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隐括手法在词写作中的运用

 杏坛归客 2017-10-20

        宋朝是继汉代之后又一个儒学全面复兴的时代,宋代文学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形成了崇尚雅正渊博的总体风貌。作为宋代文学重要代表形式的“词”,也不例外,从燕乐到雅词,词的雅化改造延绵在宋词文体的整个发展过程之中。宋代词人,对词的形式、内容、语言等方面的雅化进行了诸多探索,提出“以诗入词”、“以文入词”等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词体--“隐括词”。

什么是隐括词

        隐括词是将其它诗文辞赋剪裁改写为词的形式,主要类型有:


        1、隐括诗作


        原作:九日齐山登高(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隐括词:定风波(苏轼)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2、隐括散文


        如林正大的《贺新凉》檃栝欧阳修《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望西南、蔚然深秀者,琅邪也。泉水潺潺峰路转,上有醉翁亭也。亭、太守自名之也。试问醉翁何所乐,乐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寓酒也。 

        四时之景无穷也。看林霏、日出云归,自朝暮也。交错觥筹酣宴处,肴蔌杂然陈也。知太守、游而乐也。太守醉归宾客从,拥苍颜白发颓然也。太守谁,醉翁也。"


        3、隐括辞赋


        如苏轼的《哨遍·为米折腰》隐括陶渊明的《归去来辞》

        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归去来,谁不遣君归。觉从前皆非今是。露未晞。征夫指予归路,门前笑语喧童稚。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闭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鸿飞。云山无心,鸟倦知还,本非有意。 

         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观草木欣荣,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宇内复几时。不自觉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谁计。神仙知在何处,富贵非吾志。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引壶觞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还止。


        林正大的《酹江月》隐括苏轼的《后赤壁赋》。

        泛舟赤壁,正风徐波静,举尊属客。渺渺予怀天一望,万顷凭虚独立。桂桨空明,洞箫声彻,怨慕还凄恻。星稀月淡,江山依旧陈迹。

        因念酾酒临江,赋诗横槊,好在今安适。谩寄蜉蝣天地尔,瞬目盈虚消息。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与子欢无极。翻然一笑,不知东方既白。


        4、隐括词作


        如苏轼的《浣溪沙》隐括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是苏轼开创了隐括词体。苏东坡创作的《洞仙歌》(冰肌玉骨)隐括孟昶的《避暑摩诃池上坐》;《哨遍》(为米折腰)隐括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南乡子》(怅望送春杯)则隐括杜牧、许珲、刘禹锡、李商隐四人诗作。宋代最为“专业”的隐括词人是林正大,他创作的隐括词数量最多。林正大的隐括词所櫽括对象相当广泛,既有辞赋,也有古文,既有乐府,也有古诗。从他所隐括的作品中,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当时人所推崇的历代与当代的作家作品。


        从上述类型中我们可以看出隐括词的几个特点:


        一是要有供剪裁的原作。原作可以是诗歌或文赋,也有人以词作为隐括的原作,由于隐括是词的一种改写手法,主要是通过艺术形式的改变进行创作,所以我个人不太赞同以词括词。观前人做法,以词括词的方式虽然有,但很少,主要还是以词括诗或文赋。


        二是剪裁是为了入乐。隐括体在其发展的前期有些游戏的成份,北宋词人经常在宴席中当场填词,改变耳熟能详的前人作品即体现作者的才思,又能增加乐趣。隐括体专用于词,不存在隐括诗等文体,很明显作者为了以入乐词来表现文学内容的一种形式。


        三是隐括词是隐括手法的显性应用。宋代隐括词的创作方式上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隐括一个作品对象,改动词句,而不改其意。如上述列举的词作。第二种是隐括多个作品对象,杂取采集加以创造,也无从保留原意。正如龙之东鳞西爪,不见龙身,深具“神龙见首不见尾”之妙,见出作者博闻强记、灵活采集运用的精湛功力,这类创作实际上已经不是严格的隐括词,而是隐括手法的运用,这也是我们后面要重点说明的内容。

什么是隐括手法

        隐括手法衍生于隐括词。隐括词的写作方式完全是一种集句、裁句式的改写,隐括词本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从游戏式的改诗改文入乐到有意识地提出“以诗入词”、“以文入词”的思路,指出“向上一路”,从而推动入乐词从俚词到雅词的发展,乃至脱离音乐成为一种文体。在这个过程中,隐括手法逐渐脱离隐括词,成为语言、意境雅化的一种有效方式。


        隐括在结构形式、表达功能上与已有修辞格如借句、借意、用典等在不同范围交叉,因此不是辞格,它利用语言文字的历史或背景,通过字词合宜的组合而产生情趣,主要体现在意味上,属于辞趣范畴。


        隐括手法早在北宋初期就被词作者不自觉地运用。如寇准的《点绛唇》“水陌轻寒,社公雨足东风慢。定巢新燕。湿雨穿花转。象尺熏炉,拂晓停针线。愁蛾浅。飞红零乱。侧卧珠帘卷。”就分别隐括了温庭筠、张藉、韩亻屋诗歌的字面或句子。


        一般认为柳永、晏殊、欧阳修活跃于词坛的北宋前期,词体创作分为雅俗二途。实际上从总的发展趋势看此时词体创作的潮流仍然是共趋雅正。号称俚俗词家的柳永也在词作中频繁援引前代作品。堪称典型的是柳永《望远行》上阕“长空降瑞,寒风翦,淅淅瑶花初下。乱飘僧舍,密洒歌楼,迤逦渐迷鸳瓦。好是渔人,披得一蓑归去,江上晚来堪画。满长安,高却旗亭酒价。”明显隐括了郑谷的《雪中偶题》诗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此词还隐括了谢惠连《雪赋》、李贺《开愁歌》、姚合《咏雪》等诗赋的字面或句子。


        晏殊、欧阳修的词作以雅洁闲婉为主导,风格趋雅的行迹进一步显化,他们的作品中也多见隐括的痕迹。如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隐括郑谷的《和知己秋日伤怀》“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亭台。梁尘寂寞燕归去,黄蜀葵花一朵开。”欧阳修《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中的“山色有无中”隐括王维的《汉江临泛》《采桑子》中的“野岸无人舟自横”隐括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仅有“渡”“岸”一字之易。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例子,晏殊隐括自己的诗句入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是晏殊平生得意之作,他先在七律诗《示张寺丞王校勘》中用为腹联又以之入于词作《浣溪沙》。


        北宋初期的这些例子,可以说明,括诗入词早已被不自觉地运用,这些例子也可以说是借句或者说是词句雅化的一种尝试,当时并没有明确提出隐括这个概念。


        北宋中后期,对词的雅化意识已经明晰起来,以苏轼、黄庭坚、周邦彦为标志的宋词与诗合流逐渐成为词体创作的主流。这三人中又有苏、黄以雅化颠覆旧词统和周邦彦以雅化重建新词统的差异,这种差异在他们笔下的隐括手法中也表现出来。苏、黄词作颠覆旧词统的做法是将诗、词的界限模糊化,即诗句可以自由地引入词中。因此,李清照在《词论》中说苏词是“句读不葺之诗”。苏、黄都在柳永所作艺术尝试的基础上开始隐括前人全诗为词,出现了隐括体。如苏轼的《洞仙歌》“冰肌玉骨”隐括孟昶的《避暑摩诃池上作》全诗,《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隐括韩愈的《听颖师弹琴》。黄庭坚的《鹧鸪天》“西塞山边白鹭飞”隐括张志和的《渔父歌》;《诉衷情》“一波才动万波随”隐括金华道人的偈诗。正因为此时诗词界限已经不像北宋前期那样截然可分,一句一联诗词两用已经不以为怪。如苏轼“明日黄花蝶也愁”一句在《南乡子》“霜降水痕收”与《九日》诗中两用;“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联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和《独觉》诗中两用。更有甚者苏轼、黄庭坚还进一步隐括散文为词。如苏轼的《哨遍》“为米折腰”隐括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黄庭坚的《瑞鹤仙》“环滁皆山也”隐括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甚至还与原文一样全篇用“也”字为韵脚。上述例证可以看出苏、黄词作高度雅化的同时也从诗词同流走进了诗词同体因而突破了词之为词的“大防”。


        周邦彦词被公认为浑厚典雅。周词的隐括与苏轼、黄庭坚相比具有回归词质、重建词统典范的意义。这表现在周词的隐括文体范围,从诗文收缩到诗赋等与词同质的韵文,内容视野从兼及情志,到偏于抒情符合词之体性特点;从形式上不再以一篇原作为对象,而是广为括句,如周密《浩然斋雅谈》说“周美成长短句纯用唐人诗句如‘低鬟蝉影动,私语口脂香。’此乃元稹、白居易全句。贺方回尝言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走不暇。则亦可谓能事矣。”“低鬟蝉影动,私语口脂香。”是周邦彦《意难忘》“衣染莺黄”中的句子,分别隐括元稹《会真诗三十韵》、白居易《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戏赠五十韵》。更为重要的是周邦彦词的隐括原诗赋成为词作有机组成部分,即所谓“隐括入律浑然天成”。也就是说周邦彦是以词作的意境含摄被隐括的对象,如《西河・金陵怀古》就是以刘禹锡《金陵五题咏》为底文并随处隐括六朝的乐府《莫愁》和谢月兆的诗等而典雅地咏古都金陵,缅怀往昔的佳作。虽然几乎每一句都是六朝和唐代的诗歌,却丝毫不使人有不协调感,而通过联想可以将形象扩大。 


        至南宋中后期词坛运用隐括手法进行雅化又出现了二水分流的状态。一方面是辛弃疾将苏轼、黄庭坚隐括范围进一步扩大,既使词作内容雅化达到“以文为词”的新高,也在苏、黄之后再次突破了词体的边障。另一方面姜夔、吴文英等已经不再拘泥于原作的字面与句子,而是更注重对其意境神韵的摄入,达到使人“神观飞越”的入骨之雅。如吴文英词的隐括已经摆脱了体貌上的字模句范而成为意境上的酷似,其《浣溪沙》“门隔花深梦旧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词中“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一联句式与李商隐《锦瑟》诗中“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如出一辙。就一句而言是以一句而行两意,就一联而言它又是两个名词性短语的并列,这在修辞上称为“列锦”。吴文英的隐括抒发情感比周邦彦、姜夔更为婉曲深微,这不仅使词体的抒情方式更趋高雅也进一步贴近了词体深美闳约的内质。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隐括手法是对摘词、借句、用典、化意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把前人(及时人)的诗、词、文、赋等辞章的字、词、句、意以及曾出现在历史上的人物,物品,事件,史实作为改写对象,改造以形成新文体,使之合乎词牌的声律、平仄的手法。宋词的隐括手法在词的发展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并经历了一个从形到神、渐趋超越的发展过程这使宋词在螺旋式上升的层面不断吸收诗文异质、又不断回归词体特质。

隐括手法在词创作中应用

        前文已述,实际上隐括手法是一种综合应用的手法,其最关键的作用是从前人的作品中汲取任何可用的东西,化为我们填词的素材甚至是思路。隐括不是抄袭,而是一种改写式的转化应用,因为词有其特质,就是入乐,而到了今天,即使曲乐不复存在,仍然有一个入律的需要。


        隐括手法在填词的学习当中,更象是临摹,通过改写,逐渐掌握技巧。而在创作中的应用,就是传承与发展,充分运用前人留下的诗文宝库,在语言、意境上传承,在思想上发展,取旧素材用于新内容。


        要对隐括手法的运用进行一个综述是很难的,更多的学习应该是从前人作品中去学习体会体会。这里我简单作个归类,供大家参考,旨在帮助大家打开一下创作思路。


        (一)明括。即直接隐括前人或今人已创作的字、词、句、段或诗文曲赋,明括隐括的唐诗宋词一般是传播度较高的经典诗词,略有文化根基的词作者都能信手拈来。这是显性层面的隐括,这种手法一般用于改造词的语言,使之更符合雅致的审美标准,也是隐括运用的初级境界。明括有两种做法:隐括全文和隐括部分。


  1、隐括全文。指直接隐括单篇辞赋、散文、诗词原作成新词,即隐括体,这个完全是改写,前面已举例,这里不再复述。


        2、隐括部分。指隐括前人或时人文章或著作中的字词,句子,段落,或从多首前人所作诗词中截取完整的几段或几句,将截取部分直接组合或稍作修改后拼贴成新作。这种手法类似于摘词、借句和集句,但又不尽相同,摘词、借句和集句一般不允许改动,隐括可以改动其字词,可以“点铁成金”。


        (二)暗括。指选择古诗词作为隐括对象时,注重从意义表达的角度考虑,尽可能选择有助于神韵表达的诗文的字词,语段,意象。读者不易即思即得,马上分辨出隐括的对象,而是需要经过一番思索、查阅资料、才能正确理解被隐括字词背后深意的隐括,这是中级层面的隐括。作者要想到达该境界的隐括手法应用,需要熟知被隐括对象的意象、意境、篇章布局的思路、创作背景,炼字炼句的用意。这个层面的应用,是改句、化意、用典、用事的综合应用,使读者在无形中接受了历史知识的熏陶,传统文化的浸渍,旨在增加作品的“厚度””,提高创作者和欣赏者的文化品味,更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三)神括。指使用隐括手法时不再拘泥于原作的字面和句子,而是更注重对其意境神韵的摄入,可用“离形得似”一词来概括,也就是说从古典诗文中提取其神韵。或仍借用原诗词句,更有甚者,得意而忘象,领会其意以自己语言进行组织,超越原词,达到了隐括的最高的境界。这是一种使人“神观飞越”的入骨之雅,读之似曾相识,却又不知其由来。这需要隐括者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不仅对诗文有深刻了解,而且触类旁通,对同类型的文体都有相当程度的掌握,熟知各类文化掌故。这样的隐括已经摆脱了体貌上的字模句范,而成为意境上的神似,这才是真正综合运用的隐括。


        隐括一说盛起于宋词,宋代词人颇喜用“隐括”的方法作词,从隐括词到隐括手法,“以诗入词”、“以文入词”等思路的提出,对宋词的雅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当今诗词正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渐行渐远的社会实际,我个人认为,认识并运用隐括手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是以隐括雅化今人之词,可以提高作者与读者的文学素养,更好地传承词这一种文体,使其保留本来的韵味。


        二是将隐括运用于学习过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解决初学者语言生硬、浅白、流俗等问题,让初学者学有所倚,学有所思。


        三是借隐括形式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可以为创作者提供近乎无穷无尽的素材来源。


        四是隐括前贤诗文的行为,可以让我们在读写过程中了解前人的情怀、思想,接受熏陶,增强修养,提高修为。


        五是隐括手法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作者的艺术技巧和语言功力,体现其渊博的知识,增加其写作的乐趣和兴趣。

​萧然人外VS无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