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应对收藏界“乱象”

 颜逸堂主 2017-10-20


来源中国文物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大家都说:“乱世黄金,盛世收藏”。收藏的种类那可是五花八门,有藏书画的,藏陶瓷的,也有藏钱币、古家具、石雕件、玉石、砚台、青铜器、西洋钟、紫砂壶等等,也有的收藏文革纪念章的,文革时的油印传单也有人收藏,近年来许多藏品被人们疯狂追捧,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市场“乱象”,如今市场稍作平息,让我们回过头分析一下,在收藏中如何避免这些“乱象”事故。


“乱象丛生”:


玩古那是陶冶情操,增加乐趣,增长知识,广交朋友,传递正能量的乐事儿。这几年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对文物的收藏鉴赏需求也不断提高,民间收藏文物日趋活跃。


可这买的人多了,假货也就多起来了,而且逐渐达到了泛滥的程度,时间一长,就造成了文物市场的“收藏乱象”,比如以下几个方面:


乱象一:赝品泛滥。目前在市面上购买到赝品、仿制品成为常态化。很多人希望能“捡漏”,花小价钱淘到真宝贝,在市场热度偏高时,就会出现大家都“一哄而起”,幻想“一夜致富”的现象。但市面上赝品太多,就导致一些收藏者因为缺乏相关的鉴别知识,成了骗局的受害者,同时也让那些真正的藏品被淹没。看着高价买到的假货,一些收藏者便通过伺机再转手来挽回损失,导致了赝品在收藏市场的恶性循环,时间一长,收藏者们就望而却步。



乱象二:造价虚假。有专家表示,当前古玩市场上多是仿品,虽然看上去古色古香,但实际上价值低劣,许多“文物”甚至是小作坊批量生产出来的。像在河南、河北、陕西等省份,制假造假不在少数。可这些仿品却以高价卖出。民间文物鉴定机构遍地开花,鉴定骗局也随之而来。只要肯出钱,就可以拿到一张艺术品鉴定证书,不但可以立刻包装成宝,身价倍涨,甚至还可以“指鹿为马” 。



乱象三:市场混乱,缺乏规范指导。当下咱们国家的收藏市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画廊等艺术品机构,二是艺术品拍卖公司,三是活跃在大中小城市的古玩市场等。由于存在功利性收藏,再加上专家团队的“良莠不齐”,就使整个收藏市场变得混乱。


“乱象”归因和改善:


归根结底,收藏界之所以会出现市场乱象,有以下几个原因:


1.收藏是一个考验眼力和知识积淀的“活儿”,文物艺术品鉴定至今没有标准和规范,全靠鉴定者自个儿的眼力。可目前市场上真正的收藏者寥寥无几,绝大多数的收藏爱好者抱着投机的心态,捡漏跟风和求富现象严重。在这样的环境下,买家、卖家和炒家的心态都十分浮躁。



2.古玩买卖没有合同也没有约束,全靠双方自愿购买,事后要是发现上当,证据不足,法院也不受理;在维护收藏者正当权益方面法律上存在空白,导致假货充斥收藏市场;


3.国内的鉴定技术也还不完善,收藏界的乱象追根溯源是鉴定难问题。


但是很多专家认为,收藏市场赝品横行是一个过渡阶段,现在也是文物市场的关键调整期。减少这种“野蛮生长”,需要收藏者、鉴宝专家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


文物收藏乱象是历史的必然,这些乱象毫无疑问是存在的,也确实有一部分人搅浑了一池清水。



但同时收藏者们也不必过于烦恼,玩家们要明白收藏不是“有钱任性”的游戏,不要抱着一夜暴富的的心理,这里边儿需要艰深、复杂的行业知识。关键是要有确的收藏心态,避免上当受骗的唯一途径是多学习,努力让自己成为专家。出自喜欢和热爱,并为藏品尝尽甜酸苦辣而无怨无悔,在玩赏中品味藏品所蕴涵的历史收藏文化,并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才是收藏的真正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