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字

 黄毅弘 2017-10-20

葉(简体:叶)ye是形声字,字从艹,从枼(yè),枼亦声。本义:树的叶子。"葉"和 "叶"原是两个不同的字,在普通话中读音也不同。"叶"读xié,同"协",组词如"叶韵"。"葉"读yè,是"葉子"的"葉"。但由于两字在古音和吴方言中读音接近,钱玄同在1922年出版的《国语月刊·汉字改革号》上提出将"葉"与 "叶"合并为"叶"。《简化字总表》吸收了这种用法,将"葉"简化为 "叶",于是"叶"成为多音字,注明"叶韵"的"叶"仍读xié。


,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说话、发表观点。,籀文曰,说话、发表观点十,数量众多),表示十人同腔,众口一词。篆文代替籀文字形中的造字本义:动词,同腔同调,众口一词隶化后楷书承续篆文字形。由于“”的本义与““、”相近,古籍多以“”或“”代替“”。《汉字简化方案》用“”合并简化“”。

:“”合并“”之后,“”不读它原有读音 xié ,而转读被合并字“”的读音yè,这是合并简化过程发生的“变读”现象。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協,眾之同和也。从劦,从十。旪,古文協从曰十。叶,或从口。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协,众人同声应和,一齐发力。字形采用“劦、十”会义。旪,这是古文写法的“协”字,字形采用“曰、十”会义。叶,这是古文“旪”

的异体字,采用“口、十”会义。

”的字义引申

我评引申线索: 

    

网友总评: 0分



叶挺纪念馆位于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刚刚完成数字化展升级,展厅融合动态影像、三维数据采集和展示、雷达感应、互动触控、光影油墨等多种技术,打造出“无实物、场景化、重交互”的参观模式,引领人们如临其境地回顾叶挺波澜壮阔、铁骨铮铮的一生。

叶挺原名叶为询,1896年出身于广东惠州农家,启蒙老师陈敬如为其改名“叶挺”,意为“人要上行、叶要上挺”,有挺身而出、拯救中华之期冀。


叶成焕(1914.10.19-1938.4.18),河南新县人。他是深受刘伯承器重和战士拥戴八路军优秀指挥员。

1914年,叶成焕出生在河南光山县。1929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鄂豫皖红军,先后任指导员、营政委、团政委、师长、师政委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叶成焕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772团团长,为129师在抗战初期的"三战三捷"做出了重大贡献。1938年4月18日,为国捐躯,终年24岁。

2009年9月14日,叶成焕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真假叶水心
宋桂奇
《演讲与口才·红版》20221月上
南宋绍熙年间,宰相韩侂胄很喜欢与一些名人雅士谈天说地,议诗论文;若是无名之辈,则不屑一顾,拒之以千里。
一天,当他正与太学博士叶水心(即著名文学家叶适)谈论诗文时,门官又送进一张“叶水心”求见的名片。对这个冒牌货,韩侂打算将其轰走,但叶适却十分好奇,就建议让这人进来一见。门官出去后,叶适又请韩侂胄拿出自己当年投给对方的一篇文章,以为考问之用。
那人神色自若地进门后,韩侂胄便递上那篇文章说:“'水心’先生应该知道这是谁的大作吧?”“这是我年轻时的习作,后来还有过修改。”语毕,那人随即将修改之处朗诵出来。听到改作比原作更为高明,叶适异常欣喜;但韩侂胄还是忍不住质问对方:“我这里已经坐了一位叶水心先生,难道天下还有两个叶水心吗?”没想到那人却傲气十足道:“像叶先生这种水平的文士,天下肯定不止一位;如果我今天不是冒充他的名头,宰相大人恐怕不见得能让我进来。我叫陈谠,是个无名小卒。”看到韩侂胄将要发火,叶适则赶忙对那人起身施礼道:“先生高才!您能借在下之名,实乃我之幸运。幸会幸会!”见叶适如此大度谦卑,韩侂胄也就不好再计较陈谠的倨傲了。
其后,在叶适的精心栽培和大力提携下,陈谠不仅考中了进士,还做上了殿中侍御史的高官。
对冒己之名且语含不逊的陈谠,叶适非但不以为意,反而还倾情赞誉,极力提携,结果使得对方的人生随之而飞扬;这种宽宏大度、奖掖后学的君子风范,确实令人感佩!


李鸿章的爱将叶志超打仗一直不要命,在甲午战争中怎么变成逃跑将军了呢?

大河报-历史

2022/07/17 15:25

公元1838年,叶志超出生在肥西县花岗镇圣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叶志超在幼年先后失去了父母,被舅父收养。

当别人家的孩子在私塾读书的时候,叶志超却要在野外帮舅父放牛。可叶志超天生就是一个强者,苦难没有让他沉沦,反而磨炼了他的意志,让他更加坚强。

叶志超身高马大,而且力气过人。于是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参加了团练。在团练,他用功习武,样样不落人后,学得一身本领。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了。在战斗中,叶志超的精湛武艺得到充分发挥,打出了名气。因此,每当发生战斗的时候,他总是冲在第一线。

真正让叶志超名声大噪的,还是到淮军之后,参加镇压捻军的战斗。捻军起义跟太平天国起义性质一样,都是反抗清朝统治的,相差一年爆发。

同治六年(1867年)十二月,在淮军与赖文光率领的东捻军进行的张桥之战中,已经投身淮军的叶志超,一马当先,奋不顾身。此战,东捻军主力损失惨重,叶志超也一战成名,被清廷论功行赏,被赏赐额浑巴图鲁名号。

同治九年(1869年),李鸿章把自己的亲信叶志超调到了北洋,担任骑兵统领,在保定驻扎。

在李鸿章的提携下,叶志超平步青云。光绪十七年(1891年),叶志超因为镇压了热河朝阳金田道教教民起义,被清廷赏穿黄马褂。

然而在甲午战争爆发后,作为清军主帅的叶志超,在朝鲜先是谎报大捷,欺骗清廷;后来率军向西狂奔500里,一口气逃到鸭绿江边。叶志超因此成为民族败类,军人之耻,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那么,叶志超从一个能征善战的将军,变成畏敌如虎的逃跑将军,为什么前后反差这么大,原因何在?

叶志超军事生涯遇到的,不是起义军,就是饥民流寇。这些人本来就是农民,不懂兵法,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军事训练,还没有像样的武器装备,很多都是些乌合之众。

而叶志超率领的士兵是虽然也是团练,但大都经过了系统的军事训练,而且装备精良,军饷充足,打这样的仗,叶志超打得非常轻松。

但是,到了甲午战争之时,他面临的对手日本,已经是进行近代化改革的,已经成为近代化国家的日本。而且,日本也仿照西方,对军队进行了改革。所以清军和日军,两军战斗力差距很大,实力悬殊。

一旦遇见强者,叶志超就丧失了斗志,逃跑再正常不过。

而且,叶志超也56岁“高龄“,失去了斗志。他不是一个爱国者,打仗只是他谋取名利的一个手段而已。当时叶志超已经功成名就,为什么不以保住老命为主?

因此,当初李鸿章告诉他,要他带兵去朝鲜的时候,他一百个不愿意,连连摇头。甚至他还托关系走后门,找人向李鸿章求情,表示自己不想去。

即使到了朝鲜,叶志超也没有一点斗志,根本没有进行战前部署。

当日军即将到来的时候,聂士成提出一个建议:“海道已梗,援军断难飞渡,牙山绝地不可守,公州背山面江,天生形胜,宜驰往据之,战而胜,可据以待援,不胜,犹得绕道出也”的建议,叶志超无奈之下同意了。

然而当聂士成带兵与日军在牙山激战时,叶志超并没有按照计划在公州防守,而是脚底抹油逃到平壤。

聂士成一边与日军苦战,一边往公州退守,当发现叶志超一部已经无人留守之后,只能无奈随之往回逃去。

结果,逃跑将军叶志超,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成为清军在朝鲜的最高统帅。有这样的人掌管军务,清军在朝鲜再一次败给了日本。

当然,叶志超的失败,李鸿章要承担很大关系。因为,李鸿章从来没有考虑如何打仗,他一直思考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实力。所以,无论是陆战还是海战,逃跑将军十有八九都是李鸿章的亲信、安徽老乡,淮军将领。而且,战后李鸿章都为他们求情,希望皇上从轻发落,实际上这些逃跑亲信基本上没有被杀头,大多得以逍遥法外,颐养天年。

具体到叶志超这个逃跑将军,李鸿章竟然还向皇上提出请求,继续任用。因此说,叶志超逃跑,李鸿章有很大责任。

最终,叶志超被朝廷问责,夺职下狱,送京师,下刑部审讯,定斩监候。后来因大赦归乡,于公元1901年病逝。


“一叶知秋”是我们形容秋天降临最常用的词语,说的是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又引申为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一叶知秋”最早出自《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宋·唐庚《文录》引唐人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秋天落叶的树木不在少数,有合欢、栾树、白腊、银杏、法桐、青桐、杜仲、榉树、朴树、柿树、枣树、国槐等不下几百种,而且到了秋天,北方的树木大多数都会掉光叶子,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那么这“一叶”是指这些树木叶子吗?

当然不是。古人云:梧桐有信,故又有梧桐报秋之说。立秋一到,桐叶凋落。那么古人所指的这“一叶”理所当然就是指梧桐树叶了。清·俞樾在其《茶香室丛钞·梧叶报秋》中给出了答案:“一叶知秋,虽古有此说,然安能应声飞落?”明确指出这“一叶”即是梧桐叶。

古人所指的梧桐树另有所指,而不是我们今天在人行道上见到的那种梧桐树。人行道上的梧桐树又称法国梧桐,即悬铃木,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从国外引进的树种,在中国的许多城市成为了街道树。古人所说的梧桐,又叫“中国梧桐”,别名青桐、桐麻,原产中国,南北各省都有栽培,树干挺直、高大挺拔,树皮绿色、平滑。

中国古代传说凤凰“非梧桐不栖”。许多传说中的古琴都是用梧桐木制造的,梧桐对于中国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诗经·大雅·卷阿》即有记载:“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著名的“乐府双璧”之一的《孔雀东南飞》,记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故事,双双殉节的夫妇合葬墓上梧桐树结成连理枝,见证夫妻守节情不移的信誓。梧桐是吉祥树,“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在中国古代的庭院里,梧桐树是一种吉利美观的树种,广为栽种。宋朝宫廷中,更是以梧桐落叶来报“立秋”的节气。

当然,文学作品更是细腻丰富,赋予了梧桐更为广阔的含义。有象征爱情忠贞的,古代传说梧是雄树,桐是雌树,梧桐同长同老,同生同死,且梧桐枝干挺拔,根深叶茂,成了忠贞爱情的象征;有象征高洁品格的,梧桐在许多古诗中有象征高洁美好品格之意;有象征孤独忧愁的,风吹落叶,雨滴梧桐,凄清景象,梧桐又成了文人笔下孤独忧愁的意象;有象征天地知者的,古人认为梧桐是一种智慧之树,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这叶,便是梧桐叶。

  

虚构的典故有很多,就比如历史上的“叶公好龙”,这是一个贬义成语,连小学一年级都学过,叶公这个人也一直以来都是负面形象。

然而在真正的历史上,叶公却是一位颇有功绩、并且深受百姓爱戴的政客,“叶公好龙”这个成语,黑了他足足两千多年。

一、虚构的成语典故“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是一个成语,出自汉·刘向《新序·杂事五》。《新序》是西汉学者刘向编撰的一部以讽谏为政治目的历史故事类编。

“叶公好龙”说的是楚国时有一人名叫叶公,他非常喜欢“龙”这种生物,以至于家里用的物品,全都画上了龙的图案。

天上的真龙得知后,甚为感动,于是便决定亲自下凡看望一下叶公。可神龙真的到来之后,叶公却被神龙吓得魂飞魄散。

这则成语典故乃是通过叶公的虚假和蛟龙的真诚的描写,无情地讽刺和严厉地抨击了那些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的政客。然而历史上的叶公,真是如此吗?

叶公是春秋末期楚国左司马沈尹戌的儿子,楚国人,沈氏,名诸梁,字子高,春秋末期楚国军事家、政治家,楚国令尹、司马。

沈尹戌出身楚国王室,因抵抗吴王阖闾的进攻,兵败后不愿被俘受辱,要求他的部下吴句卑割下他的头。

沈尹戌死后,楚昭王任命沈尹戌的儿子沈诸梁(字子高)做叶公(今河南叶县南旧城)。

二、治水开田,造福百姓

叶公刚刚来到封地上任后,就了解到,此地的水患极为严重,百姓们苦不堪言,为了解决这一大患,于是叶公决定兴修水利,造福百姓。

众所周知,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人们施工之前都要先画上施工图,施工前的图纸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图纸上可以轻易的发现所要施工地方的任何一个角落。

叶公也不例外,在治水之前,也要为人们画出“水利施工图”。

春秋时期人们都是以竹筒为书,水利施工图画在竹筒上是不方便查看的,于是叶公就将水利施工图给画在自己墙壁上。

工程图上有着许多出水口,叶公考虑到“龙”是主管行云降雨的灵异神物,便在每个出水口画上龙,并称之为“水龙头”,以求风调雨顺。

就这样,通过叶公的努力,该地的水患终于被他解决,“水龙头”一词也由此而来。然而真正的黑点,也就此出现。

三、谦虚而不恋权位的平叛功臣,却被黑了2000多年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叶公因为这幅“水利施工图”帮助百姓们治水开田,也因为这幅“水利施工图”落下了污点。

当时有很多人前往叶公家里拜访叶公,很多人都看到了叶公墙壁上的水利施工图,不解其意。有些人对叶公的地位、声誉暗生嫉妒,于是在离开叶公家中后,逢人便说:“世人都知龙能腾云驾雾,叶公画龙却不画云雾,可见他并不真的喜欢龙。”

到了汉朝时,文人刘向根据此事,在其所编的《新序·杂事》中,写下了“叶公见龙而走”的段子,成为后世“叶公好龙”之说的来源。

后来,楚国发生了白公胜叛乱,叶公率军勤王,打败白公胜,救出君主,重振国风,被楚惠王封为令尹与司马,掌握全国文武大权。

《左传》中记载,叶公迎击叛军时没有戴头盔,于是就有很多人劝说叶公保护好自己,否则一旦发生意外,百姓们对您的盼望岂不是就此断绝?从这可以看出,叶公是一位深受百姓们爱戴的官员。

叶公为人十分低调,懂得功成身退,不贪恋权势,后将令尹一职让给公孙甯,司马一职让给公孙宽,自己退居叶地,安享晚年。

叶公一生功绩卓著,治水开田造福一方百姓,平定白公之乱,拯救国家于战乱中,这的确是一位历史上的功臣良相。

然而“叶公好龙”这则成语典故,却将叶公足足黑化了两千多年,实在是天大的冤枉。

  

《史记.楚世家》有一段故事,让人看后感悟颇深。话说,某一天,楚国的一位女子和吴国的一位女子争抢桑叶,楚女抢输了,气得回家找父亲,让他帮自己出气。楚父见状,叫上亲戚,就去找吴女的家人讨说法。两家见面后,大打出手,不小心闹出了人命。两国边邑的长官听说自己国家的人死了,一怒之下相互攻伐,最后楚国灭掉了吴国的边邑。吴王听到此事后,派了几万兵马讨伐楚国。战争的结果是啥?自然是两败俱伤!从此,两国各自走向衰落。原本友好的邻国闹到短兵相接,谁还记得最初矛盾的起源,不过是一两片桑叶?

梁实秋说:"血气沸腾之际,理智不太清醒,言行容易逾分,于人于己都不宜。"失控的情绪就像一把双刃剑,手刃他人的同时,也会割伤自己的手。知乎上有人问:"你认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几乎所有的答案不约而同都会提到一条:"控制情绪的能力。"

  

我姥姥说过一句家常话:"有多大的荷叶就去裹多大的粽。"

想想,意思真好,这才是实用的格言。自我少年时代开始,我就记着姥姥的这句话。我将它延伸:这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心态、心境。它教人从容,不慌忙,不夸张,不逼仄。有了回旋的空间,人生就不会有捉襟见肘之窘。世界那么大,一个人肯定不能无穷无尽地追求,在启程之前,你必须有一张能裹得住事物的"荷叶",手执,心执。

辉煌庞大的东西我常常让给那些"大的荷叶"们,我不去裹。我只喜欢小的、弱的、碎的,别人踢到边缘的,低声部的。我只干别人不做的事。

一家著名的杂志社搞作家信息调查,发给我一张表格,上面有问答题,像一张伪装的试卷,其中一项是让人填"你一生最喜欢的一句格言"。我看到别人填的是李白、奥斯特洛夫斯基、丘吉尔、唐太宗等人的话。

那些格言铿锵悦耳,多有惊天动地的气势。

我填上姥姥的这一句话:"有多大的荷叶就去裹多大的粽。"

对我而言,这是一句足够裹住人生的实用格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