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鹤和治疗乙肝经验

 负鹏载舟 2017-10-21




疏肝扶土为首务

乙肝以肝经气郁,肝气不舒者为多见。以其肝逆脾遏,气机不宣为主要病机,抓住肝郁气滞,木不条达,脾不健运,所致土滞木郁,肝脾不和的临床见证,而首选疏肝解郁法,方用四逆散加味:白芍、枳实、柴胡、川楝子、元胡、紫草、板蓝根、姜朴、云苓、炙甘草。在临床上以此方治疗本病往往取得满意疗效,但在患者口苦、肝区痛、食欲不振等症显著好转后,肝功能与转氨酶增高亦好转,表面抗原阴转后,当注意调养肝脾,上方加太子参、苡仁、山药、当归等,以收全功。
疏肝太过伤肝阴,清肝养阴法当循
疏肝解郁虽为治疗乙肝的常法,但若有疏忽,过用疏肝之品,或湿邪从热化,可致肝阴不足,故当循清肝养阴法,可选酸枣仁汤。因本证之心烦不得眠属阴虚内热,为肝热上扰神明所致。清代魏玉璜著《柳州医话》,便是在仲景酸枣仁汤制方基础上发展了肝肾阴虚的证治,所创之“一贯煎”,凡肝肾阴虚,肝气不舒所致胸脘胁痛,咽干口燥,舌红少津均可应用。在临床中所见本病之肝肾阴虚者不鲜。
例:患者,男,40岁,1981年3月26日就诊。自述于去年3月患急性黄疸型肝炎己治愈,此次继患急性乙型肝炎,在某医院住院治疗4个月,病情急剧变化,4次查乙肝表面抗原均为阳性,RPHA 1:4096,肝功能麝浊18U,黄疽指数10U,锌浊18U,谷丙转氨酶由入院时120U上升为600U,肝下缘在肋下1.5cm。症见: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心烦易怒,夜寐失眠,肝区灼痛,手足心热,口苦欲饮,大便燥结,小便黄赤,脉弦细数,舌苔薄黄,舌质红。证属肝(阴)虚内热。查看全部病史资料,患者服药甚多,认为疏肝太过所致。遵仲景“夫肝之病,补用酸”,治以酸枣仁汤合一贯煎:酸枣仁30g,沙参10g,生地l0g,枸杞10g,麦冬10g,川楝子10g,白芍10g,知母10g,云苓10g,丹皮10g,板蓝根10g,石决明18g,生龙骨18g,甘草3g.。服药18剂,患者自觉疗效显著,查肝功能正常,乙肝表面抗原转阴,RPHA 1:8,睡眠、食欲均恢复正常,治疗33天后,以补脾养肝法调治而愈。
乙肝黄疸湿热滞,清热解毒化浊邪
急性黄疸型乙型肝炎,乃湿热毒邪阻滞中焦,致气机不宣,肝不疏泄,脾不健运。因此,在辨急性黄疽型“乙肝”过程中,必须清热解毒,疏肝醒脾化浊,方选茵陈篙汤合藿朴二陈汤。
例:患者,男,31岁,1983年4月26日门诊。口苦黏腻,食欲不振,恶心欲吐,厌食晕油,腹胀,肝区不适,四肢乏力,精神疲倦,巩膜及全身皮肤发黄晦滞,大便塘,尿黄,舌苔黄白而厚腻,脉弦而滑数。尿三胆阳性。肝功能:黄疸指数15U,锌浊18U,谷丙转氨酶680U,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连续3次阳性,诊断为乙肝。治以清热解毒,疏肝醒脾化湿。方以茵陈篙汤合藿朴二陈汤加味:藿香9g,厚朴9g,姜夏9g,陈皮9g,虎杖9g,板蓝根9g,制香附9g,枳壳9g,茵陈15g,车前草15g,白花蛇舌草30g,砂仁5g,生姜3片。日服2剂。
初服6剂疗效显著,再服30剂,黄疸消失,复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转阴,肝功能正常,谷丙转氨酶降至155U。继用醒脾化湿降酶法,上方加党参、云苓、苡仁、山药、内金、白术、当归、白芍各9g,砂仁5g。服10余剂,临床体征及自觉症状痊愈。
清热解毒不拘泥,温肝吴桂中病机
乙肝多属湿热蕴毒致病,此乃乙肝之共性。故清热解毒为治疗乙肝之常法。但亦有因寒致病者,故不能拘泥于清热解毒法,而重在辨证施治,切中病机。而肝属厥阴,寒邪侵犯于肝,此即厥阴肝寒之吴茱萸汤证。临床见症有肝区痛,胃脘微痛,痛甚则呕吐酸水,口淡无味,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舌苔白,脉细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可用吴茱萸汤加味,治疗乙肝属于寒证者疗效确切。此外还有《伤寒论》太阳病之桂枝加附子汤证,亦有暖肝和营之功,可用来治疗乙肝,此为温肝之变法。
例:患者,男,50岁,1982年3月12日来诊。2年前曾患急性无黄疽型肝炎,去冬以来,肝病复发,在某院住院3个月,确诊为“乙肝”、早期肝硬化。症见右上腹及季肋下胀痛,头颈强痛,腰背酸痛,两下肢及踝关节疼痛,难以屈伸,身重,四肢发凉,瑟瑟恶寒,淅淅恶风,口淡而苦,精神倦怠,自汗,面色晦垢,溺黄而不爽,大便稀塘,舌苔白腻,脉沉细弦紧,有朱砂掌及蜘蛛痣。肝肿大4.5cm,质中,脾稍大。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120U,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RPHA 1:4096。诊断为“乙肝”合并早期肝硬化。中医辨证属营血不和,寒湿留滞。治以温肝和营法。方选桂枝附子汤加味:桂枝9g;附子9g,姜厚朴9g,苍术9g,元胡9g,川楝子9g,白芍9g,丹参9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枣9枚,服药5剂后患者自觉住院以来从未有过的舒适感。二诊附子加倍,又服10剂,表邪已解,精神振作,食欲递增。上方加减调治6个月。检查:肝肿大3cm,质软,肝功能正常,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转阴,RPHA 1:8。随访5年,疗效巩固。
肝为刚脏,宜柔不宜刚,故一般辛温燥烈之药很少用。但患者长期在零下30℃劳作,又汗流甚多,劳作一停即寒意瑟瑟,久则寒湿留滞,营卫不和,致成此疾。因此肝寒之证,在《伤寒论》中,除厥阴吴茱萸汤证外,还有桂枝加附子汤证。可见立法选方,贵在切中病机,不必拘泥于乙肝清热解毒之治疗常法。
肝经湿热犹下利,平肝抑木用焦苦
乙肝临床有肝经湿热下注,内迫肠道而下利者,症见少腹急胀,右上腹及季肋下疼痛,唇红齿血衄,舌赤苔黄,口苦咽干,渴欲饮水,神疲乏力,大便日行数次,便稀脓血(非菌痢),肛灼,溺黄,脉弦数。肝功能明显损害,谷丙转氨酶120U以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木旺土虚,肝木疏泄太过。故治以平肝抑木法,以白头翁汤加焦栀仁、板蓝根。此乃宗仲景治肝病之“助用焦苦”之法。肝阴不足脾湿滞,育阴疏肝法最宜在临床中应用。曾遇到肝阴不足,脾湿阻滞,肝不疏泄,脾失健运之乙肝患者,多是慢迁肝,或慢活肝。症见:纳少腹胀,食后更甚,肝区灼痛,手足心热,烦躁失眠,口苦咽干,不欲饮水,舌苔黄白而腻,舌质红,便结溺黄,脉细弦数。证属肝阴不足,脾湿阻滞。若偏于滋肝阴则更加郁遏脾湿,若偏疏肝化湿则愈加伤阴、因此,临床时既要滋(肝)阴,又要疏肝化湿.宗仲景“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的治法,用甘麦大枣汤加太子参、山药、芍药、石斛、龟板等育肝阴,芦根、车前草、云苓以渗湿,郁金、柴胡以疏肝。因疏肝可实脾,脾实则湿利,故能达到育阴而不腻,疏而不燥,益阴助阳。乙肝之属土虚木旺者,用芍药甘草汤,以柔肝缓急,滋阴养血,和营止痛;乙肝属肝木横逆,克害脾土,脾虚内湿者,用小建中汤以抑肝培土,缓中补虚。均属仲景“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之法,皆可取得满意疗效。
肝病最易犯脾土,祛邪补脾正气扶
肝病最易传脾,在治肝病的同时,当先实脾,以防止疾病的传变。脾为后天之本,补脾的目的在于使脾气充实,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运用张仲景治“肝”病的理论,以补脾为重。在本病的治疗过程中,先后或同时采用补脾的整体疗法,可能是取得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以此设计的补脾和清热解毒法为主的紫草板蓝枣汤(药用:太子参、山药、苡仁、山楂、虎杖、白花蛇舌草、板蓝根、紫草、炙甘草、生姜、大枣等),制成1号乙肝冲剂,对乙型肝炎表面杭原阴转有效率达64.5%。《中国社区医师》2006年15期38页。
:handshake版主,我是新手,在中国社区医师上看到这篇文章,感觉有特色。尤其在用仲景方上,所以推荐到爱爱医网上。请一定给我加分哦。谢谢!!!



eagleone
理法方藥俱皆備  合理完整  值得學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