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龙囤考古手记之十七

 洽墨 2017-10-20
烽火家书

  “五月初六日,兵进海龙囤,道路险绝,世间未见。前路就在咫尺,却需伐木除箐,跋山涉水,迂回三十多里。就连当地土人也皱起眉头说:这儿连根猴毛都找不到。天雨不绝,泥深齐腿,路险且滑,须赤脚才能行走。安疆臣的部队驻于囤后,我们只有暂时扎于安氏营外的一座古庙里,待雨稍小再作打算。初七日,与蜀军会合,登养鸡城与贼对打,我军鸟铳火炮齐发,城头则石如雨下,弩不虚发,双方都有伤亡。贼势尚强,愿为其死者尚多,一时难挫其锐气。形势如此,这战还得打一些日子。而蜀军盛气凌人,水西又相互猜忌,凡事我只有忍让。哪天若能脱身而去,就眼不见心不烦了。只是不知能不能熬到这一天?”
   这是一封412年前写于海龙囤战场的家书,写信的是时任贵州左监军的杨寅秋,收信的则是他的三儿子嘉祎。信中,身在前线的父亲向儿子叙述了战场的艰辛与微妙,以及对自我生死的未知,读来伤感。
   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杨应龙反叛,贵州告急。十一月,52岁的江西泰和人杨寅秋临危受命,入黔监军,辅佐他的同乡兼儿女亲家贵州巡抚郭子章。杨寅秋是明宰相杨士奇之裔孙,万历二年(1574)进士。来黔前曾先后在广东、云南、广西等地为官,颇有政声。而此番已是他第二次入黔。13年前的1586,杨寅秋曾出任贵州参议,分守新镇、都匀,并平答千“苖乱”。不久,即因功迁云南副使。
   再回贵州,战事急迫,而“黔中一切尚似乱麻”,他面对的是一个十分棘手的摊子。黔省贫弱,物力不足当一大郡,无将无兵无饷,万事均鞭长莫及马腹。因此,杨寅秋履新后,丝毫不敢懈怠,对诸事作了详尽的布置,包括“添造十斤重絮被五百件”这样的琐事亦亲自料理。他“既督兵又理饷,既治军,又缮械,旦夜手不停书,口不停议,料理月余,全黔兵食始有头绪”。万历二十八年(1600)正月十五,总督李化龙在重庆誓师,拟兵分八路进讨杨应龙。贵州三路中的乌江、沙溪两路,由杨寅秋担任监军,而另一路(兴隆)的将官迟迟未能到任。在致司马田东洲的信中,杨寅秋道出了他所处的窘境:“黔以无饷之故,遂无兵,又且无将,今虽誓师举事有期,而李总兵(应祥)、陈寅、王鸣鹤二副将尚未到也。黔之可当酋者,独安氏耳。” 寅秋将形势看得明白,抵黔之初即向郭子章献言,以计离间安、杨两党,使安疆臣为我所用。安氏果从沙溪向播,与应龙战于大水田,败之,四方兵始得合屯海龙囤下。
   行军途中,寅秋不断致函其子嘉祎、嘉祚,报告行踪与心迹,有如朋友。这些书信被完整地收录在氏著《临皋文集》中,凡十八札四千余字,使今人有缘得见其父子情谊。寅秋来黔前四年,原配梁宜人病死故里,遗下四男:长嘉正,仲嘉祚,叔嘉祎,季嘉福。女四,次女嫁郭子章三子孔陵为妻。征播时,三子嘉祎或正直青春叛逆期,故其得函最多,流露出一位在外征战的父亲对无母之子的关爱。这一年,杨寅秋53岁。
   孩子们也一定不停地给沙场上的父亲写信,以慰其心。可惜,今天我们再也读不到了。在给二子嘉祚的信中,寅秋说:黔中得家音已难,加以贼阻官道,尸横盈野,欲得家中音讯,只能空中飞坠了。我寄回家的信一直未断,但都只有寥寥数行,无暇多写,忙迫劳苦之状可以想见。这里播贼神出鬼没,东冲西突,而黔上下无一人习知兵事,无将无饷无器械,以箪瓢陋巷之家,欲为斩将搴旗之事,谈何容易?计划二月中旬后进兵,待克乌江关,贼登海龙囤,环而围之。
   杨监军早就料到,随明军的节节进逼,杨应龙必登海龙囤,作最后一搏。果然,四月十六日,应龙退守海龙囤,十八日,明军合围。杨寅秋随军自海龙坝入海龙囤,他在给儿子的信中描写了这段惊魂未定的旅程:“从海龙坝入后囤,有小路,跣足行二十里,缘崖攀登,一上一下,如登天、如落井般翻越二十三座山。四月十九日,径进铁柱关,抵飞龙、飞虎关下。贼弩石俱发,我几乎被射中,所幸马走的快,大刀手被一箭贯肘,马夫的米袋中十余箭,宛若刺猬,好险啊!慌乱中跨马入深涧,涧底乱木纵横。贼怕伏兵,不敢穷追,才得以脱身。栖身深槽中,绝无竹篱茨盖可以避风雨,夜里下雨了,就坐着督兵。攻囤二日,不下。川军中始传出诋毁水西兵的流言蜚语。”
   水西兵一直是贵州征播的主力,此时忽流言四起,杨寅秋认为蜀军是别有用心,想逼退黔军以争功。在致弟弟贞叔的信中,寅秋写道:蜀中忌水西之成功,以为功自黔出也,流言四布,其险恶百倍于贼囤。无奈,只能计令安氏撤兵退扎,安氏退,黔中复何望?五月二十八日,水西将所夺地尽让官军,自愿远嫌,移驻海龙坝。
   水西兵既退,杨寅秋与李应祥、刘綎等同攻囤后,时践横尸,时饮水血,志气益坚。六月五日,黔粮偶不继,士几不振,寅秋东括西贷,自炊饷之,而士气始奋。六月六日黎明,各路大军齐入囤,应龙自缢,播平。黔军虽贫弱,却成就了王鸣鹤横槊先登、直透山颠的英雄壮举;以及杨寅秋“拮据于兵食之间,纾筹心为最苦;纵横于战守之际,决胜略更多奇”(李化龙语)的不朽传奇。
   盼望着战争一结束便披发入山,不复问人间事的杨寅秋,却因这场战事而积劳成疾,病日绵延,竟至不起。在给儿子嘉祚的信中,他说:积忧积劳之后,近有心坎之病,遇饭辄阻噎不即下。我平时不大生病,自凶危忧焦,万苦备尝之后,病乃成。内伤日剧一日,渐至作捧心状。但我不欲令你知,亦不欲你回。小除之前,麋粥不入,坐卧须扶几,似旦暮之客。但我雄心尚在,何况当万死一生之后,造物未必遂斩然至此。
   我读信至此,已泪眼朦胧。
   万历二十九年(1601)三月十八日,杨寅秋溘然长逝,享年54岁。亲家郭子章亲自为他撰写墓志铭,在这篇饱含深情的铭文里,郭子章回顾了寅秋的一生,并对他作了至为公允的评价,他说:公乃真监军,我折服于你的睿智,折服于你的忠诚,折服于你的谦让。沙场上最令他牵挂的两个孩子,均不辱宰相家风。嘉祚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登进士,官至广西副使;嘉祎潜心于佛,踏莲而去。寅秋若有知,当含笑九泉。
   考古亦是一场战斗。不觉之间,登囤已70余日,身为父亲的我,或许也该给儿子写封家书。
 
 
2012年7月5日凌晨3:20写于海龙囤巅。风大作。
——刊于《贵州都市报》2012年7月6日“副刊”版。(李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