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倪万俐说苏东坡和《寒食帖》

 金贝壳bf6un0sx 2017-10-18

 



花非花 来自小倪读书 04:29

 讲课实录

 

今天和大家说一说苏东坡,也就是苏轼。

 

苏东坡已经进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每到月圆之时,我们会吟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豪情万丈的时候,我们会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思念故去的人,我们会吟诵“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当我们要对喜爱的人表达情感的时候,我们会吟诵“多情却被无情恼。”同样,当我们失恋的时候,我们还会吟诵“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些诗句,都来源于苏东坡。

 

当然,这是文学上苏东坡对我们今天的影响,在饮食上,苏轼对我们依旧有很深的影响。比如,我们今天吃的东坡肉,一道美食,蕴藏着无限的生活智慧。所以,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近千年来,他的形象,不断地被我们读者呈现、描绘和刻画。



 公元1037年,苏东坡出生在四川眉山。民间传说,就在这一年,眉山一座原本郁郁葱葱的大山,不知为何,突然花草凋零树木枯萎。

 

今天,我们在四川眉山看到的三苏祠,曾经是苏家的老宅。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位从这扇门里走出来。他们就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

 

苏东坡二十岁那年,平生第一次,离开了生活近二十年的故乡眉州。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前往汴京参加科举考试。那一年,考试的主考官是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阅卷的时候,欧阳修读到了一篇文风质朴、立论深邃的文章。他拍案叫好,打算把此人取为第一。欧阳修以为是他的学生曾巩写的,心里想:“给自己的学生第一名不太好,给个第二名吧。”欧阳修看名字的时候才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曾巩,而是苏东坡。欧阳修说:“苏东坡的文章写得非常好,自己经常读他的文章冒汗。”还夸赞他说:“三十年以后,没有人知道我欧阳修了,人们只会知道苏东坡。”可见,二十岁的岁东坡,很有才华。那一年,他高中进士。三十岁时,他已经成为名头最响亮的大文豪。



苏东坡刚开始做官的时候,是宋仁宗年间,表面上国家很太平,但实际上,太平背后掩盖的是积贫积弱的王朝。后来,宋仁宗去世了,宋神宗当了皇帝。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实行改革,力图自强,这就是历史上很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在这场变法当中,欧阳修和司马光相继辞去官职,选择了归隐。对这场变法,苏东坡并不是完全赞同,他多次劝谏停止,但都没有扭转大局。后来,他选择离开朝廷,来到杭州做官。在江南绵绵细雨中,他听到了百姓的哀怨与痛哭。于是,苏东坡就只能通过写文章来替老百姓表达悲愤之情。没想到,这些文章被奸臣拿到皇帝面前弹劾,说苏东坡大放厥词,愚弄朝廷。接着,他们还找出苏东坡的诗集,指责苏东坡讥讽朝政,犯欺君之罪。因此,苏东坡被官兵抓回京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苏东坡在京城监狱里待了一百多天后,被发配到黄州。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省黄冈市。在这里,苏东坡度过了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光,他一生中最鼎盛的创作时期。在这里,他完成了自我的参悟,完成了许多我们今天可以读到的脍炙人口的作品。



 

我们今天要欣赏的作品就是苏东坡在黄州时所写的诗——《黄州寒食二首》,又叫做《寒食帖》。

 

《寒食帖》在内容上没有苏东坡的其它作品被传颂得广,但是在书法成就上却是苏东坡唯一存世的作品,世人给予了它“天下第三行书”的美誉,其实是没有经过修饰的“草稿”。

 

《寒食帖》是苏轼在人生最落寞的时候写的。46岁这一年,苏轼仕途不顺,被贬到了湖北黄州,生活非常窘迫,每天开荒种地,自耕自食,非常寂寞。而不久前陪伴自己从小到大的乳娘也突然过世。这是谪居第三年的一个寒食节,按照传统,这一天家家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

 

山中无日月,时间早就被遗忘了。对于寒食节的到来,苏东坡更恍然无知。直到看见乌鸦衔着坟间烧剩的纸钱,悄然飞过,他才想到这一天是寒食节。阴雨绵绵,乌鸦叼着纸钱飞过,苏轼心中很悲凉,他凝望着窗外的雨丝,突然间有了写字的冲动。他拿起笔,伏在案头,写下了《黄州寒食二首》。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苏东坡《黄州寒食二首》手稿


苏东坡把一个流放诗人的沮丧与憔悴写到了极致。心如死灰,不能复燃。饱经忧患的苏东坡,在四十六岁终于领悟了一个道理:艺术之难,不是难在技巧,而是难在不粉饰,不卖弄,难在能够自由而准确地呈现一个人的内心处境。


下面,我们详细来解读一下词的内容。

 

【其一】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自从我来黄州,已经过了三个寒食节了。

 

这里要讲一下“寒食节”。我们曾经在课堂上讲《中国传统节日》的时候讲过寒食节。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一个人——介子推。


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lí jī) 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起出逃的臣子,陆陆续续各自离开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有一个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才得以救了重耳一命。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委屈。晋文公猛然想起当年的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意入朝做官,已经背着老母亲躲进了大山里面。晋文公就让他的御林军上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面,大火从三面烧起来,到时候介子推一定会从唯一没有火的方向走出来。

 

晋文公听信了这个主意,下令放火烧山,没有想到的是,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还是没有看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痛苦不已,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这座山原来叫做“绵山”,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它改命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要求全天下的人在这一天都不能烧火做饭,大家都只能吃昨天的冷饭,所以叫寒食节。

图1:放火烧山逼迫介子推出山

图2:介子推被烧死晋文公悲痛

图3:晋文公发布寒食节禁生火


苏东坡开篇直接表达出自己来到黄州已经过了三个寒食节了,非常朴实的语言,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他用近乎白话的口吻和我们交谈,让我们一下子就进入了他的世界。这就是大家写作,回归到朴素。可是今天我们的学生写作文,开头就是比喻句、排比句,美丽的辞藻。其实好的文学应该是朴实的,好的文学就是写最简单的生活中的东西。不要担心这样写文章会很平淡,关键在于你的文章是否有自己的真实情感、真实内容。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年年都惋惜这春天都要过去了,但春天不容惋惜,春天还是一样逝去。

 

大家注意一下,这一句话一共10个字,他用了三个重复的字,占了6个。两个“年”字、两个“春”字、两个“惜”字。一年又一年,寒食节一到来,就意味着春天要走了。我想珍惜春天,不让它走,却无法挽留。心酸、委屈,人生况味都包含在这句话里。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今年的雨特别多,让人愁苦,像是秋天一样萧瑟寒寥。

 

每年阴历三四月份的时候,大概就在寒食节左右,雨水就比较多。寒食节一过,就是清明节。杜牧说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因为这个时候的雨,让人觉得有点寒冷,有点阴森凄清的感觉。所以,苏东坡这个时候的心境也大概就像“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感觉。他漂泊在异乡,无法回家,而寒食节过后就是清明节,他无法回家给先人祭司扫墓。因此,觉得,这环境就像是秋天一样萧瑟寒寥。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过一句话:“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意思是说,环境本身没有感情色彩,人的心情才有好坏,人一旦心情孤单凄冷,那么,你所看到的环境也是这样。环境被人的心情赋予了一层情感色彩,也就是我们今天在写作时常说的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环境的描写,是为了表达作者内心情感。诗词当中常说一句话“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都是在表达环境与人心情的关系。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卧病的诗人,看故乡的海棠,从繁花盛开到枯萎凋零,就像红如胭脂白如雪的花瓣,一一坠落污泥。

 

“卧”和“闻”这两个字很精彩。“卧”是一种状态,躺在那里看见的,有静态美;“闻”是“听”的意思,这是听觉上的,好像在无声之中又有声音,静态之中又有了动态美;看见的,听见的,糅合在一起,情景交融。

 

这个“燕支”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胭脂粉的胭脂,它是一种红色的颜料,今天的女性把用它来化妆。苏东坡躺在床上,听说海棠花已成“燕支雪”,掉在泥土里,被泥土弄脏了。海棠花那么高洁,而泥潭那么肮脏,花怎么能掉进泥土里呢?我们的意识里,都会觉得花是高洁的象征,而泥污是航脏的代表,花不可以和泥污混合在一起,高洁的人也不可以和肮脏的人在一起。可是,苏东坡让我们看到了高洁的花瓣掉落在了污泥里,而且还混合在了一起。



《红楼梦》里,曹雪芹是这样的慈悲。贾宝玉看着满树的花瓣掉落,就想把花瓣捡起来扔进河水里,河水比泥土要干净,但是林黛玉就不这么认为。林黛玉认为,虽然眼前的河水干净,但是花瓣漂走了,流到外面去了,谁知道外面的河水干净还是肮脏,倒不如把花瓣都捡起来,装进布袋里,埋在土里。好,我们看,《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也是要把花瓣和泥土放在一起,把我们所认为的高洁和肮脏放在一起,让我们懂得了,人与人之间,物和物之间,并没有高贵低俗,他都是生命。“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落入土中,不是无情的,它是要化作更好的泥土,来年滋养新的花朵盛开。这是一种真正的慈悲心肠。

 

苏东坡在这里隐含地表达了自己之前在朝廷做官,就像鲜花盛开一般,获得别人的赞许和赏识,如今,流落在黄州,在这样一个下雨的寒食节,内心凄苦,就像眼前的花掉落一般,无人知晓。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作者感叹大自然趁半夜人们还在睡梦中,就把春天用力背走了。

 

这是苏东坡在惋惜未自己还没来得及欣赏这么美丽的春色,春天就走了,其实在表达自己刚刚做官,还没能为百姓做一点事,就被贬流放。我们能读出他内心的惆怅,感慨他的生不逢时。无奈,岁月催人老。

 

“夜半真有力”这句话引用了庄子的典故。庄子说:“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用今天的话来理解就是:把船藏在大山沟里,把渔具藏在深水里,可以说是十分牢靠了。然而半夜里有个大力士把它们连同山谷和河泽一块儿背着跑了,睡梦中的人们还一点儿也不知道。把小东西藏在大东西里是适宜的,不过大的东西丢失了,里面小的东西跟着一起还是丢失了。


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庄子的意思是说,从古至今,人们从天下夺来的东西,无一例外都要回归于天下。就比如,秦始皇想长生不老,永享天下,不过痴人说梦。最后,无奈之中,要把人间的荣华富贵埋入地下继续享用。所以,他在地下造了兵马俑,我不知道他去世之后享用到了没有,我只知道这个兵马俑现在又被挖出来了,供天下的人旅游观光。因为这是天下的东西,大家应该共享共有,何必纷纷扰扰,你争我抢。苏东坡用庄子的典故,是因为此刻的他,已经对当年做官时被诬陷坐牢释怀了,他了悟了,官场上的你争我斗,最终都抵不过时间这只无形的大手,时间会把一切都带走,没有谁是赢家。因此,他后来在《赤壁赋》里洒脱地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他在告诉我们,只有大自然的美,才应该去享受,这些是我们可以拥有的。这个时候的苏东坡已经领悟了庄子所说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这和患病的少年,病后起来头发已经花白又有何区别呢?

这里的“病”不是指生理上的生病,苏东坡是在讲他之前在京城因为乌台诗案坐了一次大牢,那个时候的他,才二十出头。那次坐牢整整有一百多天,这对他而言就是一场病。他出了牢狱之后,整个人头发都白了。



这是《黄州寒食二首》的第一首。下面,我们来看第二首。

 

【其二】

 

《黄州寒食二首》第二首的开头是:

 

春江欲人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春天江水高涨将要浸入门内,雨势袭来没有停止的迹象。

小屋子像一叶渔舟,飘流在苍茫烟水中。

 

大家看,和第一首的开头两句一样,这两句话,语言还是很贴近白话。前面我们讲到,因为是寒食节,三四月份,清明节又快到了,所以一直下雨。苏东坡住在江边,江水一直在涨,好像要漫进他的房间里了。他感觉自己的房子就像大海里的一叶扁舟,随波漂流。其实是在讲自己的命运,漂泊不定,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乡安定下来。在寒食节,在清明节,在这样一个怀念、祭祀祖先的节日,她想在自己的故乡,可以去扫墓,但现在他是有罪之人,他被发配到黄州,也不知道皇帝一纸诏书后,他又被安排在哪里。他就像大海中的小舟,漂流在茫茫的烟水中。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厨房里空荡荡的,只好煮些蔬菜,在破灶里用湿芦苇烧着。

 

这句话很精彩,一句话十个字,用了四个冷冰冰的字:“空、寒、破、湿”。

 

“庖”指的是厨房,“空庖”的意思是说厨房里什么都没有,生活上很贫寒。“空”同时也写出了他自己的心情,空荡荡的。苏东坡饿了,跑到厨房去找吃的。因为今天是寒食节,不可以动火烧饭。所以在前一天把饭菜做好,他找到的饭菜也都是冷的。这里的“寒”不仅仅是说食物是冷的,说的也是苏轼自己的心情,是凄凉的。家里做饭的灶台都是破的,可见他的生活上有多么大的问题。寒食节这一天是不可以动火的,这是以前皇帝留下的规矩。但是苏东坡太饿了,他生活在孤独的环境中,已经不知道今天是寒食节,所以他找来食物准备生火做饭。因为他住在江边,又连绵下雨,烧火的芦苇都是湿的,重重困难,导致最后他没有办法吃饭。这句话,把一个有才华,但是得罪了朝廷,流放诗人的心境写得淋漓尽致。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两者之间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的生活状态如此相似。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本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时节,因为看见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

 

苏轼是被下放到黄州的,他不在朝廷做官,在这个“天高皇帝远”的偏远地方,也不需要知道今天是哪一天,所以才会有上面他不知道今天是寒食节,准备生火做饭。但是,当他看见乌鸦嘴巴里叼着一张纸钱飞过去的时候,他才意识到,今天是寒食节。


寒食节和清明节相差几天,所以清明节没有烧完的纸被乌鸦叼着。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脑子里有一种很强的画面感,这个画面让我毛骨悚然。在古诗词意象里,乌鸦本身就是不好的意象,人们一提到乌鸦,就会想到“衰败”、“荒凉”的不详之兆。乌鸦嘴里含着清明节烧过的纸钱,这个画面让人很震惊。苏东坡写出了自己的悲愤,也写出了自己此刻内心的清凉,透漏出了他流放后即使心境豁达,但还是隐忍和委屈。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想回去报效朝廷,无奈国君门深九重,可望而不可及;想回故乡,但是祖坟却远隔万里。

 

苏东坡一直觉得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这次被流放,并不是因为他全盘否定王安石的变法,而是因为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太急切。我们常说,“过尤不能及。”一个新的政策,具体执行到最底层的老百姓,一定需要一个过程,过快,只会让老百姓措手不及,受伤害的一定是老百姓。如果老百姓都没有办法生活,那这场变法还有什么意义?还怎么指望通过变法实现国富民强?但是,当时的宋神宗急于想通过变法让国家变得更强大,对于苏东坡的建议根本听不进去。

 

苏东坡是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的,科举考试的内容就是“四书五经”。对于儒家的“忠孝”,他比谁都刻骨铭心。他要做的就是忠于国家,对父母尽孝。可是,如今的他,不在庙堂之上,处在江湖之远。他想要报国,但是“君门深九重”;他想要为祖先扫墓,可是“坟墓在万里”。尽忠尽孝都不能,他成了自己认为的“不忠不孝”之人,心生悲怆。所以当他看到“乌衔纸”的时候,笔画变了,有了动人心魄的呼喊,为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奠定了感情基调。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本来也想学阮籍作途穷之哭,但心却如死灰不能复燃。

 

这里有一个典故,叫“穷途末路”,讲的是竹林七贤的阮籍。

 

我们先讲阮籍的三个小故事:

 

一、阮籍的大嫂有一次回娘家探亲,阮籍和她见面送别。有人讥笑他。因为在古代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不亲,更何况一个小叔子,和嫂子道别,这是不合礼法的。阮籍说:“礼法难道是为我设的吗?”

 

二、阮籍的隔壁住着一户人家,这户人家的少妇长得很漂亮,在店铺卖酒。阮籍常常到少妇那喝酒。醉了就躺在少妇身边。阮籍不觉得有什么要避嫌的。少妇的丈夫看见了也不怀疑什么。

 

三、有户军人的女儿有才华也漂亮,没出嫁就去世了。阮籍不认识她父亲,也不认识人家兄长,却跑过去吊唁这个女子,哭够了才回家,让人摸不着头脑。


图为阮籍喝醉后躺在少妇身边

 

阮籍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外表坦荡,品性真诚,所作所为都是这个样子。有时,他自己驾车,想去哪就去哪,不走正路,走到路的尽头,没法走了,他就大哭一场,然后又返回去了。

 

苏东坡最后写“也拟哭途穷”,是说自己的人生道路也有可能像阮籍那样,会很艰辛,但是他更希望自己的生命状态能像阮籍,没有路走的时候就大哭一场。可是紧接着,苏东坡又加了一句啊“死灰吹不起”,他的心境已经像一片死灰,连哭的激情都没有了。心如死灰,不能复燃。


通过苏东坡原稿可以看到,最后,他连名字都没有写就结束了。


 

后来,苏东坡几次被贬,从汴京,到定州,再到惠州,他在人生轨道上转了一大圈。年老的时候,苏东坡被贬海南,历经劫难。一路走来,他经过了很多地方,到了常州,他的旅程,已无法再继续了。苏东坡病了几十天。他预感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把三个儿子叫到床前,交待后事,他说:“我这一生没做亏心事,不会下地狱。我心中毫无畏惧,你们别为我而哭泣。”去世前三个月,苏东坡途经金山寺,即兴写下一首诗《自题金山画像》,也算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心灵已然寂静无欲了,不会再为外物所动。这一生漂泊不定,好像是一只无法拴系的小船。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哪里,那就是黄州、惠州和儋(dān)州。

 

回首一生,苏东坡最想夸耀的不是高居庙堂的辉煌,而是他受贬黄州、惠州和儋州的流离岁月。不是让自己屈从于时代,而是从这个时代里超越。他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走了一生,直到这一刻才真正悟到。

 

在这世上,有些美好的事物是可以逆生长的。当枯树发芽,石头花开,一张纸页成为传奇,人们就会从那张古老的纸上,嗅出旧年的芬芳。



【思考】

一、朗诵苏轼《黄州寒食二首》。

二、“寒食节”由来及今日习俗。

三、如何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请赏析“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这一句的艺术价值。

五、如何理解“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中庄子的哲理?

六、说出“竹林七贤”中阮籍的两个故事。

七、苏轼的人生态度,对你有何影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