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凯理:自体心理学和客体关系理论概说

 伟思BANK 2017-10-21

自体心理学和客体关系理论概说
张凯理
《十倍速疗法》

后与岩头至澧州鳌山镇,阻雪。

——雪峰义存


精神分析理论的百年延革,大致可分为:

  1. 本我心理学

  2. 自我心理学

  3. 客体关系理论

  4. 自体心理学

  5. 拉岗学派

其中:

  • 1 与 2 属古典理论;

  • 3 源自英国,分克莱因学派和独立学派;

  • 则为 2 之传统断裂后的新革,与 3 互为表里,且尤与独立学派相契。十年来我的看法是:

  • 3 与 4 是目前动力心理治疗的两大基柱。
    另鲍比的依附理论与3、4皆有关,苏利文一系下来的人际精神分析则可谓美国版的客体关系理论,仍甚活跃,与3、4皆有对话。

  • 5 则与人文学科交涉甚深,其关注未必是临床。

自体心理学和客体关系理论之重要性何在?为什么我们不能只用古典理论(尤其是自我心理学)建构对人的理解?

因为自我心理学基本上是在超我/自我/本我的架构下,拆解描述人如何为冲突所苦的机制,但并未怀疑这个架构可能早已不能视为当然。而整个二十世纪,行阴迁流甚剧,稳定的生长环境(average expectable environment)是福气、幸运,而非必然;不幸者流离(disconnected)、错置(dislocated)、失所(dispossessed),情感上无依,现实上无据,惶惶终日,不知所止。人之为人,已成危楼,结构坏矣,不可居矣,魂不守舍矣。这结构的缺损(deficit)如自幼即发生,我们便称之为基本谬误(basic fault),但结构的隐忧并非止于童年,人生沿途随时还是可能发生。关于冲突vs.缺损,我们遂可说,冲突之苦,尚在精神官能症范围,缺损之苦,则已达自我疾患(self disorders),此时精神病理现象十分猛烈,所见皆为自我崩解之产物(disintegration products)。

而为什么自体心理学和客体关系理论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因为我(self)相对应的正是他者(the other),其间之关系正是所谓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或亦可说,客体关系是自我经验(self experiences)的关键面向,是理解自我状态(self state)的重要入口。这么说并无碍人有独处的时候,但孤独(solitude)唯其有好的内化的客体相随,才不会堕入荒芜寂寥。温尼考特(Winnicott)所谓有他者同在的独处能力(capacity to be alone/in the presence of the other),和寇哙特讲的自我客体(self object),皆为此意。

巴史克属第一代寇哈特弟子(Kohutian),寇哈特开始酝酿其对自我的思索时值一九六〇年代,一九六八年《The Analysis of the self》付梓,遂开始了由自我心理学(ego psychology)蜕变出的北美精神分析学界的新纪元,其时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的一群兴奋的青壮学者,如Arnold Goldberg、Ernest Wolf、Paul Ornstein、Anna Ornstein、Paul Tolpin、Marienne Tolpin等,和本书作者巴史克,亲炙随侍寇哈特,遂为其核心成员(恰如佛洛伊德当年)。寇啥特最富创造力的一九七〇年代,若非有这群追随者在其身旁(那绝对是自我客体的体现),很难想象寇哈特能否坚持下去,建构他想完成的理论刍型。一九七八年《The Restoration of the Self》、论文《The Search forthe Self》第一、二集《Paul Ornstein编》出版,一九八一年辞世,一九八五年《Self Psychology and the Humanities》出版(史学家Charles Strozier编),收录寇哈特逝前数月间与Strozier的访谈),一九八四年《How does analysis cure?》出版,论文《The Search forthe Self》第三、四集分别于一九九0、一九九一出版(Paul Ornstein编),《Kohut’s Seminars》于一九七七年出版(Miriam Elson编,为寇哈特一九七二至七三年在芝大的讲座纪录),《Kohut’s Lectures》于一九九六年出版(Tolpins编,为寇哈特一九七五至七六年在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的讲座纪录)。自体心理学自寇哈特过世迄今近二十年中,仍持续传延,每年年会于十月底召开,约有来自全世界近五百人与会。


SPEP·美国直播
理心对话科胡特后继者
芝加哥场 
Allen Siegel
北京时间10月22日(周日)晚 8:00-9:30
纽约场 Zimmermann
北京时间10月25日(周三)晚 7:30-9:00



自体心理学旨在关注一个人的“我”如何能存活并绽放尊严,免于枯涸扭曲破碎毁灭,只要一息犹存,这是每个人一生的事。其关键概念正是位处一个人内外界面之自我客体,自出生、婴幼、童年、少年、青春、成年、中年、老迈,以至死亡,终其生“我”是由这个界面所孕育决定。早年经验自有其形塑力量,但生命是一持续积累的过程,充满斑驳不纯的弥补努力和沉沦颓丧。我们都有坎陷的机会,有的可溯自童年,结构缺损始自彼时(因为人这种麻烦的生物需要太长的时间长成,遗憾遂为常态),但有的未必可追溯得那么早,完整美满的家不见得阻挡得了一个青少年或成年人失足。在治疗室相遇之际,这个界面势将重演其人生主题(major themes),所谓移情关系(transferance)正是每个被治疗者界面上关系之原型的反复。

我忆起K,十一岁那年,数月间母父相继过世,四子女,除长姐高中继续住校念书,她和八岁妹妹及四岁稚弟,辗转离散台湾四界之孤儿院,直到十八岁方离开自行谋生。每当忆及那段岁月,大雨深夜狂奔,只想被撞死方休。二十岁仓促结婚,理由无他,一个人无法独眠。但身旁躺卧一人,夜半仍会惊恐怕其死于睡梦,恐慌忧郁边缘性状态自杀住院数度。旋生一女,旋离异,独立抚养之,茫茫人海,归期不知。

久矣未见,不知君犹平安否。如果结构(structure)、节奏(tempo)、平衡(balance)、完整(integrity)是构建自身为一个人的状态的四要素,难矣、难矣、难矣!自体心理学和客体关系理论描述的正是这个困难。

心理学速成课 耶鲁心理学导论

积极心理学 心理学与现代生活

强迫 抑郁 自杀 人格障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