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善不可不传于子孙”

 方竹云天图书馆 2017-10-21


“殷士肤敏,祼将于京”出自《诗经·大雅·文王》。“殷士”就是商朝的男子,商朝被周朝所灭,“殷士”在这里特指商朝的遗老遗少; “肤敏”就是勤勉而聪明;“祼将”是一种以酒浇地祭祀的仪式,在这里指协助周朝人祭祖(注意:“祼”不是赤裸的“裸”, 左边是“示”字旁,念“灌”),“京”在这里指周朝首都镐京。整句话的意思是:商朝的那些亡国奴们啊,虽然如此勤勉而睿智,但却只能在新政权下,卑躬屈膝地协助征服者祭奠他们的祖宗们了。这句诗包含着非常复杂的况味:虽然作为新政权的周王朝为了表示“存亡续绝”的宽大而不杀商朝的遗民,但殷商子民们作为亡国奴协助征服者祭祀祖先的滋味会好受吗?按照古代礼制,只有自己的祖先才可以祭祀,孔子把祭祀别人的祖先称作“谄”,就是没有骨气的谄媚。殷商的遗民们只有通过谄媚征服者,才能自我保全,不致毁灭,而造成这一切的,难道不是因为殷商末年的统治者纣王不修德,行暴政,倒行逆施,天怒人怨,才让自己的后世子孙们沦为屈辱的奴隶吗?善不可不传于子孙,这表面上看来是家政的问题,但本质上是治国的问题,是一切为政者的千秋大计。

《诗经》里的教训言犹在耳,而孔子的一声长叹,也警醒着统治者们。有鉴于此,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对子孙的教育。周朝的王子们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而公卿王侯的孩子也十三岁入小学,二十岁入大学。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大学主要学习明德修身。当然,不同的古书里记录的王子教育情况多有出入,也不一定完全真实,但历朝历代统治者重视自身教育这一点是肯定的。唐太宗李世民专门为皇子皇孙撰写《帝范》、《戒皇属》等读物,强制子孙阅读;据史学家赵翼的见闻,清代皇子们五更(相当于凌晨四至六点)就排着队经过隆宗门上学了。清代规定,皇子每天凌晨四点起床,五点开始读书,到下午三点下课,其间只有两次短暂的休息。一年之中春节、清明、中秋等假日合在一起只有5天。学习的课程主要有经史、文学、语言、骑射等。不仅帝王重视教育,门阀贵族更是以优美的家风作为贵族之所以高贵的传家宝。陈寅恪先生说:“士族之特点既在其门风之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


东晋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名相王导的族孙。一天晚上家里来了小偷。王献之躺在床上对小偷说:“想偷什么尽管拿去,但请把绿色的毯子留给我。那可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小偷吓得赶紧跑了。“青毡”也被后人用来指代传家宝。一张毯子对于王氏家族当然值不了多少钱,但这是先人留下来的故物,其间仿佛留着先人的体温,俨然是先人精神的外化。一张毯子里,凝结的是一个家族的美德和风尚。当然,不仅贵族需要传承高贵,一般的寒门只要重视德性的传递,也可以延续地位。


东汉时张翕做哀牢(在如今四川境内)长官,为政以德,政通人和,去世后天子让信任张翕的人格,便拜他的儿子张湍为长官,哀牢人民十分高兴,夹道欢迎说:“您的相貌和您的父亲一模一样,我们有福了!”信任一个人的品质到信任一个人的家族,说明了美德是具有延续性的,善人教出来的孩子往往也是善人。传递美德的同时,也是传递家族的荣誉。所以即便没有显赫的地位,家声家风也是在社会立足的重要标志。古人有那么多的家训格言,于此可见一斑。


孟子说:“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由于重视家庭教育,中国也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家训文化。诸葛亮的《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颜之推《颜氏家训》里的“以学自损,不如无学”、朱熹《朱子家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方孝孺《家人箴》的“贫贱而不可无者,节也贞也;富贵而不可有者,意气之盈也”、张之洞《诫子书》的“勿惮劳,勿恃贵”……这些家训中的经典格言,让美德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当然,当今社会,帝王贵族已成了历史的陈迹,但对子孙的教育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教育不仅是知识的教育,而且是德性的教育。近代教育家,曾任南开大学校长的张伯苓先生便说:“别人留财,我只留德。”德是一切善好的根基,没有美德,金玉满堂也莫之能守,出将入相也只能五世而斩。唯有美德,才是对子孙最好的馈赠和最大的保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