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中的秋雨:有情还是无情?

 老鄧子 2017-10-21

今年寒露一过,很多地方都进入了秋雨连绵的节奏。在现代都市生活中,行色匆匆的我们或许会觉得这秋雨平添了诸多麻烦,而且还下个不停,恼人得很。但当你偷得一丝闲暇,去心平气和地听一听这秋雨的声音,你还能否感觉得到那一丝丝不属于人间的诗意呢?



谈到有关秋雨的古诗词,也许所有人最先想到的都会是李商隐的那首《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个人,在他乡的深夜,听着连绵不断的秋雨声从池塘中溢了出来,想着北方的那个人。秋雨给李商隐带来了一种时间上的穿梭感,诗人从当下的此刻跳了出来,抵达了与心中人相聚的未来,而从那时再回顾巴山夜雨的当下,这当下现实中的秋雨声也便蒙上了一层虚幻的色彩,带起了一阵回响。



而李商隐另一首写到秋雨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或许就没有那么知名了:

 

竹坞无尘水槛清,

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是枯荷在听秋雨声?还是诗人在听秋雨声?或者是诗人听到了枯荷听到的秋雨声然后写到了诗里?糊涂罢,总归是情长计短,不禁让人想起了庄子说的“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当然,并不是所有诗中的秋雨都如此缠绵悱恻,白居易这首简短的五绝《微雨夜行》就显得恬淡自如了许多:

 

漠漠秋云起,

稍稍夜寒生。

但觉衣裳湿,

无点亦无声。

 

独自走在重云微雨的秋夜之中,看不到雨点也听不到雨声,夜凉透过微微润湿的衣裳侵入体肤,意外地有了一种清净透彻之感。与李商隐相比,白居易的心境不可谓不适然了。



而在杜甫的笔下,秋雨则不仅仅从个人的角度引发一些思绪,更引起了诗人辽远的家国之思。我们来看一下《秋雨叹·其三》: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天宝十三年秋连月雨灾,民不聊生,而朝廷视若无睹。杜甫创作了三首《秋雨叹》描述了当时的情景。这第三首诗自伤穷困潦倒,难以高飞,兼叹民困难苏,未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既是实写又蕴含了比喻,表现出了强烈的忧患意识。



诗中写到秋雨往往比较含蓄,只是轻轻地点一下就引发了悠长的思绪。而到了词中写到秋雨,节奏就有所变化了,比如温庭筠的这首《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上阙堆砌了众多的物象和事件,而到了下阙则单写秋雨梧桐之声,局面顿然舒朗但情感也更加绵密,一叶叶,一声声,直到夜尽天明,依然苦于离情的无法排解,而这秋雨的无情也实在是让人难捱啊。



还有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凄凄惨惨,冷冷清清。不论是急风、淡酒,还是过雁、黄花,这一切都像是穿过疏朗的梧桐叶的秋雨,点点滴滴地打在心上,让人憔悴难堪,愁而更愁。而这秋雨的无情也实在是让人伤心啊。



确实,某种程度上秋雨是无情的,它不以人的情感想法为转移。可是,每一次秋雨来临的时候,我们都会感觉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如果说秋雨能引发人无穷无尽的遐思,那么或许秋雨也没有那么“无情”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