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死美军,伊政府军与库尔德武装在基尔库克实现“和平交接”_【今日爆点】

 zezdjdq 2017-10-20

伊政府军与库尔德武装在基尔库克“默契”战斗实现“和平交接”

文/兰顺正

10月16日凌晨,伊拉克总理兼武装部队总司令海德尔·阿巴迪凌晨下令政府军进驻基尔库克省,夺回库尔德自治区(库区)民兵武装占领的地盘。行动开始后不到一天时间,由美国训练的伊拉克精锐反恐部队派出的装甲车队就占领了基尔库克省政府。根据声明称,伊拉克政府军进驻了当地机场、K1军事基地、Baba Gurgur油气田以及一家国营石油公司的办公室,并撤下了悬挂在伊拉克国旗旁边的库尔德区旗,现在政府军已经完全控制了基尔库克市。毫无疑问此次伊政府军进驻基尔库克,是对上月库尔德人独立公投的回应。

近年来中东持续不断的乱局给了库尔德人不小的机遇。自从IS开始在中东肆虐,其残暴的行为引起国际社会的愤慨,在与IS作战的多支武装中,库尔德武装开始展露头角。据报道,在叙利亚北部的战局中,库尔德武装表现的非常英勇。在国际联盟的支持下,库尔德武装不断从IS手中收复失地。库尔德武装的表现确实迎合了某些大国的利益,相比其他反政府武装的扶不上墙,库尔德武装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成为了美国近期重点扶持的对象。现在库尔德势力已经在叙利亚幼发拉底河以东、伊拉克北部地区占有大片的控制区,而且掌握了大量的美援装备和经验丰富的作战人员。有道是体量一大,胃口也跟着见长。9月25日伊拉克库尔德自治区不顾各方的反对举行了独立公投,并扬言要根据公投结果实行独立,此举引发轩然大波,各方纷纷出台反制措施。基尔库克市是伊拉克北部石油重镇,人口100多万,属于多民族混居区,距离库区官方管辖区很近,2014年后伊拉克政府军控制的不少地盘被库尔德人占据,库尔德省政府和省议会被库尔德人把持,而基尔库克省也参加了上个月的独立公投。

此次行动的最大特点,就是“波澜不惊”,过程非常的顺利,想象中的激烈战斗并没有发生,在基尔库克工作的一家援助机构表示,几名库尔德自由斗士(Peshmerga)的战士和伊拉克军队士兵在基尔库克南部地区的冲突中丧生,这是唯一报告的一次重大战斗。双方似乎达成了默契,政府军一前进,库尔德武装就撤退了。笔者认为,这其中的原因如下:

首先,是库尔德人对美国的信心不足。库尔德人能有今日的成就,离不开美国的支持,也是因为如此才有胆量在群敌环视的处境下举行独立公投。美国也确实想扶植库尔德人作为自己在中东的另一个代言人,所以才给与了不小的援助。平心而论,如果库尔德武装的地面力量再加上美国的空中支援,是有能力与周边各方在军力上抗衡的。但是美国也有自己的难处,因为如果支持库尔德人独立建国的话,美国会深深的得罪伊拉克、土耳其、叙利亚等中东国家,那样不但让自己在中东的多年布局化为乌有,而且会让背后的俄罗斯与伊朗得利,所以美国在这种情况下,也只能暂时采取两不相帮的政策。

美国先是表示不支持库尔德人公投,在伊军进入基尔库克以后,据路透社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当地时间16日发声,对双方在伊拉克石油重镇基尔库克的战斗行为表示失望。他在白宫对记者们称美国不会偏袒任何一方,不会在这场战斗中选边站队。同一天,美国国务院也对于此次的暴力冲突“深表关切”。国务院发言人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我们正密切关注这一局势,并呼吁各方调整军事活动,保持冷静。”美国军方称,驻伊美军指挥官敦促伊拉克和库尔德武装力量避免事态升级,并淡化关于冲突的报道。美方的表现自然不能让库尔德人有信心,进而也会影响库尔德人对自己信心,因此面对政府军产生了避战的念头。

其次,库尔德人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伊拉克政府军进驻基尔库克之后,由库尔德民主党主席马苏德·巴尔扎尼领导的库尔德“自由斗士”发布声明,称伊拉克政府军将为此次军事行动付出“惨痛代价”,并将此行动形容为“向库尔德民族宣战”。这本不难理解,但于此同时,声明还指责库区执政党之一库尔德斯坦爱国联盟是“叛徒”,还未开战就主动撤退帮助伊拉克政府军夺取了基尔库克。库尔德斯坦爱国联盟对此说法当然予以否认,称双方交火之后该党领导的数名战士不幸牺牲,但“自由斗士”却毫发无损。库区两大执政党出现内讧引发外界猜疑,似乎库尔德地区政府领导人内部已经出现分裂趋势,试想如果自己人心不齐,面对外敌又怎么能有战斗力呢?

第三,基尔库克对于库尔德人并非是必须力保不失之地。基尔库克确实是一个产油的宝地,但原先却不是伊拉克库尔德人的传统势力范围,该地是在2014年以后趁着“IS”肆虐中东之时被库尔德人抢占的。因此笔者认为放弃基尔库克还没有触及到库尔德人的底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