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柬埔寨摄影之旅(四)吴哥的微笑

 盈江老知青 2017-10-19

1858年1月22日的一天,法国探险家亨利穆奥为了采集珍惜的蝴蝶标本,来到了位于洞里萨湖北边的小城暹粒。雇佣当地向导,他们向城外的原始丛林进发。遮天蔽日的迷林,藤萝纠缠,灌木参差,脚下厚厚的腐叶弥漫着死亡的气息,只是亨利穆奥的一再坚持,向导们才不情愿的勉强前行。五天之后的一个黎明,当他们从丛林尽头,涉过了最后的沼泽,晨曦中,一组壮丽无比的神庙殿宇展现在前方,用亨利穆奥的话形容,眼前所见让他们“心在颤粟”。
在经过了几百年原始密林的沉睡,众神居住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印度教寺庙,有着“东方四大古迹”之一的——吴哥窟,展露微笑,重见天日。
我之所以来暹粒,就是冲着吴哥窟来的。吴哥窟在人们眼里已经成了柬埔寨国家的标志,在柬埔寨到处都可以看到印有吴哥标志的国旗。的确吴哥值得我一去再去。无需过多的溢美之词,相信每个第一次见到吴哥窟的人都会发出由衷的赞叹,神秘的古城将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交融,即便千年前的繁华早已不在,但从壮观的建筑里依旧可以想象出它全盛时期的磅礴与辉煌。
来柬埔寨之前,我想像的亚热带的丛林,应该是古树参天,枝叶茂密。枝叶茂密是不假,可是极少看到古树参天,只在塔布笼寺里见到几棵。导游解释说,那是70年代为了不让红色高棉有躲藏之处,全部砍了,不光砍了吴哥这里,柬埔寨全国的大树都被砍光了。
每年11月是吴哥最好的季节,阳光下,宫殿、寺庙、花园、城堡、佛塔都被洒上一层金光,折射出一种古朴而沧桑的光芒。
来到柬埔寨后,首先是感慨吴哥的壮观,这是柬埔寨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印象。和许多游人一样,刚刚见到吴哥的那一刹那的那种感觉实在无法用语言来形容,那时一种从不曾有过的感觉。强烈的视觉冲击伴随着历史沧桑感,感叹吴哥的雄伟,感叹大自然的神奇,感叹人类的伟大。而当置身其中时,突然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同时还仿佛进入到天人和一的境界。渐渐的,你不禁会赞叹高棉先人高超的雕刻工艺,不禁会想象吴哥当年的盛况,也不禁会对吴哥后来的衰败感到无比的惋惜。沧海桑田,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人都只是沧海一粟,只有大自然才拥有最伟大的能量和无穷的寿命。道家讲,道法自然,在那一刻我的感觉是那么的强烈。
前几天都是柬埔寨的匆匆印象。接下来的参观吴哥窟及其周边庙宇的三天,作为摄影师的我如同蜜蜂掉在了花坛中,每天起早贪黑忙得团团乱转。如果时间再长点的话就好了。就摄影来看柬埔寨确实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一路拍摄一路啧啧称奇:真是伟大,一千年前的高棉人除了修庙还干别的事?庙多得数不清,三天狂奔,数百张照片里我已经分不清谁是谁了。这和我今年8月在西藏的经历相似,“上车睡觉,下车看庙”。
雄踞在金边西北约310公里处的吴哥古迹群位于暹粒市北6公里处,是柬埔寨吴哥王朝的都城遗址,现存古迹主要包括吴哥王城(大吴哥)和吴哥窟(小吴哥),全部用石头建构以及精美的浮雕艺术是吴哥古迹的两大特点。吴哥古迹始建于公元802年,前后用400余年建成,共有大小各式建筑600余座,分布在约45平方公里的丛林中。
吴哥是高棉人的精神中心和宗教中心,是9-15世纪东南亚高棉王国的都城。吴哥王朝(公元802年-1431年)先后有25位国王,统治着中南半岛南端及越南和孟加拉湾之间的大片土地,其势力范围远远超出了今天柬埔寨的领土,吴哥所在地暹粒中的'暹'是泰国的简称。'暹粒'是战胜泰国的意思。历代国王大兴土木,留下了古今奇迹吴哥城,吴哥窟和女王宫等印度教与佛教建筑风格的寺塔。1431年泰族军队攻占并洗劫了吴哥,该城废弃。到16世纪,吴哥成为一片杂木丛生的废墟,被人遗忘。
19世纪60年代,法国科学家亨利·莫阿寻访吴哥,做了详细的调查记录。此后吴哥逐渐被发现被重视,近30年来的战争中,吴哥文物大量流失,元气大伤,近年来,在世界古迹基金会的资助下,吴哥的修复工作有所进展。
大吴哥即是吴哥城,是由1181年至1219年在位的加来华曼七世所建。這是一座被长达12公里的护城河所包围的古城,传说河中有鳄鱼护卫着城池不被敌人入侵。大吴哥面积很大,長宽約3公里,里面分布着王城、水池、庙宇、门象台、阅兵台等遗址,是以前国王办公和住宿的地方。
  我们来到设立在大吴哥地区南门前的售票点排队,导游给每人买了20美元一张一天的票,大家排队等候照相,因为门票上需要有本人的照片,跟国内的一般工作证件一样,进入每个景区时要检查核对。
  吴哥现在的管理,我认为非常正规,一天票、三天票、一周票分别为20、40、60USD,在有效期内,你可以无限次的进入景区。(不含波密列,此地票5USD/人)。
当站在吴哥窟的南门口,时间在此一刻停滞,对高棉民族的乏知和对宗教理解的苍白使我无论怎样神游仍无法想象十世纪的吴哥是怎样一个繁荣和无上尊严的王国。吴哥每一块长满青苔的残石、每一尊斑驳风蚀的雕像都在反反复复提醒我们,这里记录了一个民族十个世纪厚重的兴衰史。我无意具象吴哥的某一寺庙、石塔、祭坛,也许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它和现代城市或茂密丛林的巨大反差并由此而生震撼甚至敬畏!

  通王城石像身上的点点斑驳,似乎慢慢的将我们穿越回千年之前。

  进了吴哥城导游就先带我们来到有216张微笑面孔的巴戎寺,那个神秘的“吴哥的微笑”起起落落层层叠叠反反复复的在我们眼前出现。导游介绍,巴戎寺是一座金子形状的建筑,最高处是一座涂金的圆形宝塔,按照宗教的解释表示天上的佛与地上的人得以息息相通,周围建了48座大小不一的宝塔,每一座宝塔上四面佛的原型就是阇耶跋摩七世本人,那就是人们所说的“吴哥的微笑”。

巴戎寺

  从通王城进到大吴哥,第一个参观的就是巴戎寺,我们是从南大门乘中巴车进去的,城门高达23米,上方为巨大的四面佛像,面露安详的微笑,是吴哥古迹的标志之一。而护城河桥两侧的石雕为修罗与阿修罗合力搅拌乳海获取长生不老药的故事。每边都是27座雕像,高2.2米,跪坐姿,合力报持巨蟒用力拉扯,其中修罗面目慈祥,代表善良;阿修罗目露凶光,代表邪恶。历史的痕迹慢慢沉淀在石头上形成斑斑驳驳的苔藓,虽然很多修罗和阿修罗的头都“出国旅行”了,但是仅存的石像仍然不懈地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忠诚。岸边种满了高棉特有的棕榈树、油桐和布织花,郁郁葱葱的树荫庇护着沉睡中的神庙。

  大吴哥城有5个城门,昔日曾辉煌一时的宫殿已经坍塌。但正是这些倒在历史上的废墟,书写了它的沧桑和神秘。中心寺庙巴戎寺初看好像是由杂乱无章的石头随意堆砌而成,其实这些石头组成了寺庙里54座大大小小的石塔,并且每座石塔顶端的四面都雕刻了巨大的面孔。巴戎寺最著名的莫过于这些四面都雕有巨大的面孔的石塔。

巴戎寺每个塔身上都有四面佛雕像

  两百多具面孔看上去端庄、安详,嘴角之间流露出慈祥的微笑,有人把这些微笑称为“高棉的微笑”,因为在巴戎寺里,无论身在何处,都处在微笑的目光注视中。据说,那些迷人笑脸是神的脸庞,虽然无数专家对此做了无数种解释,但最终都没有定论,而更多高棉人却更愿意相信那是建造吴哥城的国王嘉亚娃曼七世的微笑。

  大多浮雕都已被岁月侵蚀得斑驳陆离,面目不清,甚至已长满青苔。

  我尽情地徜徉在高棉的神秘微笑里,按下一次次快门。

  巴戎寺共分三层,下两层为正方形,外侧廊壁雕刻的都是故事性浮雕;顶层为圆形,树立着54座巨大的四面佛。其建筑相当复杂,年代跨度也相当长,艺术风格的变化之大更是让人惊讶,而我最喜欢的还是回廊壁上的浮雕。1200米长的廊壁上刻画了11000个人物:内层回廊主要以神话和宗教故事为主,而外层回廊则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从战场厮杀到生产劳动,从风景人物到集市贸易,应有尽有。有的是野兽袭击躲在树上的人类,有的是汉人(头上有发髻)和暹粒人斗鸡斗猪的,有的是羊掉进海里被大鱼吞了一半的,有的是老公赶车,老婆跟着,一家子连带鸡狗什么的一起迁徙的,刻画的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单单一个回廊就足够你欣赏个把钟头了。走到顶层,才发现巴戎寺好像一座拔地而起的山,54做佛塔如同山峰连绵耸立,中间一座即是主峰,其余53座如众星捧月般全部簇拥在它的周围。每座佛塔都是四面佛像,面容各不相同,微笑一摸一样,当你穿行在众多佛塔间,不论身处任何角落,都会发现有双带笑的眼睛在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那是典型的高棉人面容,眼睛大大,嘴唇厚厚,据说是建造巴戎寺的神王阎耶跋摩七世的面容,这就是蜚声世界的“高棉的微笑”。

  爬上坛台,各式各样的巨型佛像一一呈现,他们或低垂双眼,或目光深邃,但所有的佛像都在微笑,一个转身就会看到。

  吴哥城内最为出名的要数巴戎庙中的佛塔了,巴戎寺位于吴哥城的中心位置,巴戎寺是由一组共49座小宝塔围绕中央尖塔构成的建筑群,这些塔在佛语里又被称做浮屠,每一座塔的四面都雕刻着巨大的佛面,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塔又被称作佛面塔,上面的佛被称为四面佛。四面佛的四个面分别代表了慈、悲、喜、舍四种无量之心,其中喜悲皆不形于色,表情安详,却又各不相同,略带微笑的面孔中还透出几分神秘,给人们留下无限遐想。

  身处巴戎寺的每个角落,都仿佛有微笑的眼睛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

  在茂密的丛林中,千回百转,灰白的石柱后,一个又一个黑白相间的斑驳石塔让人又重回古代神秘圣土,四面佛那慈祥安定的脸部透出一份宁静与优雅的神秘,拾起记忆的残片,体会时光交错的震撼……

  无尽的门框是巴戎寺的另一个典型标志,行走其间,就仿佛是穿行于画框里。

  一边走一边看着墙上的壁画,听着导游讲述着壁画中的,发生在1000年前的故事。看着壁画上关于高棉人和占族人的战争,看着壁画上古代高棉人的百姓生活……巴戎寺中有著名的“吴哥的微笑”,有几十座大大小小的四面佛,每一张脸都是不同的,同一尊佛也有着四张不同表情的面孔,那是因为,他看到了人世间的欢乐与疾苦,所以也有了喜怒哀乐的表情。

  巴本宫建在一个巨大的方形的石头基座上,基座的厚度是吴哥遗迹之最,基座周围和石台上散落着无数的石头建筑材料。柬埔寨国家正在拼复修缮巴本宫,石台上有工人在用大吊车捡运大石块。这种拼复的工作难度很大,有点儿像甲骨片的缀合一样。斗象台的侧后方就是巴本宫的大门,有一条高出地面约一米多的长石桥从大门直通巴本宫,石桥两侧有对称的方形蓄水池。从形制上看,这里原先的建筑应该是大吴哥最辉煌的政治中心,只是被破坏得特别厉害,修缮的难度也非常大。
在吴哥窟看到几个身穿柬埔寨的民族服饰的演员,浓妆艳抹专给游客拍照,我花一美元拍了几张,服饰艳丽多彩独具民族特色,让我感受到异国风情。

  穿着柬埔寨民族服装的姑娘们,装扮着古老传说中的一些角色,另外有两个男士扮演恶魔。

  这些巨大的佛像为典型的高棉人面容,略带笑意,安详而又神秘,这就是著名的“吴哥的微笑”。

  在巴戎寺遗迹前,一位外国人被眼前的历史遗迹震撼,站在台阶上陷入沉思……

手脚并用,小心上下哦。

  在柬埔寨,僧人永远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每当有僧人走过,总能为景物添色不少。当然,这也是刚当柬埔寨时的感觉,几天过后,就跟各处遗迹一样,出现审美疲劳了。

逛累了,睡上一觉……

  我们在这待了一个半小时,从城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整个巴戎寺都是我熟悉的那个微笑。
  吴哥的微笑,有人说这是佛的微笑,也有人说这是曾经国王的微笑。其实是谁的微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柬埔寨的老百姓在经历了血雨腥风,经历了那么多苦难那么多难以弥补的创伤之后,这里的百姓看上去全无宗教信徒的偏执,殷勤,淳朴。在吴哥的这几天,天热难耐,可无论你问什么,他们都会微笑的细细回答你,迫不及待地想让你明白她说的意思,不时的叮嘱,常常让人感动的不知怎么说好。看着他们这种宽悯、忍耐、淡定、从容不迫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你便不由得觉得有信仰真的,真的很重要。

  出了巴戎寺继续往北走,不远处就到了斗象台。斗象台已经破败,掩映在丛林中,夕阳透过树丛,斑斑点点洒落在废墟上。斗象台是吴哥王朝国王接见外宾、举行庆典朝仪、观赏斗象的地方,应该叫斗象观礼台更为确切。观礼平台坐西朝东气势惊人,南北长达350米,东西宽宽14米。平台前面的广场有几个足球场大,是斗象、练兵和军事表演的场地。周边的围墙上雕有许多大象和印度教的神像。有些雕像到目前都还很完整,可以看出当时精湛的艺术造诣……

斗象台

战象平台

  吴哥的斗象台建於十二世纪末,也是贾耶跋摩七世的年代。台的长度超过三百米,共有三个平台。南部的梯级以三头饰的大象为柱,象鼻卷著莲花。平台的墙壁则雕上狮子和神鸟。
  平台下的这块草坪,是当年供吴哥平民观赏斗象表演的地方,不知有多少仰视的目光注视过高高在上的王坛,国王将君王无上的威严与权力淋漓尽致地挥洒在这里。作为皇家阅礼台,如同皇家的脸面,也留下了繁华历史的痕迹。

  紧邻着战象平台的是癞王台,癞王台下面有很多精美的浮雕,值得一看。

  斗象台刻有不少厚皮动物如大象、犀牛、河马等图饰,同时更有迫真的打猎场面。古代的吴哥国王,站在斗象台上作检阅,举行各种公共仪式,马队、车队、象队,鱼贯在广场上走过。

  斗象台对面有12栋塔状的建筑,有说那是12生肖塔。

  吴哥王朝在斗象场东侧建成十二肖塔,但生肖塔的用处却是十分奇怪而凶残。每个塔内都养有狠毒的蛇、虫,如有人犯罪而又不认罪时,就按人犯的属相关入相应的塔中,几天后才放出来,如果犯罪嫌疑人全身而出,就说明他真的无罪,轻伤者罪也轻,罪恶重大者当然就死于蛇、虫之口了。有如此荒诞残酷的审判方法和刑典,吴哥臣民自然也就不敢犯法了。
  我们离开了吴哥城,又来到位于吴哥窟南部33公里处的塔普伦寺。塔普伦寺是古真腊吴哥王朝国王加亚华尔曼七世为纪念其博学多才的母亲所建,具有庙宇和修院双重功用的神殿,因此又称为“母寺”,其属于吴哥文化较为后期的作品。

塔普伦寺

  塔普伦庙是我们游览中一座极具特色的寺庙,也是我出发之前做功课看到最有印象片子的地方。与大小吴哥不同的是,这里的古树与石头建筑融为一体。

  塔普伦神庙的正门,我等了很久才抢拍到一张干净的照片。

  吴哥的塔普伦庙以其大树与古迹共生为特色,但很少有人能够准确叫出那些巨树的名字。高大带板根的有四数木和木棉科植物“吉贝”。吉贝别名美洲木棉、爪哇木棉。一位友人几年前传来一张照片,我还以为它是榕属植物呢,这次见了实物才知道是木棉科的吉贝。康熙皇帝当年曾写过《木棉赋》,谈到吉贝:“考吉贝之佳种,披丘索以穷源。”其中的“吉贝”指一种木棉,但不同于现在通常说的木棉,虽然同为木棉科,但不同属。在康熙那时候,“吉贝”代指“棉花”。现在“从科学有眼光看”,当然很成问题。现在说的棉花是锦葵科植物,而木棉(有刺,无板根)和吉贝(树干无刺,有板根)都是木棉科植物,前者草本,后两者木本。且后两者北方室外不能生长。

  千年老树与古老建筑遗迹交织一体,大自然的神奇力量不可思议,更显古遗址的神密色彩。

  被当地人称为“蛇树”的粗大根茎,确如大蟒蛇一般盘绕、穿透、纠结,气势贲张,与神庙血肉相融、难舍难分,极像童话里的古堡,形成了塔普伦寺林寺一体的独特景象与标记。

“塔”与“树”窒息的拥抱,吴哥塔布茏寺。

  对一座雄伟的神庙来说,一粒种子缈小如芥子,可种子经数百年的阳光雨露,长成了参天大树。那树根,如利爪般紧紧勾住石屋,绕过粱柱,探入石缝,缚住庙塔,向天擎伸。

  树根肆无忌惮地嚣张,寺庙静默平和地承受,愈加反衬出一种颓圮,如四面佛像一样,让你深思。

  好莱坞当红巨星安吉莉娜.朱丽主演的大片《古墓丽影》就在此拍摄!

  盘根错节,穿梁裹屋,从没见过如此蛮横霸道、悱恻缠绵的树,上帝的杰作。

  树与石仿佛不可分割的情侣,互相交错紧紧相缠,树在寄生古建筑的同时,又用其根系将古建筑的石块紧紧地包裹在一起,形成了树庙一体,坚柔相依的自然状态,这场旷世之恋延绵多个世纪,实在蔚为奇观。据说当地政府为保护塔普伦寺的一处廊屋,曾经砍掉过一棵大树,结果,大树砍掉了,廊屋也随之塌毁了。石块与树根、庙宇与藤蔓、艺术与岁月、雕刻和时间……是共生还是共死?百年老树缠绕着千年奇石,生死相依,一幅空前绝后的唯美意境,仿佛爱恨纠缠般的浪漫,在我看来更似亲密的情侣演绎着穿越时空的爱情绝唱,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纠缠,能爱到此,也是极致。塔普伦寺让每个心有灵犀的人在这里都能得到一些感悟。

百年老树缠绕着千年奇石

钻进历史长廊,仍令人不由地肃然起敬。

  一抹红色在凝重而暗色的塔普伦寺遗址中,显得那么亮丽。

  看到这样被原始森林包围着的神庙,你会被它的神秘感所感染。

徜徉在时间静止的长廊里

  寺院内的雕刻上融合了印度教和佛教两种风格,此乃显示了古代吴哥王朝的宗教调和之状况。

  塔普伦神庙未被过度整修,大部分仍保存着刚被发现时原始而谧静的模样,不知名的巨大树根穿透石墙,毫不留情的附着在建筑物之上。树木与古迹共生再此、不分彼此、一览无遗,犹如一位忠实的老友悄悄地伫立一旁,看尽吴哥的兴盛与衰亡。

古寺已破败不堪

塔普伦庙神奇的树庙一体景象也是吴哥建筑群的绝妙之处。由于吴哥的建筑均由石头堆砌而成,没有用任何建筑涂料,因此,那些顽强生长的树木就很容易对其造成破坏,特别是经过了800多年的风风雨雨,那些仍然能保留下来的树木,不少长在了建筑顶端,而树根则向建筑的缝隙渗透,形成了吴哥建筑树庙一体的奇景。
  吴哥窟,也称小吴哥。当我走下旅游车,迎接我的是矗立在蓝天白云间气势恢宏的古建筑群。它的身后是神秘变幻的云层,我望着云和天……
柬埔寨的吴哥窟,与中国的万里长城、印度的泰姬玛哈陵、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是东亚四大建筑奇观。
吴哥窟分为“大吴哥”与“小吴哥”两处地方,两地相距大约10分钟的车程,相较之下,小吴哥的建筑群更加宏伟。穿过长长的走廊,墙上那一幅幅巨型壁画是探索种种传说的重要根据。处处可见精致细腻的雕刻,柱子上、屋檐上、墙角上,只要你留意,都可看到那婉约的曲线。外墙保留尚好的天女浮雕墙是吴哥令人激动的景点之一。
  吴哥窟是由—个叫做吉篾(今名叫高棉)的东南亚民族所建,时间大概从公元802年起,那时阔耶跋摩二世建立了辉煌的高棉帝国,繁荣昌盛达6百年之久。在12世纪时,吴哥建筑达到了艺术上的高潮。当时建造的吴哥寺庙,所有的墙壁全都刻有精美的浮雕,每个平台的周围都有面向四方的长廊,连接着神殿、角塔和阶梯,即使长廊的墙上也全都刻有描述古代印度神话故事的浮雕。吴哥庙不仅本身规模宏大无比,庙宇的外面还有一条将近10米宽的堤路。直通庙宇的大门,堤路的两边也都竖立着巨大威严的那伽蛇神像。—般说来,世界各国所有的庙宇都是坐西朝东,而唯独吴哥庙大门朝 西,这使后来研究古代高棉的考古学家百思不解。此后,吴哥王朝的历代国王的建城工作就—代又一代地传了下来。

巴肯山日落

到巴肯山观看日落,似乎成了游吴哥的必修科目。巴肯山位于柬埔寨暹粒市中心吴哥大城的南面,高67米。柬埔寨古称扶南,即“山之国”。因此“山”在古代柬埔寨具有神圣的地位,他们认为“山”是中心,是国家稳定的象征。9世纪末阇耶跋摩一世迁都吴哥,修建王城并选择了巴肯山作为国家寺庙的所在。巴肯山上宗庙神殿突出了对“山”的崇拜。巴肯山是吴哥的龙脉,是第一座寺庙山,共七层,代表印度教的7重天。
上巴肯山的路很好走,但是最后上巴肯寺的时候石梯非常陡,除了手脚并用,还要侧着身子,因为石阶宽不到十公分,稍有不慎就容易跌下去。据传每年都有游客从这里摔下去,蛮危险的。
人们赶在太阳落山之前爬上巴肯山,游人如织塞满了通往巴肯山最高处的台阶,等待夕阳下斑斓景色幻灭那一刻的震撼。
山上对人数有极其严格的控制,只允许300人。如果超过了300人,那就得有人下,才给有人上。当我们提前近一个小时来到山上,一看人群,吓呆了!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欧洲人,柬埔寨人,印度人,甚至南非人。拿着相机的我很难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位!山顶上,很多亚洲人,欧洲人一样!坐在这里,静静的等待黄昏的到来,场面充满了庄严的仪式感,感觉这是所有人来柬埔寨之行的重要环节。
巴肯山的日落坐在巴肯山顶散落的砂岩石基座上,看着小心翼翼爬上爬下的游人,我的心逐渐安静下来。我们到达的时候已经人满为患了,前排的位子都被占领。
  在巴肯山想拍一张好的日落照片并不容易,所幸山上巴肯寺的古建筑和雕塑还是很上镜的,拍日落的时候,把这些元素融进去,也许能出来一张好的落日。
  庙宇经过岁月的洗礼,已不见昔日的风采,但庙宇顶部的平台可从高处远眺吴哥窟。每逢晴天的黄昏日落时分,很多游客会来到山上欣赏吴哥日落,追忆这个失落的文明。由于这儿是看日出日落的宝地之一,每天临近傍晚都会挤满了游客和小贩,热闹得象个公园。


  从巴肯山俯瞰被热带雨林包围的小吴哥,依旧壮观,站在巴肯寺整个吴哥窟尽收眼底。最后回望一眼沐浴在夕阳下的吴哥窟也很美,或者说,在任何时候它都很美,令人沉醉。终于要说再见的时候了,无比的眷恋。

巴肯山日落

  夕阳下的暖光创造了壮丽的景色,景致也随着阳光西沉慢慢的在变幻。当天边的最后一抹晚霞将吴哥帝国光辉岁月渲染到极致。

  可惜老天爷并没有眷顾我们的艰辛,厚厚的云层遮住了最后那美丽的落日,我只拍到了如摊鸡蛋般的夕阳。

此刻已经变成了永恒,时间也因此凝固。夕阳无限好,虽已近黄昏。我找了一方断壁残垣,静静看巴肯山落日。
在巴肯山拍日落,当鲜红的太阳映红洞里萨湖时,放眼望去,高棉建筑经典的轮廓、高高低低的塔尖、莽莽的热带雨林,仿佛隐藏着吴哥王朝的兴衰和辉煌。
巴肯山是红土壤,残阳如血。当落日余辉照耀着巴肯山的时候,太阳像一个温馨的红色绒球,温柔地散发出橙色的光芒。此时的镜头中早已经是温暖的暖色四溢,这份幸福感油然而生。一份份虔诚笼罩在落日特有的暖意中,迎接一场亘古存在却每日不同的落日,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角度,每天都是新鲜的。在这里可以看到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各类人群,唯一相同的是大家都在膜拜着万物之源的太阳。站在巴肯山上,放眼远方,层叠的丛林,庄重复古,也让我不能忘怀。
  一对对的幸福恋人一起守候落日夕阳无疑是幸福的事情,去记录一幕幕幸福的事情何尝不是一件更幸福的事情,只是落日的余辉像极了我的心情,留不了也抓不住,舍不得放不下,然而夕阳依旧还是得西下。我呆呆地站在夕阳里,此时的落日像极了一个调皮的孩子,不停地藏到森林中,又跳跃出耀眼的光芒。我疑惑,巴肯山的落日竟会如此多情,离别时也依依不舍的,如恋人般不停地驻足回望。
  在巴肯山上,太阳慢慢落下,天色随之暗淡,黑夜迫不及待地驱赶着人们下山而去。人们匆匆下山,但仍然有人站在那里久久不愿离开。

  大型歌舞史诗—《吴哥的微笑》在中国文化部和柬埔寨文化部共同支持下,由云南文投集团投资,于2010年在柬埔寨吴哥窟打造的一台全方位展示柬埔寨吴哥王朝的大型文化旅游驻场演出。


晚上观看大型歌舞秀《吴哥的微笑》与演员合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