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问,请高人解答什么叫平仄?

 金日九 2017-10-19

什么是平仄?这是汉语特有的语言特征,即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小学就要学的内容,人人皆知。如果你生病去看医生,医生拿小棍子压你舌头看喉咙,叫你发声:啊……这叫阴平或者叫‘’一声‘’。如果医生讲话,你没听清楚,想让医生再说一次,你就发阳平或者是‘’二声‘’的啊,表示没听清或者怀疑,用书面形式记录的时候,后面要加问号。如果你对医生的话表示赞同服从,就发上声或者叫‘‘三声’’的啊。如果医生弄痛你了,或者表示惊讶,你势必会发去声,也就是‘’四声‘’的啊,书面记录时,要加感叹号。但是,大量的单个汉字并不都能发四种不同的声。有少数字为多声字和多音字,如办事处的处字是名词,要读四声。处理、处分的处是动词,要读三声。帝王、侯王的王是名词,读二声。王天下的王是动词,读四声。跟从、服从的从该二声,从容不迫的从读一声。汉字大多数只有一个声,如‘’国家‘’两个字,分别是二声和一声,不能发别的声。有了四声,中国人说话就有抑扬顿挫清浊轻重,象唱歌一样好听。西洋人没四声,但也会在句未有升调和降调。顺便说到,声和韵还是有点区别的,所以,汉语拼音有声母和韵母。白居易的‘’蓠蓠‘’原上草,‘‘萋萋’’满别情,就是迭声,分别在首句和末句,有顾首尾的奇效。律诗当然要押韵,第二、四、六、八句的末字必须同韵母,声母可以不同。但若是平声韵,其它四句的末字必须是仄声。仄声韵也要以平声对仗。

’中国人平常说话,不必考虑用字的四声,说清楚就行了,语句中自然会有四声交错相杂。但吟诗作对要更好听,更有格律的形式美,于是就定出了平仄的法律规定。阴平阳平定为平声,上声去声定为仄声,这就是平和仄的分野了。吟诗作对联时怎么使用平仄呢?这才是问题的要点和重点。

唐代科举考试,写诗是必考科目。于是就对诗歌定了很严的格律,考生必须遵守格律,否则不给分,就会名落孙山。所以唐诗又叫‘‘格律诗’’,又叫‘‘近体诗’’。近体是对唐代人而言,区别于以前的古风、汉赋等。诗的三要素是句式、节奏和声韵。近体诗可以理解为‘’律诗‘’,律诗定为八句,又分五律和七律。五律每句五个字,七律每句七个字。这是句式。节奏也好办,五律的每句分两节,七律分三节。如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读诗的时候,节点处有延时拖长。再看平仄,该诗为: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可以看得出来两个要点,第一,平仄交替出现,两节内必有平仄变化,不允许连续四个平声或仄声。第二,节点处上句与下句必须平仄对应对仗。该诗上句的‘’破‘’字和‘’在‘’字是仄声,下句的‘’春‘’字和‘’深‘’字就是平声。按照这个格律选词择句的就叫作‘‘粘对’’。如果上下两句每个字都对上了,当然更好,就叫‘‘工对’’,非常工整的对仗。杜甫这两句诗,开头的‘‘国’’字和‘‘城’’字都是平声,没对上,也没关系,并没有失粘对的格律。这么一来,哪些位置的字非对仗不可,哪些字可对可不对,你应该清楚了。

另外有个非说不可的问题,今见有人网上发表‘‘七律’’,可仔细一看,并没有律,仅仅凑成七言八句而已。对仗不单要对平仄,同样重要的是,词性一定要对应。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虚词、动宾词组、偏正词组、并列词组等,都得对应。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的词性对应非常工整,平仄不太工,但在第二、四、七字位置上,都是对的。写律诗,必须要‘’粘‘’对。不粘就不能叫对联,更不能叫律诗。昔日张之洞在武汉奥略楼写了一幅对联:昔贤整顿乾坤构造多从江汉起;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亚欧遥。请君试着分节,然后看看节点上的字,是不是平仄都对仗?看词性是不是都对应?对对联作律诗,是有难度的,但若做到了,能为人所不能,更显出一种能力和美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