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龙囤考古手记之十九

 洽墨 2017-10-20
陈立举:我的海龙囤
 
   我叫陈立举,庚午年(1930)五月间生,壬午年(1942)跟着家人搬到海龙囤顶上来住,那时我才10几岁,一晃就70年了。
   山上现在有两户人家,王武志家和我家。王家尾后才来,是饿饭年间从塘村搬来的。来了三娘母,因为这里有蕨粑吃,饿不着。当时山上还有王之友家和杜金兰家,他们来得还早些。杜家搬走的时候,我10几岁,他们是房子被火烧了才搬走的。那年正是砍荒点苞谷的时间,有几个人从后关过来,碰上下雨,浑身打稀了,到杜家烧草烤火,把房子给烧毬了。生产队重新把房子给起在下面的城门洞,他们这才搬走。王之友他哥被拉兵拉走了,他出去帮人,就在董公寺上了门,再没回来。他们的屋基,一处在王武志家背后,一处在刘和尚坟上面那块大土里,都挨着水源。房子都是茅草盖的,墙是土墙。
   新王宫里头还有姚家凼,老王宫附近有吴家屋基和向家屋基,飞凤关旁边有吴家秧地,到底是哪些人住过,就不晓得了。
   我们来的时候,这里多半是荒山,到处是茅坡岭,附近的人盖房子都来这里割茅草。我们来了才砍草烧山,现开的地。那时候城内没有什么大树,有映山红,但细得很,只有指头粗。出了后面的三道关才有大树,大得很哦,后来都遭砍归一了。现在的杜仲树和松树都是赶后才栽的,其它的是退耕还林后自己长的。过去山上的茅草隔几年就要烧一次,因为山上野鸡多,点的苞谷老被偷吃。有一年烧茅坡差点坏了事,把整个海龙囤都烧起来了,大火燃了一天一夜。幸好还没有解放,否则哪脱得了爪爪。
   有点土都是和尚的,他们占的地势宽,城门洞都是庙地,河边的田好多也是庙上的。龙位坪、校场坝和姚家凼一直就是土,和尚种起的。他们吃得到好多?香客供的都吃不完。有三个和尚,一个姓王,一个姓许,一个姓刘,死了都埋在山上了,我们去埋的。刘和尚是王和尚的徒弟,许和尚是做饭的。山上艰苦,出入不方便,凌天没柴烧,换了不少和尚。有个年轻的叫降龙,是个骗子,相当狡猾,把袈裟一脱,脑壳用猪油打了,像个干部。来没好久,半夜三更从我门前过,跑毬了,苦不住。
   海龙囤上的好多事是王和尚跟我谈的,否则我咋个晓得?王和尚说,囤上原有三十六大街七十二小巷。现在随便犁土都见得到八方磉墩、地嵌石、砖头和瓦片。有一年我犁到过一个龙脑壳,还捡到两块砖头,上面有两行字,我又不识字,晓得甩哪去了。海龙囤上是有宝物的,特别是金银库那一带。我20几岁的时候,王和尚还没死。有一年从金银库过,看到石头缝缝里长出一棵杨梅树来,挂了10多个果,我随手搬个石头在树边打了个记号。回来碰见王和尚,他说冬腊月间,哪来的杨梅?你引我去看看。我俩转去任凭咋个找,就是找不到那棵杨梅树,我打的记号还在。王和尚说,这是宝物的嘛。
   金银库原来就是杨应龙存放金银财宝的地方。杨应龙可恶得很,文武百官但凡犯了小错的,就关进水牢;犯了大错的,就直接丢下杀人沟。杀人沟崖壁很陡,仰起头看帽子都落地。沟头人骨几多长一截一截,有一年中专的学生来考察,我带他们去看过。过去的人个子可能比现在的高些。二道关那边的崖崖也很怪,有回音,李国正就晓得。这边日噘人,那边也跟着日噘人。你骂它妈个皮,它也骂你妈个皮。硬是稀奇得很。我过去倒是看到过,但不晓得这就叫回音。二道关再出去,是头道关,那年我在那里砍柴,还看到过一根七、八十斤重的铁棒。头道关出去就是锅圈岩,几多大个石头,中间有个窝窝,一年四季水不干,过去还有娃娃鱼。
   绣花楼一直就叫绣花楼,是杨家小姐住的地方。半崖上有个洞,下去就喊牺牲,我都不敢去。对面是望香台,后生跟杨家小姐对歌的地方。金银库过来的那道湾湾,有路一直通到绣花楼下面的瀑布,七八年前砍开过,砍来照相,几多漂亮。万安关出去,也有路通腰带岩。白沙水这边,吊嘴有路通山下。火药池下去有条小路通到大水井,现在都还有人走,叫驮马路。姚家凼下去的湾湾,也有路通下去,新庙前的旗杆我们就是从这捞上来的。
   山上水源丰富的地势,还数新王宫,这里现在都还有一口井,侧面沟头的水就是从水井渗下来的,我们现在都接这的水吃。这的水不容易干,天干年成,好多人来这挑水。杨应龙为什么从老王宫搬到新王宫住?就是因为老王宫缺水。
   新王宫过来,我屋基背后这块,就是老王宫,又呼新庙,到底是新庙老还是海潮寺老,我也说不清。白龙太子在这里住了十八代,都传的白龙太子比杨应龙早,是播州大盗。下面地嵌石多得很,横七竖八,土很不好犁,东西多。老王宫王武志家上去,现在还有个梯步那块土,叫磉墩坪,以前有个茅棚,也供得有菩萨,门前立有五丈多高的旗杆。那年头山上鬼多,所以立根旗杆镇鬼。磉墩坪土里不晓得有些哪样东西。那年刘老师们来考古,咦,晓得是哪一年,怕一二十年了,我记性不好。一共是三个人,刘老师是贵阳来的,还有两个年轻点的,一个姓刘,一个姓李,来苦了40天。他们先在龙位坪水井边挖,盔甲片就是那里出的。后来就转到磉墩坪挖了条窄沟,我和王武志一人挖一头。沟里砖头瓦片多得很,一点点用手刨啊,老子指头都刨烂了。后来砍根棒棒,把砖瓦戳松了再刨才好一点。结果第一天刨到一个龙脑壳,第二天刨到一块乌金,我没看真切,王武志说是锅铁片片,我认为是乌金。他们走的时候挑了一大挑东西,有砖头、瓦片、瓷片、吊檐,怕一两百斤,喊人送到三朝坝上的车。
   考古队走没好久,就是“八一八”开发海龙囤,现在好多路都是那时候修的,土地款都还没付。开发失败了,中央有文件喊镇里赔,镇里没钱。一任领导拖一任领导,还是没有解决。
   那几年来海龙囤的人少,哪个来看嘛?因为山上冷清,和尚还被抢过的嘛。刘和尚、王和尚被拉来捆在柱子上,把他们养猪卖的钱全搜了。你们今年要是不来考古,就没得好多人来看,去年就没多少人。这里过去卖过门票,十二块一张,后来不准卖了。现在眼看着来的人多了,昨天(7月7日)又开始卖了,三十块一张,混账得很。
   现在好多青年人,都不太了解海龙囤了,我也懒毬得跟他们谈,你才好多岁嘛,我都83了。
 
 
2012年7月9日凌晨1:30写于囤巅。这是我5月5日和7月8日两次采访陈老伯的谈话实录,我们的对话主要围绕着囤上移民、囤之旧貌、水源和道路交通等展开。作为囤上最年长的居民,陈立举亲历了海龙囤近70年的变迁,他的陈述因此弥足珍贵。没有对与错,这只是一位83岁老人意念中的海龙囤。)
——刊于《贵州都市报》2012年7月18日“副刊”版。(李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