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鲜为人知的几句老北京方言俗话

 江山携手 2017-10-18

*老北京杂谈老北京

“董德懋”.“二龙坑”.“门头沟的财主”

 

——鲜为人知的几句老北京方言俗话

本文介绍的几句话,有人说是老北京土话,但是琢磨来琢磨去,觉得老北京人毕竟世代是皇城子民,用“土话”二字不大合适,还是用“俗话”妥些,也可以说是“方言俗语”。

要说老北京是文化古城,确实处处体现文化色彩。老北京人受文化熏陶,触景生情、见人行事儿等,几乎都能琢磨出个“道道儿”来,甭管高雅或庸俗,总是有文化色彩和底蕴。有些老北京方言俗话,充分说明这一点。昔日不少这类俗话,早已大部分消逝了,剩下几句也鲜为人知了。翻腾出来这些俗话,倒也觉得是乐儿!为什么只介绍以下几句,这是因为个别人还在用这些俗话。

其一,在某公园几个人聊天儿,具体这几位聊些什么,我不知道,只是其中一位老者所说的一句老北京俗话吸引了我,没想到消逝半个多世纪了,这句俗话居然还被流传着,这句话就是:“你是‘打磨厂的大夫(医生)——懂得帽儿(董德懋)呀!’”估计这位老者大概是瞧不起其中某个人,所以这样说。

这句俗话的来历,现在70岁以上的老北京人大概还知道。就是昔日前门外的“打磨厂胡同”,曾经住着一位名叫董德懋的中医。这位医生医术虽然一般,但是真有挂牌儿行医的魄力。他在该胡同路南挂牌儿应诊,就他这两下子,倒没赢得患者赞誉,而赢得这么一句俗话,即“打磨厂的大夫——懂得帽儿(董德懋)呀”。这句话流传下来,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那些什么都不懂的人,这话所指的人,也自然就是被人瞧不起的人,说者透着轻蔑的口气。不过我估计当时与那老者聊天儿的也是老北京人,不然这句话别人未必能听懂。

其二是“二龙坑的鬼——跟上啦”这句俗话。提起“二龙坑”这地方,估计现在没几个人知道,包括在北京长大的年轻人。“二龙坑的鬼”,就更没人知道了,就是知道,谁也不相信“二龙坑”闹鬼。

“二龙坑”位于清朝的郑王府附近,直到民国时期那里仍是一片烂葬岗子。不少穷人家死人无钱安葬,就用破芦席卷裹死尸埋葬在这里。据说不知道是哪位最先发现这里“闹鬼”,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这传来传去,“二龙坑闹鬼”的传闻,可就几乎北京城内众人皆知了。那时候的人,信迷信,再加上有些人添枝加叶这么描述,您甭说孩子们,就是大人,也没人晚上敢独身经过“二龙坑”!尤其是“二龙坑的鬼”要是跟上谁,谁就甩不开,非倒霉不可的传闻,更使得一些人不敢去“二龙坑”。就是必须经过那里时,也要三五成群,而且嘴里还要又唱又喊地壮胆儿,实际是据说这样可以把“鬼”镇住。于是也就流传下这句俗话,但是谁信呀。说这句话,只不过透着老北京人的幽默感和老北京俗话的生动。前不久,某处一位老哥每天出门儿遛弯儿时,家里的孩子总是吵着跟他出去。大概一次这老哥不耐烦了,竟嘴里迸出这句话:“你是‘二龙坑的鬼’——跟上啦?”您说,哪儿有这么说孩子的?所以这句俗话有点儿损,应该彻底消逝啦!

这第三句俗话,可是至今仍有实用价值,而且太有实际意义啦!这就是俗话“门头沟的财主——摇(窑)头儿”。

北京门头沟是产煤地区,我几个高中同学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毕业后,就被分配到门头沟煤矿工作。昔日一些商人到门头沟开煤窑赚钱,被当地老百姓和窑工称作“窑头儿”。这些“窑头儿”有钱了,自然就是“财主”啦。这里的财主未必都是“窑头儿”,但是“窑头儿”必定是财主。所以不知道哪位高人借“摇”和“窑”谐音,发明了这么一句话,流传下来了。要依我看,现在就这句话有实际意义,看看某省一些开煤窑致富的“土财主”,甚至一些这类“土财主”已经定居北京城了,所以这“门头沟的财主——摇(窑)头儿”的老俗话,应用范围也更广了!

以上这三句俗话,实际也都是歇后语儿,只不过是老北京人口头儿歇后语儿。老北京一些民间方言俗话,之所以流传几百年不衰,不仅是文化色彩体现,也体现老北京话的风趣盎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