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西梧州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天山篝火 2017-10-20

梧州是广西现代工业的发源地,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梧州便拥有广西最早的一批民族工业。其中梧州火柴厂是这些工业中开办得较早的一家企业。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由于西方列强在战争中加紧军工生产,无暇顾及生产日用工业品,因此造成市场上火柴供应量锐减,不能满足群众需要。1921年,在梧州的广东商人黎竹林,看到广西内陆火柴十分紧缺,要靠外省和洋人供应,便与麦宪平、麦郎初、徐泽生、李福生等几个股东商议,把筹办化砂玻璃厂的资金和厂房转为办火柴厂,黎竹林任经理,工人约100人,采用“梧州牌”为商标,日产火柴50箩(1200小盒)。1925年,梧州火柴厂改名为怡和祥火柴厂。1931年,黎竹林等人扩充投资,再易名为振兴火柴厂,工人增加至180名,日产火柴7080箩。但由于所需的原材料要依赖于广东的东山火柴厂,故该厂主持人陈吉甫乘机把火柴生产扩展至广西市场,由于梧州振兴火柴厂在原材料方面受其控制,加上火柴质量差,成本高,竞争不过广东的东山厂,被迫把振兴厂折价转让给东山厂经营。

1934年梧州火柴厂由东山厂经营后,改名为广西火柴厂,以“舞龙牌”为商标。为广集资金,又增加罗文干、罗文伯,陈吉甫、利耀辉、黄刚克、黄体任为股东。陈吉甫为经理,利耀辉为工程师。他们雄心勃勃,扩充厂房,新建仓库两座,设置排版机26台,刨片机6台,切片机3台,划路机2台,立式蒸汽机1台,全厂职工增至600多人,日产火柴300400件,为该厂兴办以来最兴旺时期。由于“舞龙牌”火柴抗潮力强,引燃性能好,在南方多雨、潮湿天气中仍可擦划引燃,大部分产品销往广西、湖南、贵州等地。加上龙是中国传统吉祥物,投入市场后深受人们喜爱。后因广西的官僚资本逐步扩大,陈吉甫眼看难以同财力雄厚的广西地方势力抗争,加上他的政治后台大股东罗文干病死,失去支撑力,经数年时间的磋商,便将火柴厂折价转售给广西省政府。

广西企业公司是广西省的官僚资本企业,该公司在1940年派钟杰生来梧州接管广西火柴厂。广西企业公司总经理赵可任商得上海新华实业银行经理王志莘、上海火柴巨头刘鸿生投资合作,于1941年开办广西火柴厂,仍生产“舞龙牌”火柴,后因东山火柴厂抗议,改为无脚的“舞龙牌”生产,并生产“天鹅牌”火柴,畅销全省各地及湘西一带。广西省政府以原有厂房、机械设备、原材料等折价投资3亿元(以当时币值计),刘鸿生、王志莘、范希邦等投资2亿元,为了符合广西省政府办企业的规定,将省政府所占的股份,分散以黄子敬、李任仁、孙仁林、郭德洁、曾其新、何海筹、陈红、王逊志等八人名义为股东。从1943年起由桂林火柴厂股份有限公司管辖梧州和八步两厂。1944年春,李一尘接任梧州火柴厂经理。同年910日,因日寇入侵,梧州市民大疏散,梧州火柴厂疏散至藤县和平南丹竹。搬厂第二天,隔邻军粮仓起火被烧,波及火柴厂,损失严重。

19458月日寇投降,在丹竹的职工一部分回厂恢复生产,一部分仍继续生产柴枝盒片,至1946年才全部回梧。为解决资金问题,经董事会决定增资50%重建工场。经过职工们一年多的努力,又在瓦砾上重新建起了厂房。扩建排版工场,增建盒清楼、梗枝楼两座,扩大晒地,增添切纸机和印刷机等设备,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至解放前夕,全厂职工达600多人,日产火柴120件,成为当时梧州略具规模的一家火柴厂。

1947年,由于战争连绵,经济凋落,货币贬值,资本家加紧对工人的盘剥,工人生活朝不保夕,阶级矛盾激化,火柴厂工人掀起了罢工高潮,要求增加工资,并把被捕的工友黄群英等释放,罢工长达36小时,资本家被迫接受了工人的意见,斗争取得了胜利。

19491125日,梧州解放。在国民党军警撤退时,全厂职工组织起来,白天生产,晚上巡逻站岗,保卫工厂。解放后,梧州市军管会派出军事代表程祺等进驻梧州火柴厂,在军代表领导下,解放后第三天即恢复生产。工人们发扬当家作主精神,搞好生产和建设。1952年将私营的永光火柴厂合并,组成梧州火柴厂。从此,梧州火柴厂获得新生。企业大力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先进生产者运动,推广先进经验,发动职工提合理化建议,不断扩大生产能力,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厂房面积比解放前扩大了三倍。“二五”期间,火柴总产值1146万元,税利420.98万元。企业的生产发展,给梧州市民增加了劳动就业的机会,那时最多的外发包工是糊火柴盒。很多家庭都糊火柴盒,以帮补家庭,有的居民操作熟练,靠糊火柴盒也能揾两餐。许多学生也利用放学时间或星期日帮助家里糊火柴盒,有的小小年纪便挑一大担火柴盒到厂里交货。60年代,火柴生产不断发展。“文革”期间,火柴产品舞龙商标,曾被列为破“四旧”之列,被停止使用,改用“梧州火柴”商标。1971年进行设备更新,从上海购进火柴连续机,改变了人工排版上梗的落后局面。随后几年相继购进了火柴片枚机、装盒机、刷磷机、包封机等,改进旧设备,使火柴生产流程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劳动效率逐步提高,年产品由20万件增到30万件。

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都知道,六七十年代以前,火柴是人们生活的必须品。那时家家户户都储备有一包梧州火柴,做饭、炒菜、点灯、抽烟、烧火都得用火柴。在农村,赶集的大伯大嫂也忘不了买上一包火柴带回家。梧州火柴与我们相生相伴。

1981年,恢复“舞龙牌”火柴生产,日产小号舞龙火柴150件。1989年前,小号舞龙牌火柴盒内装1.6×1.6厘米规格火柴90-100支。1991年,梧州火柴厂执行国家颁布的火柴国标柴枝规格为1.8×1.8厘米,以50支为一盒包装的规定,生产新标小号舞龙火柴,并将原“舞龙牌”商标由红、黑两色改为红、黑、黄三色。值得梧州火柴人骄傲的是,那一年,梧州火柴厂生产的“舞龙牌”火柴在全国火柴质量评比中获总分第一名。翌年后,新标50支装舞龙牌火柴销售不畅,成品积压过多。为寻求出路,火柴厂召开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共同商议决定生产以旧标火柴盒内装70支新标梗枝的3色小号舞龙牌火柴,以适应用户的要求。随着市场不断变化,人们对火柴使用要求由单一品种发展到多样化。根据市场信息,改进旧的配方,生产防潮防风火柴,受到用户的好评。为使火柴上更高档次,经科技人员的努力,先后开发了旅游火柴、大舞龙火柴和蜡梗火柴。1992年,火柴厂产量29万件,工业总产值1564万元。1993年,梧州市火柴厂更名为梧州市舞龙工业总公司,旗下设“梧州市火柴厂”、“梧州市保健饮料厂”、“梧州市自动化设备厂”等三个分厂,以开发多种系列产品,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进入90年代中后期后,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打火机、家用电器、液化灶这些电子点火产品的出现,对火柴行业是一个沉重而巨大的打击,梧州火柴厂也同样逃脱不了这样的厄运。2000年初,火柴行业进入极速衰退期。就这样,梧州火柴厂,这家经历了新旧社会,经营长达80多年曾是梧州人骄傲的老牌工厂,无可奈何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些年来,人们并没有淡忘对火柴厂的记忆。一位收藏爱好者收集了数十多种梧州火柴厂的商标和火柴贴画,有梧州牌、大雁牌、天鹅牌、飞虎牌、舞狮牌、梅花牌、百花牌、金鱼牌、龙牌、熊猫牌、防风牌、体育牌,还有福、禄、寿、富、贵、吉系列、舞龙牌等,这些商标和精美的贴画图案,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是梧州火柴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何敏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