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入门│中医学必背经典(收藏篇)│中综知要

 秋高气爽的西安 2017-10-21

必背经典

1.《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泾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

2.《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腠理开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3.《素问·生气通天论》:

①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②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4.《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5.《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a.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b.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

c.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d.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e.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f.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6.《素问·调经论》: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气有余则喘咳上气,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用……志有余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

7.《素问·脉要精微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8.《素问·金匮真言论》:春善病鼻鼽,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9.《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则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10.《素问·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

1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12.《素问·脏气法时论》:

①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②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13.《素问·上古天真论》:

①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②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必背阴阳篇

1.总体论述:

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2.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①昼为阳,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②《素问·金匮真言论》: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

3.阴阳对立制约:

①《素问·脉要精微论》: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如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

②《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a.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b.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盛;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4.阴阳互根互用:

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②《景岳全书·传忠录·阴阳篇》: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③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化,无阴则阳无以生。

④《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⑤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⑥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⑦《景岳全书·新方八略》: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

5.阴阳消长平衡:

①阴消阳长;阳消阴长。

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6.阴阳相互转化:

①《素问·六微旨大论》: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

②《素问·天元纪大论》: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③《灵枢·论疾诊尺篇》: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④《素问·六微旨大论》: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7.用于疾病的治疗: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①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

*损其有余[实者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②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

*补其不足[虚者补之]→

a.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

b.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

③张景岳→阴阳互根:

a.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b.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8.脏腑相关:

①《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②《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③《五脏别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为五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必背五行篇

1.《尚书·洪范》:五行特征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展;通畅。

火曰炎上→向上;温煦;光辉;升华;升腾。

土爰稼穑→中土大地,万物之母→承载;化生;受纳。

金曰从革→顺从;变革→刚柔相济→阳中之阴。

水曰润下→滋润;凉润;向下;闭藏。

2.《素问·五运行大论》: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病因与发病篇

1.七情内伤:

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②《灵枢·口问》: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脉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气之门户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摇则宗脉感,宗脉感则液道开,液道开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故上液之道开则泣,泣不止则液竭,液竭则精不灌,精不灌则目无所见矣,故命曰夺精。

③《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a.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b.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c.盛怒者,迷惑而不治。
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2.饮食劳倦:

①《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②《素问·至真要大论》: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③《素问·五脏生成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脉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④《素问·生气通天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⑤《素问·举痛论》: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⑥《素问·宣明五气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经络病机篇

1.经络的气血偏胜偏衰: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足阳明胃经

2.经络的气血逆乱: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眴仆。厥气上逆则霍乱[足太阴之别]。

3.经络的气血运行不畅:经言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是故先为是动,后所生病也。

4.经络的气血衰竭:

①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瘲,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

②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瞏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

③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喜惊喜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

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塞,上下不通而终矣。

⑤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憔而终矣。

⑥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