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代内阁大臣简表

 虛怀若谷 2017-10-21
    
明代内阁大臣简表

明代阁臣简表(附本书序)
——摘自王其榘《明代内阁制度史》




编号
姓名
籍贯
出身
初官
入阁前职务
在阁与出阁年月
出阁时官称

1
解缙
江西吉水
进士
中书舍人
翰林侍读
1402.8-1407.2
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

2
黄淮
浙江永嘉
进士
中书舍人
翰林侍读
1402.8-1414.闰9月;
1424.8-1421.8(原书如此)
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3
胡广
江西吉水
状元
翰林修撰
侍讲
1402.9-1418.5
文渊阁兼左春坊大学士

4
胡俨
江西南昌
乡举
华亭县教谕
检讨
1402.9-1404.9
左谕德兼侍读

5
杨荣
福建建安(建瓯)
进士
编修
修撰
1402.9-1408.6;1409.1-1440.2
少师行在工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

6
杨士奇
江西泰和
荐举
吴府审理副
编修
1402.9-1444.2
少师兵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

7
金幼孜
江西新淦(干)
进士
户科给事中
检讨
1402.9-1431.12
太子少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8
杨溥
湖北石首
进士
编修
太常寺卿兼学士
1425闰7-1446.7
少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9
权谨
江苏徐州
荐举
光禄寺丞
太常寺卿兼学士
1425.3-1425.9
通政司左参议(文华殿大学士)

10
张瑛
河北邢台
贡生
宁州训导
礼部左侍郎
1426.3-1429.10
由礼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改南京礼部尚书

11
陈山
福建沙县
贡生
奉化教谕
户部左侍郎
1427.2-1429.10
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

12
马愉
山东临朐
状元
修撰
侍讲学士
1440.2-1447.9卒
礼部右侍郎兼侍讲学士

13
曹鼐
河北宁晋
状元
(泰和县典史)修撰
侍讲
1440.2-1449.8殁
礼部左侍郎兼学士殁于土木堡之变

14
陈循
江西泰和
状元
修撰
翰林学士
1444.4-1457正月戍边
少保太子太傅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乃兼文渊阁大学士

15
苗衷
安徽定远
榜眼
编修
兵部右侍郎侍读学士
1445.10-1450.8
兵部侍郎兼学士

16
高榖
江苏兴化
进士
中书舍人
工部右侍郎侍讲学士
1445.10-1457.2
少保太子太傅工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17
张益
江苏江宁
进士
中书舍人
侍读学士
1449.5-1449.8殁
侍读学士,殁于土木堡之变

18
彭时
江西安福
状元
修撰
修撰
1449.8-1450.闰正月;
1457.9-1466.7,1467.2-1475.3卒
少保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19
商辂
浙江淳安
状元
修撰
修撰
1449.8-1457.1削籍;
1467.3-1477。6
少保礼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

20
*俞纲
浙江嘉兴
生员
郕王府审理
侍读
1450.3(在阁三日)
兵部右侍郎

21
江渊
四川江津
进士
编修
侍讲
1450.8-1452.9奔丧;1453.4-1555(误,应为1455)。正月出视工部


22
*王一宁
浙江仙居
进士
吏部主事
礼部左侍郎兼学士
1451.12-1452.7卒
太子少师礼部左侍郎兼翰林学士

23
萧镃
江西泰和
进士
编修
祭酒兼学士
1451.12-1457.1削籍
太子少师户部尚书兼翰林学士

24
王文
河北束鹿
进士
御史
太子少保左都御史
1452.10-1457.1被杀
少保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兼谨身殿大学士

25
徐有贞
江苏吴县
进士
编修
兵部尚书兼学士
1457.1-1457.6下狱
武功伯华盖殿大学士兼掌文渊阁事

26
许彬
山东宁阳
进士
检讨
吏部右侍郎兼学士
1457.1-1457.7调南京
礼部右侍郎兼学士

27
薛瑄
山西河津
进士
御史
同上
1457.1-1457.6
礼部右侍郎兼学士

28
李贤
河南邓县
进士
吏部主事
吏部右侍郎兼学士
1457.2-1466.12卒
少保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兼掌文渊阁事

29
吕原
浙江秀水(嘉兴)
榜眼
编修
通政司右参议兼侍讲
1457.6-1462.8丁忧归
翰林院学士

30
岳正
河北漷县(通县)
探花
编修
修撰
1457.6-1457.7降调
降为广东钦州同知

31
陈文
江西庐陵(吉安)
榜眼
编修
礼部右侍郎兼学士
1463.2-1468.4卒
太子少保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32
刘定之
江西永新
探花
编修
太常寺卿兼侍读学士
1466.12-1469.8卒
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

33
万安
四川眉州(眉山)
进士
编修
礼部左侍郎兼学士
1469.5-1487.10罢
少师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

34
刘(王羽
山东寿光
进士
编修
吏部左侍郎兼学士
1475.4-1485.9
太子太保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

35
刘吉
河北博野
进士
编修
礼部左侍郎兼学士
1475.4-1492.8
少师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

36
彭华
江西安福
进士
编修
吏部右侍郎兼学士
1484.12-1287.3
太子少保礼部尚书翰林学士

37
尹直
江西泰和
进士
编修
户部右侍郎兼学士
1486.9-1487.11
太子少保兵部尚书翰林学士

38
徐溥
江苏宜兴
榜眼
编修
吏部右侍郎兼学士
1487.10-1498.7
少师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

39
刘健
河南洛阳
进士
编修
礼部右侍郎兼学士
1487.11-1506.10
同上

40
丘濬
广东琼山
进士
编修
礼部尚书
1491.10-1495.2卒
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41
李东阳
湖南茶陵
进士
编修
礼部左侍郎侍读学士
1495.2-1512.12
少师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

42
谢迁
浙江余姚
状元
修撰
少詹事侍读学士
1495.2-1506.10
1527.2-1528.3

少傅太子太傅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

43
焦芳
河南泌阳
进士
编修
吏部尚书
1506.10-1510.5
少师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

44
王鏊
江苏吴县
探花
编修
吏部左侍郎兼学士
1506.10-1509.4
少傅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45
杨廷和
四川新都
进士
检讨
南京户部尚书
1507.8-1515.3丁忧去;
1517.11-1524.2
少师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

46
刘宇
河南钧州(禹县)
进士
上海知县
吏部尚书
1509.10-1510.6
少傅太子太傅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47
曹元
安徽含山
进士
工部主事
太子少保兵部尚书
1510.2-1510.8
太子少保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后削籍)

48
梁储
广东南海
进士
编修
太子少保南京吏部尚书
1510.9-1521.5



以上共列阁臣一百六十四人,从永乐到宣德(一四〇三年——一四三五年)历时三十三年,有阁臣十三人,平均每两年半新任阁臣一人;正统到正德(一四三六年——一五二一年)历时八十六年,有阁臣四十二人,平均每两年新任阁臣一人;嘉靖到崇祯(一五二二年——一六四四年)历时一百二十二年,有阁臣一百零九人,平均一年零一个多月新任阁臣一人。其中天启到崇祯(一六二一年——一六四四年),历时仅二十四年,新任阁臣六十五人,平均每四个多月即新任阁臣一人。这种情况表明一种趋势:明初盛世,阁臣多能久任,他们明悉掌故,明者如三杨,参预朝廷大政,除代言之司以外,还能起到一定的辅佐作用。到明末,阁臣频繁更迭,已难安于位,加以受制于阉人,甚至连代言之司,也难于完成了。
从阁臣的乡贯(按现在省区范围)来说,在这一百六十四人中,浙江最多,有二十七人,江苏、江西二省各有二十二人;其次是河北占十七人,山东十三人,湖广(湖北、湖南)十二人,福建十一人;河南、四川各十人,其次是安徽(原与江苏合称为南直隶)、广东、山西各五人,广西、陕西各二人;最少的云南只一人。表明南方的阁臣多于北方,只浙江、江苏、江西三省即有七十一人,占总阁臣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三。因为那里是当时财赋所出之地,是人文荟萃之区,所以阁臣也多于其他省区。
从阁臣的经历来看,除七人(乡举一人,生员一人,荐举三人,其中包括挂名内阁的权谨在内、贡生两人)以外,全部是由进士入选。其中有进士第一名状元十七人,第二名榜眼十五人,第三名探花九人,共四十一人,占进士总人数的四分之一以上。而这一百六十四个阁臣中,曾经担任过地方官只有二十九人,约占阁臣总数的百分之十七。可证这些阁臣大部是做八股文的行家,并无实际的行政经验,多不知稼樯艰难和民间疾苦,他们摇动笔杆子,作几篇应时的诗文,搞点文件的草拟,也许是合适的人选。如果充当皇帝的辅佐,要为经国治民出谋划策,那就多半束手无策了。阁臣中也曾有少数佼佼者,力图做点安国济民的事,可是限于制度,毫无事权,只得徒呼奈何而已。他们也曾忠心耿耿地建议皇帝,听谏议,崇节俭,除弊政,而皇帝多愚昧无知,贪图逸乐,并不理睬,因此朝政日非,终遭覆亡。
表中凡有*号者,在《明史》中无传记。编号1—7为永乐时阁臣;8-11仁、宣时;12-16正统时;17-24景泰时;25-31天顺时;32-37成化时;38-42弘治时;43-54正德时;55-76嘉靖时;77-81隆庆时;82-101万历时;102-108泰昌时;109-120天启时;121-164为崇祯时阁臣。





附:

序 言
明代的内阁与资本主义的内阁——政府,虽然在名称上相同,但是实质上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因为西方国家的内阁,是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权组织形式。而明代的内阁,不过是皇帝御用的一个拟定朝廷政令文件的文书房。它的成员,只是从翰林院中挑选出的几个善于起草制诰等文件的官员。内阁在整个明代自始至终都不曾是朝廷中枢的一级行政机构,根本不是什么政权组织形式。它不仅没有直属的衙门,而且和当时执行全国军事指挥、管理卫所的五军都督府,负责全国行政的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以及长官章奏的通政使司、职司监察的都察院、掌理刑狱的大理寺等主要中枢衙门都没有隶属关系。它不仅对这些衙门没有发号施令的权力。而且当时还曾经严格规定,不许它们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内阁的重要性,只是由于阁臣充当了皇帝的亲近侍臣,“职司代言”,能“预机务”。在他们得到皇帝的信任以后,能为皇帝献计划策,暗中左右朝政。因此,受到当时内外文武官员的重视。
这个文书机构,在开创时并无“内阁”这个名称。后来之所以称为内阁,只是由于这几个代言近臣,他们值班的地方设在皇宫内的“文渊阁”。记载说的“入值文渊阁”就是这个意思。文书房设的时间长了,代言近臣成员的官阶品级也越来越高,到嘉靖时才正式简称之为“内阁”的。
《明史·职官志》里说:“以其授餐大内(由光禄寺备饭),常侍太子殿阁之下,避宰相之名,又名内阁。”
内阁是不是“避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呢?本书将专门阐述这个问题,这里只说内阁这个名称的由来,在清修《明史》时,就是这样简单认定的。
翻开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以后,历代封建王朝辅佐皇帝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大致经历了:由丞相府(掌行政)、太尉府(掌军政)、御史府(掌机要和监察),改变成为中书省(取旨)、门下省(职司审核)、尚书省(执行政务)的三省制,然后又由三省制度改变成为元代中书省的一省制这样几个主要阶段。
制度变化总的趋势是皇帝的权力不断强化,相权则日益缩小。明代的内阁制,还是在取消了中书省,废置了左、右丞相的情况后才出现的。皇帝独揽全国政务,一人专决军政大事。这正是封建专制制度下皇权极端集中的表现。“物极必反”,皇帝去掉了辅佐相臣,把自己变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正如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所说:
“有明之无善政,自高皇帝(朱元璋)罢丞相始。”(《明夷待访录》“置相”篇)
这个评论虽不算十分周全,因为黄宗羲受他时代的局限,没有也不可能搞清楚为什么出现罢设丞相的历史根源,然而从政治制度上说,他的这个论断还是比较妥帖的,因为它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既然《明史·职官志》称明代内阁,是为了“避宰相之名”,因而称为内阁的,可是直到万历初,著名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却仍然说:
“窃照阁臣之职,专一视草代言,故其官谓之知制诰。”(《张文忠公全集》卷三“明制体以重王言疏”)
所谓“知制诰”,也就是代皇帝起草制、诰等文件的意思,是与宰相的职权有很大的差别的。因此,研究明代的历史,特别是它的政治制度,内阁制的性质,它的由来和发展变化等,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索和澄清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