对不对?”

儒生:“……可能……也许……恕臣下愚味,玩不过陛下……”

曹髦在历史上留下来的就是这样一些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他不知道的是,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在他的人生中去寻找。既然他不肯这样做,必然就会发现这样一条游戏规则:给别人添麻烦,远比自己解决麻烦更有趣的多。

有一天,曹髦给大将军司马昭添个大麻烦。于是,后来司马昭这样说道:“高贵乡公率领侍从兵马,拔出刀剑,擂动战鼓,向我的住处冲去。我害怕,害怕高贵乡公有意外,严令将士不许伤害他,但是意外还是发生了--太子舍人成济冲入兵阵刺伤高贵乡公,使他致死……闻讯后,臣惊痛哀伤,心中如绞,不知该去死于何地……”看这司马昭真是太痛苦了,他痛苦得连死的地方都找不到了。

公元265年,司马昭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地方去死--他家中那张最舒适的榻上。

这年,魏元帝曹奂强烈要求禅位于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司马炎拒绝了三次之后,才勉其为难地登基,是为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

文/雾满拦江(摘自:《万年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