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单反镜头发霉了能自己处理吗?

 快活林88 2017-10-20

在镜头表面均敷有多 层由高分子材料构成的膜。这一层合成材料为霉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霉菌在光学镜头表面分解膜的成份进行生长繁殖, 菌丝体呈树枝状在镜头表面漫延,使镜头透光和成象性能变差, 直至菌丝体覆盖整个镜头。

霉变的镜头

  霉菌还能利用镜头玻璃体中的无机盐成份提供营养, 因此菌丝体还向玻璃体内纵向侵蚀, 渗透发展。光学镜头一般都由多个镜片构成, 霉菌菌丝体不仅在镜片的表面生长, 还通过镜片边沿漫延到镜片背面, 使镜片两面长霉而无法清除。并且, 霉菌通过漫延和弹射孢子的方式在多片镜片之间传染, 使镜头失去使用价值而无法挽救,导致报废。

  霉菌在镜头表面繁殖初期, 凭肉眼不易观察到。当能用肉眼看到时, 一般已造成一定的损坏。发现得非常及时的, 可用专用药水清洗镜头表面, 迟一些的,菌丝体已切入镜头玻璃体, 即使清洗, 所造成的切痕损坏已无法补救。

  对已侵入镜片背面的镜头,虽也可拆开镜头进行清洗, 但已造成的损失仍不可挽回, 光学镜头出厂均经过精密调校。一般维修店因无技术条件, 拆开后再装回的镜头性能将受影响。并且, 清洗镜头费用昂贵, 以照相机镜头为例, 洗费用有时高达镜头本身购置费用的30%。此外, 如清洗不彻底, 当时不易发现, 今后还会复发。

  观测检查镜头的方法:1) 把镜头对着一个逆射的光源,让光线由斜侧的角度射入,背景要黑(或用黑纸衬托背景),观察者由镜头正面观察。2) 光源从上方45度角或较小的角度射入,观察者从入射光源之反射角处观看,背景也要黑。3) 把镜头对向强光,让光线直接射入镜头,观察者从侧角观察镜头,周围环境要暗,光源可采用电筒或幻灯机。

常见的镜头霉变:1) 像枯树枝的形状----丝丝很清楚,主枝分长短枝,颜色是白色。这种细菌很易抹去。2) 像棵花的形状-----主枝很清楚,分枝较长,枝边沿化开,颜色呈蓝色。主枝反射光线时呈银色,多附在蓝色的加膜和光圈叶前之镜片上,初期很易抹掉。3) 像水母的形状,分枝由主体向四面八方伸展,中心密布,初发呈白色之时也很易抹去。4) 状如地图的山脉,主枝成不等形生长,枝旁边化开,颜色较浅,呈白色。见此情形应立即抹掉,因其生长得很快,如时间太久即侵入膜层内,不易清除。5) 像皮层上的斑点。成之字形,很细密的分布在镜片上,边化开,色淡,颜色是白。

  此菌发得相当快,应立即抹复查。让其继续至二、三个月便生入膜层内,便不能除去。任何形状之发霉,一经发觉尽早清理,若时日太久。就会留下痕迹或根本不能清除。严重的发霉,使影像最后通牒差降低,镜头的透明度减少,但还不致影响线条的清晰程度。

  相机不宜存放的地方:1) 放在木柜中:由于木材在雨季容易吸湿,日久天长将容易引起相机霉变。2) 存放在铁皮柜中:铁柜本身是不会吸湿的,可是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潮气难以散发,所以不宜长时间存放DC。3) 千万不要用皮套,皮箱和毛巾存放DC:皮革与棉布都极易吸湿,在干燥的环境下再缓缓的放出潮气。4) 不要在摄影包里存放DC太久:摄影包里都是海绵,海绵上极易吸湿的,还有摄影包都是合成的材料制成的,他可以防止外面的环境中的潮湿空气进入摄影包内部同样也阻止了摄影包内部的湿气散发出去!

  防霉的办法:1、紫外线是最佳的灭霉菌的方式,多使用相机,每隔两天拿出来拍几张照片,甚至晒晒太阳,对镜头和机身都好。2、将机器放到密封袋里,封口前记得把空气挤出来,在袋子里放个防霉片更好(不是樟脑丸,樟脑丸只可以驱虫)。3、高温干燥除湿:这是最古老的方法了,有条件的可以采用电加热和远红外干燥,但是一般人很难办到,不过也可变通,我们可以利用台灯的灯泡所带来的温度来做干燥处理,还可以用家里的电吹风来除潮。4、吸潮剂除潮:将生石灰或硅胶等干燥剂放入封闭容器内进行除湿,这是广大色友最常用的除湿保干的方法。当吸潮剂处于饱和状态时需要更换或人工进行烘干再 生,生石灰如果吸附空气中的水分会由颗粒状变成粉末状的熟石灰。而干燥的硅胶是蓝色的吸水后的硅胶是粉红色的,这些东西在一般的化学用品商店都可以买到。5、购买专业的防潮箱、电子防潮柜,湿度控制在40%—50%之间。

  镜头已发霉,怎么办?1、如果是镜头内部:没办法,只能送去专业店清洗,不过价格不菲。2、如果只是外部的:用擦镜的鹿皮及清洁镜头的药水反复清洁。不过清得掉也先别高兴, 因为已经长过霉的部份以后很容易再长,所以以后更需防范。

更多摄影技巧干货欢迎关注公众号:摄影圈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