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中法混血女子的不寻常人生

 Juliann36p9mso 2017-10-21


[报料热线] 2301111 13411225588 [报错有奖] 2278888
3为中法两国保存无价之宝    历史总是千回百转,丹妮再次与中国发生关系,要从她父亲李树化曾就读的中法大学说起。欧阳鹭英劝公公,再写封信给丹妮老师吧。袁迪宝和李丹妮在厦门办理了结婚登记,“我忽然又有了一个家!

她的父亲是和林风眠在梅州中学一同读书及赴法留学的同窗挚友;她的骨子里有着法国人的浪漫多情,亦有着中国人的传统与痴情;她还为中法文化交流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且看——

1沙尘天出生的中法混血儿

  在法国里昂有关中法文化交流历史的不少官方资料中,你会发现有一个名字并不显赫但总是绕不开——中法大学副秘书长李尘生。李尘生的法国名字叫李丹妮。她出生在1927年5月北京的一个沙尘天里,她父亲的好友给她取名“尘生”,她母亲也欣然应允,“上帝造人就是用尘土,这个名字好,这样我的女儿才不会骄傲。”

  这个金发碧眼、高鼻梁的姑娘有着纯正的西方面孔,但她其实是一个混血儿。她的父亲李树化是梅县籍的泰国华侨。童蒙时期,李树化返回家乡梅县接受教育。在梅州中学读书期间,与同校学习的林风眠结为好友。辛亥革命之后,林风眠组织了130位梅州青年出去看世界,李树化瞒着家人偷偷跑出来,和同乡结伴远渡重洋,1919年到法国勤工俭学。丹妮说:“林风眠先生学画画,我父亲去念里昂国立音乐学院,他们一直是很好的朋友。”

  当年在法国勤工俭学时,李树化主修钢琴。校园舞会上,音乐专业出身的他风度翩翩,赢得了法国女孩珍妮的青睐,并很快结婚。1926年,林风眠应蔡元培的邀请回国教学,回国之际,林风眠也不忘拉上李树化这个钢琴造诣颇深的同乡。就这样,李树化带着身怀六甲的妻子珍妮一起回到北京,任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主任,与林风眠共事。后来,李树化又带上全家随林风眠搬到杭州,继续在西湖艺专音乐系任教。李尘生,也就在漂洋过海之后呱呱坠地。

   2 深藏爱情 攻读汉学博士

   对一个异国最大的情感莫过于爱上那里的国民。丹妮的母亲是如此,丹妮也是如此。只是这份爱因为起初的不能得,而绵延得更深、更远。

  丹妮这个名字是李尘生在上海震旦中学受洗礼的时候起的。丹妮读书很好,后考入浙江大学英语专业。她极有语言天赋,除了中文、法文、英文,还精通拉丁文、俄文等语言,毕业后她到浙江医学院担任了俄语教师,遇上了她的学生,也是她一生的至爱——福建上杭人袁迪宝。但得知袁迪宝已婚后,二人选择了坚守道德。相爱的人离开后,丹妮郁郁寡欢,又在上世纪50年代的反右斗争中吃尽苦头,最终她选择回到法国。

  归国之后的路依然崎岖,正如李丹妮在中国被当做法国人受到排挤,回到法国里昂之后,她依然觉得格格不入。法国政府不承认中国学历,丹妮只能到外贸公司做翻译、文秘工作。直到上世纪70年代,她的才华才得到认可,戴高乐的秘书季野马先生将她推荐到里昂第三大学教授中文,丹妮从助教做起,孜孜不倦,46岁攻读博士学位,在53岁时,她如愿获得了汉学博士学位,成为中文系的终身副教授。

  3为中法两国保存无价之宝

   历史总是千回百转,丹妮再次与中国发生关系,要从她父亲李树化曾就读的中法大学说起。这所中国近代在海外设立的唯一大学机构,在运行的前30年中,通过购买、交换、捐赠等方式,收集有1万部中文图书、425种期刊,其中《新青年》的期刊数之齐更是令人惊叹,还包括了中法大学的人员档案,这些文字记载为中国历史上这一独一无二的文化时期提供了详细材料。

  “二战”时德国占领里昂期间,当时的中法大学法方秘书长,将学校所有的图书档案资料全部搬到自家地下室保存,战后才搬回中法大学原女生宿舍二楼,用3间房子来装这些资料。有的资料堆在院子里,风吹雨淋,损失不少。1973年,丹妮被派去整理这些资料。后校方要收回房子,在丹妮的斡旋下,资料被搬到了市立图书馆,成为该图书馆中文部的主要中文特藏。里昂中法大学在内部刊物中写道:“李尘生女士将图书期刊分门别类,整理就绪后转藏于里昂市立图书馆。这些书籍为巩固和发展里昂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特殊的贡献。”丹妮抢救整理的那些资料均被国际专家视为无价之宝,法国政府更将其视为国宝,其中相当一部分资料以及古籍在中国如今已是绝版。

  为了表彰她对中法教育作出的杰出贡献,1992年法国政府授予李丹妮骑士勋章,为她出版了传记《混血儿》。

  (李凌)

   4与有情人半世纪后 终成眷属

   1955年,袁迪宝所在的卫生系被合并到华西医科大学,他随学校去了成都。

  这一别,两人从此再也没有见面。然而,不论是言语上的“分手”,还是真正的分别,其实都没有冷却两人的感情。离别之初,袁迪宝和李丹妮仍有书信往来。但文革开始后,两人的信全被退回了原处。有朋友告诉丹妮,再给袁迪宝写信可能会害了他。从此,书信也中断了。

  文革结束后,这对仍深爱着对方的情人,再次提笔,给远方的爱人写信。然而,信还是被退了回来。唯一的联系方式中断了,从此,音讯全无。

  后来袁迪宝每次出差到杭州,还是必定要到丹妮的旧居前徘徊,寄托思念。

  而李丹妮则小心翼翼整理出所有袁迪宝曾经寄给她的旧信,每日诵读,并虔诚祷告来排解感情。此后她进入法国里昂第三大学攻读博士。她一直未嫁,“这辈子只有一个人爱过我,他一直住在我心里。”但两人都以为,这段缘分已了。

  1994年,袁迪宝的妻子不幸离世,远在法国的李丹妮却一直未婚。这份感情,真的只能永远深埋在心底吗?

  孩子们并不知道袁迪宝和李丹妮的故事。直到2010年春节,袁迪宝姐姐的儿子来拜年,偶然说起袁迪宝年轻时是个大帅哥,还差点娶了个外国老师,三儿媳欧阳鹭英这才向公公求证此事,已经82岁高龄的袁迪宝无奈地点了点头。

  这段凄美而深刻的异国情缘,连儿孙们都为之动容。欧阳鹭英劝公公,再写封信给丹妮老师吧。“以前你怕妈妈伤心,现在她都过世十几年了,你还要辛苦隐藏这份感情吗?”

  沉寂的心再次被唤醒。袁迪宝花了几个晚上,写了相同内容的5封信,寄向了大洋彼岸。终于从法国来了一封信。袁迪宝双手颤颤巍巍地接过这封信。里面是3张写得密密麻麻的信纸,还夹着一张彩照。袁迪宝端详着照片上熟悉而陌生的容颜,再看看纸上熟悉的中文笔迹,老泪纵横。

  袁迪宝和李丹妮在厦门办理了结婚登记,“我忽然又有了一个家!感觉非常非常好!”新婚的李丹妮始终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一场梦。因为李丹妮的父亲是美院的教授,与林风眠先生熟识,所以她打算到杭州,除故地重游外,还想联系办一次画展。(本报据百度等综合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