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教学必须重视过程意识

 江山携手 2017-10-18

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于保东

此文2016年9月《中学语文》刊发

请大家关注《中学语文

一律邮箱投稿。请按刊物读者对象分清稿件类型,对应投稿:

上旬刊  教学大参考(教学版) jiaoxuedacankao@163.com

    上旬刊坚守提升教师素质、培养学生能力、指导中学语文教学的办刊宗旨,注重文化品位,渗透开放思维,体现教改精神。主要宣传教师教学教研成果,提供前沿的教育理论指导,评价课程实验的成功经验,涵盖中学教学理论、教材、阅读、写作、复习考试、课内课外等方面。

    下设栏目:理论探索、语文教育研究论著评析、争鸣园地、名师研究、阅读教学、作文教学、文本解读、教学设计、教例品评、教学反思、课堂实录、教海拾贝、质疑问难、图书评介等。各栏目独具特色,鲜活生动,博雅精深。

【摘要】作文过程是作文教学的真正抓手,也是作文知识与学生生活发生心理反应的必要环节,只有重视作文教学过程这个抓手,学生的作文知识和生活经验才能产生有效的心理反应,真正意义上的作文教学才有可能发生。否则,作文知识再多,也是没有用的。

【关键词】作文教学;过程意识;过程作文教学法;

作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已毋庸置疑,作文教学的“过程意识”是作文教学和实践研究中最没有引起作文教学研究者和一线教师注意的问题。尽管有不少教师和研究者对作文教学的体例和方法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但对作文过程意识的漠视仍是当下作文教学的顽疾。对作文过程的漠视已经导致语文教学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教师不知怎么教,学生不知怎么写。没有学生作文过程的积极建构,学生作文就无从下手,只会乱套所谓作文公式,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对作文对象和作文过程的选取意识淡薄,不知所指,从而造成作文的困难;导致作文内容、模式千人一面,严重制约了学生写作思维能力的养成和发展。

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拟通过本文阐明作文教学中重视作文教学过程的重要性。

作文过程从时间维度讲可以分为:前过程、过程中、过程后三个阶段。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只是站在作文的出口来看写作的结果——所谓作文。作文教学注重的是考试要求下的写作结果,即40分钟左右写一篇600或800字以上的,且不需修改外加不许有错别字病句,还要符合老师标准的好文章。而不是学生生命意义的积极探索和体验,也不是学生真正写作能力的积极建构。

作文教学过程中的作文课,更忽视了学生作文过程,这从许多教师精心准备的公开课、优质课等重要的作文课中可以看得出来。双课时的作文课在大型公开课中几乎绝迹,单课时作文课成为只传授作文技巧的表演课,似乎哪位教师传授的技巧好、多,学生就掌握了作文的法宝。名师们都这样,一般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就可想而知了,作文课在绝大部分语文教师眼中,要么不重要,根本不上,布置题目完事,要么直接把作文课上成作文知识课,以讲写作知识为主。

教师根本没有从学生生活、课程要求、教学需要这些维度去考虑作文的前准备过程,往往忽视学生的生命感悟、生活积累,忽视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甚至连《课程标准》关于这一学段写作的基本要求是什么都不知道。

以上作文教学的顽疾已成为我国作文教学的普遍现象。

我们还需要更多追问的是:一周两节作文课,够吗?教师能够在课程思想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嘛?给学生收集素材的机会了吗?允许打草稿了吗?列提纲的有几个?教给学生写作技巧学生就会作文了吗?如此等等。

美国的写作教学在这方面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美国写作教学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都强调全过程指导。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尔湾学区,每个语文课堂的白板上方都挂有这样的解释写作过程的话:

Prewriting——Drafting——Revising——Proofreading/Editing——Publishing/Presenting.(预写作——起草——修改——校对/编辑——出版/提交)

1996年,国际阅读协会和全美英语教师联合会携手出版了美国《英语语言艺术标准》,该标准的第5条写道:“最近几年许多学生从写作教学著名的‘过程写作法’中获利。该法关注不同写作活动都涉及的过程步骤,如为真实的读者写计划、拟草稿、编辑和发表。”①笔者认为,这完全可以作为我们作文教学可以借鉴的范式。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作文教学过程意识和过程指导。

一、前过程。

前过程主要指作文教学的准备阶段。黄厚江老师说:“写作过程的感受,写作规律的体悟,直接的写作经验和丰富的写作积累,便是写作素养最重要的部分。”②这个过程教师可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和作文教学体系提前告知学生作文的准备内容。这个准备可以分为有意准备和无意准备两种形式,在平时的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宜多采取的是有意准备。以笔者所倡导的“生活化作文”写大自然的一篇作文为例,作文前2周甚至更长时间教师就明确了本次作文的目的及学生应该准备的内容。

【活动目的】

1.体验自然,热爱自然,陶冶情操。2.体悟自然的生命和灵性,认识、探究、欣赏自然中的诗情画意。3.学会在观察和欣赏过程中与别人交流,把观察的景、物和内心感受说给别人听。

【活动过程】

一、观察自然,积累知识。

1.利用假期休息时间,走出家门,拍摄大自然生活中的美点。

二、展示同学们拍摄的图片,欣赏美丽的大自然。在自己拍摄的照片下面写上精美的解说词,让自然之物活起来,并写出你的感悟。(多种形式)

三、听有关大自然的歌曲,在歌声中想象和享受大自然的美,并积累优美的歌词。

四、诗文积累。

1.诵读《春》《济南的冬天》等名篇,揣摩、领悟写作手法。2.读诵描写四季的有关诗文。3.积累描写自然的诗词歌赋。

这样的准备就是在有明确目的的要求下,学生对大自然、生命、生活有意义的积极积累,蓄积了学生生活之活水。这样的前准备,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积累的愿望,能提前帮助学生进入到作文的问题情境中,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帮助学生树立作文的过程意识。亲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最好的学习方式,对于作文教学来说,这种“不教而教”的方式,让学生在写作的前过程中经历和体验、积累种种写作的感受,这也应该是作文教学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和必要的过程。这个过程相当于预写作阶段。旨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中。

过程中究竟应该指作文教学的过程还是学生写作的过程?作为作文教学来讲一般是指在课堂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作文的过程。教师的引导是开源掘流,开启学生智慧大门,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写作表达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意愿。简要的说就是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进行作文的“头脑风暴训练”,激发学生作文的内驱力。而不是写作技巧的单向灌输和简单训练。

过程中可以简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相当于起草——修改——校对/编辑阶段。

1.明确任务与目的。作文课不能简单布置题目就算明确了写作要求,作文要求应该是对《课程标准》关于写作要求的具体细化,要精准、明确、具体,还要体现作文内容、能力等的序列化。只有这样,作文教学课的指向性才强,作文教学才不成为“脚踩西瓜皮”式的教学。这一点,在当下的作文教学中是很欠缺的,有的作文课看似目标很到位,很精准,但是放在《语文课程标准》和作文教学体系的框架内考察,其实有的目标是重复的,有的是偏离《语文课程标准》的,不够系统科学的。

2.引领讨论与思考。作文课堂讨论应服务于本次作文教学,并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由 “生活经验拥有者”向更高层次的“生活经验的表达者”身份过渡。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时,问题设计应侧重于引导学生对本次作文要求、个体生活经验与感悟的分析与思考。基于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将自己对主题的思考与积累的材料相结合,完成初步构思。

此阶段经常被很多教师忽视,往往采用的形式是直接给出规定题目与要求完事。而在“生活化作文”模式下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先给定一个一个可供讨论的话题,(不给定具体的写作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训练”。这种训练方式即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把一个个积累在脑海中的与话题相关的内容再现出来,并进行有目的性地筛选,找到其中与本次话题相关的联系点。学生最后选取的信息应是那些符合已确定交流目标的信息。这个过程,教师仅起到激发、鼓励、引导学生联想的作用,不干预学生个体思维过程。在充分调动和活跃学生思维后,教师组织全班集体讨论,总结大家的思维成果,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同时在享受了他人的信息后,学生的思路进一步打开,寻求到了足够的材料支撑,写作方向进一步明确。当然,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作文策略知识,使学生对其有所了解,从而进一步打开学生思维,丰富其作文内容。这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作文意义积极建构的目的。作文的过程是个体内部思维过程转化为外部文字成品的过程。在写作过程中,学生是写作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写作的主人。采用自主作文的方式,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激发起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写作收到更好的效果。

3.自我构思写作。学生写作的过程正如毛泽东所说: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只有亲口尝一尝。无论是作文前期积累还是写前指导,教师都不可剥夺学生亲历、体验的权利,更不能以自己的主观认识或他人的经验强势压迫和替代学生的写作体验;而要善于激活学生自觉体验写作过程、反思写作过程的意识,共享写作体验的资源。③这个过程可以采取开放命题式作文,也可要求学生在话题范围内自由命题作文。学生自主写作的过程教师不宜过多干预。

三、过程后。

过程后主要指学生初步写作完成后应该具有的程序;一般包括自评、反馈、修改、展示四个阶段。

1.自评。“生活化作文”强调的是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下的学生自主评价。如一篇关于“挫折”作文的评价要求:

1.有没有明确记叙自己遭遇的挫折事件,并表达出自己对挫折的体验与感悟?

2.表达的情感真实吗?

3.能否让读者一读起来就不想放下?

4.开头吸引读者吗?

5.顺序是什么?

6.细节有没有更好的呈现方式?

7.结尾如何,是否深刻并让人回味?

8.像我在说话吗?是在说我最想说的话吗?

9.有没有感情甚至是激情?

10.用词读者能理解吗?用词贴切、自然,并符合文章的风格吗?

在这样具体的自我评价要求的指导下,学生按文章的语篇要素,对自己的文章进行解构,反思自己的写作过程并自我做出评价,当然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写作重点,调整各项的分值权重。

2.反馈。反馈形式采用同伴反馈,具体做法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发给学生每人一张评价量表,这一量表针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进行评价。同伴的任务不是修改文章,而是以读者身份对同伴作文的内容与结构提出反馈。教师要求学生对组员的习作分项做出评价,并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组织学生适时展开小组讨论,将小组内的几篇作文放在一起,大家各抒己见,讨论每篇文章的优点和不足,教师则可轮流参加各小组活动,加以指导。学生互评使学生学会从读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习作,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全面评阅他人文章须考虑的问题和角度而且还教会了他们用这些问题来审视自己的文章从而加强了他们的写作意识和写作兴趣。

3.修改。根据自评和反馈的结果,学生先列举出拟采纳的意见和建议,再修改文章,完成二稿。学生可以先分组对初稿进行互改,教师则通过提示需修改的具体方面以及可用的写作策略帮助学生进行互改。评改围绕篇幅的长短、主题思想的阐述、语言表达、篇章结构等方面进行。在文末教师要写评语,对文章需改进的方面提出尽可能具体的建议。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三稿,即终稿。教师则根据三次写作的总体情况给出最终评语,主要是肯定习作中的优点,阐明学生今后在写作中改进和努力的方向。

4.展示。大部分学生作文经过三次修改后的三稿已经比初稿有了长足的进步,不少作文成为佳作。这时教师和学生应该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让更多的同学看到自己的优秀作文。教师可以考虑逐步建立小型范文集或者范文库。每次作文后,老师从自己评改的文章中选出若干篇佳作,上传在班级平台、班级博客、微信、QQ群中,再次供学生们欣赏和学习。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写作资源,更宽广的交流平台,更多的练笔机会,更深刻的写作思考。

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使学生获得的帮助和收益比传统模式要大得多。重视过程的作文教学让学生成为写作的真正主体。学生是生命、生活意义的积极建构者,整个写作过程中他们始终处于主动思维的状态,熟知一篇文章的诞生所经历的写前准备、写作、修改等步骤,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写作者。叶圣陶先生说:“自己有一种经验、一个意思,觉得它跟寻常的经验和意思有些不同,或者比较新鲜,或者特别深切,值得写下来作为个人生活的记录。”这就是说,在写作过程中,当生活与写作结合起来,写作就成了一种需要,就成了一种激情,就成了一种意义,就成为了一个美好的过程。

注释:

①董蓓菲.美国过程写作法——旨在管理写作行为的作文教学法[J]语文建设2010.03

②黄厚江.坚持自由写作和指令性写作的结合与互补[J]中学语文教学2014.08

③黄厚江.坚持自由写作和指令性写作的结合与互补[J]中学语文教学2014.0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