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宋诗词赏析

 拜书为师 2017-10-18

 

《唐宋诗词赏析》讲义

二○一一年二月

几千年来传统的文十分重学艺术作品人的育感化和引作用,包括人的美熏陶作用。前人或通过对艺术创实践总结,或通过对作品的深刻,留下了很多宝贵遗产。二千五百多年前大的育家、思想家孔子:“《》,可以,可以,可以群,可以怨。”1反映了孔子诗教”作用的认识。荀子展了儒家的育思想,述了“乐教人心的塑造作用,云:“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2代《毛序》更推崇“”,道:“故正得失,天地,感鬼神,莫近于先王以是、成孝敬、厚人、美化、移俗。”唐代的白居易直接展了一思想,认为诗可以“政”,歌可以“泄人情”。3到了近代,王国维先生一步述了艺术美的育在人的展中的作用,指出“美育者一面使人感情发达,以完美之域;一面又德育智育之手段。”4很显然,重视文学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在我国具有光荣而悠久的传统。

《唐宋诗词赏析》是高校的一门校级选修课程,它以经典的唐、宋诗词艺术作品作为教和学的载体。《唐宋诗词赏析》是一门艺术审美能力提高课程,所以教师要有意识的自觉,即在引导获得艺术美感的同时,要加强大学生古典诗词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工作,进而引领大学生修身养性、完善自身,培养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不断形成关注自然、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人文精神,将来更好地承担起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责任。当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美感教育的功用就在怡情养性。”5过去讲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唐宋诗词赏析》课程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它是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窗口之一,学生“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所以,我认为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教会孩子能看到和感受到美,而待他们有了这些能力之后,则要教会他们保持他心灵的赞美之情和善良之意。”6。通过对《唐宋诗词赏析》作品范本所呈现的美不胜收、奥妙无穷的美感进行分析,引导大学生“看到和感受到美”,培养 “能立即为美的事物所深深感动的那种气质”7,乃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文学是人学,文学艺术是千姿百态现实生活的能动反映,所以人性中美丽的、感人的特质会通过作家手中之笔渗透进作品,作家会“把有价值的东西选择出来,把这些不同的东西捆在一起。”8读者在阅读时能够领悟到作品中的人性美。唐宋诗词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美不胜收,其中包含的人性美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对人性的关注、挖掘、阐释,至今仍有积极意义。王勃在《送杜少甫之任蜀川》中对朋友

的宽慰,宋之问《渡汉江》说自己快到家时的惴惴,贺铸《半死桐》对亡妻的思念,柳永《雨霖铃》中与红尘的泣别,岑参《逢使入京》里对“故园”的惦记,无不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对人性美的揭示、对人性美的艺术阐释,的确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人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内涵丰富,它既具有作为动物的原始本能,也具有作为万物灵长的社会性本质。仁爱、恋情、人伦、亲情等方面当然不可能穷尽它的外延。但是,我们如果能够仔细地分析诗词作品中关于“人性”的文学表述,引导大学生领悟其中包含的人性之美,毫无疑问地会对大学生灵魂的的重塑,美好、善良情感世界和责任意识的激发,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习唐宋诗词,要有意识地挖掘作品中的人格美。人格包含在人性之中,但人格不同于人性。从伦理学的观点看,人格是指人的品格;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从美学的角度看,人格同品格、性格、气质的内涵有密切的交叉关系,是体现人的价值判断,关于人的意行统一的格次,有优劣、高低之分。所谓人格美,就是指人的思想品格、道德情操的美,她既表现为内在的心灵美,又表现为外在的行为美。我们欣赏的是高尚的人格,需要的是高尚的人格美带给人们心灵深处的愉悦,需要的是美的人格引导我们灵魂的涅槃。在当下的艺术表现形式里面,文学艺术对于高尚人格的塑造和再现仍然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文学艺术借助于语言这一工具来塑造和刻划人格,体现人物的人格美,自然不受时空和物质手段的限制,天马行空,古往今来,无所不能;同时,也正由于这一特点,人们对作

品刻画的人格美可以尽情地解读、领悟。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对明君的呼唤,杜甫《春望》对国之将破的焦虑,杜牧《泊秦淮》和李商隐《贾生》对朝庭的批判,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对建立了功勋的周瑜的赞美、羡慕,陆游《诉衷情》关于有心报国、杀敌无门的悲愤等,无不揭示了心系天下的古代知识分子的高尚人格。这些作品高唱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展示了一个又一个顶天立地、敢作敢为的英雄形象,塑造了大气磅礴、激动人心、催人奋进的伟大人格。仔细领会作品所揭示的人格美,我们确实是如饮甘醇,如沐春风,如听战鼓,不能不击节赞叹 。文学作品“不仅打动听觉,而且打动整个心灵,所以把人品资禀和修养本来就有的那些文词、思想、行动以及美与和谐的意象都鼓动起来,通过文字本身的声音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把作者的情感传到听众的心里,引起听众和读者共鸣。就是这样通过由文词建筑起来的巨构,作者能把我们的心灵完全控制住,使我们心醉神迷地受到文章中所写出的那种崇高、庄严、雄伟以及其它一切品质的潜移默化。”9

学习唐宋诗词,我们还要有意识地挖掘作品中的自然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创造了高山峡谷、平湖大海、莽原森林、苍茫大漠这样激动人心、美丽无比的世界,车尔尼雪夫斯基云,“真正的最高的美正是人在现实世界中所遇到的美”10。现实世界中的美被作家敏锐的眼睛捕捉,再通过作家的匠心流露于笔端。贺知章《咏柳》对春天信息的捕捉,王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对大江景色的描绘,孟浩然《过故人庄》的恬淡,王维《山居秋暝》的静穆,白居易《忆江南》关于江南典型自然景色的反映,让我们感觉到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生活在自然怀抱里的幸福。诗人们在进行诗词创作时,是在用心去感受自然,去领略明月清风,红花绿叶,呈现给我们的“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11,读者已经分不清物我两境了。诚然,唐宋诗词中所折射出的人性美、人格美、自然美等等,不是截然分开的,往往交相辉映、“美”味相生,我们完全应该因篇、因时、因人制宜,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审美经验,引导大学生品味美文,勤实践,勤思考,让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在不知不觉中,在量变的积累中达到质变的飞跃。

梁启超先生论述小说之力说有四种,即所谓“熏”、“浸”、“判”、“提”。“熏”和“浸”就是潜移默化的作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说:“熏也者,如入云烟中而为其所烘,如近墨朱处而为其所染;……人之读一小说也,不知不觉之间,而眼识为之迷漾,而脑筋为之摇飏,而神经为之营注;今日变一二焉,明日变一二焉;刹那刹那,相断相续;久之而此小说之境界,遂入其灵台而据之,成为一特别厚实之种子。”“浸也者,入而与之俱在者也。人之读一小说也,往往既终卷届数日或数旬而终不能释然,读《红楼》竟者,必有余恋有余悲,读《水浒》竟者,必有余快有余怒,何也?浸之力使然也。”梁启超概括小说对人的作用一方面是“熏浸之力利用渐”,即润物无声,另一方面是“熏浸之力在使感受者不觉”,12即提高审美能力于无形之中。梁启超在这里虽然评论的是小说,但他的观点对学习唐宋诗词是适用的。

《唐宋诗词赏析》作为一门高校选修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也不应该有统一的教材。但对具体高校来说,没有统一的教材不等于不该有教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著者感到有一本教材还是便于教的,特别是便于学的。我们起码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文本,指明一个方向,避免学生漫天找资料的劳累、老时之苦。从这个意义上说,编著一本教材十分必要,同时,也可供诗词爱好者参考,可谓一举多得。是为序。

注释:

1.《论语·阳货》。

2.《乐记·乐论》。

3.白居易《与元九书》。

4.王国维,《论教育的宗旨》[M],《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

5.朱光潜,《谈美感教育》,《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6.苏霍姆林斯基,《审美教育》[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

7.狄德罗,《画论》,《狄德罗美学论文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8.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9.朗吉弩斯,《论崇高》[M],《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0.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1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2.梁启超,《论小说与群论之关系》[M],《中国历代文论选》下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

 

 

 

 

 

 

 

 

 

 

 

 

 

 

 

 

 

 

 

 

唐诗选

 

《咏    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霜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释:

①“西陆”:指秋天。《隋书·天文志中》:“日行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

② “南冠”:囚徒。《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音制,束缚、拘禁也)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因以“南冠”指囚徒。诗人是南方人,时又在狱中,故以“南冠”自称。“客思”(去声),客中思乡的情绪。

③“玄鬓”:指蝉;“白头”指自己。汉乐府《杂曲歌辞·古歌》:“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作者忧心深重,所以自谓白头,并不是以老人自居。“吟”指蝉鸣。

作者简介:

骆宾王(约640——684),婺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附近)人,初为官后被贬。徐敬业举兵反对武后,宾王代他写《讨武曌檄》,一时传诵。敬业失败后,宾王的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等传说。

骆宾王的诗整炼缜密,长篇最见才力;五言律诗精工谐亮,不在沈佺期、宋之问之下,更擅长七言歌行。高宗仪凤三年即678年,作者因上书议论政事,触怒皇后武曌下狱,在监狱中写了这首诗。通篇以蝉自喻,物我一体;感情充沛,用典自然,语多双关。

 

《送杜少甫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城阙:指长安城廓宫殿,代指都城;三秦:承汉时旧称;项羽分秦为地为雍、塞、翟三国,这里泛指长安附近的关中地区。谓三秦大地拱卫着都城长安。交代送别的地点。

五津:是杜少府将要去的地方。四川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中,当时有5个渡口,名为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诗人运用想象展望朋友要去的地方,并且暗示了路途的遥远、艰险。

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字子安,是王绩的侄孙。六岁神童,天不假寿,27岁溺亡。《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诗人居留长安时的别友之作。当时诗人供职长安,他的朋友从长安外放到蜀州,(今四川崇安县)做县尉,故作诗篇以送别。诗歌塑造了磊落旷达的主人公形象,洗送别诗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创造了气势豪迈的时空意象。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贺知章秉性放达,晚年更纵诞,自号四明狂客。《全唐诗》存其诗一卷,仅19首。这些诗不尚藻彩,不避俗语,似乎无意求工,而时有新意。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是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由于诗人的主张不被采纳,故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之叹。

公元696年,契丹攻陷了营州,陈子昂作为武攸宜的参谋奉命出征。武攸宜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

悠悠:无穷无尽的意思。

怆然:悲痛伤感的样子。

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人(今四川射洪),武后初为官,屡次上书言事,言多切直,胆识过人。子昂于公元698年辞官回乡,吏受武三思(武则天异母兄之子)指使,诬陷子昂下狱死。

陈子昂明确反对齐、梁的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浮糜诗风,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在诗歌实践方面,以自己的创作扫除形式主义,开一代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诗120余首,《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是他代表作,有《陈子昂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脍炙人口。意谓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逝去之时,江上已呈露春意。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作者简介:

王湾,洛阳人,公元712年中进士,次年(唐玄宗开元年间)出游吴地,由洛阳沿运河南下瓜洲,后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今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东行去苏州。诗人一路行来,当舟经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本诗语言精警,形式工丽;情意深厚;意境开朗、清新。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者简介:

王之涣出生于武后垂拱四年(688),即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登基的前两年;卒于天宝元年(742)二月,即中国大唐史上最辉煌的开元盛世的落幕之时。王之涣在自己35岁到40岁之间,写下了这传颂千古的《登鹳雀楼》。王之涣的诗流传下来的甚少,今可见者仅有6首。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作者简介:

宋之问(?——712)字延清,一名少连。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西南)人,一说汾州(今山西汾阳县附近)人。宋之问诗以属对精密,音韵谐调的特色与沈佺期齐名,号称沈宋体。律诗在初唐逐渐形成定格,沈、宋所作律诗更严谨地遵守这种定格,所以,后人以沈、宋代表律诗开始成熟的阶段。《渡汉江》以优美动人的音节,自然朴素的语言,抒发了深沉浓郁的思乡情感。

《过故人庄》

孟 浩 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诗与王维齐名,号王孟。襄阳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有《孟浩然集》。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田园诗的人,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他的田园诗生活气息浓厚,如《过故人庄》、《游精思观回珀云在后》等,农家生活的简朴,故人情谊的深厚,乡村气氛的和谐,都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他的一些小诗,如《春晓》也写得含蓄清丽、韵味悠长。孟诗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孟诗思想内容不甚丰富,但从艺术的完整、精美上来讲,与王维完全可以并驾齐驱。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

①“暝”:日暮,傍晚。②“浣”:洗。③“随意”:任凭。④“春芳歇”:春天的芳花凋谢了。歇:凋谢,枯萎。⑤“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自己。

作者简介: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太原祁州(今山西省)人。开元九年(公元721)进士。早年做过音乐官吏大乐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是盛唐杰出的诗人,又是著名的画家,他的山水田园诗清空简远,富有韵外之致,象外之趣。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渡桑干》

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释:

①本诗又名《旅次朔方》。“桑干”,即桑干河,相传每年桑椹成熟之际,河水即干涸,因而得名。

并州:即西京长安,也即诗中所谓的咸阳”,桑干河更在并州的北边偏东。

作者简介:

刘皂,中唐诗人,《全唐诗》收其诗五首,存诗不多,但都写得精致有味,只是历来关于刘皂其人其诗的研究和评论很少,此诗也不例外。诗歌“言人所未能言”,避开老调,写出新意。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件)人。他出身在唐安西都护府管辖的碎叶城,5岁随父迁绵州彰明(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李白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有世界影响的大诗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山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释:

①“将进酒”:汉乐府诗题。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写饮酒放歌。元萧士斌+贝说《将进酒》“唐时遗音乐尚存,太白填之以申己意耳。”本篇大约作于出翰林“赐金放还”后。李白当时胸中积郁很深,抒发感慨,但主要是以豪迈的语言,表达了乐观自信、放纵不羁的精神。

②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

③“会须”:应该。

④“岑夫子”:指岑勋,南阳人;“丹邱生”,即元丹丘,两人都是李白的好友。

⑤“陈王”:指曹植。

⑥“径须”:只管。

⑦“将出”:拿去。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①“春”:指757年的春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解释说:溅、惊都是使动用法。这一联是说,因感伤国事,春花使我泪飞溅;因恨别之苦,鸟声使我心惊。这就是说,此联采用的是以乐景反衬哀情的手法。司马光《温公续诗话》评论道: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天宝5年(746),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10年,才获得了一小官。安史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被贬。乾元二年(759),弃官西行,终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永泰元年(765年)东去,死于赴郴州途中。有《杜少陵集》。写于安史之乱中的著名五言律诗《春望》,可以称得上爱国忧民思家的典范作品,诗歌意脉畅通贯连,感情强烈真挚,思想沉着蕴藉,内容深厚丰富;善言陈事,热爱国家、眷念亲人,感人至深。

《登     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诗解:

《登楼》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春,为杜甫客蜀的第五个年头。当时的唐王朝正处于十分严重的政治危机之中。首联,写登楼环境,其中有自然环境(花近高楼,更有社会环境(万方多难)和个人处境()。高楼附近一片春花,却让人看了无限伤心。为什么呢?因为这次登览正逢四面八方多灾多难之际。诗的颔联紧承首联上句,写登楼所见锦江句照应字写怡人春色,“玉垒句照应字写伤情之景。玉垒浮云”,借指战争烟云和不稳定气氛。颈联直接揭示唐朝与吐蕃的民族矛盾。以北极星象征大唐政权,明言大唐帝国气运久远。概括去年十月吐蕃攻陷长安、立傀儡,代宗旋即复辟的政治事变。下句正告吐蕃侵略者: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尾联借古讽今,讽喻朝政昏暗,寄托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此诗的主旨如喻守真先生所说:是少陵旅居成都感时抚事之作,着意全在末句,万方多难,急欲自效之情,跃然纸上矣。将个人身世遭际与国家兴衰安危融为一体,题旨严肃正大。

《闺    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4?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开元15年(727)进士,历任汜水尉,校书郎,谪岭南。北还后又于天宝初贬江宁丞,天宝7年再贬龙标准尉,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安史乱中,流离途中,被濠州闾丘晓所杀。存诗180余首。他擅长五言古诗和五、七言绝句,其中又以七绝成就最高,被誉为“七绝圣手”。

《逢使入京》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与高适并称高岑。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天宝八载(749) ,充安西(治龟兹,即今新疆库车)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自出塞以后,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代表作有《白雪歌》、《走马行川》、《轮台歌》。本诗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者简介:

张继,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明皇天宝(753)进士。大历(766—779)末为检校祠部员外郎,分掌财赋于洪州(今江西南昌)。大约不久即殁于洪州。《枫桥夜泊》之出名,得益于欧阳修句则佳矣的肯定。人们进行考证,证实半夜敲钟确有其事。《南史》中有记载,且沿袭至清代。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作者简介:

崔护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定县)人。贞元十二年(796)登第(进士及第)。大和三年(829)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终岭南节度使。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尤以《题都城南庄》流传最广。该诗以“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千万人都似曾有过的共同生活体验,为诗人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对后世颇有影响。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和乐天〈春词〉》

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一作彭城人,自称汉中山王刘胜的后裔,因此也算是河北中山人。贞元9年(793)进士,官监察御史。王叔文失败,牵连坐罪,被贬为郎州(湖南常德)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刺史。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文集》。

《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注释:

①“金陵渡”:即润州过江的渡口。金陵,唐时镇江亦称金陵,而不是南京。王楙《野客丛书》云: “《张氏行役记》言甘露寺在金陵山上,赵璘《因话录》言李勉至金陵,屡赞招隐寺标致,盖时人称京口曰金陵。”京口,即镇江。甘露、招隐二寺,皆为镇江古迹名胜。

②“津渡”:即西津渡,古代著名渡口,镇江人俗称“小码头”,沿用至今。

③“瓜洲”:是长江北岸的一方沙洲,在扬州城南四十里,也是著名的渡口,和西津渡隔江相对。

作者简介:

张祜字承吉,南阳(今河南省南阳)人,一作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和、长庆中,深为令狐楚所知,他自草荐表,录新旧诗300首进献,希望能在中书门下供职。至京为元稹所抑,由是寂寞而归。生活颇为浪放,以侠客自命。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出身于世家大族。祖父杜佑做过宰相。十岁时祖父去世,家道日渐中落。杜牧有志气有抱负,很想建功立业,但是仕途上很不得意。26岁中进士,同年制举登科,历任许多小官,终于中书舍人。他经历了宪宗到宣宗六朝,当时正处于牛李党争激烈的时期,两派都赏识他的才能,但由于他“刚直有奇节”,不愿趋炎附势,两派都不用他,一生郁郁,未能施展抱负。杜牧的诗歌最有特色的是绝句和律诗,绝句尤为出色,许多小诗俊爽秀逸,传诵遐迩。善于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状物抒情,使人如闻如见;又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景物动态,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诗歌语言于自然处见凝练,在流丽中显清新。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释:

①“宣室”:汉未央宫前的正室。贾谊曾被文帝贬往长沙,做长沙王太傅,这时文帝召他回来问鬼神之事。

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音西)生,怀州河内(河南省沁阳)人。李商隐有政治雄心,但处于朋党倾轧的旋涡,“一生襟抱未尝开”,这是他的诗常带感伤情调的原因。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的一颗明星,他爱好绣织丽字,镶嵌典故,包藏细密,意境朦胧。

 

 

 

 

 

 

 

 

宋诗选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注释:

①“暄妍”:指梅花开得热闹鲜艳。②“风情”:风采。③“水清浅”、“月黄昏”:指梅花的稀疏枝条倒映在清澈的浅水中,幽香在黄昏的月色里随处飘散。④“霜禽”:冬天的白鸟。⑤“相狎”:相亲。

作者简介:

林逋(967——1028),北宋诗人,字君复,钱塘人。一生不愿做官,隐居西湖孤山20年,不入城,不娶妻,种梅养鹤作伴,因有“梅妻鹤子”之称。死后谥和靖先生。著有《林和靖集》三卷。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①“擎”:举,“擎雨盖”喻指荷叶。②“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③“最”:一作“正”。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代四大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寄黄几复》

黄庭坚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诗解: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抒发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回忆昔日相聚宴游之乐,并进一步书写分别十年的思念之深;颈联“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称赞友人为官清廉、从政有方;“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赞美友人认真读书、好学不倦。诗人想象友人如今已白发萧萧、伴随他的读书声的,是那长着野藤、弥漫着瘴气的溪水那边传来的阵阵猿声。

作者简介: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到苏轼而达到高潮,也从苏轼开始而趋向分流。北宋后期诗词没有不受苏轼直接或间接影响的。苏门诗人黄庭坚、陈师道开创了在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俨然同苏轼分庭抗礼。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分宁人。神宗时教授北京(河北大名)国子监,以诗为苏轼所称赏,和秦观、张耒、晁补之齐名,后人并称为“苏门四学士”。哲宗时旧党执政,擢作国史编修官,后来新党复用,他一再被贬,死于宜州(广西宜山)。

《船泊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生于北宋灭亡、南宋偏安江左不思恢复之际,加之家学渊源的熏陶,“扫胡尘”、“靖国难”,一直是陆游始终如一的心志情怀。然而,直到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罢官闲居山阴家中已达六年的六十二岁的陆游,才被朝廷任命为严州知州。抚今思昔,感奋之际,面对偏安苟且无所作为的南宋小朝廷,“以经纶天下自期”(《渭川文集》卷二六《跋文武两朝献替记》)的诗人,那壮怀激烈、志在恢复的豪情,也只能悲怆地在追怀往事中慨叹痛吟,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寄意遥深、抒情沉郁、述志豪雄的《书愤》诗。

《约    客》

赵师秀

梅子黄时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夜过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作者介绍:

赵师秀(11701220)字紫芝,号灵秀,又号天乐。浙江温州人。宋太祖八世孙。光宗绍熙元年(1190)进士,然一生浮沉于州县,郁不得志,他自言“官是三年满,身无一事忙”。“四灵”之一的徐玑《赠赵师秀》云:“薄臣归来隔几春,清瀛还是旧时身。”倒是归隐江湖,与诸友唱酬赠答,访寺拜僧,让赵师秀觉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永嘉四灵”是南宋后期诗坛的一个文学流派。因为他们的籍贯都是浙江永嘉(今温州),且四人的字或号都有一个“灵”字,四人的诗歌风格、生平际遇都有相似之处,因而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名为“永嘉四灵”。《约客》是赵师秀最为后人推崇的一首诗,对仗工整,意象优美。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作者简介:

叶绍翁是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生卒年不详,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互相酬唱。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从诗中的“苍苔”、“柴扉”、“红杏”看,这园的主人与诗人一样,是个隐士。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汁州。

作者简介:

林升临安人,孝宗淳熙(?——1189)时士人。生平不详。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徐》略为详细一点,也只注出林升,字梦屏,温州平阳人(1130——1189,善诗文。与叶适同代,其他事迹不详或“未得流传”。林升留诸后世仅一首题临安邸诗,产生了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以孤篇压倒全唐的效果。

 

 

 

 

 

 

《忆江南》(江南好)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雨 霖 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作者介绍:

柳永(987?-1053),字耆卿,初名三变,福建崇安人。他屡试不第,仁宗景祐元年(1034)才中进士,后做过睦州推官、屯田员外郎等小官,一生落拓不羁,常出人于秦楼楚馆。他的词作,能吸收民间词的新鲜营养。当文人还大多循着花间南唐的旧路,用小令歌咏艳情、娱宾遣兴的时候,社会上则已“因旧曲创新声,转加流丽。”柳永不仅是宋代第一个全力写词的文人,而且是宋初民间词和文人词之间的桥梁。由于他的努力,遂使宋词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条件。柳永是宋初词坛上最重要的一位词人。柳永《乐章集》词作近二百首。

这首词缠绵悱恻的情调,完全是靠意境的创造。“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可见影响。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料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

①“芳草无情”:因为草触动离情,故说无情。②“黯乡魂”:心神因思念家乡而黯然神伤。③“追旅思”:追的本意是追随,这里是引申意缠住不放。句意为排遣不开羁旅愁思。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苏州市)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他在陕西守卫边塞多年,西夏惧他“胸中自有数万甲兵”,不敢来犯,巩固了西北边防。他积极改革政治,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曾条陈十事,力求革新;推行庆历新政,但为守旧派所阻。诗、词、散文均有相当影响。词作仅存五首。有《范文正公文集》存世。

《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 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释:

①“东城”:都城忭京的东郊。②“縠”(hú):即绉纱。以比水的波纹。③“浮生”:意谓人生如梦、虚浮无定。④“肯”:岂肯、哪肯。意谓哪里肯爱惜千金而轻视这一笑?

作者简介:

宋祁(998——1061),字子京,安州安陆(今湖北安陆)人。天圣2年(1024)与兄宋庠同举进士,皆以文学显,时称大小宋。历任大理寺丞、国子监直讲、龙图学士、史实馆修撰、工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与欧阳修等合修《新唐书》。谥景文。善诗词,尤能文。其词构思精巧新颖,语言工整流丽,因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句,人称“红杏尚书”。近人辑有《宋景文公长短句》,《全宋词》录其词6首。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 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 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 乱红飞过秋千去。

注释:

①“杨柳堆烟, 帘幕无重数”:间接回答“深深深几许”。

②“玉勒雕鞍游冶处”:游冶处是指歌楼妓馆的游乐场所。句说丈夫骑着笼头饰玉、宝鞍雕花的大马在寻欢作乐。

③“楼高不见章台路”:章台是汉代章台下街名,是歌妓集中的地方。句说楼太高看不见丈夫游乐的地方。

作者简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庆历五年(1045),贬滁州,于琅琊山作醉翁亭,并自号醉翁。至和元年(1054),诏修《新唐书》,迁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卒谥文忠。赠太子太师。修为北宋著名文学家,在诗、词、散文及史传诸方面,均有极到成就。词作多写离愁别绪、儿女恋情、惜春怜花、时序代迭,风格清新自然,语言明快婉丽。冯煦说:“其词与元献同出南唐,而深致则过之。”有《六一词集》,今存词近300首。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释:

①“赤壁”,三国时周瑜击败曹操的地方,说法不同。一说在今天湖北蒲圻(音qi阳平)县西北,长江南岸,因该山山岩呈赭(音者)红色,,故名。一说在黄冈县城西北。苏轼所游赤壁当为后者。对于词中所景,不必拘泥,今天看来,作者在这里不过是借景抒怀。

②“酹”,把酒倒在地上祭奠。

《临江仙》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注释:

①“梦后”、“酒醒”,互文;“楼台高锁”从外看,“帘幕低垂”从里看。

②“却来”,又来,再来;人独立看落花、看双燕在微朦细雨中自由飞翔,词人的旨意十分明确;而且,这种春天的怨恨去年就如此,今年仍然这样。这是较近的一层回忆。

③“彩云”指小苹。

作者介绍:

晏几道(1030?—1106?)字叔原,号小山。临川(今江西临川)人。晏殊之子。父亲去世之后,家道中落,“华屋山邱,身新经历”(夏敬观评《小山词》跋尾)。曾任颖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推官等。其词与乃父齐名,人称“小晏”。存词二百六十首,集名《小山词》。其词多写男欢女爱、离情别绪;情意真切而语言婉丽,多带伤感情调。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云:“北宋晏小山工于言情,出元献(晏殊)、文忠(欧阳修)之右,然不免思涉于邪,有失风人之旨。而措词婉妙,则一时独步。”此评语颇为中肯。这首《临江仙》便能充分体现其词的主要特征。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初字太虚,改字少游,号怀海居士,扬州高邮人。宋神宗元丰8年(1085)进士,累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绍圣后,坐党籍,累遭贬谪。少游诗赋文词兼长,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同称“苏门四学士”。苏轼称其赋“有屈宋才”;王安石赞其诗“清新婉丽,有似鲍谢”;其词声誉尤高。他炼花间、柳永于一炉,又能自出清新,独具一格,因而成为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宋张炎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 (《词源-杂论》)夏敬观说:“少游词清丽婉约,辞情相称,诵之回肠荡气,自是词中上品。”(《吷庵手校怀海词-跋》)有《怀海集》、《怀海居士长短句》。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注释:

①原题共两首,这里选第一首。

②“万里觅封侯”引用了班超出使西域建功立业的典故。据《后汉书·班超传》中记载,有一看相的曾对班超说“ 祭酒,布衣诸生耳,而当封侯万里之外”。陆游借此典故来追述自己当年意气风发,想统一河山,建功立业的英雄壮举。“梁州”,《尚书·禹贡》指九州之一,今陕西南部及四川省地区,这里指四川的南郑。

③“ 尘暗旧貂裘”引用了《战国策·秦策》中苏秦说秦王“ 黑貂之裘敝”的典故,来表明自己虽百折不悔,却功业无成的处境。

④“天山”:泛指边疆。“ 沧州”:指水边,即陆游闲居的家乡山阴。这两句是说“ 怎么也想不出,我这一生空有一颗报国之心,却要在这水乡归隐终老。何以如此啊?”

《半死桐》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 露初稀,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 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释:

①“阊门”,苏州城西门,代苏州。

作者简介:

贺铸(10521125, 字方回, 号庆湖遗老, 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长于卫州(今河南汲县)。他是宋太祖孝惠皇后的五代族孙, 娶宗室赵克彰之女为妻, 同时又文才出众, 声名显赫。但是由于他性情耿介,仕途充满坎坷,始终未能实现抱负, 最后弃官退居苏州。但政治上的失意并没有埋没贺铸作为一位词人的成功,王鹏运《四印斋词》于北宋词独取苏轼、贺铸、周邦彦及潘阆四家, 可见他对贺铸词推许之高。“ 苏门四学士” 之一的张末在《东山词序》中曾这样赞颂他:“ 方回乐府妙绝一世, 盛丽如游金、张(金日磾、张安世皆西汉权贵富豪)之堂, 妖冶如揽(王)墙、(西)施之祛, 幽索如屈、宋, 悲壮如苏、李(苏武、李陵)” 指出了贺铸之词风格多样化的特点。在北宋词人大多局限于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之作时, 唯有贺铸是英雄豪气与儿女柔情并存, 他既有许多怀占伤今和言志的“ 剑吼西风” 式的豪放之作, 也不乏有写景抒情、细腻温柔的“ 梅子黄时雨” 式的婉约之作。特别是他的婉约词, 抒情婉妙, 寄托幽深, “ 极沉郁而笔势却又飞舞”( 陈廷悼《白雨斋词话》), 一直为后人所赞赏这方面的代表作, 除了为他赢得“ 贺梅子” 之美称的《青玉案》之外, 《半死桐》(重过门万事非)也是其中的一首。

这是一首悼念亡妻之作。词作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此时妻子新丧不久。贺妻赵氏是宋宗室之女,却勤劳贤惠,不惮劳苦,俭以持家。当贺铸屈沉下僚,生活困厄之际,赵氏与他同甘共苦,相濡以沐,贺铸在滏阳任上所作的《除夜叹》“稚子供樵汲,壮妻兼织舂”就是他们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妻子的勤劳体贴无怨无悔给了贺铸莫大的心理慰藉。妻子的离去,无疑是棒打鸳鸯,成了词人心中永久的痛。何需长歌当哭,也不用千言万语,词人信手拈来的点滴记忆,真情涌现的梦呓痴语,便足以拨动读者心弦,引起强烈共鸣。

这首词感情真挚, 风格朴实, 在文学史上与潘岳《悼亡》三首、元棋《遣悲怀》三首、苏轼《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四日夜记梦》并传。特别是继承了苏轼的传统, 完全突破了诗词的界限, 以词写悼亡, 表达了相濡以沫的夫妻感情, 这在北宋词坛上是不多见的。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 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 琐窗朱户, 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 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词解:

在苏州盘门之南十余里,有一处佳景, 名曰横塘。一个春末夏初的早晨, 贺铸乘小舟到横塘野游, 当时阴雨蒙蒙,梅子黄熟, 只见茫茫雨雾中, 萋萋春草翠绿一片, 微风拂过, 柳絮翻飞。忽然, 暗淡的雨雾中, 出现了一抹鲜亮的红色: 一位楚楚动人、美丽可爱的姑娘, 朝他这个方向轻移莲步, 娉婷婀娜而来。正想一睹芳容, 却不料那个女子忽一转弯, 飘然而去, 消失在蒙蒙细雨之中。于是, 一首清丽哀怨的《青玉案》诞生了。

词的结尾三句堪称绝唱。这三句使用博喻手法,连用三个比喻, 来表现闲愁的多、乱、缠绵不断。这里借景比情, 比得新奇、恰当、生动, 让人感到缥缥缈缈, 无迹可寻。充分体现了贺铸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以及高超的表现技巧, 他因此得到了“贺梅子”的雅号, 也造就了这首千古佳作。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宋山东济南人。父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为当时齐、鲁一带知名学者。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为丞相赵挺之之季子,金石考据家。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1127年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李清照的作品大都已散佚,今存有四库全书著录《漱玉词》1卷,在辑佚方面,有王鹏运四印斋辑本《漱玉词》等。

词解:

这首词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青春易逝。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 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释:

①“吴江”:今江苏县名,在苏州之南,太湖之东。②“帘招”:指酒旗招子,酒家标志;“秋娘渡”与“泰娘桥”,都是吴江地名。③银字笙:笙上用银作字,表示音阶;“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是想象到家时的情景。

作者简介:

蒋捷(12451305),字胜欲,号竹山,江苏阳羡(今宜兴)人。咸淳十年(1274)进士,宋亡不仕,隐居山中。词作有追昔伤今之意,文辞精美,自然秀逸,别具一格,有《竹山词》。

上片起首,“一片春愁待酒浇”,词人漂泊在外,在这春光明媚的季节思归之情更是难以抑制。坐在船上行驶在江中,看到岸边酒楼的酒旗正迎风招展,招徕顾客,心中不由地想借酒浇灭这浓浓的思归之情。船儿正过酒家林立的秋娘渡与泰娘桥时,偏偏又遇上这“风又飘飘,雨又萧萧”的恼人天气不得停靠,更加增添了旅人的春愁。

下片想象归家后的温暖生活:有人给自己洗客袍,调银字笙,烧心字香,何等地美满惬意啊!可是还未及回家,时光飞逝,樱桃红了,芭蕉绿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