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课 |《论语·为政》10

 deckie 2017-10-20

子曰:“视其所以⑴,观其所由⑵,察其所安⑶。人焉廋哉⑷?人焉廋哉?”

杨伯峻《论语译注》:

【译文】孔子说:“考查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观察他为达到一定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那么,这个人怎样隐藏得住呢?这个人怎样隐藏得住呢?”

【注释】⑴所以——“以”字可以当“用”讲,也可以当“与”讲。如果解释为“用”,便和下句“所由”的意思重复,因此我把它解释为“与”,和微子篇第十八“而谁以易之”的“以”同义。有人说“以犹为也”。“视其所以”卽《大戴礼?文王官人篇》的“考其所为”,也通。

⑵所由——“由”,“由此行”的意思。学而篇第一的“小大由之”,雍也篇第六的“行不由径”,泰伯篇第八的“民可使由之”的“由”都如此解。“所由”是指所从由的道路,因此我用方式方法来译述。

⑶所安——“安”就是阳货篇第十七孔子对宰予说的“女安,则为之”的“安”。一个人未尝不错做一两件坏事,如果因此而心不安,仍不失为好人。因之译文多说了几句。

⑷人焉廋哉——焉,何处;廋,音搜,sōu,隐藏,藏匿。这句话机械地翻译,便是:“这个人到哪里去隐藏呢。”《史记?魏世家》述说李克的观人方法是“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虽较具体,却无此深刻。

朱熹《论语集注》:

以,为也。为善者为君子,为恶者为小人。观,比视为详矣。由,从也。事虽为善,而意之所从来者有未善焉,则亦不得为君子矣。或曰:“由,行也。谓所以行其所为者也。”察,则又加详矣。安,所乐也。所由虽善,而心之所乐者不在于是,则亦伪耳,岂能久而不变哉?焉,于虔反。廋,所留反。焉,何也。廋,匿也。重言以深明之。程子曰:“在己者能知言穷理,则能以此察人如圣人也。”

郭美华:

就文句语义来说,本章主要是两个方面的理解:

其一,“所以”、“所由”与“所安”的涵义。旧注大多解释认为,“所以”是“所为之事”,即当下之所行事;“所由”则是指“如此行为做事所依据的内在观念”(这又可以分为意志之动机和理性之原则);“所安”的意思是“情之所系”,是“所由”与“所为”二者造成的内在情感体验之自得状态。

其二,视、观和察的涵义。一般认为,三者是逐渐深入的观察。视针对当下的行为,是直接的注目状态;观则是对行为做事后面的动机与遵循之原则的寻求,是比较、分析与回溯之关注;察则对行为者的行为做事及其理性、意志与去情感状态之统一的综合与评判,需要更深入的思考与洞察。

简单而言,一个现实的人总是体现为其具体行为做事与其知、情、意三方面在过程中的统一。只要在存在的整体性与过程性相结合的视野下来审视,一个人就无所遁形。

不过,有一个多余的考虑是:夫子难道这是在说人与人交际的“心理学察言观色”么?一个自我好学修德的人,如果注目于“透彻认识把握别人”,这似乎并非一个诚信君子之用心,也非自我成德自我完善者所当致力者。

因此,夫子这话,应当更为转进一层来理解,即将对于他人的审视转而自我审视,把自己置入一个基于切己具体行事、在理性所循之原则、意志所发之动机以及情感所获知自得的整体性中加以反思自省,以在生命展开的时间性历程中夯实自身的内在德性,并铸就外在的德行。

一个人或在他人眼里有所自掩,或被他人忽略,但在切己的反思自省里,一定是无所藏匿的。

李敬峰:

这一章是孔子对何为君子的界定,再次体现孔子随机指点,而非下定义式的特质。首先,在断句上,一种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如程树德等,一种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如朱子等,这两种断句在意思上皆可通,就第一个断句来说,主要是从君子为后人立言的角度来讲,君子应该谨慎立言,后人才能从之;另一种是君子先行后言。

无论是针对君子本身,还是后人,都强调“先行”。其次,孔子为什么要对子贡说这句话?概子贡位列“言语”科,擅长言说,孔子以此告诫子贡当注重践行,正如范祖禹所说:“子贡之患,非言之艰而行之艰”,言语对子贡来说并非难事,难在于行。最后,这一章主要强调的是君子在言行之间,应该将言建立在行之上,使言有行作为基础,如此言不为空言。对于“言”,孔子历来都保持相对谨慎和提防的态度,如“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之过其行”,“巧言令色,鲜矣仁” “听其言而观其行”等,之所以如此,概言易行难,而人又常常是言有余而行不足。君子当躬行实践,实有诸己,然后才能笃实,才能慎言,才能垂范后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