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文化自信之“华夷之辨”(二)

 昵称47487841 2017-10-19


 | 全讯视野工作室   崇山晖兔

本文为全讯视野公众号原创文章,欢迎转载,如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公众号全讯视野TuZi_zaz)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上集分析了什么是“华夷之辨”以及其历史作用和局限性。那么,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演进,在今天的中国,“华夷之辨”思想是否还适用呢?“华夷之辨”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呢?本集就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一、先来分析一下中国现在的各民族是否还应该有华夷之分。

我们先来回顾历史,看看中国历史上的华、夷族群范围的演变。

最开始的时候,仅仅是居住在中原部分区域的部落联盟为“华夏”,居住在其他地区的族群为“夷”。

后来,随着各部落之间的兼并、联盟,华夏族群的范围不断扩大,到夏朝建立时已扩大到长江流域部分地区,现在的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湖北五省的大部分,都属于“华夏”范围。一些著名的先圣甚至都不是最初的华夏族出身,比如据史料记载:“舜为东夷之人”、“大禹出于西羌,文王生于西夷”。(《孟子·离娄下》第一章,孟子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史记·六国年表》:“禹兴于西羌”。)

在西周初期,周王室和它所建立的诸侯封国,都属于“华夏”,称为“诸夏”,其他所有族群都是“夷”。(《左传·闵公元年》:“诸夏亲昵,不可弃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观德》:“灭国十五有余,独先诸夏,鲁晋俱诸夏也。”)现在的山东及河北一带的部分族群本来被称为“东夷”,后来周武王分封诸侯,把山东北部封给姜尚,叫齐国;山东南部封给周公,叫鲁国,这些地方受姜尚和周公的教化,就从“夷”变成了“诸夏”。而楚国的先祖本是华夏族的分支,之后成为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因为不推行周礼,就被视为蛮夷了。后来到了春秋时期,楚国重新推行周礼,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实力日益强大,中原诸侯纷纷与楚国会盟,就不再以蛮夷身份看待楚国了;而郑国本为诸夏,却因为其行事风格不符合仪礼,也被各国视为夷狄。那时的人们认为接受中华文化融入的异族就可以成为华夏,不接受的就判定为夷类。(本段的史实源自《史记》和《孟子》的相关记述)

在汉朝,华夏族和部分夷族融合,称为“汉族”。在“和亲”政策的引领下,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不断交往、通婚,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大量少数民族人被汉化。汉族本身就是以华夏族为主体、多民族融合而产生的,又经过长期与为少数民族的交往、融合,所以现在的汉族人,谁是真正当初的华夏族后裔,谁是早先夷族的后裔,恐怕多数也已经无从考证了。而在汉朝以后,“华夷之辨”的三种衡量标准,也渐渐地演变为汉族、汉族聚居区域和汉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此时,“华”与“夷”所代表的意义也已经与最初的时候不一样了。

汉代以后,尤其是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和元、清时期,各民族大冲突、大迁徙并进一步大融合,族群生生灭灭,经济、文化、血统都相互交融,华夷的区分更不象此前那样分明。一方面,纯正的华夏族血统的人已经极少了;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向往学习华夏文化,主动融合,最典型的是满清王朝虽然逼迫汉人剃发易服,但在更深层次的文化方面则采取了近乎全面汉化的政策,到最后,满族文字、语言已经接近灭绝,满族人也与汉族大范围深度融合。

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并在1905年发表的《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提出:中华民族自始并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主席提出,全中国范围内的各民族同属中华民族,都是亲如兄弟的一家人。

通过回顾以上这些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历史上,随着各族群的发展变化和文明礼仪的演进,所谓华、夷族群的范围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各民族大融合是主线。


在当代,从华夷的本义和华夷族群的演变来说,“华夷之辨”的三种衡量标准都无法真正站得住脚了。在族群血统方面,各民族相互交融,已经“华”、“夷”难辨;在国家地域方面,各民族“同处一室”,共同生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地上;在文明礼仪方面,各民族虽然也保持了一定的本民族文化服饰、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但都共同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也融入了各民族的文化精华,是各民族共同的历史创造。

所以,在中华民族已经形成的今天,中国的各民族之间是没有华夷之分的。

 

二、中国和其他国家是不是华夷的关系呢?

在古代的中国,真正的密切联系交往的其他国家,是中国周边的国家,基本可以说都是中华文化圈的国家,而与欧洲国家、南亚国家、阿拉伯国家等等,仅仅是古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和一般的文化交流,中国对这些国家的情况并不真正了解,也没有大的影响,总体上是各自独立发展的状态。所以虽然中国古人以中央帝国自居,认为除中国以外都是“夷”,但中国历史上真正有实际意义的华夷关系,就是指中国与周边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到了明朝,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地往来的增多,一些知识分子已经确切地认识到中国不过是世界许多国家中的一个。部分有识之士已经明确地将华夷之辨限于中国及周边了,已经不认为整个世界除中国以外都是“夷”了。(比如,王廷相说:'天,一也;天下之国,何啻千百,天象之变,皆为中国之君谴告之,偏矣。' 孙瑴说:'近世有利玛窦,自欧巴罗国越八万里泛海而来。其言海外大国猥多,而西视神州,目为大眀海,居地才百之一,则瀛海之外,岂遂无方舆哉!' 瞿式谷说:'尝试按图而论,中国居亚细亚十之一,亚细亚又居天下五之一!'而这种心态在明代的主流知识分子中是相当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明末著名反清志士朱舜水说:'世人必曰'古人高于今人,中国胜于外国',此是眼界逼窄,作此三家村语。')

现代国家建立以后,尤其是二战结束以来,各国之间都是主权独立、地位平等的国家关系,中国不仅与历史上受中国影响不大的国家间是平等的关系,而且与周边的所有国家之间,也都是相互平等、和平共处的国与国关系,所以中国与其他所有国家也决不能以“华夷关系”来看待了(有的人可能在潜意识中仍然不愿意把朝鲜视为独立自主的现代国家)


三、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是不是适用于华夷之辨呢?

就其产生的源头来看,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源自不同的古代文明,是相互独立的,没有从属关系和彼此的影响;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程度的交流和融合,但总体上是属于各自独立的文化体系。

从大的文明发展方面看,中西文明都有不同的发展规律和发展阶段,站在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在相同的历史时期,因中西文明各自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确实存在着相对先进与落后的差异,但这种差异也是相互交替的,比如:在明朝以前,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国文明是领先世界的;之后,率先进入工业文明的西方文明就逐渐超越中国了;现在,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迅速拥抱工业文明的中国又走在了重回世界巅峰的路上。

除去“文明”之中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因素,单从纯粹文化的角度看,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是各有特色、各有精华和糟粕、谈不上先进与落后之分的。比如:相对来说,中国文化更为注重整体和综合性,西方文化则偏重个体和分析性;中国文化重道,西方文化重器;中国文化重义,西方文化重利;中国文化重辩证思维,西方文化重逻辑思维,等等。不同的文化特色,开出了不同的花朵,结出了不同的果实,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就拿医学来说,西医治病,通常是把人一点点地解剖开来“精准”治疗,头痛则医头,脚痛则医脚;中医则把人作为一个整体辨症施治,有时通过脚上的经络来治疗腹部的疾病。

至于西方国家近代以来所体现出的强烈的侵略性和霸权主义,更多的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性质导致的,就象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尊卑观念和对人的压制、歧视,对工商业的抑制,是封建地主阶级的阶级性的体现,并不能完全归于文化范围,并对中国文化的整体下一个负面的定位。对于文化中的宗教因素也应该辩证地去看,评价文化要看总体,不能只因为一个或几个点,就去否定整体,而更多的要看内核。



中西文化本身不存在本质上和整体上的先进与落后之分,也就不存在“华”、“夷”的区辨问题,只存在中、西之别,所以不适用于“华夷之辨”。对西方文化,也要本着拿来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对其精华部分充分重视和吸收,让中华文化更上一个台阶。


四、现在仍坚持“华夷之辨”是文化自信吗?

前文说过,历史上的华夷之辨的区辨标准是血缘(民族)、地域(国家)、文明礼仪(文化)。既然目前无论从民族、国家、文化这三者的任何一个角度看,无论是国内民族关系还是国际关系及中西文化关系,华夷之辨都是不适当的,那么,“华夷之辨”也就失去了它的现实意义,应该进入历史的档案馆中了。

那现在还坚持华夷之辨,是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答案也就明确了。


“华夷之辨”本来就是中国特定时期出现的、具有历史局限性的一种思想,而把这种已经作古的、失去了现实意义的思想从故纸堆中翻出来,借尸还魂,人为地赋予其“特定的含义”即本系列开篇提到的:中国人应当有文化自信,华夏文化高贵纯良、优秀无比,古时的中国蛮夷文化和现在的所谓西方文化相比之下都是垃圾,中国以外的国家,就算经济再发达,在文化上也都是野蛮、不开化的“夷”类;而当今的中国文化也是受到了长时期的、极大的污染,应该重返华夏文化本源既是对历史事实的不尊重,也根本不是什么文化自信。这种思想无视历史发展进步,渺视和排斥其他文化,貌似坚守华夏文化,但其实并不符合华夏文化的核心精神。

真正的华夏文化从不僵化保守、固步自封,从未认为自己血统高贵、不可染指、居高临下,而是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内核,一直在兼收并蓄,包容融合,包括对佛教,不是排斥,而是将它中国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文化正如上善之水,川流不息,厚德载物,汇百川而成大海。也正因如此,才成就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华夷之辨”的狭隘性所无法企及的。

中国自近代以来一直如饥似渴地学习、借鉴西方优秀文化,今天的中国文化,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吸纳全球优秀文化、以全球视野审视自己的难得机遇期,以中华文化坚定优秀的精神内核、兼收并蓄的包容品质、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进取风格,必将很快实现自身新的跃升,怎么还能走僵化复古的保守老路呢?

任何文化都需要保有自己的特色,与其他文化进行比较和区别,但华夷之辨并不是正常的文化区分,而往往带有强烈的“华优夷劣”的成见,这会使中国文化在飘飘然中止步不前,遭受“捧杀”。


那么,怎样才是正确地坚持文化自信呢?我们将在下一部分中继续分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