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少年书法杂志 | 罗振玉书法作品选

 义之8x37tumcdk 2017-10-18

筚路蓝缕启学林

文/杨海波


罗振玉

罗振玉,字式如、叔蕴、叔言,号雪堂,永丰乡人,晚号贞松老人、松翁。 


罗振玉曾有“自挽联语”曰:


毕生寝馈书丛, 历观洹水遗文、西陲坠简、鸿都石刻、柱下秘藏, 守缺抱残差自幸;


半世沉沦桑海, 溯自辛亥乘桴、乙丑扈跸、壬申于役、丁丑乞身, 补天浴日竟何成。


下联述其身世沧桑。无非政治旋涡之沉浮,不在本篇题目中,故从略。上联言其学术。毕生精力渗于其间,嘉惠学林,影响深远。


洹水遗文

洹水遗文。即甲骨文,以出洹河之滨而有此称。罗振玉是最早在甲骨学研究上有重大突破的学者。他大约从1906年起收集甲骨,总数近2万片,堪称早期收藏最多的藏家,并亲自访求,判明甲骨的真实出土地为河南安阳小屯。在甲骨文研究者中,罗氏占有重要地位,为“甲骨四堂”(雪堂罗振玉、观堂王国维、彦堂董作宾、鼎堂郭沫若)之一,是甲骨学的奠基者。唐兰述曰“(甲骨学)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罗振玉对甲骨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1.罗振玉搜集、保存、印行了大批原始资料。著有《五十日梦痕录》《殷墟书契前编》(1913年)、《殷墟书契菁华》(1914年)、《铁云藏龟之余》(1915年)、《殷墟书契后编》(1916年)、《殷墟书契续编》(1933年),同时他还编有《殷墟古器物图录》(1916年)及《附说》各一卷。


2.罗振玉正确地判定了甲骨刻辞的性质及出土处之地望。甲骨文被王懿荣认定后,古董商为牟其利,对出土地多有隐讳,罗振玉经多方考证,指出卜辞属于殷商时代,是王室遗物;断定它作为文字学资料能代表中国文字的来源,作为史料,它比正史更可靠。同时他还指出甲骨出土地小屯即殷墟遗址,也就是殷朝国都。这对后来的甲骨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他在《洹洛访古游记》中记载了殷墟的地形,甲骨出土情况,考订其他出土物及绘简图,成为第一部实地考察安阳殷墟的著作,对整个甲骨研究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上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


3.罗振玉考释出大量的单字。他以甲骨文字本身的特点为主要依据,参照《说文解字》等,并将甲骨文与金文等各系列古文字或后世文献资料做比较,考证文字的渊源与流变情况。先后于1910年在《殷商贞卜文字考》中释出单字近300个,于1915年在《殷墟书契考释》中释出单字近500个,多数得到学界认可。1916年,他还将未识别的千余字编成《殷墟书契待问编》,为后世提供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4.罗振玉首创对卜辞进行分类研究的方法。《殷墟书契考释》一书将卜辞分为卜祭、卜告、卜出入、卜田渔、卜征伐、卜禾、卜风雨等8类,为后世的甲骨分类研究开创了先例。


5.罗振玉与王国维一起,确证了甲骨文中的合文现象。


西陲坠简

西陲坠简。即罗振玉和王国维将斯坦因在敦煌、罗布泊等地发现的汉晋木简照片汇总考释,于1914年出版近代简牍学的奠基之作——《流沙坠简》。实际上罗氏对当时西域出土文物进行综合研究,远不限于简牍一项。


1909年,他在寓居北京的伯希和处看到大量敦煌写卷,并得知藏经洞仍有数千卷文书,乃力促学部电令甘肃官方查封敦煌石室,将所余遗书悉数解送京师。最终这批宝藏于次年秋运抵北京,最后入藏于京师图书馆。罗振玉又广泛搜寻流散的敦煌文书等文物,所得颇丰,大多收入《鸣沙石室佚书》《鸣沙石室佚书续编》《鸣沙石室古籍丛残》《敦煌石室遗书三种》《贞松堂西陲秘籍丛残》《敦煌石室碎金》《敦煌零拾》《沙州文录补》《敦煌石室遗书》《佚籍丛残初编》《石室秘宝》等书中。罗振玉是中国境内研究敦煌文书的先导者,以深厚的国学功底开研究之先,撰有《雪堂校刊群书叙录》二卷、《补唐书张义潮传》《瓜沙曹氏年表》等多种敦煌学论著,尤其注重对中国传统四部书写本的研究和整理。


鸿都石刻

“鸿都”是汉代朝廷藏书之地,这里罗振玉用以指汉魏石经。石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原立于太学,汉魏以后屡遭破坏,原碑不复存在,仅有残石陆续出土。宋代开始有学者收集传拓石经残字并校勘经文。


罗氏大约于1928年开始收集石经的诸家拓本,整理考订,后又陆续增补,1938年重编为《增订汉熹平石经残字集录二卷》(“计七经之文,总得五千五百九十三言,诸经校记一百八十言,合以序记残石,总得六千一百六十三言”),使“绝于永嘉之乱”的珍贵文物得以重现人间。


柱下秘藏

柱下秘藏,指明清大库档案,是朝廷内阁存放档案和书籍的处所。


1909年面临修缮,大库主管奏请焚毁无用档案。罗振玉提出大库所在地为明代文渊阁旧址,当还有宋版书,应加珍重。几经辗转,1922年罗氏以一万二千元买下劫余的大库档案。其后,市面上仍有不少流散的大库档案,他继续收集,1934年成立大库旧档整理处,印行《大库史料目录》六编。除此以外,自1924年至1936年罗振玉编辑、影印出版的有:《史料丛刊初编》《清太祖实录稿》《史料丛编》《皇清奏议》《皇清奏议续编》等,使今天的清史研究得以建立在一个全新的基础上。


除了联中自述,罗振玉还在金文研究方面颇有建树。著有《殷文存》(二卷,1917年)、《秦金石刻辞》(三卷,1914年)、《贞松堂集古遗文》(16卷,《补遗》3卷,《续编》3卷,1931~1935年),收录以前诸家著录中未见之器铭2427件。尤其是《三代吉金文存》(20卷,1937年),收录当时能见到的已著录和未著录的4831件青铜器铭,集一时铜器铭文原始资料之大成,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至今尤为珍贵。


罗振玉究心学术同时,以其在甲骨文、金文学术上的优势注入书法,自成一家面目,深为学界所重。罗振玉在对甲骨文进行考释的同时,用释出的文字集成了170余副楹联,首开甲骨文集联,将古奥难识的甲骨文字引向书法创作,从而使书法艺术另开新径,至今已蔚为大观。罗振玉所收金文资料一时独步天下,受乾嘉以来金石学影响,他对金文进行了长期深入临写,所作简静古穆,书卷气息浓厚,深具其力求的“古雅”韵致。甲骨文多为契刻且字形微小,此前并无书写形态可以参考,罗振玉所采用的方式便是以其金文笔法来书写甲骨文,颇见古朴典雅。今时观其墨迹,罗氏书甲骨文不拘于契刻刀痕,写金文不泥于铸、刻之制作气,饶有自然书写之味。虽与人们惯见的甲骨文、金文拓片所呈现的线条形质有异,然高古浑穆气息在其笔下有了充分映现。


当前书法繁荣,展览泛滥,甲骨文、金文作品多有涌现。但仔细品读,这些作品要么强调“书写性”以至粗俗霸悍,要么“求古意”流于描摹制作,高古之意难有体现。遵守“法度”是罗振玉一生书法实践中恪守的准则,因此他的甲骨文、金文作品蕴藉、内敛、庄重、平和,有质朴的书写性,这也是金石气息的一种表现,雅正而高古。


古人甲骨文、金文的常见书写方式几乎已不可得,器物文字、拓片痕迹所呈现的结体或线条质感(一般谓之“金石气”)与后世毛笔的书写性之间应该有一个较为完美的结合点,近现代到现当代的诸多书家已进行多方探求。罗振玉作为筚路蓝缕的开路者,较为倾向于后者,这与他著作等身的学海生涯养出的书卷气有关。罗氏开风气之先已有至巨之功,后世怎样继承与借鉴,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