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大简《堪舆》解析 二(子居)

 願隨身 2017-10-21

北大简《堪舆》解析 二(子居)



【释文解析】

揕舆第一

无尧

正月

角、亢

阉(掩)衡

二月

氐、房、心

折衡

三月

尾、箕

负衡

四月

东井、舆鬼

阉(掩)衡

五月

酉(柳)、七星、张

折衡

六月

翼、轸

负衡

七月

奎、娄女

阉(掩)衡

八月

胃、茅(昴)、毕

折衡

九月

此(觜)畦(觿)、参

负衡

十月

斗、牵牛

阉(掩)衡

十一月

婺女、虚、危

折衡

十二月

室、东辟(壁)

负衡

整理者言:“‘厌’,厌日,又称‘月厌’、‘阴建’。《淮南子·天文》云:‘北斗之神有雌雄,十一月始建于子,月从〈徙〉一辰,雄左行,雌右行。’又云:‘太阴所居为厌日。厌日不可以举百事。’此太阴即指北斗雌神。[2]关于月厌,《协纪辨方书》卷四“月厌”条言:“《淮南子》曰:‘北斗之神有雌雄,十一月始建于子,月徙一辰,雄左行,雌右行,五月合午谋刑,十一月合子谋德。阴建所居辰为厌日,厌日不可以举百事。堪舆徐行,雄以意知雌,故为奇辰。数从甲子始,子母相求,所合之处为会。十日十二辰,周六十日,凡八会。会于岁前则死亡,会于岁后则无殃。’《天宝历》日:‘月厌者,阴建之辰也。所理之方,可以禳灾、祈福、避病。所值之日,忌远行、归家、移徙、婚嫁。’《历例》曰:‘月厌者,正月在戌,逆行十二辰。’曹震圭曰:‘月厌者,厌魅之神也。其性暗昧私邪不正,故各忌之。盖十一月建子,阴阳之气争,冬至前阴气极,冬至后阳气生,故自建子之月,阳建顺历丑、寅、卯一十二辰,阴建逆历亥、戌、酉一十二辰;至五月夏至,二气以同建而相争也。亦名曰阴建。’按:月建者,斗柄所建也。象见于天,仰而望之而莫不见者也。月厌者,二气消息之原,运于太无而出万有者也。推建可以知厌,故《淮南》云‘堪舆徐行,雄以意知雌’也。曰‘堪舆’者,盖此堪舆家言也。其曰‘厌’者,以其每处日躔之前,故谓之厌。厌,古压字也。月建左行,月厌右行,六十甲子相交相错而吉凶生焉。《周礼》所为观天地之会者,郑康成以厌、建当之,可以知古之日者必宗乎此也。若其所以然,则董仲舒《春秋繁露》言之,详且明矣。《淮南子》云‘会于岁前则死亡,会于岁后则无殃’,然则八会之日非吉日也。建阳而厌阴,建吉而厌凶,其同位之日阴阳参杂,断可识矣。夫和会者,阴从乎阳之谓。太阳为阳,月建为阴。如寅月之亥,卯月之戌,则当以阴阳和会论。若从月建而复生阴建,则所为阴中之阴,其所会之干安得以吉论乎?又参以太岁而消息之,如岁在甲寅,正月甲戌大会则岁前也,尤凶;若八月辛卯大会则在岁后矣,可无殃也。汉时已有‘堪舆八会’,见于经史,今历家‘大会八’即其传也。又有小会八、以有行狠、了戾、孤阴、单阳等名,《考原》详之,今并载于后。要之皆为不吉之日,而曹震圭以大、小会为阴阳和会,则显与《淮南子》不符,不可从也。若夫天子用大、小会日,谓之岁位,皇后、太子、诸侯用岁前,卿、大夫用岁对;士、庶人用岁后;其所为岁前、岁后亦与《淮南子》不同,而以岁前为可用,益悖于古,均无取焉。”所述甚详,可参看。由于“厌”又称“阴建”,且“厌”、“建”读音本就相近,即可见堪舆术与建除术关系密切。

整理者言:“‘冲’,数术家称相对、相向之神为‘冲’。《淮南·天文》:‘岁星之所居……其对为冲。’简文此‘冲’是阴建所对冲之辰。[3]整理者以北大简《堪舆》篇之“”为“阴建所对冲之辰”,与表中所列地支不符。“阴建所对冲之辰”后世又称“厌对”、“招摇”,《协纪辨方书》卷四“厌对”条言:“《天宝历》曰:‘厌对者,月厌冲之辰也。其日忌嫁娶。又为招摇,忌乘船渡水。’《历例》曰:‘厌对者,正月起辰,逆行十二辰。’《神枢经》曰:‘六仪者,月中吉神也。所值之日宜牧养、生财、栽植树木、结亲纳礼、视事临官。’《历例》曰:‘正月起辰,逆行十二辰。’曹震圭曰:‘六仪者,月中正礼仪之神也。月厌主暗昧,六仪与之敌冲,以威厉之合不敢妄失仪容也,故以名之。’按:厌对正月起辰,逆行十二辰,六仪亦正月起辰,逆行十二辰。然则厌对之即为六仪也,明甚。乃选择之书于厌对则曰忌嫁娶,于六仪则曰宜结亲纳礼,适相反也。盖堪舆家言,其大指忌以建为阳,厌为阴,必干支与厌全不相涉者始为吉日,故厌对虽冲破月厌亦不以为吉也。而丛辰家则以其能冲破月厌而名之曰六仪。谓月厌主暖昧阴私,则月厌之支必威仪正直之神也。是以两相矛盾而并见于历书,莫之适从也。今定为厌对忌嫁娶,六仪宜视事临官,庶于义各当云。”卷十“厌对、招摇”条言:“忌嫁娶。又为招摇、忌取鱼、乘船渡水。与天德,月德、天德合、月德合、天赦并,则不忌(天愿不得与厌对并)。子、午月与月破并则尤忌。按:厌对又为招摇,皆以月厌之冲取义,故所忌如此。与德赦并则阴从阳,故不忌。与月破并则又为月建之冲,故尤忌也。”郑刚先生在《论睡虎地秦简日书的结构特征》[4]中已指出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玄戈”节的“招摇”即“《御定星历考原》引《历例》的月神之一招摇,‘正月起辰,逆行十二辰’。”而北大简《堪舆》篇中的“冲”所列日期则显然与“阴建所对冲之辰”有异,以春三月为寅、卯、辰,夏三月为亥、子、丑,秋三月为申、酉、戌,冬三月为巳、午、未。春、秋两季的“”与月建同,冬、夏两季的“”则与月破同。换个角度分析的话,北大简《堪舆》所列之“”在每个季节都以厌对的季月地支为“”的孟月地支,以厌对的孟月地支为“”的季月地支。后世所称的“飞廉”、“大杀”继承了这个地支排列顺序,但“飞廉”的正月起“戌”、四月在“未”、七月在“辰”、十月在“丑”又与月厌相同。《协纪辨方书》卷三“飞廉”条言:“《神枢经》曰:‘飞廉者,岁之廉察,使君之象,亦名大煞。所理之方,不可兴工、动土、移徙、嫁娶,犯之主官府、口舌、疾病、遗亡。’《广圣历》曰:‘子年在申,丑年在酉,寅年在戌,卯年在巳,辰年在午,巳年在未,午年在寅,未年在卯,申年在辰,酉年在丑亥,戌年在子,亥年在丑也。’按:飞廉者,力士也,事纣以善走名。古之力士多矣,而取象于飞廉者,喻恶煞也。……夫顺天者以德,逆天者以力,此岂非恃力悖德之象乎?故以飞廉喻之。又名大煞者,在岁名飞廉,在月名大煞,变其名使不紊也。又按:子、丑、寅、午、未、申年,飞廉即是白虎;卯、辰、巳、酉、戌、亥年,飞廉即是丧门。然则飞廉之神亦与黄幡、豹尾同,可有可无者也。”唐代韩鄂《四时纂要》在各月的“起土”项中有 “正月……飞廉在戌”至“十二月……飞廉在酉”,可见“飞廉”即“大煞”,并不是“在岁名飞廉,在月名大煞”。《星命溯源》卷二载:“大煞:正戌、二巳、三午、四未、五寅、六卯、七辰、八亥、九子、十丑、十一申、十二酉。”宋·曾公亮《武经总要》后集卷二十中称“飞廉大杀日”,云:“凡飞廉大杀日,凶,不可用。正戌、二巳、三午、四未、五寅、六卯、七辰、八亥、九子、十丑、十一申、十二酉,以上日,不可出军,最为凶恶,并须避之。”宋·佚名《灵宝玉鉴》卷十七称“天杀”,云:“正月,天杀在戌,阴杀在寅,月杀在丑;二月,天杀在巳,阴杀在子,月杀在戌;三月,天杀在午,阴杀在戌,月杀在未;四月,天杀在未,阴杀在申,月杀在辰;五月,天杀在寅,阴杀在午,月杀在丑;六月,天杀在卯,阴杀在辰,月杀在戌;七月,天杀在辰,阴杀在申,月杀在未;八月,天杀在亥,阴杀在巳,月杀在辰;九月,天杀在子,阴杀在亥,月杀在丑;十月,天杀在丑,阴杀在子,月杀在未;十一月,天杀在申,阴杀在子,月杀在未;十二月,天杀在酉,阴杀在丑,月杀在丑。”由各书所列不难看出,虽然正月所起的地支不同,但飞廉大煞明显与北大简《堪舆》所列的“冲”有关。

整理者言:“‘无尧’,指阴建背后刚已行过的一辰。后文云:‘时之后一也,为无尧。’无尧还见于马王堆帛书《阴阳五行》甲篇,后世亦作‘无翘’。[5]无尧”等的相关考证内容可见刘乐贤先生《马王堆帛书〈式法〉中的“无尧”和“鄣”》[6]一文。《协纪辨方书》卷六“六合 无翘”条言:“《神枢经》曰:‘六合者,日月合宿之辰也。其日宜会宾客,结婚姻,立存券,合交易。’李鼎祚曰:‘正月在亥,逆行十二辰。’《考原》曰:‘六合者,月建与月将相合也。’《天宝历》曰:‘无翘者,翘犹尾也。阳乌所主,阴则无之,常居厌后,故曰无翘。其日忌嫁娶’。曹震圭曰:‘翘,犹首翘,妇人之饰也。无翘者,是无其饰也,故忌嫁娶。’按:六合月将太阳过宫,并见本原及公规卷内,惟是日又名无翘,《天宝历》以为乌尾,曹震圭以为首饰,其义亦不足取矣。盖堪舆家最忌月厌,故以厌前一辰为章光,厌后一辰为无翘,其日皆忌嫁娶。犹岁神之以岁产有为罗喉,岁后为病符也。夫月厌仅值一日,非若方位之相比连,断无因忌一日而并忌前后两日之理。且六合天愿,皆嫁娶吉日,又以为无翘而忌之,毋乃欺世而滋惑乎?俗士又名飞翘。更属仿谬,应删。”笔者以为,“无尧”或是读为“无挠”,指阴建行过时没有受到阻碍。

整理者言:“‘陷’,为阴建之前即将行至的一辰。马王堆帛书《阴阳五行》甲篇有此神,名为‘鄣’,北大汉简《日忌》之‘钦舆’章亦作‘鄣’。此即后世选择术中的‘章光’,《星历考原》卷四引《堪舆经》曰:‘章光者,阴建前辰也。’[7]这里的“陷”与建除术有同样的来源,睡虎地秦简《日书》建除十二日名的“建”即与“陷(窞)”相邻,堪舆术阴建之前一辰也同样名“陷”。堪舆术和建除术关系密切,此处“陷”的命名也是一证。《协纪辨方书》卷三十六“章光”条云:“《堪舆经》以月厌前一辰为章光,后一辰为无翘。盖堪舆家专忌月厌,故前后并忌,然亦是后人附会耳。无翘即太阳,辨见义例。堪舆家专取不将,乃厌前干配厌后支,章光已是厌前支,自在不用之内,不须又立章光名色也。且日辰非同方位比连,无前后并忌之理。别本又以厌后为金乌,厌前为玉兔,并为岁神吉方。然则方且不忌,何况于日?曹震圭谓章光者能为月厌章显其光,故凶。将又谓月厌能为太阳章显其光,而以为吉也耶。”以为“章光”是后人附会,自然不确。“章光”源自“鄣”,而“鄣”或是秦汉堪舆家为了与建除家相区别,而将“陷”重新命名的缘故。建除、堪舆、丛辰各术往往有性质类似但称名不同的内容,当皆是各家为了有所区别之故。

整理者言:“‘阉衡’、‘折衡’、‘负衡’,亦见于北大汉简《日忌》‘钦舆’章及马王堆帛书《阴阳五行》甲篇。‘衡’,北斗斗柄的中部,《史记·天官书》‘衡殷南斗’集解引晋灼曰:‘衡,斗之中央。’此处用以指称斗柄。‘阉’,《日忌》作‘奄’,帛书作‘掩’。‘阉’、‘奄’并通‘掩’。‘掩衡’、‘折衡’、‘负衡’,应该都是指星宿与斗柄的相对位置关系。‘掩衡’谓星宿掩于斗柄之上。‘折衡’指与斗柄垂直。‘负衡’谓在斗柄下,以背负之,马王堆帛书《阴阳五行》甲篇作‘后衡’。[8]以“衡”指斗柄,所说恐不确。笔者以为,《堪舆》所说衡仍即北斗第五星玉衡。《史记·天官书》“北斗七星。”《索隐》:“《春秋运斗枢》云:‘斗,第一天枢,第二旋,第三玑,第四权,第五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杓,合而为斗。’《文耀钩》云:‘斗者,天之喉舌。玉衡属杓,魁为旋玑。’”《文选·张衡〈东京赋〉》:“摄提运衡。” 薛综 注:“衡,玉衡,北斗中星,主回转。”《堪舆》当是以北斗七星中的天枢、天璇为掩衡,天玑、天权、玉衡为折衡,开阳、摇光为负衡。三者合即对应于北斗,北斗七星按四季与四方的关系映射于各方七宿,即称掩衡、折衡、负衡,相应的星宿日则按二十八宿纪日法确定。

 

岁位之星为台,前之星为堵,后之星为却,前之辰为连。

整理者言:“‘岁’,这里指小岁。《淮南子·天文》:‘斗杓为小岁,正月建寅,月从左行十二辰。’‘岁位’,即小岁所在。本篇中的小岁,仅取其每三月徙一方(春三月东,夏三月南,秋三月西,冬三月北)的意义。‘星’,指二十八宿。[9]若按北大简《堪舆》下文,“台、堵、却、连”皆不宜祭祀,而“台、堵、却”对应的岁位、岁前、岁后之星已将涵盖一个月中约四分之三的日期,再加上“厌、冲、无尧、陷、阉(掩)衡、折衡、负衡、杓、策”的话,一个月里基本上就很难有适合祭祀的日期了,因此笔者推测,北大简《堪舆》恐怕只是把若干不同来源的有关“堪舆”的材料拼合在了一起,“台、堵、却、连”与“厌、冲、无尧、陷”是堪舆术中两种不同的系统。

整理者言:“《黄帝龙首经》卷上:‘春三月,东方七宿为岁位,南方七宿为岁前……北方七宿为岁后。’又谓岁位、岁前皆凶,岁后大吉。与此简可互相参证。[10]所说可商,北大简《堪舆》下文明言“台、堵、却、连以祭,咎至死”,与《黄帝龙首经》所言“岁后大吉”并不吻合。故笔者以为,整理者所引《黄帝龙首经》内容,当与北大简《堪舆》后文“春三月,东方之日、辰、星大凶……”节对应。

整理者言:“‘辰’,此指十二辰。[11]据北大简《堪舆》下文“辰、星乃与岁、日相逆”可知,此处的辰指的是阴建。按《堪舆》下文所言,仅“连”的地支影响,一个月中就会有约四分之一的地支不宜祭祀,这也可以看出下文所言“以祭,咎至死”中的“台、堵、却、连”恐怕是北大简《堪舆》的撰者按“岁位之星为台,前之星为堵,后之星为却,前之辰为连”而添入的内容,并未考虑其所存在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