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州塔影-漂来的城池-3

 aemon 2017-10-18

    燃灯塔旧影

    飞椽上共挂有2248枚铜铃 白继开 摄J213

    塔为实心,门系假门  白继开 摄J213

    ■杨昌平

    世界上各大城市都有著名的地标建筑,而作为城市副中心,通州也不例外。通州的地标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它就是傲然矗立在运河北端的燃灯佛舍利塔(简称燃灯塔)。如今,燃灯塔与原三教庙合称为三庙一塔景区。

    元明清时期,漕运船只从杭州起锚北上,一路上青山隐隐水迢迢,远行3000多里,过天津,奔张家湾,往北再行8公里,就能看到挺拔陡峻的燃灯塔,这就到通州城了。燃灯塔畔就是著名的葫芦湖码头,明清时期,大运河上运来的粮食在这个码头驳岸后,先经过检查验收,再装上船,浩浩荡荡驶向京城。于是,高约50米的燃灯塔既是京门通州的标识,又是京杭大运河最北端的标志。咸丰年间通政司(掌管内外章奏、封驳和臣民密封申诉的文件)副使、著名诗人王维珍写有“通州八景”诗,其中《古塔凌云》曰:“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支塔影认通州。”

    “一支塔影认通州”,表面上写的是塔,内里却饱含着京杭大运河的文化。京杭大运河边有四大名塔,除通州燃灯塔外,还有临清舍利宝塔、扬州文峰塔、杭州六和塔。这四座宝塔,均为运河沿岸的标志性建筑,其中燃灯塔最为古老。关于燃灯塔的建造年代,原有记载称为辽代遗物。但1976年唐山地震时,燃灯塔受损,直到1985年9月开始重修。修理震毁的塔刹时,在塔的第十三层正南面中间斗拱的灶门处,发现立有一块砖刻。其形为碑状,上面刻有一首七言古诗,是清康熙重建塔身时,由建塔僧寂玉自赋自刻,诗曰:“巍巍古塔镇潞陵,层层高耸接青云。明明光影河中现,朗朗铃音空里鸣。时赖周唐人建立,大清复整又重亲。永保封疆千载古,万姓沾恩享太平。”于是,文物专家考证后,认为此塔是北周时期的建筑。北周时并不叫舍利塔,而是镇水的土塔,后来土塔消失,辽时在北周土塔的旧基上重建砖塔。

    一座塔,见证了运河漕运的繁华盛景;一座塔,见证了京门通州的悠久历史;一座塔,历经风雨而又重新焕发光彩……如今,千年燃灯塔又再次见证城市副中心的飞速建设。

    (下转第34版)

    通州文庙是北京地区最古老的文庙

    移植到西海子公园的塔榆

    (上接第33版)

    1 国内惟一的“三庙一塔”

    沿新华大街至闸桥北行,经北大街就到了三庙一塔景区,门牌号码是通州大成街1号院。此景区原名三教庙,由文庙(亦称学宫)、佑胜教寺(俗称塔庵)、紫清宫(俗称红孩儿庙)组成,三座庙宇呈“品”字形布列,在通州州治衙署的西围墙之侧。佑胜教寺香火鼎盛,寺庙西侧耸立着燃灯佛舍利塔,由此形成了“三庙一塔”的古建筑群。

    三座庙中,文庙面积最大,是佑胜教寺和紫清宫的数倍不止。文庙在“三庙一塔”景区的入口处,占了景区的南半部分,佑胜教寺和燃灯塔在文庙的西北,紫清宫则在文庙的东南。一进文庙,映入眼帘的就是“泮桥”。古代的学宫前必定有泮桥,泮桥就像大成殿、棂星门一样,成为学宫的建筑标志之一。旧时,学子入学称为“入泮”,象征着登仕的第一步。

    通州区博物馆书记任德永告诉记者,文庙是通州县学所在地,始建于1298年,比北京国子监的孔庙还早建4年,为目前北京地区最古老的孔庙,也是仅存的州县级孔庙。自元代以来,通州地方衙门一直设在文庙的隔壁。古代统治者推崇儒家,于是地方官修建文庙,带头定期来这里祭孔,兴办县学,辖区内的秀才都能在这里得到进修的机会。这个文庙从建成至光绪末年科举制度废止,有超过2000名官员是从这里步入仕途的。不过,1958年北京花丝镶嵌厂迁到此处,按工厂功能拆改。2004年文物部门开始修缮,并在原文庙殿宇遗址和形制之上,修复或重建了诸多建筑。

    从文庙往北,就是佑胜教寺和紫青宫。任德勇介绍说,在历史上,文庙北部应该是有一条东西向的胡同,佑胜教寺和紫清宫在胡同的北部,三座庙宇实际上是隔开的。

    紫清宫为道教宫观,始建于明代,清同治年间、光绪年间均曾重修。庙中主祀道教中的三尊天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民间流传紫清宫掌管抗旱,每遇旱年,人们便来紫清宫求雨,但求的不是太上老君,而是宫中壁画上的哪吒,因此紫清宫的民间俗称为“红孩儿庙”。

    香火旺盛的佑胜教寺则和燃灯塔密切相关,二者应同时修建。历史上佑胜教寺规模宏大,经历岁月磨难,现佑胜教寺仅留有大光明殿和对面的三间房屋。佑胜教寺还保存一个写有“燃灯佛塔”字样的大香炉和一棵古树,寺内主供的是燃灯佛。在佑胜教寺的西边,就耸立着燃灯塔。漕运繁忙之时,每当阳光照来,塔影垂映在运河之上,船只穿梭往来,真是一幅美景。

    “三庙一塔”中,文庙祀孔子,佛寺奉燃灯佛,道观供太上老君,文庙最大,突出了封建社会统治者的指导思想儒家学说,道、佛教庙宇很小,且置于文庙后方,这在全国各地也是独有的人文景观,反映了大运河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2 上千铜铃悬于塔上

    记者在8月份和任德永先生前往三庙一塔景区时,燃灯塔正在大修,这次修缮从去年11月就开始了,塔身被层层脚手架围绕着。历史上,燃灯塔曾在唐、辽、元、明、清各代重修,而最近的一次大修还是在1985到1987年。任德永介绍说,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波及通州,塔身主体虽未倾圮,但塔顶莲花座的砖被抖落,塔身也略有酥裂。到了上世纪80年代,北京市对燃灯塔进行抢救性修缮,重建塔顶,恢复塔基,再现了燃灯塔的原貌。据了解,那次修缮中还为燃灯塔补配了1000多枚铜铃,全部是按照原样在张家湾订制的。

    时隔三十年,长期风吹霜打,加上地壳变动,燃灯塔塔身配件又发生了部分残损。从去年开始的修缮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主要是对残损的塔身配件,如瓦片、砖块等进行查漏补缺,以仿古材料替换残瓦、残砖。因塔周容易积水,一旦遭遇暴雨,燃灯塔的塔基就会淹水,因此对塔四周的地面还要进行硬化和整修,解决排水不畅的问题。

    金秋九月,桂子飘香。记者再次造访“三庙一塔”景区,远远望去,脚手架已经拆除,露出八角形十三层的燃灯塔,塔形巍峨雄伟,与蓝天白云勾勒出一幅大气磅礴的画卷。

    燃灯塔原高约45米,基围44米,砖木结构,为密檐式实心砖塔。塔除底层辟有门窗,以上皆为斗拱翘檐。檐为灰色,拱为白色,壁为红色,三色相间,独具匠心。塔身正南券洞内供燃灯佛,所以叫它“燃灯塔”。前四层每面都有22根飞椽,在五、六、七层每面都是21根飞椽,在八、九、十层每面都有20根飞椽,在十一以及十二层每面有19根,在十三层每面为18根。椽头漆为蓝色,塔下近观时,在蓝天衬托下异常壮美。塔基须弥座呈莲花形,双束腰,各面均嵌精美砖雕,下腰置二龙戏珠,上腰设三壶门,内镶仙人,各角雕力士,均披甲顶盔,系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重修时增置,全塔共有雕像四百余尊。据说其中有一尊肥头大耳,大腹便便,像极了猪八戒,这比万历初出版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早出现一百年左右,可供学者研究《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不过站在塔下,仰头望去,却也难以从中寻觅到“猪八戒”雕像。而诸多的飞椽中,每椽悬风铎(铜铃)一枚,共2248枚,每枚外壁刻有善男信女的姓名、籍贯和祈祷语。

    关于燃灯塔,有很多很多的传说,其中之一就是舍利子放在了哪一层?这一直是个谜。清康熙十八年,通州地区发生了七八级的大地震,燃灯塔塔身也轰然倒地。据县志记载,当时很多人都看到塔里藏着的十几颗舍利子和一颗佛牙。后来重建时,舍利子和佛牙又被重新放置于塔身的“天宫”内。但是,天宫到底在塔的哪一层,却没有明确记载。1985年只是重修了第13层,现在只能肯定天宫不在第13层。

    燃灯塔在北京市内还有个小兄弟,它就是北京大学未名湖畔的博雅塔。1924年7月,当时的燕京大学为了向全校供水,急需建一座水塔。博晨光教授提议在燕园的古典建筑群中,应该建一座古塔式水楼,才能使之与湖畔的风景相协调。这个建议在当时颇有争议,后来校方向社会名流征求意见,得到赞同后才决定建立塔式水楼。这座水塔主要是博晨光教授的叔父捐资兴建的,所以被命名为“博雅塔”。博雅塔系仿造通州燃灯塔样式,取辽代密檐砖塔样式所建,塔形也为八角十三层,不过内部结构为中空而非实心。湖和塔的天作之合是未名湖畔的神来之笔,湖光塔影,相得益彰,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3

    塔顶生榆二百多年

    燃灯塔原为西海子公园的一部分。辽金元三代称湖泊为海子,所以通州有东、西海子。西海子为建燃灯塔时掘土奠基所挖,为增加塔基高度而从旁取土。西海子南北二百多米,东西百米多。1936年秋,伪冀东政府辟为“西海子风景区”,种树植花,建桥修亭。1949年后,在西海子建人民公园,并池塘为湖面,中间筑腰堤,水分南北二湖,垂柳环湖为荫,将燃灯塔划归园内,湖光山色,满园笑声。不过,从去年底开始,西海子公园就暂停开放,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改造。如今想近距离接触燃灯塔,必须从三庙一塔景区进。

    在西海子公园的葫芦湖码头处,植有一株榆树,其生长经历颇为传奇。据说此树原长在燃灯塔顶,后被移植到公园内,因此称为塔榆。

    西海子公园管理处对塔榆立碑介绍称:“此树原自然生长在通州燃灯佛舍利塔顶,1987年修缮古塔时被移植到此处。为纪念其生长于古塔顶端,故起名为‘塔榆’。塔榆历经沧桑,饱尝风雨,移植下来时,树冠150厘米,大部分枝杈干枯,虫病缠身。在园艺职工的精心修整、呵护下,它逐步焕发了青春,日益葱郁起来。目前的塔榆分上中下三层,呈盆景造型。三层的冠径自上而下分别为2.2米、2.4米、1.3米。塔榆的树龄至今是个未解之谜。据百岁老人讲,从他们记事起,塔上就有这棵树,它是通州历史变迁的见证。”此碑立于1991年,经过26年的生长,塔榆的冠径已有大幅增长。

    塔榆旁另立有一碑,碑文为“塔榆记”,为原通州文物管理所所长周良(已去世)所撰,碑文载:“清康熙三十七年(1697年)春,修建通州燃灯塔第十三层时,榆钱随泥带至瓦垄间,遂生出幼树。塔身与垂脊均以江米汤和石灰膏所砌,根不能下长旁去,只靠西北一坡顶面瓦底薄土生存,斗干旱、鏖风寒、抗贫瘠,顽强拼搏,屹立于塔顶二百九十载。1987年修缮塔刹时将其精心移植于此,而枝繁叶茂,含绿滴翠,颇受珍爱。州人喜称之为塔榆。未移之前,其高3.7米,冠径4.2米,胸径17厘米,根系密匝成扇面形,无主根,最长者2.5米。近三百年树龄,若长在平地必具三人合抱之状,然其无怨无悔精神可嘉,位于古建之相对高度堪称世界之最,亦应骄傲自豪,故为其叹,作一联云:塔顶上,曾把三百年严寒酷暑尝尽,枝枯叶淡终不死,为纵谈潞县襄日兴亡,多少桑田变沧海;湖滨旁,又将十余载细雨和风沐足,干壮冠荣毕其生,要长阅通州今天进退,几何旷野生乐园。”

    从周良所撰“塔榆记”可知,未移植之前,塔榆冠径达4.2米,为何移植后反而缩小了?原来,1985年开始修缮古塔十三层时,要搭脚手架,而塔榆冠径太大,极为碍事,不得不将部分枝干砍去,使其从3.7米的高度降为1.9米,冠径从4.2米减为1.5米。即便如此,塔榆对塔顶的安全也有危害,这才迁移到地面。如今,塔榆与其他榆树同时发芽同时落叶,新枝簇簇,绿叶葱葱,十分茂盛,每日吸引不少游人前来观赏。

    这株曾生长在十三层塔顶的榆树,其战胜恶劣生存条件的斗志,和运河文化是何等的贴切啊。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体现的就是人们利用、改造自然和战胜自然的精神。

    茁壮成长的塔榆和运河北端的燃灯塔,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在副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将大规模整治燃灯塔南侧的古建筑群,最终以燃灯塔为核心,形成大规模历史文化景观。雄矗千年的燃灯塔,将继续见证副中心的飞速发展。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