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催化人物# 催化名家—陈国权

 ___清茶一杯___ 2017-10-19

陈国权,男,汉族,祖籍广东新会。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导师。1921年9月26日出生于澳门。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9年为建设新中国,由香港来到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从事液体燃料和化工原料的开发利用、工业催化剂的研发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达四十余年。主持承担过国家及部委的多项科研项目并获多项奖励,为国家首批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有者。

一、 人生经历

1921年9月26日,陈国权出生在澳门的一个工商业主世家。他从澳门小学毕业后,到广州私立知用中学读完了初中。1936年-1939年间,他先后在广州私立培正中学、香港培英中学和澳门培正中学完成了他的高中学业。1939年9月他顺利地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工学院化学工程学系。1943年6月,他以优异的成绩从西南联大毕业。

在联大读书期间和毕业后的一段时间,作为当时张大煜先生的学生,他与何学伦等西南联大化工系的几位同学一起参加了张先生创办的昆明利滇化工厂的建厂工作并担任过该厂助理工程师。

四十年代中后期,他分别在广东坪石工业试验所、澳门光华火油厂和广州永福化工厂等单位担任过技术员;在澳门庆堂工科专门学校、澳门圣罗撒中学和香港九龙文成中学当过教员。

1949年,为了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他远离家乡从香港来到位于祖国东北的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当年12月,就正式地被聘为大连大学科学研究院的准研究员。从此,开始了他化工基础与应用研究的职业生涯。

刚到所里工作时的他同其他年轻的同事一样,对新中国的建设充满了热情和远大的抱负,对科学研究工作充满了激情。为了更好的开展研究工作,他当时的工资除了购买简单的生活必需品外,几乎全都用于购买研究工作所需的专业书籍,他的业余时间也大都用于实验室的工作和阅读专业书籍上。

但是,正当他满怀激情全身心地投入所热爱的研究工作,在他的科研工作刚刚有所起色的时候,一场运动悄然而至,给他的人生和科研工作蒙上了重重的阴影。

那是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由于他父辈在澳门是工商业主,他又是从港澳地区来的,有着“资产阶级”家庭出身和“海外关系”双重背景的他很自然地被列为不能被重用的人员。

六十年代中后期他又同当时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不可避免地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其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1970年3月,他全家被下放到辽宁省复县泡崖公社苍屯大队段家沟小队接受劳动改造。这段期间,他完全脱离了科学研究工作。直到1972年4月底他才重新被调回到大连化物所工作,但也一直是被“内控”和监督改造的对象。就这样,他是在被怀疑和被控制使用的工作环境中度过了他工作生涯的黄金时段。直到文革结束后被平反,才重新有了平等的工作权利和施展他才能的机会。经历了诸多的人生磨难,他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更加积极地工作,全身心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科研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业绩。直到后来,他感到自己年事已高,确实力不从心了,才恋恋不舍的离开了自己所钟爱的科学研究工作岗位。


二、 科学研究工作经历

陈国权自1949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液体燃料、化工原料的开发利用和工业催化剂研发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加氢精制和加氢裂化是石油工业主要支柱之一,也是从煤焦油、页岩油生产优质燃料的必要手段。1949年全国解放后,需要大批量马达燃料,而当时全国年产油量仅12万吨。东北地区主要是页岩油产品,量少而质差。因此,1950年4月,燃料工业部在北京召开的石油会议上,提出早日恢复抚顺石油三厂的气相裂化装置以生产马达燃料的要求,并希望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予以协助。对此,张大煜所长积极予以响应。1952年,为配合抚顺石油三厂加氢装置的开工,他和所里一批年轻的科研人员在张大煜所长的领导和安排下,开始了燃料高压加氢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所与抚顺石油三厂在所内修建了高压加氢中型工厂,对低页岩油全馏分进行悬浮床高压液相加氢研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此项研究很快就取得可喜的进展和重要的实验数据。

在此期间,他先后参与了页岩油、煤焦油与煤等为原料的高压催化加氢转化制取人造液体燃料及焦化粗苯加氢精制的研究,结合煤的岩相分析,研究了我国重要煤种的加氢及热熔解性能,不仅为中国当时可燃矿物资源利用提供了宝贵数据, 而且还为陆相生油理论开展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并为早期高压化学研究培养了人才。这些工作的完成也得到了研究所领导的鼓励和肯定。

60年代,他还参与了大庆重油加氢裂化制取航空煤油以及丙烯双聚制取异戊二烯单体的研究。

70年代,他所参与研究的环保方面应用课题:选择性催化还原法消除硝酸厂尾气中氮氧化物以及含碘活性碳氧化法消除并回收工厂排放废气中二氧化硫的方法获得成功,并均已应用于工业污染的治理中。

80年代,在能源转换方面,为了从非石油资源出发制取基本有机化工原料,他作为课题主要负责人,开展了甲醇转化为低碳烯烃的研究。开发了多种新型高硅沸石催化剂及相应的择形催化过程。其中从合成气出发经粗甲醇制取乙、丙等低碳烯烃,为从非石油资源提供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开辟了新的途径,取得了令国内外同行瞩目的成果并得到国家计委和中科院的支持。

工作期间,他发表科研文章数十篇,代表论文有:《煤加氢催化剂的研究》、《粗苯加氢精制的研究》、《中国煤的加氢适应性考察》、《4万M3/小时硝酸尾气处理装置》、《活性碳催化剂用于消除和回收SO2》、《甲醇在沸石催化剂上转化为烃的研究》和《甲醇转化为低碳烯烃的研究》等。此外他还申请过多项专利,获得过多项科研奖。其中代表奖项有:“制取石油化工非贵金属催化消除NOx”项目,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烟气脱硫中试研究”项目,分别获1978年辽宁省科学大会奖和1983年中科院科技成果一等奖;“甲醇制低碳烯烃研究”项目,分别获中科院科技成果三等奖,二等工作奖和1987年二等基础研究奖等。

由于他的工作业绩显著,1988年7月他被大庆石油管理局聘为技术顾问;1990年7月,被选拔为国家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科研人员;1992年5月被大连市委及市政府聘为特邀研究员。

三、 培养科技人才

陈国权不仅是一位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学者,同时也是中、青年科技人员的良师益友和可信赖的长者。早在西南联大毕业以后,他就在香港和澳门工科专门学校和中学当过教员,后来又在大连大学科学研究所即现在的大连化物所担任过老师。所以,他不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精通英文,葡萄牙语,并能阅读德文、俄文,西班牙语,法文及日文等国语言的科技文献。这些经历和优势都给他所从事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带来了诸多便利和帮助。

自60年代初,他就开始招收研究生。文革期间研究生停招,但文革结束之后很快又恢复招收研究生。如今,他所培养过的多位研究生在国内外化学化工领域的科研和教学上都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他们中的一些人已成为相关领域新一代的学术带头人、科研骨干或博士生导师。


致谢:感谢辛勤老师提供的资料!特此感谢!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志第一卷(1949-1985),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年,424页

2. 大连科技精英 大连科学技术协会编 大连出版社,1988年,第65页

3. 全国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名人录  国务院侨办国内司编 中国华侨出版社,1997年12月,第20页

4. 一代宗师-化学家张大煜  徐光荣著,科学出版社 2006年 10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