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发明火柴比英国早一千年 为何火柴仍被称作“洋火”?

 戴小眼镜的老师 2017-10-20


火柴,又称“自来火”或“洋火”,是常见的取火工具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火柴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在近代中国,小小的火柴却和国力挂钩,有人形容当时的中国穷得“连火柴都生产不了”。

普遍认为,现代火柴是由英国人于1827年发明的,J·沃克把氯酸钾和三硫化锑用树胶粘在小木棒端部作药头,手持小木棒将药头在砂纸上用力擦划,就能发火燃烧。但你可能不知道,早在南北朝时期,中国就出现了火柴的原型,这比英国人发明的火柴足足早了一千年。

火柴

南北朝时期,人们将硫磺沾在小木棒上,借助于火种或火刀火石,能很方便地把“阴火”引发为“阳火”。据北宋人陶谷的《清异录》记载:“夜有急,苦于作灯之缓。有智者,批杉条染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货者,易名火寸。”这说明,北宋时期民间百姓已流行用一种涂上硫磺的杉木条引火的方法。到了南宋时期,杭州的大小街道上,已经有了出售火柴的小贩,只不过当时并不叫“火柴”,而是“发烛”,其流行范围也比较小。

发烛

到了明清时期,“发烛”一词更为大众化,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一书中提到:“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熔硫磺涂木片顶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碎儿,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不过,古代的“发烛”虽能熊熊燃烧,却只用于引火,不能像火柴一样自行发火,因此不能算作现代意义的火柴。

国产品牌“鸿生火柴”

那么,火柴为何在以后被中国人称为“洋火”,并且在一段时间里“不能生产”呢?原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火柴的发火技术在西方有较大的改进,例如,加入黄磷或红磷,并且在机器的帮助下实现大规模生产。而中国的传统火柴多为手工制作,因发火原理、使用方法、成本价格等原因,国产火柴逐渐在市场上失去竞争力,被外国人的“洋火”所取代。1920年,刘鸿生创办鸿生火柴公司,面对国外对手的恶性竞争,历经艰辛打败瑞典火柴,占据大半市场。他的火柴点亮了中国,也点亮了民族产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