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饮茶、喝酒、点外卖:穿越到宋朝过市民生活

 圆角望 2017-10-19

宋代开始,喝茶成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口述/伊永文

采访/邝新华

当有人说,唐代是盛世,宋代已经走下坡路时,我不赞同。宋代没有走下坡路,宋代走的是上坡路。

宋代市民的生活方式,可以从宋代的话本小说《闹樊楼多情周胜仙》里得知。

北宋徽宗年间,东京(今河南开封)最大的酒楼叫樊楼,位于金明池边。樊楼老板之弟范二郎去金明池游玩,走到茶坊时看到一个女子,“生得花容月貌”。女子进了茶坊,两人“四目相视,俱各有情”。

这时,女子“眉头一纵,计上心来”,对茶坊外卖糖水的说:“卖水的,倾一盏甜蜜蜜的糖水来。”女子上口一呷,就跟卖糖水的吵起来:“好好!你却来暗算我!你道我是兀谁?……我是曹门里周大郎的女儿,我的小名叫作胜仙小娘子,年一十八岁,不曾吃人暗算。你今却来算我!我是不曾嫁的女孩儿。”

范二郎听这话,心想:“分明是说与我听。”卖糖水的喊冤,女子说:“如何不是暗算我?盏子里有条草。”这时,范二郎也叫了“一盏糖水”,刚吃一口,也大叫起来:“好好!你这个人真个要暗算人!你道我是兀谁?我哥哥是樊楼开酒店的,唤作范大郎,我便唤作范二郎,年登一十九岁……不曾娶浑家。……我的盂儿里,也有一根草叶。”

宋代仕女图。

茶楼和酒楼是宋代市民最重要的信息集散地。

这个故事里的重要道具——糖水,还有汤、茶和酒,都是宋代人喜欢的饮料。东京城内茶楼和酒楼遍布,也是很多故事发生的地方。《水浒传》第七回里讲到,高衙内与陆谦定计,骗林冲去喝酒,定的地方便是樊楼。陆谦说:“兄长我们休去家,只就樊楼内吃几杯。”当时两人上到樊楼,占了个阁儿,唤得酒保吩咐,叫两瓶上色的好酒,稀奇果子按酒……

樊楼是当时东京最有名的酒楼,由东、西、南、北、中五座楼宇组成,每座楼皆高三层。当年有个富人为给自己树名声,就去了樊楼,把当天所有人的酒钱都包了下来。他的大方、豪爽也瞬间传遍了东京城。

当时的酒楼已经是一个公共空间、媒体平台,是传播新闻的渠道,各式各样的信息都在这里交流、散布。除了开封,在其他小城市、城镇,茶馆、酒店也遍地都是。

东京的酒楼大都是二三层楼,正门面临大街。其格局一般说来,楼上是阁子,底层是散铺。图/《清明上河图》局部

可以说,这是一种市民生活方式的发端。在宋代以前的唐代,就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唐代的长安城,卖东西只能在东市与西市,酒楼、茶楼不能盖在居民坊内。唐代两市的开放时间也是有限制的,正午开放,黄昏就要关市。但到了宋代,茶楼、酒楼可以开到深夜,早市也开得很早。

蒸馏酒——也就是白酒(亦称烧酒)最晚在宋代已经流行,“蒸酒”的字样多次出现在宋代文献里。我们可以推测,武松在景阳岗喝的“三碗不过岗”,就是烧酒,他喝完以后迎风一吹,酒力就发作了。烧酒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这是一种酒精度数很高、口感辛辣的酒。在偏僻的景阳岗,这样一大碗烧酒大概需要10文钱。在宋代的城市里,一份精致的菜,用讲究的器皿端上来,也就是10文钱。那时的菜,量大,食材质量好。

武松喝了18碗,180文钱也够了。北宋后期,一个劳动力在城市一天的工钱,也就是200文钱。武松作为步兵都头,相当于现在的排长,工资不会太高,大概一个月五两多。武松在景阳岗一顿就吃了一天的工资,那是因为宋江送了他十两银子。十两银子就很厚了。天津人有一句话,“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在武松的年代,人们对吃就已经十分讲究了。

在宋代,茶馆酒馆都随处可见。图/和讯

宋代的快餐,只要你说得出菜名来,马上就给你做。

宋代是中华美食奠基的时期。现在的大部分烹调用语,都出自宋代,比如炒、炸等。宋代在烹饪技术上的进步,归功于加热方法的革新——宋代城市大量使用燃煤。火旺了以后可以炸,可以爆炒。以前只能把菜煮熟,现在可以炒出味道、炸出颜色来。

在宋代,市民对食物的审美情趣扩大到视觉上,雕花蜜饯应运而生。各大城市都推出自己的杰作,当时出名的浦城冬瓜,就把三尺长的冬瓜,刻上假山、龟、鹤、寿星、仙女,放在寿架台上。

人们对食物的追求,也体现在宋代的文学作品里。食货苏东坡在黄冈时,曾作过一首《食猪肉》:“黄州好猪肉,价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我统计过,宋代的快餐品种,南宋加北宋,市面上流行的大概有500多种,光小孩儿吃的糖就有很多种,可见当时对“食”的重视。

宋代的餐馆相当繁荣。美国《生活》杂志1998年评选了过去1000年来影响人类生活最深远的100件大事,其中的第56件大事,就是出现在中国宋代的城市饭馆小吃,连带快餐服务。宋代城市的快餐不得了,你只要能说出来菜名,马上就给你做出来。

“十千脚店”,是酒美店贵的寓意,唐代常用“十千”来形容酒的名贵。图/《清明上河图》局部

宋代还有外卖。这几年外卖很普及,其实宋代就已经有了。在小说《郑节使立功神臂弓》里有对外卖的描述:一个闲汉,一个筐子,一把刀,几块牛肉,送到顾客面前,当面切。这种现象在宋代非常普遍。在东京,凡是卖熟食者,都用诡异言语叫卖,这样食品售出才快。

燃煤的使用,还推动了炉灶的创新,炉灶可以移动,走到哪都可以卖,火始终是旺的。宋代冬天很冷,晚上冷到零下,照样卖茶。没有保温的方法,外卖是做不起来的。

黑龙江省博物馆现藏有一幅南宋佚名画作,画面中,六位宋代商贩转成一圈,摆弄着炉灶、茶盏、烫瓶。有专家认为这是在卖浆,故定名《卖浆图》,我认为不妥,浆乃水也,宋代城市里煎点汤、茶、药成风,这图应称为《煎点汤茶药图》。

该图描绘了街头小贩休息时进行斗茶的场景,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图/《斗浆图》佚名

宋代的快餐,只要你说得出菜名来,马上就给你做。宋代的货币流通量,后世的元、明、清都比不上。

对饮食的重视,贯穿整个宋代的城市生活,重要背景是:宋代保持了很长的和平。秦统一六国以后,中国维系时间最长的朝代是两汉,达426年,但很乱。宋代其次,达320年,很和平。在这三百多年的和平时期,宋代生产力和科技水平都达到了中华文明的高峰。

北宋时期,中国人口第一次过亿,达到1.2亿。汉唐盛世,人口也才五六千万。人口剧增,是因为生产力提高,可以养活这么多人。宋代垦田的数量达750万顷,是唐代的两倍;亩产达700斤,也是唐代的两倍。

唐代每年往首都长安运送粮食,定的是300万石,而宋代的两浙和两淮,每年送往东京的粮食多达600万石,多了一倍。有学者统计,宋代一个农民生产的粮食大致为4000斤。而1984年,中国每个劳动力生产的粮食为4379斤。

建盏,宋人推崇的茶盏之一。图/新浪

《宋史·食货志》记载,1021年(宋真宗时期)全国总收入是1.5亿钱,约1500万到1800万两。按400美元值黄金1两来换算,当年的收入折合70亿美元。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有如此大数量的财富流通。宋神宗时期两年的铸币量,即超过唐代三百年的总量。宋代铜钱的流通量,后来没有一个朝代能打破其纪录。有专家认为,宋代的财力,占当时整个世界的50%。

当有人说,唐代是盛世,宋代已经走下坡路时,我不赞同。宋代没有走下坡路,宋代走的是上坡路。

北宋时期阴刻装饰的枕头。

社会保障事业是从宋代开始的

和唐代人相比,至少宋代人坐的时候会舒服些。椅子、条凳、案桌这些生活用品都是从宋代开始才有的。唐代人坐在席子上,称为坐席,现在的日本人就是这样,盘着腿跪坐。跪着坐不利于行动,坐久了也很难受。座椅的发明,对市民生活来说是划时代的。座椅、条凳,我们一直用到今天。

市民生活方式千年不变的,除了座椅,还有文字和出版。现在我们打字,用的是宋体字;有一种书籍装订方式叫蝴蝶装,像两只蝴蝶一样,对折起来再装订,这也是宋代人发明的——这是阅读方式的革命性变化。

城市绿化在宋代也很受重视,“汴京八景”里就有“隋堤烟柳”,开封绿化成林,种了杨树、柳树、榆树、槐树、梧桐树……我们看《清明上河图》,里边柳树、榆树都画得很生动。

南宋时期的徐谓礼录白印纸。

宋代人对环境的重视,体现在当时高官隐退后的去处——洛阳。北宋时期,“天下名园重洛阳”,显宦名流在洛阳都会有一套园林别墅,有点像今天的青岛、厦门、珠海。

司马光被王安石逼退后,就去了洛阳,挂了闲职,专心编写《资治通鉴》15年。初到洛阳,宅子简陋,夏天太热,司马光还在家里挖了地下室避暑。之后,他在洛阳城东南买了一块地,建成“独乐园”。

司马光形容它“质朴而严洁,去市不远,如在山林中”。这处园林,山水、建筑融为一体,在中国建筑史上有一定地位。后来的苏州园林,就是在洛阳园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司马光,主持编纂《资治通鉴》;历仕四朝,政绩卓著。

宋代上流社会生活安适,平民百姓也有保障。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事业是从宋代开始的。宋代每个州府都有供穷人免费居住的保障房,称为福田院。

福田院里提供免费食宿、医疗。到了南宋,福田院演化为安济房(免费医院)、漏泽园(殡仪馆)和居养院(保障安置房)。安济房三年当中收了上千人。漏泽园专门安葬无主的尸骨,有人死了,没有人收尸,国家负责安葬。至于妇女儿童,则雇了专门的人服侍,甚至有专门的乳母。

没有钱、没有精力、没有慈善心,是做不了这些善事的。宋代的社会保障机构,延续到元、明、清等朝代,对倡导善举、缓和社会矛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宋代雄厚的物质基础,使大部分中国人在那个年代实现了安居乐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