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怛逻斯之战——唐与阿拉伯帝国的交锋:镇西名将高仙芝

 昵称46115719 2017-10-20

高仙芝(?—755),本是高丽遗民后裔,“高”是高句丽国姓,因此高仙芝很有可能是高句丽王族之后。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将7万余人自辽东迁入内陆,这其中就包括了大量的高句丽人。此后,唐朝对高句丽展开了一系列征伐,期间不断有高句丽人被迁入内陆。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唐灭高句丽,当年即迁高句丽王高藏,及王子大臣等20 余万人回唐;次年又迁高句丽人3.83 万户进入唐王朝内陆。高仙芝的祖父应当就是在这一移民浪潮中被迁入内陆的。

高仙芝的父亲名叫高舍鸡,从名字上看尚带有比较明显的少数民族特征。高舍鸡在河西从军。所谓河西,即黄河以西地区,大概相当于今天甘肃、青海一带。由于长期在边远地区作战,为了不耽误儿子的教育问题,高舍鸡把少年高仙芝带到了安西。从这一时刻开始,高仙芝的命运就和西域紧紧地纠缠在了一起。因为自小就出入军营,高仙芝少年时受到的教育不可能是经史诗文,耳濡目染的全是金戈铁马,血染黄沙,这些都为他过人的军事才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转眼高仙芝已经20多岁了,此时的高舍鸡已经积功升至四镇十将、诸卫将军。想来高舍鸡也当是一员猛将,才能以亡国遗民的身份从军而得以晋升为将军,并能荫及子孙。高仙芝自少时就随父亲在安息长大,美资容,善骑射,性果敢,因功被授予游击将军,后又授予将军。但在随侍田仁琬、盖嘉运时,却并未得到重用。直到新长官夫蒙灵察上任后,才被多次提拔。高仙芝也不负重托,屡立战功,到了开元末期,已经当上了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一级的高官,开始向他人生中最辉煌的阶段迈进。高仙芝人生“最辉煌的阶段”,是从平定小勃律一战开始的,这也是高仙芝在任安西副都护时最精彩的一次演出。

勃律国,在今克什米尔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地区。克什米尔从古至今就不是个太平的地方,究其原因,还是地理位置太过重要,控制了这片区域,就等于一手扼住了印度、中亚和西藏三地之间的交通要道,故而此地在唐朝就已经是各方争夺的焦点。7 世纪初,在吐蕃的打击下,部分勃律人迁移至今吉尔吉特,即小勃律国;而留居巴尔蒂斯坦的则被称为大勃律。由于同时受到双方的压力,大小勃律在唐和吐蕃之间摇摆不定,这一区域的控制权也反复易手。开元二十八年(740),吐蕃击败小勃律,随后又以公主许配给小勃律王苏失利之。在怀柔和大棒政策攻势之下,小勃律臣服于吐蕃。而吐蕃也以小勃律为踏板,深入西域,切断了丝绸之路的南线,控制了西域20 余国。这种情况是唐王朝绝对不能容忍的,高仙芝的三任上级田仁琬、盖嘉运、夫蒙灵察,都曾出兵试图夺回小勃律,但皆无功而返。天宝六载(747),在唐玄宗的严旨之下,唐军再一次出征小勃律,统帅就是高仙芝。此次远征,步骑共一万余人,由于当时步兵都有私马,因此机动能力和辎重运载能力良好,大唐国力之强也可见一斑。大军自安西行十五日至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又十余日至握瑟德(今新疆巴楚),又十余日至疏勒,又二十余日至葱岭守捉(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又行二十余日至播密川(今阿富汗瓦汉附近),又二十余日至特勒满川(今瓦罕河),到达五识匿国(今阿富汗与塔吉克斯坦境内的锡格南)。行军合计百日有余。之所以要花费如此多的时间,除了路途遥远之外,更主要是因为环境艰险,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翻越葱岭上。

葱岭,今天的人们更习惯于称之为帕米尔高原。“帕米尔”是塔吉克语“世界屋脊”的意思,海拔4000 米—7700米。高原空气稀薄,气候恶劣,地形复杂。玄奘法师取经东归时曾路过帕米尔高原,经过无数高山大川的玄奘法师在此地也觉得“经危履险”,他心有余悸地回忆:“据两雪山间,故寒风凄劲,春夏飞雪,昼夜飘风。地碱卤,多砾石,播植不滋,草木稀少,遂致空荒,绝无人止。”如今,高仙芝正在同一个地方,看着同样的景色,所不同的是高仙芝身后还有一万名将士。尽管高仙芝特意将行军的时间定在了春夏之际、天气状况最好的时候,但困难仍然很多。行军的路线、粮草的供给、军心的安抚,任何一点差错都有可能导致全军覆没。

唐军在五识匿做了简短的休整之后,兵分三路,约定7月13 日辰时在吐蕃连云堡会合。吐蕃在堡中有兵千人,城南也驻扎着八九千兵马。城下的婆勒川(今喷赤河),因为时值夏季,冰雪融水大量汇入,使得河水暴涨,难以渡过。唐军选择夏季进攻,本为方便行军,但在此时却成了不利因素。正当士兵们惴惴不安的时候,高仙芝却下令要凌晨渡河。所有人都认为高仙芝的决定是错误的,但当他们来到河边时,却欣喜地发现水位降下去了许多。凌晨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刻,冰雪融化量少,流量自然减小,高仙芝早就料定这一点,才做出了最正确的判断。不过他仍有一个隐忧:

如果吐蕃军早有埋伏,来一个“半渡击之”,则唐军只怕是要失败了。所幸,唐军人不湿旗、马不湿鞯地过了河,布好阵势后,随即发起了总攻。这是唐军此次远征中规模最大的一场战斗。一个时辰之后,高仙芝攻破了连云堡,杀5000 人,生擒1000 人。唐军方面的损失恐怕也不小,跟随唐军作战的勃律王跌失伽延战死,战况之激烈可以想见。攻下连云堡之后,负责监军的宦官边令诚不肯继续前行,于是高仙芝把他和3000 伤病员留在了连云堡,自己带队继续进军。三天后,大军开始翻越坦驹岭。40 余里峭峻直下的山路被冰雪覆盖,每前进一步都异常艰难。在勉强登上山顶之后,士兵们终于忍耐不住了,拒绝前行下山。军中流传着“将军到底要把我们带去什么地方” 的谣言。正在军心浮动,渐趋失控的时候,一个好消息传来:与小勃律相邻的小国阿弩越派了20 名使者前来迎接大军,据他们说,吐蕃增援小勃律必经的娑夷河藤桥已经被毁掉了。本已疲惫不堪的士兵们又兴奋了起来,此良机千载难逢,天予不取反受其咎,送上门的功名富贵哪还有不拿的道理?随着高仙芝一声令下,全军将士使出最后一分力气继续前进。他们哪里知道,这些阿弩越国的使者,都是高仙芝派人假扮的。

高仙芝这一招的确是行险,一旦被识破的话,随之而来的无疑是一场哗变。即使是翻过了高山,万一阿弩越拒绝合作怎么办?万一吐蕃军已经在小勃律以逸待劳怎么办?唐军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承受能力都已经趋于极限,如果被伏击,一万勇毅埋骨异乡,自己就是罪人!

然而,唐玄宗下定决心收复小勃律,这已是第四次征讨,如今只差最后一步就能成功,这个时候收兵,小勃律要何时才能平定?难道任由吐蕃截断丝路,侵吞西域?难道要等别人成就大业?当年李靖灭东突厥、侯君集征高昌、李世讨薛延陀、苏定方平西突厥,唐军历来不乏长途奔袭取胜的战例,这支军队的光荣和骄傲不允许高仙芝退缩。况且继续进军固然风险极大,但成功的几率更大,吐蕃已经来不及派出援兵了,小勃律国兵弱,仓促间组织不起有力的抵抗,早一日下山,就多一分胜算。沉吟良久之后,高仙芝忽地抬起了头,顾盼之间已然神采照人,他一挥手,指着前进的方向,下令:“进军!”

正所谓自助者,天必助之。唐军下山之后,发现阿弩越人真的来迎接他们了。高仙芝大喜过望,派部将席元庆带1000 轻骑先行。席元庆按照高仙芝的计策,对小勃律王说:“我们不是来打你的,也不是要拆你的桥,不过是从你这里借道到大勃律去。”然后表示朝廷要对其进行册封赏赐。高仙芝很清楚,大军一到,小勃律必然无法抵挡,但一定要防止小勃律人逃入深山,故而用了这样一招麻痹敌人。小勃律的首领们果然都上当了,一听说有封赏,就兴高采烈地来到唐军的军营。但他们一进大门,就发现了一群杀气腾腾、全副武装的士兵,实在不大像来送礼的。

小勃律王苏失利之迅速地反应过来,一片混乱之际竟然还能带着自己的吐蕃妻子逃了出去。但他手下的各位首领却没有那么幸运了,统统被席元庆拿下。高仙芝率主力到达后,先杀了五六个亲吐蕃的首领。之后又命令席元庆去砍了娑夷河上的藤桥。《旧唐书》中认为娑夷河就是弱水。所谓弱水,是古代传说中极西之地的一条大河,草芥毛发都不能在其中浮起。以弱水比喻娑夷河,可见其险恶,而这条藤桥是过河的唯一途径。桥被砍掉的当天傍晚,吐蕃援军已经到了对岸,却也只能望河兴叹。苏失利之走投无路,与妻子投降高仙芝。

至此,小勃律终告平定。苏失利之夫妇被押解到了京城,唐玄宗下诏将小勃律的国号改为归仁,在当地设置归仁军,派千余名将士在当地镇守;至于苏失利之,玄宗也赦免了他,还封他做了右威卫将军。而高仙芝则凭借这一战跻身大唐名将之列,开始了他人生中一段新的旅程。


 ​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