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黔江县志》笔记之一

 布馁2cc1v9vckh 2017-10-20

2014年初,获《黔江清代四志》两函,内各藏清代咸丰元年、同治三年、光绪二十年、光绪末年四次编修的《黔江县志》十一卷,上册为影印本,下册为点校本,均以宣纸竖排印刷。点校本《四志》十一卷共665个筒子页,约27万字。由重印说明获知,清代《黔江县志》原稿或刻本分藏于四川省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和上海东方图书馆,在黔江本土反成了“稀世珍宝”。由衷称叹重印之举善焉。

新书置于案几,时时入目。捧书在手,墨香四溢。漫步其间,往往流连忘返。惜黔江建县虽早,却因文化落后、兴废频繁,至清咸丰年间方初修县志,或恐历史掌故多佚,愈觉《四志》之珍贵。草草浏览间,着意摘记阅读所见闻,略酬前人修志之辛劳,稍释藏书高阁之忐忑。

1.黔江建置

夏禹治水,命巴、蜀以属梁州,周武王封宗姬于巴,其地南极黔、涪。是三代时县境为梁州之域。

秦置巴郡,自巴涪取楚商于地,��黔中郡。是战国时,县为巴之南鄙地。

汉为涪陵县,属巴郡。建安六年,刘璋分置丹兴县。蜀汉属涪陵郡。晋因之,永嘉后,涪陵地没于蛮,历宋、齐、梁、魏、周,皆无考。北周保定四年,涪陵蛮帅田思鹤归化,以其地为奉地,寻改黔州。未几,入隋,废为石城县,隶属庸州。大业二年,州废,以属巴东郡。

唐天宝元年,设黔中郡,领彭水、黔江、洪杜、洋水、信陵、都濡六县,黔江之名实自此始。自唐以降,后唐长兴五年,孟知祥据蜀,黔州地属之,未有改废。宋为黔江县,亦属黔州;绍定初,则属绍庆府。元因之。明洪武初,改属重庆府;五年,省入彭水;十一年,置黔江守御千户所;十四年,复县,仍隶重庆府。雍正十二年,改属黔彭厅,为厅治;乾隆元年,厅废,县与秀彭,并隶酉阳州。

黔江东汉六年(公元201年)建县,其后兴废频繁。《县志》所述,仅见粗略轮廓。建县起止、辖地增减、治所移徙、隶属变迁等变化详情,因年代久远,资料缺乏,恐难逐一考释结论。

2.黔江之名

唐天宝元年置黔江县,“黔江之名实自此始。”“尔时酉阳别置思州,领务川、思王、宁夷三县,龚滩一带,黔水经流,或划归县治。自五代后,酉地没于蛮獠,黔州置武泰军节度使,时有重兵镇守,不为蛮所侵略。州治西北诸境,濒临黔江,疑仍县有,遂纪其实而因以名之。”

县名黔江,有认为唐初置黔中郡,黔江为其属县,因此得名。又有认为黔江旧境辖地颇广,延及乌江,故因此江由“黔”入境而得名。两种说法皆因县境近江或邻江,想来古人命名渊源于此。

3.黔江地域

黔江县汉及今为县,其原境甚宽。唐、宋后,三面环接,土司侵去洞口、中塘、后坝、酸枣、正谊、五里各处地,界境遂狭矣。

黔江县在布政司(成都)东二千九百里。在(酉阳)州西北二百八十里,东西距一百六十里,南北距二百五十里。东至湖北施南府咸丰县界四十里,西至彭水县界一百二十里,南至酉阳直隶州界八十里,北至湖北施南府利川县一百七十里,东南至酉阳直隶州界八十里,东北至湖北施南府咸丰县界三十里,西北至彭水县界一百八十里。

黔江置县之初辖地甚广。后县境被分拆,又为周边土司所侵削,属地渐狭。(洪武)“二十三年,酉阳土司随蓝玉部,平定湖北散毛土司向天富叛乱有功,蓝玉将黔江县南部大片土地赏赐给酉阳土司”,县境愈狭。按清代《县志》所定,参照全境简图,清时黔江县域仅及今域三分之二。

4.黔江风貌

《四川通志》:(黔江)岩峰耸翠,路径逶迤;诚志邑之要区,川省之别径。

蜀多僻县,黔又僻之尤甚。界在重庆东南万山中,蹈崖石,披草莱,行数月,始可达。其南接施乡,施,古夜郎地,皆夷獠所居,故黔之民半夷。《黔江县学记》

黔江,古黔中地,山川秀丽名川东。《黔江县三台书院记》

(黔江)民风甚淳,狱讼亦少,囹圄每至空虚。长民者,果以帅之以正,从善甚易。(黔江)田少山多,费人力。百姓终岁经营,无旷土,亦无游民。

“欲闻幽景多,东南佳山水。武陵花雨深,羽人秀峰起。流览得初心,登临涤渣滓。……”《发成都将之黔江》(王尔鉴)

黔江交通不便,远离政治中心;耕作条件较差,经济水平低下;文化落后,民风淳朴,多民族杂居,向为世人视为僻远的边境小县。古时行路之难,信息之闭塞,今人已难于想象。

5.黔江人口

明洪武十三年,复置黔江县时,凡110户编为里,全县共编划为五里,县境东南为洛里,西北为栅里。

据乾隆间清查,编载2136户,3576丁。今道光三十年查报,实在承粮花户7036户,男15417丁,妇13929口。其明季原额及国朝陆续清查原案,损蚀无稽。

光绪十五年清查,共19249户,男53335丁,妇40973口,男、妇共94308丁口。

查相关资料:因大规模自然灾害和战争,明初人口锐减。至明洪武二十六年,全国人口较大幅度增长后约为6500万人,此时四川人口约为131万人。可见,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黔江县时,全县 确是仅约600户,人口约4000-5000人。

中国人口曾经在北宋超过1亿,之后到明朝晚期又达到1亿至2亿之间。明末清初,因为流寇扰乱、清兵入塞、入关战争以及饥馑、瘟疫等原因使中国人口又一次急速下降,至顺治八年(1651年)人口降至约1060万人丁 (人丁即十六岁至六十岁成年男子,由此推测其人口约为3000万人)。此后,史学家推估康熙十九年(1680年)或二十四年(1685年)前后,人口增长到1亿。清末,宣统三年(1912年)人口统计,全国人口约为3.5亿人。明初至清末黔江人口增长幅度,与全国人口增长幅度大体一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