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炒作周期理论1

 卷美书香 2017-10-19
著名IT咨询公司Gartner 1995年提出了“炒作周期”理论。Gartner通过“炒作周期”曲线将一项新技术从产生到成熟,直至被市场广泛接受的全过程浓缩为5个阶段。这5个阶段分别被定义如下:

1、“技术触发期(Technology Trigger)”:新技术产生之初,被业界和媒体广泛关注,曝光率直线上升;

2、“过热期(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概念炒做达到顶峰,媒体对新技术产生了大量不切实际的期望;

3、“幻灭期(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泡沫破灭,媒体态度骤变,从原先的新技术支持者变成声讨者,概念逐渐被人淡忘;

4、“复苏期(Slope of Enlightenment)”:虽然该技术已经很少被曝光,但在并未在业界完全消失,不少企业在慢慢推动该技术走向成熟,技术本身的优势和局限也逐渐为人所了解;

5、“生产力成熟期(Plateau of Productivity)”:已经达到成熟期的新技术找到了自己的市场定位,虽然不像原先媒体期望的那样具有颠覆性,但却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谷歌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由于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没有推出显示广告服务,谷歌不被媒体和投资者看好;上市时公布财务业绩后,谷歌受到了媒体和投资者追捧,股价一度超过700美元大关。

  不但是企业,企业家同样也难逃“炒作周期”的“魔爪”。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曾被媒体誉为“互联网教父”,但当其第二家公司Loudcloud遭遇困难时,媒体开始对安德森“口诛笔伐”,而对惠普斥资16亿美元收购被“包装”为Opsware的Loudcloud一事视而不见。媒体谴责安德森夸大了自己对Mosaic浏览器的贡献。当然,安德森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目前,安德森又被媒体誉为Web 2.0最重要的导师和天使投资者之一。

  人们通常会高估新技术未来一年内的潜力,但低估其未来10年内的潜力。这并非完全是个坏事:被低估是许多创业公司将大公司打得措手不及的原因所在。

  博客让“炒作周期”更增添了几分狂躁。一个典型的例子是Cuil,问世之初,Cuil被誉为“谷歌杀手”,但很快被媒体冷落。MySpace、Facebook和Twitter也都有过相似的经历。

  Facebook刚一问世,媒体就称MySpace已成“昨日黄花”,Facebook才是“王者”。Facebook的美国用户肯定将超过MySpace,但MySpace的营收更高,用户粘性在不断提高,而且仍然是最大的互联网网站之一。

  Facebook也遭遇了“炒作周期”困扰,而且极其荒谬。Facebook仍然在迅速增长,用户数量已突破2亿大关。但最近有媒体称,Facebook及其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很失败”。分析师指出,运营一家公司非常困难,掌门人不可能不出现一点失误。吹毛求疵的博客就像在球场边观看棒球比赛的“超级胖子”,指责棒球明星没有在每次击球时都打出“本垒打”。

  Facebook的身价已经低于150亿美元。150亿美元本来就不是Facebook的真实身价,甚至不是风险投资公司的估价,而是微软等战略投资者的估价,他们的目的是持有Facebook股份,不在意价格。Facebook自己也认为身价“不值”150亿美元,但其身价肯定在10亿美元以上。

  还有更荒谬的:有博客甚至称Twitter已经过时。Twitter成立才数年时间,增长非常迅速,资金充足,有约30名员工。

  好的创业公司能安然度过“炒作周期”,糟糕的创业公司则会“折戟沉沙”。如果一家公司从没有受到媒体关注,成功的几率也不会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